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快点起床,跑步进教室,迅速就座,立即安静,赶快做练习。”这是笔者作为高中教师每天都要对学生念叨的一句话。由于升学的压力,笔者不得不让学生苦读苦练,“熟能生巧”“见多识广”“由量变到质变”,每天用这些话语来激励学生大量练习。但结果是昨天做错,今天讲评,明天又错,反复讲反复错。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一、学生思考空间不够
对于每节课,教师都有具体的教学目标和任务,所以大多数教师只重视结论及其运用。这样既完成了教学任务,又达到了学生学会解题的目的。但是教师没有意识到,学生在学习初期会做的题目,可时间一长,只要题目变式了,学生就无从下手了。
如高中化学必修1第一章第一节《粗盐的提纯》中提到粗盐中含有的杂质离子较多,有SO42-,Mg2 ,Ca2 。如果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学,教师应先让学生思考和交流:①除什么离子选什么试剂?②加入试剂的先后顺序是什么?③加入所选试剂除掉杂质后,有没有引入其他离子?用什么方法再把它们除去?④根据考虑的结果画出除杂流程图,写出相应离子方程式。然后,教师广泛听取学生的意见,再加以分析,和学生共同讨论哪些方案可行,哪些不可行,最后得出结论。按照这个教学流程,整个教学过程大约需要20分钟。但由于过程复杂,时间花费太长,所以很多教师不愿意这样做,他们认为只要学生会做题、记住结论就可以了,不需要如此大费周章,浪费时间。但是,笔者记得在讲完新课不到20天,单元检测题有这样一道题:“如何除去KC1溶液中的SO42-和Mg2 ,写出相应的离子方程式。”学生看到题目后无从下手,考试成绩自然不太理想。教师们看到如此高的错误率后,纷纷抱怨:“这不是粗盐提纯的变式吗?学生怎么一点儿迁移能力都没有呢?”然而,这些教师没有反思:平时没有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学生何来的迁移能力?
二、把做实验变成讲实验
新课程改革后,化学演示实验大多都是探究实验,学生实验变成了实践活动,需要学生花大量的时间去探究、去尝试,才能得出相应的结论。但教师觉得与其花费时间做实验,不如直接讲实验。因为学生自己做实验可能会失败,看看视频明显能节约时间。如高中化学选修4的第23页“探究催化剂对H2O2分解速率的影响”课本设计了3组实验来对照探究。据笔者调查,60%以上的教师不会花时间做这个实验,都是告诉学生催化剂会加快化学反应速率,不同催化剂的催化效果不同,所以要寻求合适的催化剂。事实上,该实验从准备到演示再到讲解的确要花费许多時间,但是学生没有亲身体验,对实验印象不深,就无法拓展延伸。
三、作业只求数量,不求质量
化学课在高中阶段开设的课时不算多,所以教学时间比较紧。学校在高一和高二阶段就要求教师上完高考覆盖的所有内容,有的学校甚至在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后就开始进行高三总复习。可想而知,一年半讲完至少5本书(必修1、必修2,选修2、选修4、选修5或选修3、选修4、选修5),教师可谓是日夜兼程、争分夺秒。到了高三,教师和学生都在期待量变到质变。试卷发下去,等学生做完马上对答案,有时间教师就讲一下,没时间就算了。
笔者做了一项统计,从高三开始计算,每位学生做的化学练习至少有120套试卷的容量。按理说,许多题型学生都重复做过,为什么学生反倒越来越理不清头绪呢?笔者认为,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教师走得太急,学生有很多知识还没有理解,仅靠记忆解题,且越到后面知识越多,学生就越容易糊涂。
笔者认为教师要做到重点突出、难点突破,不能怕麻烦,务必让学生去思考、交流、争论,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如对于实验,笔者的做法是课前自己生演示一遍,对于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在课堂上由学生自己动手完成所有的演示实验,笔者从旁协助,帮助他们完成实验;又如对于作业,笔者一直认为教师一定要讲评学生做的练习,且要及时批改,统计错误,寻找错误的根源。
总而言之,“欲速则不达”,学生的理解需要一个过程,所以化学教师要慢点讲、别太急。
(作者单位:江西省高安市石脑中学)
一、学生思考空间不够
对于每节课,教师都有具体的教学目标和任务,所以大多数教师只重视结论及其运用。这样既完成了教学任务,又达到了学生学会解题的目的。但是教师没有意识到,学生在学习初期会做的题目,可时间一长,只要题目变式了,学生就无从下手了。
如高中化学必修1第一章第一节《粗盐的提纯》中提到粗盐中含有的杂质离子较多,有SO42-,Mg2 ,Ca2 。如果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学,教师应先让学生思考和交流:①除什么离子选什么试剂?②加入试剂的先后顺序是什么?③加入所选试剂除掉杂质后,有没有引入其他离子?用什么方法再把它们除去?④根据考虑的结果画出除杂流程图,写出相应离子方程式。然后,教师广泛听取学生的意见,再加以分析,和学生共同讨论哪些方案可行,哪些不可行,最后得出结论。按照这个教学流程,整个教学过程大约需要20分钟。但由于过程复杂,时间花费太长,所以很多教师不愿意这样做,他们认为只要学生会做题、记住结论就可以了,不需要如此大费周章,浪费时间。但是,笔者记得在讲完新课不到20天,单元检测题有这样一道题:“如何除去KC1溶液中的SO42-和Mg2 ,写出相应的离子方程式。”学生看到题目后无从下手,考试成绩自然不太理想。教师们看到如此高的错误率后,纷纷抱怨:“这不是粗盐提纯的变式吗?学生怎么一点儿迁移能力都没有呢?”然而,这些教师没有反思:平时没有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学生何来的迁移能力?
二、把做实验变成讲实验
新课程改革后,化学演示实验大多都是探究实验,学生实验变成了实践活动,需要学生花大量的时间去探究、去尝试,才能得出相应的结论。但教师觉得与其花费时间做实验,不如直接讲实验。因为学生自己做实验可能会失败,看看视频明显能节约时间。如高中化学选修4的第23页“探究催化剂对H2O2分解速率的影响”课本设计了3组实验来对照探究。据笔者调查,60%以上的教师不会花时间做这个实验,都是告诉学生催化剂会加快化学反应速率,不同催化剂的催化效果不同,所以要寻求合适的催化剂。事实上,该实验从准备到演示再到讲解的确要花费许多時间,但是学生没有亲身体验,对实验印象不深,就无法拓展延伸。
三、作业只求数量,不求质量
化学课在高中阶段开设的课时不算多,所以教学时间比较紧。学校在高一和高二阶段就要求教师上完高考覆盖的所有内容,有的学校甚至在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后就开始进行高三总复习。可想而知,一年半讲完至少5本书(必修1、必修2,选修2、选修4、选修5或选修3、选修4、选修5),教师可谓是日夜兼程、争分夺秒。到了高三,教师和学生都在期待量变到质变。试卷发下去,等学生做完马上对答案,有时间教师就讲一下,没时间就算了。
笔者做了一项统计,从高三开始计算,每位学生做的化学练习至少有120套试卷的容量。按理说,许多题型学生都重复做过,为什么学生反倒越来越理不清头绪呢?笔者认为,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教师走得太急,学生有很多知识还没有理解,仅靠记忆解题,且越到后面知识越多,学生就越容易糊涂。
笔者认为教师要做到重点突出、难点突破,不能怕麻烦,务必让学生去思考、交流、争论,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如对于实验,笔者的做法是课前自己生演示一遍,对于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在课堂上由学生自己动手完成所有的演示实验,笔者从旁协助,帮助他们完成实验;又如对于作业,笔者一直认为教师一定要讲评学生做的练习,且要及时批改,统计错误,寻找错误的根源。
总而言之,“欲速则不达”,学生的理解需要一个过程,所以化学教师要慢点讲、别太急。
(作者单位:江西省高安市石脑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