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生命中的神圣和尊严

来源 :行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qinxiaof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道德意识如同一道藩篱,保护了自家和邻居免于被抢夺。
  道德和伦理形成了理想社会、经济、政治和宗教的核心。假如爱是生命的血液,那么道德就是人的脊椎。缺乏道德的生命是危险的,但是,缺乏了爱人的心,生命将形同枯槁。生命的品质随着道德开化而增长,当道德觉醒时,体内就会充满了爱。既然人非生而完美,人们就必须经过努力才能发展美德。
  道德的开发,是人生重要的一环。但是,人们常误解了道德的定义,以为公认的体面外表,如穿着、礼仪、矫柔做作和伪善就是道德。人们忘了这种传统的道德定义是人为的,受社会制约的,无法随着时间改变,因此比较容易过时。适合当时气候或场合的穿着,却可能随时变得不再合宜。穿着完全是习惯的问题,并非深沉的道德课题。习惯不能与永恒的宇宙定律混为一谈。
  语言使我们的思想和行为产生差异,但它却不能完全影响我们对事物的认知和理解。饮食习惯和宗教信仰仍然是我们知觉的指标,虽然一个人的价值观时常掩盖了事实的真相。
  由这些特殊的传统、课题和渴望中,有些人相信只有他们的思想是正确的,而且依循此观念来行事,这种本位主义是不健康的。认知和信仰乃是根据过去的经验、日常需要和对未来的期望而建立起来。
  道德是什么?它是判断正当行为与否的标准和原则。在巴利文中,它是Sila,意思是道德发展的自我准则(戒律)。它意味着个人准则的建立并非来自对惩罚的恐惧,而是来自于追求纯洁的动机—— 爱、独立和智慧。了解自己和自我是一种幻觉。
  马来人有句俗谚:你可以事先后悔;事后的悔恨是无益的。
  苏格拉底遇见他的老师
  苏格拉底年轻时去了一间妓院。当他正要离开时,看到他的老师正好经过。这个年轻人感到不好意思,想要偷偷地溜走。但是,老师走近他并问他为何要避不见面。苏格拉底说他对自己的作为感到羞愧,他的老师劝告道:“你在有所行动之前,就该对自己感到羞愧了。那么,你就不会对你现在所为感到羞愧。”
  罪恶毋需指导就可学成,
  但美德的培养却需要一位导师。
  好的习惯难以养成,却容易接受;
  坏的习惯容易学会,却难以忍受。
  道德是获得永恒祝福的第一步,也是心灵的基础。少了坚实的基础,人类无法拥有进步和心灵的增长。缺乏道德的个人不但濒临危险,也将危害周遭的人。只有在道德基础已建立的情况下,人类才可能发展个人的心灵和智慧。这样的努力可引导个人脱离低层次的生活,迈向积极的高层次心灵生活。最后,到达幸福欢乐的顶端。
  学习过程需要实地练习才能进步。释尊曾说过:“一个有智慧的人若不学习佛教教义,就如同色彩美丽的花朵,少了香味。”美德的教导需要格言和实际例子,最佳的例子就是释尊以丰富的热情贡献于人类社会。释尊的道德和哲学应该要人仔细研习和实行,最重要的是被人所了解。因此,只单纯的获取书中的知识,而不加以理解,将无助于我们解决问题。
  不要成为任何经典的奴隶
  从前有个人建立了一套宗教礼仪,人们皆尊敬他,视他为有学问的人。有些人遵照他书中的指示来行事,经过数年后,这本书包含了愈来愈多的指示说明,并且建议信徒在做任何事之前,应先参考这本神圣的书籍。于是,信徒们皆将这本书当作日常生活的指南。有一天,当这位领袖走过一座木桥时,不小心跌落河中。虽然他的周遭有许多信徒在身旁,但他们却不知道在这般景况下该如何做。所以,他们翻阅圣书找解答。
  “救命!救命啊!”这位大师叫着:“我不会游泳!”信徒们说:“请等一下,大师,不要沉下去啊!我们仍在翻这本圣书,里面一定有当你掉下水时,我们应该怎么做。”
  当他们还在翻书想要找到适当的方法时,这位大师已经溺毙了。
  这个故事要传递的讯息是,我们不应被过时而保守的想法所局限,以至忘了使用我们本身所拥有的知识,而应该运用一般常识,将经典智慧应用在日常生活之中。随着环境的变迁,新的知识和发明不断出现,我们必须学着适应它们,并且有责任地去使用它们来创造人类的福祉。
  道德指引年轻人


  舆论皆认为今日青少年的道德感已经沦丧,当然这并非指所有的青少年,但确实有不少的人行为叛逆和对当今的社会现象产生困惑。他们的行为和习惯违反了公共宁静,使得爱好和平的无辜人们遭受凌辱和痛楚。
  在某些方面,父母亲必须为这些青少年的坏习惯和缺乏关爱负责。现代心理学者鼓励父母亲对小孩宽容,但却给予青少年过多的自由,使得他们为所欲为。通常,父母亲花太多心思在追逐物质的满足,却忽略了孩子。为了防止道德的沉沦,父母亲有义务将世界上最伟大的宗教引荐给孩子们。
  在教导道德伦理的过程中,采用何种宗教并不重要。任何宗教皆有一套道德准则来规范信徒,使人类过着文明的生活。同时,宗教可回馈社区居民对信仰的支持和尊敬。假如教徒间产生了歧视、敌意和嫉妒,那将是件不幸的事。
  存善心还是行善
  撒哈迪斯在他的《佛教伦理学》中曾说道:“一般来说,道德有两种解释(1)存有善心;(2)行善。”前者是真正的道德,后者仅是为了达到目的的方法。个人可保有善心,便可做善事。但是,很少人能保有善心。有些人表面上的举止是有利他人,但实际上做的是利己之事。这种行为的动机来自渴求晋升、祝福、进天堂或奖励之故。或者,因为害怕遭受惩罚下地狱而行善。以上这些善行皆源于自私的心态,所以佛教认为保持善心方是真正的道德。
  承认自己罪行的人,胜过那些佯装无罪的人。莎士比亚在他的剧作中表达了上述的理念:马克白夫人怂恿丈夫杀死国王前,先将蛇蝎般的脸孔佯装成纯洁的玫瑰花般。对于在光天化日下犯罪的人,我们能够轻易地找到。但对于伪善者的恶行,总是在事情变得无可救药时,我们才发觉他们的企图。   一个人虽然富有、幸运和享有善报,却不具有美德与善心,就如同以积蓄为生的人,一直从他的积蓄内拿钱来花用,却不再储蓄。当金库耗光后,他将是精神上的贫者。对于他悲惨的景况,他该怪谁呢?神还是命运?都不是!他只能责怪自己。
  对于人类而言,何者为其行动准则?实在令人难以抉择。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知道影响抉择的准则,如同水也有其一定深度,轮回也是如此。若给予适当的环境,轮回将得到顺其自然的结果,达到最高修为。这是自然的演化,而非奖惩的后果。对于意志不坚强者而言,佛教的教诲有助于鼓励他们向上,制止他们被邪恶所吸引。
  哲学家桑塔亚纳曾指出:“人生所面临的最大难题并非在善与恶中做抉择,而是在善行与善行间做一抉择。”当年轻时,我们并不能了解欲望之间有着许多矛盾。一个年轻男孩可以在面对未来的许多计划时踌躇不前。但对成年人而言,他必须放弃许多计划来完成他的责任。
  对于情感的处理方式也是如此,我们可以谅解年轻人一再转换他们的兴趣,但若成年人的举止如上述的年轻人般,此事就成为一件笑柄。成年男子穿着属于年轻人的休闲服,成年女人仍在为洋娃娃打扮,皆是令人感到可悲的画面。他们尚未学习到成长需要许多的牺牲,才能达到伟大的目标——这个目的地充满了成熟的爱和完整的成就。
  亚里斯多德说:“理想中的人类是乐于帮助他人,但却为了他人帮助了自己而感到不好意思。”由上述说法可知给予他人善意的行为通常被认为是高尚的行为,而接受他人的帮助却是卑下的。但是,在佛教的教义中,无论是给予或接受,都不应有高高在上或矮人一截的想法,不应有秘而不宣的动机,也不应该有希冀物质或心灵回报的念头。如此一来,我们的行为动机将是纯洁的,不包含一丝一毫的私心。
  通过信仰来改造个性
  树木是经由本身的果实而广为人知;同样地,真正的宗教必须有永恒的结果。因此,透过它的结果,我们可以判断一个宗教的价值。
  当个人信仰某一个宗教时,该教义应该可以改进个人的行为。倘若他仍如以往般贪婪、怀恨和善妒、不为受苦者感到悲悯、受到轻微刺激即以刀刃相见,那么,该宗教即不具有劝善的能力。
  个人所信仰的宗教若只限于情感或崇拜,该宗教将不具有价值。除非,他的行为举止也因此变得彬彬有礼。但是,怒气若仍存在于内心,外在的进步只是假象。
  真正能净化人心的宗教,应该能让我们了解到生命的本质,以及随领悟而来的各种幸福。我们不但能愉悦地接受,当幸福离去时,也能坦然地承受结果。威廉·贝克进一步地说明这项事实:能把握瞬间喜悦的人,将永浴于灿烂的阳光中。
  实践教义能使个人由自身拥有的东西中,体会到心灵的转换,而非一味地奢求梦中阁楼。表面的物质享受不能使个人变得神圣,只有内心的澄净和模范的生活才有此种力量。特权、阶级、肤色、财富和权力并不是做绅士所必须的条件。只有良好的特质能使个人变得伟大,值得人尊敬。
  你的财富可以粉饰住处,
  但只有美德能装扮自己;
  你的服饰可以点缀外在,
  但只有行为能够代表你。
  道德的实践不应该只限于个人,而是需要社会全体一致地实践。若想拥有一个安宁的社会,人们不应省略心灵的修为。人们或许认为他们可以恣意行事不受惩罚,甚至采行电视所误导的价值观。但是,无人能规避行恶所得到的后果。由道德实践者所组成的社会,才能够得到宁静。
  佛陀曾说:
  一个国家的统治者若是公正且富善心,阁员们也会变得公正而富善心。当阁员们是公正且富善心时,将影响高级职员们。当高级职员们是公正且富善心时,下属将受其影响。当下属们变得公正且富善心时,全国的人民也将变得公正且富善心。
其他文献
陈光标,江苏黄埔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老总,2008年CCTV年度经济人物。近10年,陈光标的各类捐款累计高达7113亿元!在2008年中国慈善排行榜颁奖晚会上,他以118亿慈善捐款荣膺“中国首善”称号!四川汶川发生大地震后,他带领公司60 多台大型工程机械,组成了我国第一只深入受灾一线的民间救援工程队伍,其速度之快令军事专家都惊讶无比!  慈善之外,陈光标也是一位持续的放生者,他说:“当年刚起步时
期刊
大约是8年前,我发觉我这个人太计较,总以为别人应该理所当然地对我好,而经常令自己很不开心,也影响别人的情绪。所以我决定去修行。我想要有一颗包容心,也想让自己“肚子能撑船”。于是我回台寻找大师,很幸运地,在因缘际会之下,我遇到了特技专家柯受良的太太宋丽华,她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她送了一本小册子给我,我读了大为感动,那是一本谈论“禅”的册子。因为她的引荐,我有幸见到圣严法师,由于以前没有接触过佛法、不
期刊
人的福报是有定数的(除了行善修行去增加福报),福尽人也就到了尽头。  有次,师父叫我打印,师父看了A4打印纸,说,这个纸张太厚了,太浪费了。师父对这个纸张都是这么细心的,如此珍惜福报,难怪师父福报这么大。其实我们许多人的福报,是慢慢在不知不觉中减损掉的。  比如说你去公司用电,用完了电脑不关,不会扣你工资的,但是你的福报就会被扣掉。不要以为从口袋中拿出钱来才是扣掉福报啊。不要觉得浪费自己的东西才是
期刊
杀生的很多罪业是连在一起的  在杀生这方面,大家一定要注意,因为很多罪业是连在一起的,特别可怕。就拿肯德基、麦当劳来说,据2009年统计,麦当劳在120多个国家设有超过3万家连锁店,中国有750多家,全世界一天的顾客就有5000多万人;肯德基在80多个国家拥有11000多家分店,中国就有2000多家。这么多的连锁店共同发愿:“我们做的炸鸡是最优秀的(肯德基)”“我就喜欢(麦当劳)”。如此,他们的目
期刊
因果之法,虽为佛法入门的初步,但是非常的重要,无论何人皆须深信。何谓因果?“因”者好比种子,下在田中,将来可以长成为果实。“果”者譬如果实,自种子发芽,渐渐地开花结果。  我们一生所作所为,有善有恶,将来报应不出下列:  桃李种,长成为桃李——作善报善;  荆棘种,长成为荆棘——作恶报恶;  所以我们要避凶得吉,消灾得福,必须要厚植善因,努力改过迁善,将来才能够获得吉祥福德之好果。如果常作恶因,而
期刊
有一位老人,名叫史文进,住在河北省石家庄西郊。他于2012年9月17日预知时至,自在安然往生,时年97岁高龄。  老人一生吃素,没有结婚,但是有3个孩子,都是他年轻的时候收养的:大儿子叫史明陶,二儿子叫史明义,三女儿叫史安平。  多年以前,我跟史明陶共事,一次去他家玩的时候见到了史文进老人。老人得知我给人助念,就嘱咐我:“我走的那天你一定要来!”我应声回答:“好,我一定到!”  今年9月16日,我
期刊
世人吃肉,认为理所当然,就任意杀生,积集恶业,世代相传,成为风俗习惯,不明白有什么过错。真是古人所说的:令人痛哭流涕,叹息不已!  第一是生日不应该杀生:诗经上说:“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母亲生我的日子,叫做母难日;所以生日这天,固然应当要戒杀持斋,广行善事,这样可以使父母亲增福延寿;若是双亲已经过世了,也可以以此功德,使父母的亡灵早日获得超升,怎么可以忘记生日这一天,是母亲受难的日子,而放纵自己
期刊
各位善知识,世界上最厉害的果报,就是杀生。今早有越南人带了两个小孩来见我,说身体不好,找我帮忙,令他一切事情顺利,如意吉祥。这两个小孩子神经都不正常,我一看之下,就问他有没有杀生。  他们的母亲先说她没有杀生,结果讲来讲去便说他们门前有一棵大树,当他们把大树砍了时,见到了两条蛇钻到树底下窟窿内去了,当时他们就用开水把这两条蛇烫死,之后她的儿子就把自己关到房里,几天后出来,就发神经病了。第一个儿子是
期刊
我曾经向我的一位德行极其高尚的师父请教:“为什么像我这样善良的人还经常会感到痛苦,而那些恶人却活得很好?”  师父很慈悲地看着我说:“如果一个人的内心有痛苦,就说明这个人的内心一定有和这个痛苦相对应的恶存在。如果一个人的内心已经没有任何恶,那么这个人的心灵是根本不会感到痛苦的。所以,根据这个道理,既然你还经常感到痛苦,说明你内心还有恶存在,还不是纯粹的善人。而那些你认为是‘恶人’的人,未必就是真正
期刊
我怎么也忘不了它,我养过的一只小猫,是到上海出差时在马路边捡的,当时它一定是被路上急驶的车辆吓坏了,在马路边一动不动。我把它抱到路边,它就跟上我了。后来把它放到包里面坐火车带了回来。它在火车上很安静,中间我打开包看了一眼,它好像刚睡醒,睡眼朦胧地看着我,还小声“喵”了一声。  我把猫带回家后放在宿舍,每次上班前放点吃的,它也很乖,每次吃完后,找个地方睡大觉。晚上回来后,它最喜欢跑到我的腿上坐着,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