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探究式学习方法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ng200405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程标准要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倡导有意义的学习。新的理念,必然带来新的学习方式的变革,引起学习上的革命。我们在实施以创新教育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时,重要的着眼点就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探究式学习。如何顺应新课程要求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呢?
  一、改变“学习方式”,实施研究性学习
  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要让学生围绕着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展开,以解决问题为宗旨,需要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能力,收集资料的能力,分析资料和寻求结论的能力,以及表达思想和交流成果的能力,并一定程度上掌握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
  首先,教师要把学生置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创设能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尊重学生的想法,与学生平等合作,组织学生讨论、研究、实验等各种形式的富有个性的自主探究。
  其次,进行学科教学改革。进行学科教学改革主要是不能“满堂灌”、“打乒乓式问答教学”,而是要让学生实实在在的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联系学生生活经验,设计一些“研究专题”,同时要具有可行性、实用性。
  第三,研究性学习的思想与方法指导。教师要教给学生“观察、调查、提问、查阅、分析、设计、检验、预测、、实践、总结、反思”等基本方法。学生掌握了这些方法就能“适应万变”的问题。
  二、促进学生“内需”,采取“催化性”策略
  学生自主参与学习活动的‘催化剂”就是学生的参与热情。在教学中既要强化学生的智力因素,也要重视强化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使学生产生积极主动的心理状态,从而促进智力与非智力的协调发展。
  (1)把学生推到“探究第一线”。教师要把自己变成“顾问”、“协作者”、“指路者”,让学生自己去探究问题成为可能,通过动手、动脑,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同时暴露他们潜在的理解和认知不足和差异。学生经历了这样的一个真正参与过程,实现了由感性到理性认识的升华
  (2)让学生在探究中找到自我。我们要设法减缓学生学习心理的压力和精神压抑,解放学生的思想。让学生坚信“我能行”。教师要创设机会让学生有获得成功的机会,感受成功的快乐。同时,给学生真正的探究空间和时间解放学生的探究自主权和自由度,使学生有属于自己的时空。
  (3)设计具有使用价值的题目。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题目设计必须着眼于让全体学生参与,要让所有学生“活”起来。甚至对“后进生”采取倾斜政策。教师要考虑到问题的趣味性、科学性、形式多样化,对学生有一定的吸引力,这样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改变学习方式要将探究性学习贯穿教学的始终,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在比较熟悉的情境中学会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进行创造性的实践和探索。从而在这个过程中达到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提高。
其他文献
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的思维碰撞,会使课堂绽放异彩。在课堂对话的氛围中,教师和学生都处于自由开放的精神状态,可以充分表达各自的意见,在交流意见的同时,各自提升自己已有的感受和认识。  然而,如何才能真正做到课堂对话、达到课堂的和谐高效呢?在日常教学中,可从以下几点尝试教学的预设与调整:  一、做课堂对话的规划师  课堂对话究竟该不该课前规划?答案是肯定的。尽管教师不能事先把对话的内容及
期刊
《新课标》指出:具有广泛多样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自己的阅读视野。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一年内课外自读五部以上文学名著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但就目前情况看,学生课外阅读不容乐观。如果对学生的阅读状况做一番调查,就会发现,大部分学生课外阅读目的不明确,盲目读书,钟情于一些玄幻小说、网络小说,以及涉猎“另类作家”、“言情派”的作品,
期刊
对于学生来说,爱是最好的教育,因为只有爱才能给学生带来真正的幸福。对一位教师而言,每一个学生都是一颗神奇的种子,都是初绽的蓓蕾。作为班主任,要切实地给予学生爱,要让这份爱得到感应,要让这份爱清洗一切污浊。  学校德育工作的根本任务,在于影响学生的人格,形成德性。学生憧憬未来,热情奔放,易于接受新生事物,思维活跃,行为不拘一格,对于“美”拥有拥极大的热情。所以,现实生活中有一部分学生对“说教式”的德
期刊
在很多所谓的新课改语文课堂上,能够看到精彩的“表演”, 能够看到花哨的“拓展”,却看不到教师引领着学生对文本词句的反复咀嚼和用心玩味,学生甚至对文本都没有读熟,更谈不上熟悉与体味,朗朗的书声成了“物以稀为贵”。究其根本,是教师对文本的语言“没有感觉”,没有从文本中挖掘出蕴涵思想和情感魅力的词句。这样的语文课,往往给人以“飘忽”和“空洞”之感,何来的“语文味儿”?那么,语文教师应该怎样引导学生去品味
期刊
现在,素质教育搞得轰轰烈烈,小学生的在校生活也是丰富多彩,综合素养和各项技能都得到了很大提高。可是与此同时也带来了另一种担心,有许多家长反映,孩子在校学习时间短了,教师面对面的教授和交流少了,所以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不好,成绩下降了。  不可否认,学生成绩的下降与此有一定关联。但是,我们不可能舍大取小,以此就又走“应试教育”的老路。那么,我们就可以不要成绩了吗?在我看来,“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不
期刊
近日,读2015年第8期《中学语文教学》上付胜芳先生的《不变·变·不变》——《我的叔叔于勒》的教学设计及张克中先生的简评和编后絮语,觉得这样的教学设计不是个案而是普遍现象。要改变阅读教学特别是小说教学的尴尬局面,必须遵循阅读教学的规律,从整体到局部,抓住言语形式设计教学内容,才能深入作品内部,探得作品的深刻内涵。  一、这样的教学在语文课堂中比比皆是  读了《我的叔叔于勒》的教学设计,联想到很多教
期刊
无论日常训练还是考试,古典诗歌阅读鉴赏是学生普遍感觉较难的一个题型。在经过大量的题目训练之后,绝大多数学生得分仍然徘徊在4分左右,原因何在?  为了提高学生古典诗歌阅读鉴赏的能力,提升得分,语文教师曾经做过很多专题研究,拿出过很多解决问题的方法,推出过很多专题课型。《山东高考语文考试大纲》中,古诗文阅读关于鉴赏评价(D),“(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
期刊
读后感是议论文中最常见的文体之一,也是初高中学生必须掌握的一种文体。但从以往读后感训练的情况来看,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其实,写好读后感也有章可循。若活用“四字诀”,则更容易生效。  一、引——围绕感点,引述材料  读后感重在“感”,而这个“感”是由特定的“读”生发的,“引”是“感”的落脚点,所谓“引”就是围绕感点,有的放矢地引用原文:材料精短的,可全文引述;材料长的,或摘录“引”发“感”的关键词、句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和表达能力,重视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量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对照新课标对作文教学的一般要求,中学语文作文教学中存在着以下问题:  问题一,重视课文教学,轻视作
期刊
刘兰芝聪慧贤淑、美丽善良、勤劳能干、知书达理、忠于爱情 ,是汉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里塑造的一个悲剧人物形象。生活中兰芝不管怎么做却始终得不到焦母的欢心和认可,最终被焦母所遣,落个自赴清池的悲剧下场。什么原因呢?除了无子说、门第说等等以外, 我认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焦母的恋子情结直接导致了兰芝的被遣,是焦母亲自制造了这场家庭悲剧。  从全诗描写可看出,焦母是一位中年寡妇,因为诗中始终没有出现焦父的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