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外贸易作为一国和外部经济的主要交互手段之一,在设计其发展战略时必须充分考虑国际国内两方面因素。国际经济形势决定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外部环境,但是它并不足以支持我国外需在规模上重现金融危机前的高速增长;而国内生产要素结构的变化直接影响我国在全球价值链中所处的位置,为提升我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创造了较好的外部条件。“十二五”期间我国对外贸易应重新认识出口和经济增长的关系,并高度重视进口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将重心转向提升我国出口价值链和对外贸易所创造的居民福利上来。
一、“十二五”期间全球经济形势走势分析
(一)全球特别是发达国家经济很难重现金融危机前的高速增长
金融危机爆发后,欧元区、英国、日本和美国等主要发达经济体在2009年均呈现负增长。据IMF的统计,2009年全球经济增长率仅为-0.6%,其中发达国家仅为-3.2%,美国为-2.4%,日本为-5.2%,欧元区为-4.1%。随着美国等发达国家一系列减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为私人投资和消费提供财政金融支持等经济刺激政策逐渐发挥效力,发达国家经济逐渐开始企稳回升,但其经济增长的基础仍不牢固。其表现在:
首先,各国国内失业率仍居高不下,以美国为例,2010年年底美国失业率仍处于9.6%的高位,较2008年年初时上升了4.5个百分点。其次,全球能源和矿产价格上涨加大了发达国家国内通货膨胀率的压力。第三,各国金融机构贷款投放态度依然较为谨慎,企业融资仍存在困难。第四,目前发达国家尚缺少能够拉动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新兴经济增长点,新能源能否充当这一角色尚有待观察。以上种种因素将使“十二五”期间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速可能要低于金融危机前。IMF最新预测表明,2010年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率仅为2.6%,2011年进一步下降至2.4%。
(二)发达国家经济结构也有所调整
金融危机之后,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也对经济增长方式进行了调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开始再工业化进程。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普遍意识到单纯依靠金融、地产等虚拟经济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存在严重缺陷,纷纷采取再工业化战略。如美国明确表示将未来经济发展的重心转向高新技术制造业和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而欧盟也针对电动汽车、节能建筑材料、高技术互联网等产业出台了一系列振兴计划。第二,美国负债消费的发展模式也有一定的转变。根据美国商务部公布的数据,2010年第二季度私人消费对美国GDP增长的贡献仅为1.38%,其中耐用品消费的贡献仅为0.49%,明显低于金融危机爆发前水平。第三,重视出口。奥巴马政府已经明确提出了要将出口规模在五年内提高一倍,甚至放松了对一些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管制措施。
从长期看,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比较优势仍然在农业、服务业和少数高技术密集型制造业。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依靠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不可能完全转变。但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发展重心的转变必然会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外部环境产生影响。
二、“十二五”期间我国生产要素结构也将发生明显变化
(一)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的比较优势仍然在于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
在国际分工中,如果某国在某类生产要素上具有垄断地位(如核心技术和关键资源),那么该国将在相关产品上具有垄断地位。由于我国和发达国家在整体技术实力上的差距,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国在绝大多数的核心技术领域仍要落后于发达国家。而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和勤劳的性格特征决定了未来一段时期内在劳动力方面仍较发达国家具有明显优势。
(二)在劳动力方面,我国的比较优势将从普通劳动力转向具有一定技术能力和知识水平的劳动力
过去30年中,我国在劳动力方面的比较优势主要是从事简单劳动(如加工装配)的普通劳动力,即农民工。因此,加工贸易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方式之一。我国基于其特殊的经济和历史背景,是唯一通过加工贸易实现了国际资本和农民工结合的国家,在改革开放后的30年中迅速融入了国际分工,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特别是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国际化进程。
目前我国劳动力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方面,经过多年的经济发展和全民教育水平的提高,我国的劳动力中大学生、大专生甚至研究生等中高素质的劳动力所占比例已经大幅度上升,且较发达国家的同类劳动力在成本上具有明显的优势;另一方面,由于我国整体教育水平的劣势,未来一段时间内本土的高、精、尖人才仍将相当缺乏。
(三)我国企业在技术,特别是一些非核心技术方面的比较优势将会逐渐上升
在过去30年中,我国的整体技术水平远远逊色于欧美发达国家,出口产品主要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虽然,我国加入WTO以来,出口商品中高新技术产品所占比例大幅度增长,但我国出口的高新技术产品绝大部分是最终产品,国内主要从事最后的加工组装环节基本上不涉及研发和精密部件制造这两大主要环节。
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企业在技术方面的比较优势将会逐渐上升。在过去30年中,我国企业利用后发优势和“干中学”已经有了一定的技术积累,与发达国家在技术上的差距已经明显缩小。近年来,我国大大加强了在高等教育和基础研发领域的投入规模,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我国在技术领域的比较劣势。同时,随着我国整体研发环境改善,中高端劳动力成本优势明显增强,全球跨国公司出于最大化利益的角度考虑,会逐渐转移一些非核心技术的研发和零部件制造环节到我国。
(四)部分新兴产业有望在核心技术上具有比较优势
在某些新兴领域(如新能源、新材料、生物产业),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虽然整体上占据了一定优势,但这些产业并不成熟,“十二五”期间我国完全有能力在标准、核心技术上“分一杯羹”,从而获取垄断利润。
(五)品牌、营销网络等领域仍将是我国的弱势环节
全球营销网络和高端品牌是产品价值链中附加值非常高的环节。我国在上述环节处于相对劣势地位。
第一,我国服务业整体水平严重滞后。发达国家的服务业发展水平很高,优势明显,而我国服务业发展水平严重落后于发达国家。第二,缺乏大型跨国公司。全球营销网络的布局必须依靠大型跨国公司来完成,而我国目前尚未产生真正意义上的大型跨国企业(国企的优势更多是依靠其垄断地位)。第三,缺乏高端人才。我国目前拥有大量的研究生、大学生等中等素质的劳动者,而高端品牌和全球市场的拓展需要的是高端的精英类型人才。
三、对“十二五”时期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的思考
“十二五”时期,国际经济形势以及我国生产要素两方面的变化均对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提出了新的要求。
从外部环境看,我国外需很难重演金融危机前持续高速增长的状况,未来几年内更可能呈现温和增长局面。计量经济模型测算的结果表明,在全球经济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走势的情况下(“十二五”期间为3%左右),我国出口额在“十二五”期间将维持在10%左右的增速。
而从国内环境看,随着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优势从最低端向较低的中间产品生产转移,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战略将向提高我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倾斜。随着我国内需规模的逐渐扩大,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也将更加重视进口对经济的拉动作用。
综上所述,整体上,未来我国在生产要素的比较优势结构上有利于出口附加值提升和贸易增长方式的转变。整体政策取向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重新认识出口和经济增长的关系
建议在“十二五”对外贸易战略的设计中,将出口规模的增长视为经济增长的自然结果,而非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在这一观念的指导下,相应的政策制订将不会仅仅以增加出口规模为出发点,而更偏重于促进我国国内生产要素结构的优化。随着我国国内生产要素比较优势的转变,我国对外贸易结构的优化和质量的提升将会水到渠成。
(二)高度重视进口对经济的拉动作用
“十二五”时期,进口对我国经济拉动作用的重要性将日益明显。一方面,进口的技术、设备以及原材料是国内制造业和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有利于我国经济增长规模的扩大;另一方面,进口的消费品同样也是国内需求的一部分,部分进口我国不具备比较优势的消费品也有利于我国和其他国家生产要素的再配置,对提高我国居民福利,拉动内需有着明显的积极作用。鼓励进口机器设备,降低企业转型升级的成本,提高企业转型升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进口精密仪器仪表等高科技产品,提高自主创新的技术支持。降低一些消费品的进口壁垒,扩大有利于大众健康、提高居民生活品质的消费品进口。
(三)大力提升我国出口价值链
“十二五”时期,我国对外贸易的战略重心应进一步转向提升我国出口价值链,通过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出口产品价值链向高新技术工序和环节延伸;通过发展先进制造业增强中国制造、中国出口的物质和技术基础;通过提升服务贸易及生产性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增强出口价值链提升所需的各种支撑条件;通过构建贸易、生产、科技、金融等一体化的战略同盟,建立我国自己的全球生产体系。
(四)提升我国对外贸易所创造的居民福利
“十二五”时期,我国对外贸易要扩大其所创造的居民福利规模,要优化贸易各参与方之间的福利分配格局。我国对外贸易应逐渐实现低价竞争的贸易模式向差异化竞争的贸易模式转变,最大限度地增强贸易利益并转化为本国居民的经济福利;通过开放竞争和打破垄断,增强跨国公司的技术外溢效应,最大限度地改善外贸增长的质量和效益;通过国际合作的要素创造效应,鼓励新兴出口部门和服务业态的发展,形成内生性增长新动力。
(五)不同的产业领域采取不同的发展模式
在不同产业,我国出口产品附加值提升的瓶颈存在很大区别,如在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我国的制造工艺完全可以满足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目前的“短板”在于服装设计、市场推广、品牌建设等服务业领域;而在已经成熟的高新技术产业(如IT产业),我国目前很难占领行业研发的最尖端位置。因此,应将发展重心从过去的纯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转向具有一定技术含量,但又不是非常高的生产环节转变。在部分新兴产业领域(如新能源),目前我国有可能占据高端核心技术的一席之地,因此一方面要利用政府的力量完成核心技术的积累;另一方面要为企业在生产领域的研发提供较高的政策支持,积极抢占高地。
(六)坚持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协调发展
过去30年中,在国内整体市场环境和研发能力很弱的情况下,我国的对外贸易采取了重点发展生产环节的战略,借助发达国家在上述领域的优势,尽快占领国际市场,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这种战略也导致了国内市场环境、研发能力以及法律体系等软环境的建设严重滞后。在我国本土市场经济体系尚不完善的情况下,本土企业很难在对外贸易中进行真正的国际化经营和运作。因此,必须坚持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协调发展的原则,尽快使我国,特别是经济较为发达的东部地区市场、法律等软环境接近发达国家水平,为我国对外贸易结构的优化创造条件。
(李大伟,国家发展改革委对外经济研究所)
一、“十二五”期间全球经济形势走势分析
(一)全球特别是发达国家经济很难重现金融危机前的高速增长
金融危机爆发后,欧元区、英国、日本和美国等主要发达经济体在2009年均呈现负增长。据IMF的统计,2009年全球经济增长率仅为-0.6%,其中发达国家仅为-3.2%,美国为-2.4%,日本为-5.2%,欧元区为-4.1%。随着美国等发达国家一系列减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为私人投资和消费提供财政金融支持等经济刺激政策逐渐发挥效力,发达国家经济逐渐开始企稳回升,但其经济增长的基础仍不牢固。其表现在:
首先,各国国内失业率仍居高不下,以美国为例,2010年年底美国失业率仍处于9.6%的高位,较2008年年初时上升了4.5个百分点。其次,全球能源和矿产价格上涨加大了发达国家国内通货膨胀率的压力。第三,各国金融机构贷款投放态度依然较为谨慎,企业融资仍存在困难。第四,目前发达国家尚缺少能够拉动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新兴经济增长点,新能源能否充当这一角色尚有待观察。以上种种因素将使“十二五”期间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速可能要低于金融危机前。IMF最新预测表明,2010年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率仅为2.6%,2011年进一步下降至2.4%。
(二)发达国家经济结构也有所调整
金融危机之后,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也对经济增长方式进行了调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开始再工业化进程。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普遍意识到单纯依靠金融、地产等虚拟经济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存在严重缺陷,纷纷采取再工业化战略。如美国明确表示将未来经济发展的重心转向高新技术制造业和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而欧盟也针对电动汽车、节能建筑材料、高技术互联网等产业出台了一系列振兴计划。第二,美国负债消费的发展模式也有一定的转变。根据美国商务部公布的数据,2010年第二季度私人消费对美国GDP增长的贡献仅为1.38%,其中耐用品消费的贡献仅为0.49%,明显低于金融危机爆发前水平。第三,重视出口。奥巴马政府已经明确提出了要将出口规模在五年内提高一倍,甚至放松了对一些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管制措施。
从长期看,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比较优势仍然在农业、服务业和少数高技术密集型制造业。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依靠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不可能完全转变。但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发展重心的转变必然会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外部环境产生影响。
二、“十二五”期间我国生产要素结构也将发生明显变化
(一)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的比较优势仍然在于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
在国际分工中,如果某国在某类生产要素上具有垄断地位(如核心技术和关键资源),那么该国将在相关产品上具有垄断地位。由于我国和发达国家在整体技术实力上的差距,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国在绝大多数的核心技术领域仍要落后于发达国家。而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和勤劳的性格特征决定了未来一段时期内在劳动力方面仍较发达国家具有明显优势。
(二)在劳动力方面,我国的比较优势将从普通劳动力转向具有一定技术能力和知识水平的劳动力
过去30年中,我国在劳动力方面的比较优势主要是从事简单劳动(如加工装配)的普通劳动力,即农民工。因此,加工贸易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方式之一。我国基于其特殊的经济和历史背景,是唯一通过加工贸易实现了国际资本和农民工结合的国家,在改革开放后的30年中迅速融入了国际分工,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特别是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国际化进程。
目前我国劳动力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方面,经过多年的经济发展和全民教育水平的提高,我国的劳动力中大学生、大专生甚至研究生等中高素质的劳动力所占比例已经大幅度上升,且较发达国家的同类劳动力在成本上具有明显的优势;另一方面,由于我国整体教育水平的劣势,未来一段时间内本土的高、精、尖人才仍将相当缺乏。
(三)我国企业在技术,特别是一些非核心技术方面的比较优势将会逐渐上升
在过去30年中,我国的整体技术水平远远逊色于欧美发达国家,出口产品主要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虽然,我国加入WTO以来,出口商品中高新技术产品所占比例大幅度增长,但我国出口的高新技术产品绝大部分是最终产品,国内主要从事最后的加工组装环节基本上不涉及研发和精密部件制造这两大主要环节。
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企业在技术方面的比较优势将会逐渐上升。在过去30年中,我国企业利用后发优势和“干中学”已经有了一定的技术积累,与发达国家在技术上的差距已经明显缩小。近年来,我国大大加强了在高等教育和基础研发领域的投入规模,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我国在技术领域的比较劣势。同时,随着我国整体研发环境改善,中高端劳动力成本优势明显增强,全球跨国公司出于最大化利益的角度考虑,会逐渐转移一些非核心技术的研发和零部件制造环节到我国。
(四)部分新兴产业有望在核心技术上具有比较优势
在某些新兴领域(如新能源、新材料、生物产业),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虽然整体上占据了一定优势,但这些产业并不成熟,“十二五”期间我国完全有能力在标准、核心技术上“分一杯羹”,从而获取垄断利润。
(五)品牌、营销网络等领域仍将是我国的弱势环节
全球营销网络和高端品牌是产品价值链中附加值非常高的环节。我国在上述环节处于相对劣势地位。
第一,我国服务业整体水平严重滞后。发达国家的服务业发展水平很高,优势明显,而我国服务业发展水平严重落后于发达国家。第二,缺乏大型跨国公司。全球营销网络的布局必须依靠大型跨国公司来完成,而我国目前尚未产生真正意义上的大型跨国企业(国企的优势更多是依靠其垄断地位)。第三,缺乏高端人才。我国目前拥有大量的研究生、大学生等中等素质的劳动者,而高端品牌和全球市场的拓展需要的是高端的精英类型人才。
三、对“十二五”时期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的思考
“十二五”时期,国际经济形势以及我国生产要素两方面的变化均对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提出了新的要求。
从外部环境看,我国外需很难重演金融危机前持续高速增长的状况,未来几年内更可能呈现温和增长局面。计量经济模型测算的结果表明,在全球经济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走势的情况下(“十二五”期间为3%左右),我国出口额在“十二五”期间将维持在10%左右的增速。
而从国内环境看,随着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优势从最低端向较低的中间产品生产转移,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战略将向提高我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倾斜。随着我国内需规模的逐渐扩大,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也将更加重视进口对经济的拉动作用。
综上所述,整体上,未来我国在生产要素的比较优势结构上有利于出口附加值提升和贸易增长方式的转变。整体政策取向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重新认识出口和经济增长的关系
建议在“十二五”对外贸易战略的设计中,将出口规模的增长视为经济增长的自然结果,而非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在这一观念的指导下,相应的政策制订将不会仅仅以增加出口规模为出发点,而更偏重于促进我国国内生产要素结构的优化。随着我国国内生产要素比较优势的转变,我国对外贸易结构的优化和质量的提升将会水到渠成。
(二)高度重视进口对经济的拉动作用
“十二五”时期,进口对我国经济拉动作用的重要性将日益明显。一方面,进口的技术、设备以及原材料是国内制造业和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有利于我国经济增长规模的扩大;另一方面,进口的消费品同样也是国内需求的一部分,部分进口我国不具备比较优势的消费品也有利于我国和其他国家生产要素的再配置,对提高我国居民福利,拉动内需有着明显的积极作用。鼓励进口机器设备,降低企业转型升级的成本,提高企业转型升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进口精密仪器仪表等高科技产品,提高自主创新的技术支持。降低一些消费品的进口壁垒,扩大有利于大众健康、提高居民生活品质的消费品进口。
(三)大力提升我国出口价值链
“十二五”时期,我国对外贸易的战略重心应进一步转向提升我国出口价值链,通过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出口产品价值链向高新技术工序和环节延伸;通过发展先进制造业增强中国制造、中国出口的物质和技术基础;通过提升服务贸易及生产性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增强出口价值链提升所需的各种支撑条件;通过构建贸易、生产、科技、金融等一体化的战略同盟,建立我国自己的全球生产体系。
(四)提升我国对外贸易所创造的居民福利
“十二五”时期,我国对外贸易要扩大其所创造的居民福利规模,要优化贸易各参与方之间的福利分配格局。我国对外贸易应逐渐实现低价竞争的贸易模式向差异化竞争的贸易模式转变,最大限度地增强贸易利益并转化为本国居民的经济福利;通过开放竞争和打破垄断,增强跨国公司的技术外溢效应,最大限度地改善外贸增长的质量和效益;通过国际合作的要素创造效应,鼓励新兴出口部门和服务业态的发展,形成内生性增长新动力。
(五)不同的产业领域采取不同的发展模式
在不同产业,我国出口产品附加值提升的瓶颈存在很大区别,如在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我国的制造工艺完全可以满足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目前的“短板”在于服装设计、市场推广、品牌建设等服务业领域;而在已经成熟的高新技术产业(如IT产业),我国目前很难占领行业研发的最尖端位置。因此,应将发展重心从过去的纯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转向具有一定技术含量,但又不是非常高的生产环节转变。在部分新兴产业领域(如新能源),目前我国有可能占据高端核心技术的一席之地,因此一方面要利用政府的力量完成核心技术的积累;另一方面要为企业在生产领域的研发提供较高的政策支持,积极抢占高地。
(六)坚持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协调发展
过去30年中,在国内整体市场环境和研发能力很弱的情况下,我国的对外贸易采取了重点发展生产环节的战略,借助发达国家在上述领域的优势,尽快占领国际市场,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这种战略也导致了国内市场环境、研发能力以及法律体系等软环境的建设严重滞后。在我国本土市场经济体系尚不完善的情况下,本土企业很难在对外贸易中进行真正的国际化经营和运作。因此,必须坚持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协调发展的原则,尽快使我国,特别是经济较为发达的东部地区市场、法律等软环境接近发达国家水平,为我国对外贸易结构的优化创造条件。
(李大伟,国家发展改革委对外经济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