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周成建,美特斯邦威集团董事长兼总裁,1965年4月30日出生,浙江大学EMBA。1994年,创立美特斯邦威品牌,因为大胆采用了“虚拟经营”的崭新模式,从而在服装业成功立足并一路领先。
做裁缝完成资本原始积累
周成建是一家员工三千,资产过亿的企业老板。这位事业有成的年轻企业家,十多年前,还只是一名普通农民。像许多没有背景的私营企业家一样,周成建是靠自己艰苦奋斗完成的资本原始积累。周成建出生于浙江温州青田县一个名叫石坑岭的村子里。为了摆脱祖祖辈辈贫穷的命运,他从小就学会了裁缝手艺。
1986年,刚满20周岁的周成建,来到温州谋生。他什么脏活、重活都干,火车上三天三夜站过,一天只吃一顿饭熬过。经过几年含辛茹苦,一分钱一分钱地积蓄了点钱,就进入当地妙果寺服装专业市场,干起了老本行,白天卖服装,夜晚做服装,一天劳动16小时以上。
对于周成建来说,让资本扩大的机遇终于在1992年来临。那年,来自福建石狮的风雪衣、夹克衫,像股旋风席卷温州市场,周成建紧跟市场行情制作起这些衣服。一次,一个东北老板向他一下就订了300件,这对于小作坊来说,无疑是个大数目,由于产品质量不错,客户一个接一个,订货量从300件又增到几千件,一年下来,赚了几百万元。就这样,他初步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
有了几百万,周成建并没感到满足。几年来在市场上摸爬滚打,让他有了经商经验,也培养出敏锐的眼光。那时,温州服装行业大多生产西装,款式大同小异,而国外少数几个休闲服品牌在温州刚刚露面,周成建感到休闲服将有很大市场潜力,便用手头的钱成立了制衣厂,正式生产休闲服装,还打出了自己的品牌——美特斯邦威,产品面向工薪阶层,实行薄利多销。
采用虚拟经营迅速扩大资本
在之后的短短5年间,周成建的资产很快从百万增长至上亿元,这其中有致富窍门。用他自己的话总结,是用了借鸡生蛋、借网捕鱼的虚拟经营方法。当时建厂之后,周成建能支配的资金变得很少。作为小型民营企业,从银行贷款很难。万般无奈下,他想到利用外力弥补自己资金的不足。在生产上,他采取定牌生产的策略,先后与广东、江苏等60多家具有一流生产设备、管理规范的国有、合资服装加工厂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现在全国有60多家企业为其生产,年产800万件服装,如果这些企业都由周成建自己投资的话,至少需要3亿元。在扩大市场份额上,周成建采取了特许连锁经营的策略,即公司将特许权转让给加盟店,加盟店要使用邦威公司的商标、商号、服务方式等,并向公司交纳一定的特许费。这一办法效果很好,专卖店每年以新增50家的速度发展。现在,已有邦威专卖店500多家,遍布全国各地,去年公司销售额达5亿多元,如果这么多的店都自己投资,则需要1.5亿至2亿元。
有了上亿资产的周成建,并没有把钱用在享受上,他依然衣着朴素,生活简单,保持农民的本色,把赚来的钱都投到产品设计和品牌经营中去了。他计划下一个五年要通过虚拟管理,如聘用国际的专业公司进行品牌策划和运作公司上市,使企业尽快进入法人治理的现代公司阶段,让品牌国际化。
靠“炒作”引发轰动
每天早晨,周成建起来的第一件事就是跑步,这是他除了工作之外的唯一爱好,在重复道路上的运动中,他体会着乐趣。而他掌舵的这家企业打的广告词却是“不走寻常路”。
周成建是个很擅长于炒作的人。他真正发掘出自己“炒作”的潜能,是在温州最大的服装市场——妙果寺市场,在那里他的生意也开始起步。
1986年,周成建从老家浙江青田县来到温州,20岁出头的他不仅要啥没啥,而且还因为做倒闭了一个企业,背了20多万元的债务。他唯一会的手艺就是裁缝。但裁缝太辛苦。有一次,他实在困得不行,操作机器时把一批西装的袖子裁短了一大截,第二天老板要他赔钱,一赔就是几十万。周成建哪里赔得起。但很快,一个念头在他脑海里闪过。最后,他将西装袖子改成了夹克袖子,将其他地方也做了相应的改动。经过这么一改,这批货竟然成了畅销产品。这给了周成建很强的信心。从此他一头扎进妙果寺市场,做起了前店后厂的生意。
当时买卖服装都要讨价还价,他掏出800元钱在当地媒体上打了个小广告,称“我给出成本价,你随便加点钱衣服就拿走”,此举在温州引起了很大的轰动。
及至后来,周成建开第一家“美特斯邦威”店的时候,各方面准备还不足,他却搞了一个“千店工程”启动仪式,将当时的温州著名的商业街五马街上铺满了红地毯。虽然周成建本人心里还没什么底,却已经熟谙媒体的喜好。一个温州的服装企业要在全国开设千家品牌连锁店,引起了媒体的热烈讨论。他又一次“炒作”成功。
在商业启蒙的上世纪90年代初,温州总不时冒出一些商业上的“惊人之举”,周成建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总是能以低廉的成本达到超出预期的效果。在风雪衣热销温州的时候,他花心思缝制了一件世界最大的风雪衣,创造了吉尼斯世界纪录;当温州首次有双层巴士的时候,他立即将自己的广告涂满了车身。
在广告代言人上,他率先以重金请来了香港红星郭富城,这在当时也是不多见的,但郭富城的代言却在美特斯邦威的初期成长中起了决定性作用,让这个品牌迅速成长为一线品牌。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他只懂得炒作,在美特斯邦威发展的过程中,处处体现出他温州商人精明务实的一面。刚开始做生意的时候,坐火车站三天三夜,大桥下面睡一晚的事也常发生;没钱请代言人,周成建自己做企业的代言人,并号称“自信就是力量”。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周成建说到那些“宏大的炒作”总是三言两语,他不时反复提醒“适合就是好”。企业做大后,周成建并没有头脑发热,盲目扩张,在别人都在多元化的时候,他一直坚守休闲服装业;在大家都要进军海外的时候,他仍然精耕国内市场。
他将之比喻为“宁做正确方向的乌龟,不做错误方向的兔子。” 从1995年至2003年,美特斯邦威的专卖店从几十家飙升到1100多家的时候,周成建告诉他的手下“缓一缓”。直到现在,美特斯邦威拥有企业界罕见的现金流状况,货款现金交易,至今没有借过银行的钱,没出现过应收账款。
自创企业核心竞争力
周成建的创新大都集中在企业发展的早期,动力来自于其强烈做大企业的冲动和对市场的敏锐。在温州妙果寺市场打拼的那几年,周成建逐渐认识到品牌的重要性,他意识到“服装在技术上没有什么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就是品牌”,这让他下决心搬离那个当时国内最大的服装批发市场,自创品牌。
但创品牌何其难,用周成建自己的话说,“当时是落后的管理,有限的资本,可谓心比天高,手比地矮”。
在广东的一次考察给了他启发:广东的企业由于长期为国外做代工,拥有良好的设备和熟练的工人,但经常因为订单不够而使机器闲置,在其他一些沿海地区也有这样的情况。回想自己创业初期为别人加工服装的经历,周成建想:美特斯邦威为什么不能采取让别人加工的方式呢?他当即决定采取委托加工的办法,与广东、江苏等地的具有一流生产设备的大型服装加工厂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形成自己的“生产基地”。
今天,虽然当年给美特斯邦威代工的那家广东中山的工厂已经倒闭了,但美特斯邦威的合作厂家已经发展到250多家,这些企业具有年生产2000多万件(套)的生产能力,而如果完全依靠自有投资则至少需要超过10亿元的成本。找到代工厂后,周成建又找到原来熟悉的批发商,让他们经销“美特斯邦威”的品牌,这些人就是最早的美特斯邦威的特许加盟商,如今美特斯邦威在全国的专卖店已达1500多家,除去很少部分直营店外,其余都是特许连锁经营专卖店。如果这么多店都由自己来投资经营,则至少需要超过5亿元的成本。
这就是美特斯邦威在服装界著名的“虚拟经营”模式,美特斯邦威正是依靠虚拟经营为企业扩张节省下的资金,大量投在经营管理、服装设计、品牌提升等业务上。不过,周成建的做法并不是独创,耐克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
如果说,初创时,周成建不自觉中运用了顺应时代的“OEM”和“特许连锁”方式,那么现在,他是主动追随、学习行业和其他企业的经验,他经常举的例子是“货品流转率”,国外是50天,而中国则需180天,美特斯邦威为80天。
这得益于他早在1996年开始投资的IT系统,生产和销售社会协作化了,美特斯邦威花1亿元投资了物流信息平台。它集管理、生产、销售于一体,由制造商资源管理系统、集团内部资源管理系统和代理商资源管理系统共同组成。通过它能够实时掌握每个专卖店进、销、存状况,还可以根据这些数字随时变更生产订单。
这是美特斯邦威的“供应链管理”,不知是否是周成建在浙江大学和长江商学院EMBA学习时受到的启发。周成建说,在长江商学院的同学有蒙牛董事长牛根生和分众董事长江南春,在他们身上都学到不少东西。尤其是这些“同学们”在资本市场的表现,让周成建下定决心在5年时间内海外上市。
本土与国际相借鉴
在周成建宽大的办公室里,一头摆放着一尊毛主席挥手像,另一头,先进的音响设备里缓缓流淌出贝多芬的交响乐;电脑里,是各地加盟店实时的销售数据和分析,透过窗望过去,对面就是他亲手创立的美特斯邦威服饰博物馆。
周成建擅长于“土”的那一套,又积极的学习“洋派”的东西,它将两者巧妙的结合,再施之于企业。当企业还是个小作坊的时候,他便将企业品牌取名为洋气十足的“美特斯邦威”。
美特斯邦威服饰博物馆耗资数千万元,共征集到汉族和30多个少数民族的服装、织绣、银饰及织机、缝纫机、熨斗等物品,合计5000多件。尤为珍贵的是还征集到已故著名文学家、中国服装史研究泰斗沈从文先生服饰研究的遗作手稿,可谓镇馆之宝。周成建聘请的公司设计总监法国人吕克就经常流连在这里寻找灵感。
为了始终让美特斯邦威的服装引领时尚,周成建对设计师非常重视,不仅广揽国内名才,还花重金邀请国际著名的设计师,为此,他特意将公司总部设在靠近浦东机场的上海南汇康桥,便于设计师往来世界各地采风。
做裁缝完成资本原始积累
周成建是一家员工三千,资产过亿的企业老板。这位事业有成的年轻企业家,十多年前,还只是一名普通农民。像许多没有背景的私营企业家一样,周成建是靠自己艰苦奋斗完成的资本原始积累。周成建出生于浙江温州青田县一个名叫石坑岭的村子里。为了摆脱祖祖辈辈贫穷的命运,他从小就学会了裁缝手艺。
1986年,刚满20周岁的周成建,来到温州谋生。他什么脏活、重活都干,火车上三天三夜站过,一天只吃一顿饭熬过。经过几年含辛茹苦,一分钱一分钱地积蓄了点钱,就进入当地妙果寺服装专业市场,干起了老本行,白天卖服装,夜晚做服装,一天劳动16小时以上。
对于周成建来说,让资本扩大的机遇终于在1992年来临。那年,来自福建石狮的风雪衣、夹克衫,像股旋风席卷温州市场,周成建紧跟市场行情制作起这些衣服。一次,一个东北老板向他一下就订了300件,这对于小作坊来说,无疑是个大数目,由于产品质量不错,客户一个接一个,订货量从300件又增到几千件,一年下来,赚了几百万元。就这样,他初步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
有了几百万,周成建并没感到满足。几年来在市场上摸爬滚打,让他有了经商经验,也培养出敏锐的眼光。那时,温州服装行业大多生产西装,款式大同小异,而国外少数几个休闲服品牌在温州刚刚露面,周成建感到休闲服将有很大市场潜力,便用手头的钱成立了制衣厂,正式生产休闲服装,还打出了自己的品牌——美特斯邦威,产品面向工薪阶层,实行薄利多销。
采用虚拟经营迅速扩大资本
在之后的短短5年间,周成建的资产很快从百万增长至上亿元,这其中有致富窍门。用他自己的话总结,是用了借鸡生蛋、借网捕鱼的虚拟经营方法。当时建厂之后,周成建能支配的资金变得很少。作为小型民营企业,从银行贷款很难。万般无奈下,他想到利用外力弥补自己资金的不足。在生产上,他采取定牌生产的策略,先后与广东、江苏等60多家具有一流生产设备、管理规范的国有、合资服装加工厂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现在全国有60多家企业为其生产,年产800万件服装,如果这些企业都由周成建自己投资的话,至少需要3亿元。在扩大市场份额上,周成建采取了特许连锁经营的策略,即公司将特许权转让给加盟店,加盟店要使用邦威公司的商标、商号、服务方式等,并向公司交纳一定的特许费。这一办法效果很好,专卖店每年以新增50家的速度发展。现在,已有邦威专卖店500多家,遍布全国各地,去年公司销售额达5亿多元,如果这么多的店都自己投资,则需要1.5亿至2亿元。
有了上亿资产的周成建,并没有把钱用在享受上,他依然衣着朴素,生活简单,保持农民的本色,把赚来的钱都投到产品设计和品牌经营中去了。他计划下一个五年要通过虚拟管理,如聘用国际的专业公司进行品牌策划和运作公司上市,使企业尽快进入法人治理的现代公司阶段,让品牌国际化。
靠“炒作”引发轰动
每天早晨,周成建起来的第一件事就是跑步,这是他除了工作之外的唯一爱好,在重复道路上的运动中,他体会着乐趣。而他掌舵的这家企业打的广告词却是“不走寻常路”。
周成建是个很擅长于炒作的人。他真正发掘出自己“炒作”的潜能,是在温州最大的服装市场——妙果寺市场,在那里他的生意也开始起步。
1986年,周成建从老家浙江青田县来到温州,20岁出头的他不仅要啥没啥,而且还因为做倒闭了一个企业,背了20多万元的债务。他唯一会的手艺就是裁缝。但裁缝太辛苦。有一次,他实在困得不行,操作机器时把一批西装的袖子裁短了一大截,第二天老板要他赔钱,一赔就是几十万。周成建哪里赔得起。但很快,一个念头在他脑海里闪过。最后,他将西装袖子改成了夹克袖子,将其他地方也做了相应的改动。经过这么一改,这批货竟然成了畅销产品。这给了周成建很强的信心。从此他一头扎进妙果寺市场,做起了前店后厂的生意。
当时买卖服装都要讨价还价,他掏出800元钱在当地媒体上打了个小广告,称“我给出成本价,你随便加点钱衣服就拿走”,此举在温州引起了很大的轰动。
及至后来,周成建开第一家“美特斯邦威”店的时候,各方面准备还不足,他却搞了一个“千店工程”启动仪式,将当时的温州著名的商业街五马街上铺满了红地毯。虽然周成建本人心里还没什么底,却已经熟谙媒体的喜好。一个温州的服装企业要在全国开设千家品牌连锁店,引起了媒体的热烈讨论。他又一次“炒作”成功。
在商业启蒙的上世纪90年代初,温州总不时冒出一些商业上的“惊人之举”,周成建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总是能以低廉的成本达到超出预期的效果。在风雪衣热销温州的时候,他花心思缝制了一件世界最大的风雪衣,创造了吉尼斯世界纪录;当温州首次有双层巴士的时候,他立即将自己的广告涂满了车身。
在广告代言人上,他率先以重金请来了香港红星郭富城,这在当时也是不多见的,但郭富城的代言却在美特斯邦威的初期成长中起了决定性作用,让这个品牌迅速成长为一线品牌。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他只懂得炒作,在美特斯邦威发展的过程中,处处体现出他温州商人精明务实的一面。刚开始做生意的时候,坐火车站三天三夜,大桥下面睡一晚的事也常发生;没钱请代言人,周成建自己做企业的代言人,并号称“自信就是力量”。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周成建说到那些“宏大的炒作”总是三言两语,他不时反复提醒“适合就是好”。企业做大后,周成建并没有头脑发热,盲目扩张,在别人都在多元化的时候,他一直坚守休闲服装业;在大家都要进军海外的时候,他仍然精耕国内市场。
他将之比喻为“宁做正确方向的乌龟,不做错误方向的兔子。” 从1995年至2003年,美特斯邦威的专卖店从几十家飙升到1100多家的时候,周成建告诉他的手下“缓一缓”。直到现在,美特斯邦威拥有企业界罕见的现金流状况,货款现金交易,至今没有借过银行的钱,没出现过应收账款。
自创企业核心竞争力
周成建的创新大都集中在企业发展的早期,动力来自于其强烈做大企业的冲动和对市场的敏锐。在温州妙果寺市场打拼的那几年,周成建逐渐认识到品牌的重要性,他意识到“服装在技术上没有什么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就是品牌”,这让他下决心搬离那个当时国内最大的服装批发市场,自创品牌。
但创品牌何其难,用周成建自己的话说,“当时是落后的管理,有限的资本,可谓心比天高,手比地矮”。
在广东的一次考察给了他启发:广东的企业由于长期为国外做代工,拥有良好的设备和熟练的工人,但经常因为订单不够而使机器闲置,在其他一些沿海地区也有这样的情况。回想自己创业初期为别人加工服装的经历,周成建想:美特斯邦威为什么不能采取让别人加工的方式呢?他当即决定采取委托加工的办法,与广东、江苏等地的具有一流生产设备的大型服装加工厂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形成自己的“生产基地”。
今天,虽然当年给美特斯邦威代工的那家广东中山的工厂已经倒闭了,但美特斯邦威的合作厂家已经发展到250多家,这些企业具有年生产2000多万件(套)的生产能力,而如果完全依靠自有投资则至少需要超过10亿元的成本。找到代工厂后,周成建又找到原来熟悉的批发商,让他们经销“美特斯邦威”的品牌,这些人就是最早的美特斯邦威的特许加盟商,如今美特斯邦威在全国的专卖店已达1500多家,除去很少部分直营店外,其余都是特许连锁经营专卖店。如果这么多店都由自己来投资经营,则至少需要超过5亿元的成本。
这就是美特斯邦威在服装界著名的“虚拟经营”模式,美特斯邦威正是依靠虚拟经营为企业扩张节省下的资金,大量投在经营管理、服装设计、品牌提升等业务上。不过,周成建的做法并不是独创,耐克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
如果说,初创时,周成建不自觉中运用了顺应时代的“OEM”和“特许连锁”方式,那么现在,他是主动追随、学习行业和其他企业的经验,他经常举的例子是“货品流转率”,国外是50天,而中国则需180天,美特斯邦威为80天。
这得益于他早在1996年开始投资的IT系统,生产和销售社会协作化了,美特斯邦威花1亿元投资了物流信息平台。它集管理、生产、销售于一体,由制造商资源管理系统、集团内部资源管理系统和代理商资源管理系统共同组成。通过它能够实时掌握每个专卖店进、销、存状况,还可以根据这些数字随时变更生产订单。
这是美特斯邦威的“供应链管理”,不知是否是周成建在浙江大学和长江商学院EMBA学习时受到的启发。周成建说,在长江商学院的同学有蒙牛董事长牛根生和分众董事长江南春,在他们身上都学到不少东西。尤其是这些“同学们”在资本市场的表现,让周成建下定决心在5年时间内海外上市。
本土与国际相借鉴
在周成建宽大的办公室里,一头摆放着一尊毛主席挥手像,另一头,先进的音响设备里缓缓流淌出贝多芬的交响乐;电脑里,是各地加盟店实时的销售数据和分析,透过窗望过去,对面就是他亲手创立的美特斯邦威服饰博物馆。
周成建擅长于“土”的那一套,又积极的学习“洋派”的东西,它将两者巧妙的结合,再施之于企业。当企业还是个小作坊的时候,他便将企业品牌取名为洋气十足的“美特斯邦威”。
美特斯邦威服饰博物馆耗资数千万元,共征集到汉族和30多个少数民族的服装、织绣、银饰及织机、缝纫机、熨斗等物品,合计5000多件。尤为珍贵的是还征集到已故著名文学家、中国服装史研究泰斗沈从文先生服饰研究的遗作手稿,可谓镇馆之宝。周成建聘请的公司设计总监法国人吕克就经常流连在这里寻找灵感。
为了始终让美特斯邦威的服装引领时尚,周成建对设计师非常重视,不仅广揽国内名才,还花重金邀请国际著名的设计师,为此,他特意将公司总部设在靠近浦东机场的上海南汇康桥,便于设计师往来世界各地采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