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神俊逸闹九霄

来源 :儿童文学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wyidiy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便是青山不改水长流
  去往光华剧院的路上,我不断在脑海中翻查自己关于《安天会》的全部“储藏”,杨小楼、盖叫天、李万春、李少春……几位名震梨园的大师第一时间浮现于脑海。
  因为重写《安天会》的绘本,我特意求见几位京剧界的前辈,力求准确表达,生动体现。但我深知,作为猴戲头牌的代表作,《安天会》在唱念做打上集合着无数艺术家的舞台结晶,时光流变,岁月更迭,这出戏却依然叱咤氍毹,无论是其形式抑或内蕴,都是丰富而博大的,也正因此,才有了这青山不改水长流的艺术瑰宝。
  从烈日高悬到疏林挂斜阳,一下午的时光就在几位名宿的回忆与讲述中飞快流逝。从《安天会》到《闹天宫》,从杨月楼到李少春,从“一口钟”脸谱到“反葫芦”脸谱,从唱念到开打,从行头的变迁到派别的特色,一出耳熟能详的剧目就这样在口述中鲜活地呈现于历史的画卷里,让我心旌摇荡,逸兴遄飞,仿佛自己已然化身于几代的观众中,在欣赏,欢呼,念念不忘。
  《安天会》取材于四大名著《西游记》,结合了闹龙宫、闹地府、闹天宫等情节,可以说是神魔戏中最有代表性的剧目了,加之又是以孙悟空为主要人物的猴戏,更是点燃着广大观众的观看热情。从小到大,只要接触过京剧的,谁人没有看过孙悟空的戏呢,那种精彩的打斗场面,轮番上场的传奇角色,以及艺术家对于齐天大圣惟妙惟肖的演绎,都令人难以转动眼球。
  记忆的深处,我对于这出戏的首次印象是在北京,具体哪个剧院记不清了,只记得是姨姥爷做东请姥姥姥爷看戏,顺带把我猴儿(骑在肩膀上)进去,那真是一次绝对的震撼。年幼的我不知道唱词,甚至还不知道情节,只是被场上惊才绝艳的表演震惊,又被身边观众们营造出的激动氛围所裹挟,一声声振聋发聩的叫好,一段段激昂的鼓点,全部印刻在了我的识海深处,成为我对京剧一生喜爱的基调。
  我时常谈到自己与京剧的缘分始于外公给我做的那《玉堂春》的鱼鳞枷,也几次在散文中写到我在村口看大戏之后不断模仿“苏三离了洪洞县”的唱腔后外公给我创造的学戏条件。然而在那红漆金线勾描出的枷之前,实际上我最心爱的“行头”应该是那木制的“如意金箍棒”。那是当时上大学的舅舅给我买的生日礼物,那个年代塑料远没有现在流行,这实打实的木质“行头”陪伴了我数年,如若在少年时代便可以票戏,我想我一定要尝试一下那翻天入地的大圣爷,圆一个儿时的梦。
  我想,时至今日我对京剧刻骨铭心的爱定然也是起源于那场烙印于脑海深处的猴戏。后来外公告诉我,那次的戏正是《大闹天宫》,中国京剧院一团的代表剧目。
  二、“唱死天王累死猴”
  真正使《安天会》名震九州的,还是国剧宗师杨小楼。尽管这出戏并非其原创,而是传统戏,但如没有杨小楼的演绎,依旧不会有今天这样广泛的影响力。
  杨小楼演猴戏那是有家学渊源的,他的父亲杨月楼就是鼎鼎大名的“杨猴子”,他可是名画《同光十三绝》中那位《四郎探母》的杨延辉。杨月楼的老生与猴戏都成名于世,杨小楼耳濡目染自是不必说,再加上师父俞菊笙、义父谭鑫培的倾力栽培,他的本事还用说吗?所以杨小楼演《安天会》那叫一个洋洋洒洒,形神俱足。
  杨小楼先生的《安天会》是深具创新意识的,不论是唱念上以“嬉”为主格,还是在“偷桃”和“盗丹”时穿智多衣(又叫猴衣)、戴钻天盔,表现出大闹天宫时孙悟空的仙籍与潇洒劲头,开打也是稳中有快,面对不同天王、灵官、大神、星宿,对应各有不同,令人拍案。遗憾的是,小楼先生的《安天会》竟无影音留下,就连脸谱也是大师刘曾复先生后来绘制,否则只能在巨擘文字中想象当年盛况了,呜呼哀哉。
  要说唱戏,能在天津唱红才叫行里“立住了”,能在天津要上价那才是本事“拿住了”,杨小楼当时在天津唱堂会演《安天会》,包银叫到大洋一千元,那是和梅兰芳《洛神》一个价码的。当时,一块大洋在北京城里可以请一顿敞开了吃的涮羊肉,普通保姆月薪不过四五块大洋。可见,小楼先生的猴戏有多棒。
  曾经猴戏真是风光无限,追根到底还是因为京昆最辉煌的年代,名家云集。猴戏是武生应工的(曾经也有武丑应工),打是硬功夫,一台大戏下来没点真功夫根本完不成,大家追捧猴戏,也正是因为这份热闹,以及热闹里的真本事,那时候,叫的每一声“好”里可都没水分,是真值钱的。
  猴戏分南北,两派都唱昆腔,但是表演形式和内容有所不同。就说扮相上,南派猴戏主张的是“人学猴”,注重猴子的灵性与做派,脸上还要贴上一圈猴毛,头戴猴帽,活似真猴。而北派则注重“猴学人”乃至“猴学仙”,注重神似,当然也有评论说小楼先生的戏亦注重人学猴,不过这里所谈的应是猴的天性。在小楼先生的基础上,有“北猴王”之称的李万春先生又在“守桃园”一场将水帘洞时的草王盔改为纱帽,两侧有绒球和翅子,上有翎子,表现的就是有了职务的孙悟空不再是“草王”身份了,这改动最能体现北派的思路,强调变化与“人性”。南派奉盖叫天、郑法祥、张翼鹏为经典,北派则以杨小楼、李万春、李少春为大师,还有北昆的郝振基亦是泰斗,他与杨小楼、郑法祥曾形成鼎足之势。
  这出大戏《安天会》说起来真是考量戏班班底的剧目,满台神佛,行当俱全,文武场兼备。想演好了光有拿得出手的主演是远远不够的,开锣之后就是不间歇的轮番上场,尤其是十万天兵下界时,那开打,真是令人目不暇接。据说杨小楼先生的《安天会》除了对打巨灵神、哪吒、二郎神,还要一一对战六丁神六甲神、马赵温关四大天帅、风雨雷电、丧门吊客、二十八宿、四斗星官……林林总总六十余号,刀枪剑戟台上见,生旦净丑打满堂。而且孙大圣每对打一位神将,天王就要唱一段,这才有了“唱死天王累死猴”的说法。尽管后来的《闹天宫》有些在场面上“缩水”,但是您不妨看一下李少春先生的录像,那也足可以看得人激情澎湃,恨不能站起来叫好。
  三、从《安天会》到《大闹天宫》
  《安天会》在当今舞台上已经难以见到,大家常看的是《大闹天宫》。这其实是一出戏,名字不同罢了,但是内容尤其是唱词上却也大经改动。
  话要说回到1951年,中国京剧院出国公演迫在眉睫,众多传统戏中,要说真能一下子震了国际友人的,当属猴戏《安天会》。但是如何更加全面地展示全团水平呢?著名文武老生李少春先生与著名剧作家翁偶虹先生就合力将《安天会》改编成了《闹天宫》,着力展现孙悟空大闹天宫时的反抗精神,演出大获成功,产生巨大轰动。
  几年后,翁偶虹先生再次增改《闹天宫》,扩加“龙宫借宝”“花果山请猴”“闹御马圈”等诸多情节,极大丰富了该戏的表意内涵,尤其是结尾,一改《安天会》“收服悟空”的结局,变为了“凯旋回山”。唱词也由“猴头自作休推掉,触犯天条闹灵霄,将他魂魄煎熬决不饶”改为了“腐朽天宫装门面,千钧棒下絮一团。天将狼狈逃,天兵鸟兽散。凯歌唱彻花果山”。
  在《安天会》变化为《大闹天宫》的过程中,李少春这个名字是无法避开的。杨小楼之后,京津两地的观众,看猴戏定是“两春美猴王”,这“两春”一个是指表演艺术家李万春先生,另外一个就是李少春先生了。两人影响力不分伯仲,但因《大闹天宫》之故,现在的猴戏大多宗少春先生,连脸谱也大多是其研发的“反葫芦”的样式。
  李少春先生也属于在天津的“红底子”,1938年他带着《水帘洞》《闹地府》在天津著名的中国大戏院演出,一炮而红,后来又大演《智激美猴王》《十八罗汉斗悟空》,以“乌龙绞柱”“窜塔”等绝活享誉津门,回到北京后又凭借系列文武老生戏唱响京城。李少春可算得上是近代融会贯通的大师级艺术家了,武功身手全面精到,猴戏丰富灵动,集合南北宗师之特长以为己用,他的武打快如疾风闪电,慢如少女描红,“偷桃”“盗丹”时高抬脚飞身越果盘直落座椅,常人绝不能来,后来学者对其身手推崇备至,更不必说戏迷票友了。
  如果问家中长辈李少春这名字,他们绝对会说:“认识认识,少剑波嘛!”“哪能不认识呢,李玉和呀!”“那不是杨白劳吗?”是的,在现代戏中,李少春塑造了众多令人难忘的角色,《林海雪原》中的少剑波,《红灯记》里的李玉和,《白毛女》里的杨白劳……他给一代人留下了不能磨灭的艺术形象。
  猴戏,是京剧乃至戏曲界的一块瑰宝,那些名震史册的艺术家们以自己的奋进与汗水造就了一个光辉璀璨的艺术门类。传承不断,精神便不绝,一出《大闹天宫》,包含着数代艺术家的心血,凝聚着无数的精神火种,留与后人。
其他文献
兩个同龄的年轻人同时受雇于一家店铺,并且拿同样的薪水。  可是一段时间后,叫阿诺德的那个小伙子青云直上,而那个叫布鲁诺的小伙子却仍在原地踏步。布鲁诺很不满意老板的不公正待遇,终于有一天他到老板那儿发牢骚了。老板一边耐心地听着他的抱怨,一边在心里盘算着怎样向他解释清楚他和阿诺德之间的差别。  “布鲁诺先生,”老板开口说话了,“您现在到集市上去一下,看看今天早上有什么卖的。”  布鲁诺从集市上回来向老
期刊
1  我在南城一中的第一天,是以被班主任闫老师拎着领子揪出去痛骂一场为开端的。起因是我认真地回应新同桌的提问,把她昨天报到时叮嘱的“早自习不许说话”抛到了九霄云外。后来我才知道,在老师眼皮子底下说话是有技巧的,你要装作在诵读课文的样子,眼睛盯着书嘴里念念有词,没半点儿多余的表情。而不是像我那样傻乎乎地把脑袋扭过去,点着头还咧开嘴笑:“对啊,我家也住在大北庄。”  其实从同桌的不回应里,我早该发现异
期刊
五年前,我写了个短篇小说。很久没写小说了,投稿时,我想用个笔名,让一切重新开始。我想到“马三枣”这个名字。上网搜索,搜到的都是卖枣的电商,天下没有第二个马三枣,这事就这么定了。这篇小说叫《鸟衔落花》,发表于《少年文艺》,《儿童文学选刊》转载,荣获第五届“周庄杯”特等奖。这真是个意外,做梦也想不到。  然而,万事皆有因缘。事后我捋了捋思绪,其实,我这颗枣,是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在三十多年前就播下的一颗
期刊
写生就是照着一样东西  把它画下来  当然画这些东西时  应该得到人家的同意  你看房子  把帽檐压得很低  心里在担心  我画不好他的眼睛  树倒是乐意被我画  画他的时候  樹梢在晃动  意思是应当这样用笔  云跟我一样爱画画  可在他的眼中  我一会儿是小鸟  一会儿又成了小狗  石头很不开心  怪我只画他的正面  把侧面和反面部分  涂成漆黑一片  风躲在不远处  一边偷看一边乐  他知道
期刊
陪伴,一个如此温暖美好的词汇,提起它,人们常常会心头一热,吟出那人尽皆知的句子:“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人人都希望拥有“陪伴”,但很少有人去想,什么才是陪伴呢?真正的陪伴,不是轰轰烈烈,而是平淡如水;真正的陪伴,不是花言巧语,而是不求回报。正因为如此,默默无言的陪伴常常变得“隐形”,让人难以察觉,以至于它在身边时,却不懂得珍惜,直到失去了才后悔莫及。  这就是我们希望做这期专题的目的,把那些靠
期刊
去岁春末,乍暖还寒,我在学校的国际楼里扮好戏,给从泰国来进修的老师演唱了一段《穆桂英挂帅》,就是耳熟能详的“捧印”选段,我能清晰地辨识出舞台下的国外观众眼中的内容,震撼、欢喜,乃至不可掩饰的着迷与跃跃欲试。多像我第一次欣赏梅葆玖先生的这段戏呀,先生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都那么迷人。梅派,是美的集合。  一、美的创造者  “真正的演员,美的创造者。”这是中央戏剧学院老院长欧阳予倩先生对梅兰芳大师的评
期刊
婆婆从那之后再也没有说起,  那些她讲过的故事,  即使我是那么喜欢。  “我已经听过啦”,  当我说这句话的时候,  她脸上露出了寂寞的神情。  曾经,在婆婆的眼睛里,  映出草山上野蔷薇花的模樣。  我很想念那些故事,  如果她可以再给我讲一次,  讲五次,讲十次,  我都会不出声的,认真听下去……  选自《向着明亮那方》,万卷出版社2017年2月版。  金子美铃,日本童谣诗人。她在诗中擅长用
期刊
我们比习惯孤独更习惯陪伴。  不只因陪伴放大你的快乐,给予爱与温暖,不只因陪伴使你度过那些蓝色、灰色或黑色的忧郁时光……而是自你我出生起,整个世界就在“陪伴”的光与暖中,长进我们的生命里——如同呼吸一样。这五篇中外名家的作品,清晰地为我们呈现着“陪伴”的种种动人样态,能让你感受到爱与美,感受到良善与智慧。  也许平凡、普通的日子里,我们并不总能感觉到陪伴的可贵。相反,有些陪伴平淡、单调,甚至会让你
期刊
我,是一本书。  我的左边,是一辆玩具汽车,它少了一个轮子。  我的右边,是一条围巾。  我们待在一个不太理想的地方,这是一座……一座垃圾山。  我现在懂得,天底下的物品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没有被丢弃的,一类是被丢弃的。  我们三个,属于后一类。  被丢弃的物品也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主人不小心丢的,一类是主人故意丢的。  我属于前一类,它们两个属于后一类。  就算是被主人故意丢弃的物品,还可以分成
期刊
2020年春天,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破了原本淺浅杯盘共笑语、暖暖灯火话平生的新春氛围,让每一个人都绷紧了神经。这场灾难也让孩子看到,世界并不全是粉红色,生活故事也不全是温暖的童话,被泪水浸泡过的春天,也是孩子童年的一部分。  疫情虽然来势汹汹,但是有无数逆行英雄挺身而出,用星星之火点亮人间大爱。历史不能被忘却,英雄应该被铭记,尤其是我们的孩子,应当了解这个春天发生的故事。鉴于此,著名儿童文学作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