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核战“疫”中的特殊战士

来源 :科学大众·小诺贝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inglixi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5单元《人体的“司令部”》》的第1课《大脑》中,同学们了解了大脑的大小,形态、结构和功能,明的大脑有记忆力和创造力,还深入学习了机器人的工作原理。对于人工智能这个人类智慧彗的产物,我们感到既熟悉又陌生。也让很多人心存疑惑:人工智能到底是什么?它能帮助我们做些什么?未来的人工智能会是什么样子?
  今天,我们就跟随南京市金陵汇文学校小学部孙晨晨老师,一起走进本期的“加油科学课”,共同探寻人工智能背后的秘密。
  早在1956年,“人工智能之父”约翰·麦卡锡就提出了人工智能(ArtificialIntelligence)这个词。他总是抱怨:“一旦一样东西用人工智能实现了,人们就不再叫它人工智能了。”因为这种效应,人们总觉得人工智能听起来是未来的神秘存在,而不是周边的现实存在。
  从手机到无人驾驶汽车,我们可能没意识到,其实我们每天都在使用人工智能,生活方式也正被人工智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并改变着。
  什么是人工智能
  说到人工智能,同学们对这个词一定不陌生,因为我们在生活中随处都能听到。可它究竟是什么,似乎又有些弄不明白。
  研究者是这样解释的:人工智能,英文缩写为AI。它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我们可以把它分成两个部分来理解,即“人工”和“智能”“人工”比较好懂,争议性也不大。研究者要考虑什么是人力所能制造的,或者人自身的智能程度有没有高到可以创造人工智能的地步,等等。
  关于什么是“智能”就会涉及很多复杂的问题,比如意识、自我、思维(包括无意识的思维)等。作为人类,我们唯一了解的智能是人本身的智能,但是我們对自身智能的理解又非常有限,所以就很难定义什么是“人工”制造的“智能”因此,人工智能的研究往往只涉及对人的智能本身的研究。
  著名的美国斯坦福大学人工智能研究中心尼尔森教授对人工智能下了这样一个定义:“人工智能是关于知识的学科——怎样表示知识以及怎样获得知识并使用知识的科学。”而另一位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温斯顿教授认为:“人工智能就是研究如何使计算机去做过去只有人才能做的智能工作。”这些说法都反映了人工智能的基本思想和基本内容。
  所以,简单来说,人工智能就是研究人类智能活动的规律,建构具有一定智能的人工系统,研究如何让计算机去完成以往需要人的智力才能胜任的工作,解放人的双手和时间,为生活提供便捷。这些研究可以包括机器人、语言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和专家系统等。
  身边的人工智能
  2005年,上海交通大学研制成功首辆城市无人驾驶汽车;2016年,谷歌公司的人工智能AlphaGo战胜了人类围棋冠军……这些和人工智能相关的新闻颠覆着我们以往的认知,而这一切都表明人工智能的研发热潮已经扑面而来。
  其实,我们身边就有许多人工智能的身影。同学们有没有在餐厅见过机器人服务员,或在一些商场店铺里戴着VR眼镜体验虚拟现实游戏?当然,人工智能在生活中能为我们提供的服务可远不止这些。
  小璐的一天
  早上,小璐起床打开灯,灯光已经智能控制到最舒适的亮度。她拿起床边的儿童手表,看了时间,也查了查今天的天气状况。
  吃完早饭,爸爸开车去送小璐上学。出社区时,电动门自动识别放行。智能地图导航实时查看交通状况,避开了拥堵路段,自动规划好了一条耗时最短的路线。
  到达学校后,小璐开始了一天的学习生活。信息课上,小璐和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一起完成了编程小游戏,被输入程序的机器人竞然可以自己沿着黑线行走。体育课上,老师组织大家进行体质检测,测试了肺活量和心率,测试的结果直接通过电脑和系统被识别和记录下来。
  下午放学后,妈妈和小璐一起去超市买菜,发现大家早已经习惯用手机来支付。到了小区,昨天下午妈妈给小璐买的裙子快递已经送到,隔着几千米的距离,今天就收到了。
  到了家门口,小璐利用指纹解锁打开了门。有了指纹解锁,小璐已经很久没担心过忘带钥匙这件事了。吃饭时,爸爸习惯性地打开智能影像系统看着新闻。睡前,妈妈打开智能音箱,给小璐播放故事,温暖的小故事陪伴小璐进入了甜蜜的梦乡。
  人工智能硬核战“疫”
  今年年初,新型冠状病毒在全球肆虐,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健康。不仅仅是患者,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被疫情打乱了。走亲访友、出门踏青、逛街买菜这些以前看起来平常的事情,疫情期间都成了一种奢侈。医院里,每一位医护人员都在和病毒进行着顽强的抗争;医院外,每一个普通人也在努力做好监测和防护。其实,和我们一起奋力抗“疫”的还有人工智能。
  2003年SARS疫情暴发时,人工智能防护还只是停留在科幻电影中的概念。而在如今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中,它已经在贡献着重要力量:无人机在空中消毒、巡检,AI无感测温在机场、火车站等交通枢纽应用,疫情防控机器人拨打疫情排查电话……可以说,在这一场没有硝烟却生死攸关的战斗中,人工智能早已投入疫情防控攻坚战的方方面面。
  人工智能冲在抗疫一线,完成了许多人力所不能及的事情。在得到大众高度认可的同时,它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对技术原本冷冰冰的刻板印象。同学们,我们一起去看看人工智能在这次的疫情防控中都做了些什么吧!
  1.“无人机战‘疫’平台”助力消毒巡检
  2月128早上,在“无人机战‘疫’平台”的协助下,一支无人机作业队来到上海市某小区,启动3架无人机。每架无人机每次喷洒10~15升药液,耗费1小时左右,完成了整个小区约1砰方米的消毒工作。
  从感染区域确认到消毒完成,不超过24小时,这背后得益于厘米级高精度定位系统以及“无人机战‘疫’平台”的高效匹配能力。相比传统的人工消杀,无人机防疫减少了人力成本,避免交叉感染,同时立体喷洒消毒药液的空间范围更大,防疫消杀效果更好。   这次疫情让更多人了解了无人机在行业应用上的价值、高精度定位在无人机上的应用,这对于高精度定位在各行各业的普及会有推动作用。
  2.AI无感测温助力人流密集区疫情防控
  随着各地迎来大规模返程复工潮,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也进入了关键时期。为打赢疫情阻击战,机场、火车站、地铁站、学校、大型社区等,人流密集区域严格开展体温检测工作,加强对体温异常人员和疑似患者的筛查。
  然而,大部分公共场所的测温工作都是由工作人员手持红外体温检测仪进行的,而普通红外点温枪的测温效率仅为每分钟12人。即便使用手持热成像测温仪,效率也只能达到每分钟60人。同时,如此“接近”的测温方式,也容易引起交叉感染,而且人工检测始终存在漏检、错检的可能性。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科技公司的研发人员利用Al算法,设计研发了“AI无感测温”——“AI智慧防疫解决方案”区域通行模块。它由智能测温筛查终端、热成像摄像机、黑体和智能测温筛查系统组成,用于热成像摄像机的测温。它可以将测温误差控制在±0.3”C以内,并将测温速率提升至10人/秒,是持热成像测温仪的10倍、普通红外点温枪的50倍。此外,智能测温筛查终端的工作时长可达到168个小时,这是人工方式远不能及的。
  北京首都机场3号航站楼是最早落地应用“Al智慧防疫解决方案”的地点之一,当旅客从航站楼安检机前走过时,无须停留,系统就会自动检测体温并反馈到显示屏上,方便工作人员查看,并且可以持续168个小时对进出人员进行无感测温。目前,“AI智慧防疫解决方案”区域通行模块已经在北京、,上海、深圳、南京等多个重点城市的地铁站、校园、社区完成部署,积极参与到各地的防疫工作中。
  3.“疫情防控机器人”助力社区疫情排查
  基层街道社区的健康情况追踪和流动情况排查是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要一环,但街道社区范围广、、人员多、情况杂,社区医疗机构、居委会通过电话或挨家挨户走访的方式上门排查,任务繁重且存在感染风险。这时,智能外呼机器人替代了人工拨打防疫电话。相较于人工方式,智能电话机器人日呼量大,不存在情绪偏差,且具有成本低、效率高、质量高等优势。
  “疫情防控机器人”已经实现座席120路并发,平均每通电话2.5分钟(包含用户振铃、失败重呼、线路异常等),一天打满10小时,呼叫量最高可达36000通,接通率最高超过90%。
  另外,研发人员还推出了AI远程专家诊疗系统以及智能电梯、智能送货机器人等非接触式服务,构成了一套从管理、防控到服务全面覆盖的综合疫情防控体系。据了解,智能送货机器人主要应用于人流量較大的复I企业,进行文件等办公用品的无人化配送;智能电梯则是利用语音控制电梯,避免人体与电梯按键接触,降低交叉感染风险。
  人工智能的未来
  看到这里,相信同学们一定对人工智能有了不少了解。未来已来,以前一切的不可思议在未来都有可能变成现实,所以我们不妨大胆畅想一下人工智能的未来。
  AI领域的权威人士认为,将来的人工智能流会像如今的电流一样平静地围绕着我们。未来,在传媒、交通、医疗、教育,甚至金融、物流等多个领域中,人工智能都将发挥更大的作用,提高人们的工作效率以及生活幸福感,推动人类进步。
  小活动
  用“形色”App拍照识花,了解植物的信息
  使用指南:
  1下载并打开“形色”App,点击主界面中的“拍照识花”选项。
  2调整好角度,对准你要拍摄的植物,点击拍摄。
  3等待识别结果,对比类似图片,做出筛选和判断。
  4阅读植物的相关信息。
  (责任编辑:陆艳)
  教师简介
  孙晨晨
  南京市鼓楼区优秀青年教师、鼓楼区科技优秀辅导员,在市、区级赛课、基本功比赛中多次获得一等奖。兼任校科技辅导员,组织学生参加省、市、区各级各项科技竞赛并多次获奖,成绩斐然。
其他文献
小猪秀秀正在看绘本《亲爱的笨笨猪》,猪妈妈拿着一个黑球球说:“秀秀,看看这是什么?”小猪秀秀一抬头,跳了起来,向妈妈扑去:“黑松露,好吃!”  小猪秀秀一把抓住黑松露塞进嘴里,大口大口地咀嚼起来,还不停地夸赞道:“好香,好脆!”  小猪吃完黑松露还想要,妈妈说没有了。小猪叫道:“我要!我还要!”妈妈说:“想要,那就自己找去!’  小猪在家里翻箱倒柜,就是找不到要吃的黑松露。小猪想:黑松露在哪儿呢?
期刊
说到杜甫,相信同学们已经诵读过不少他写的诗篇。杜甫在我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也被称为“诗史”。作为杜甫诗作中的精品,这首《登高》也常被推举为七言律诗中的上乘之作,被称为“七律之冠”。   登高   [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隐
期刊
公元前6世纪,当时崇尚拜火教的波斯人认为凡俗之人的气息是不洁的,所以每当举行宗教仪式时,要求信众以布遮面,以防被外界不洁之物所玷污。这可以算是口罩最早的原型。   1861年   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通过大量实验,证明空气中存在会使食物腐败的微生物。   1897年   英国一位外科医生在纱布内装了一个细铁丝的支架,使纱布与口鼻间留有间隙,使呼吸更顺畅,口罩也不易被唾液弄湿。   1895年  
期刊
飞机的窗户为什么是椭圆的?   其实,最初飞机的窗户并不是椭圆形的,而是矩形的。为了减少飞行阻力、降低油耗以及避免低压层的气流,飞机飞得越来越高。随之而来的是,内部空气和外界空气之间的压力差就会越来越大。由于机舱内压力很大,当窗户为矩形时,在4个角上会发生应力(应力,即在所考察的截面某一点单位面积上的内力)集中,容易在内部产生裂纹。而飞机在飞行过程中又承受着各种载荷,这都对机身的材料造成一定程度上
期刊
人类是进化而来的,在其化许多生命的发展历程中,进化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进化是一种伟大的自然力量,它是如此神奇,以至于科学家希望在实验室里模仿生命的进化方法,实现生物大分子(主要是蛋白质)的快速进化。这种掌控生物大分子进化的方法,被称为“定向进化”。美国科学家弗朗西丝.阿诺德、乔治.史密斯和英因科学家格雷戈里.温特因为在定向进化研究领域的开创性贡献,获得了2018年诺贝尔化学奖。  酶的定向进化
期刊
鸭跖草花最醒目的两片花瓣拥有一尘不染的蔚蓝,就像纯净的天空,蓝得能涤荡一个人的灵魂。我不禁疑惑:这鸭跖草花是风儿吹落的片片蓝天吗?   与众不同的雄蕊   精致动人的不仅仅是花瓣,鸭跖草将自己的雄蕊也设计得别出心裁!   在植物的眼里,美丽的花瓣对本身并无多少用处,不过是些衣着光鲜的配角,用以招蜂引蝶,吸引“媒人”的眼眸。而相对低调的花蕊,才是演绎植物传宗接代的主角。   鸭跖草用6根分工不同的雄
期刊
当我们打开一袋可口的零食时,可能会注意到包装袋里有一个特殊的小袋子。袋子上面通常都标注着“不可食用”“不可开袋”“幻儿勿取”等提示。如果找开包装用用手摸一摸,你会发现里面有颗粒状或粉末状的物质。这些物质到底是什么?小小的一包又是如何保证食物美味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来探寻的食品干燥剂和脱氧剂了。  顾名思义,干燥剂就是能够除去水分的物质,而脱氧剂则是指能除去氧气的物质。因为不同的食品对保存条件各有
期刊
要换心脏,3D打印一个就成  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研究人员4月15日宣布,他们利用患者细胞和生物材料,首次成功设计和打印出充满细胞、血管并有心室和心房的完整心脏。3D打印的人工心脏是以人体细胞和具有患者特异性的生物材料作为生物打印原料制成的。虽然,在现阶段这颗3D打印心脏的大小仅适合兔子,但研究人员相信,采用相同的技术,他们能够获得尺寸更大的人类心脏。研究人员下一步打算先进行动物心脏移植实验,并最终
期刊
为什么夏天小朋友留在车内会有危险?  在炎热的天气里,停在露天的汽车车内温度上升很快。阳光从车玻璃透射进车内,热量却无法发散出去,车内温度会越来越高,甚至几十分钟就会上升到50℃以上。如果把小朋友留在车内,他(她)又无法自己解开安全带、打开车门逃生,那么在高温环境下就会出现危险。随着在高温环境内的时间延长,小朋友的体温调节功能会失调,从而引起神经器官损伤,也就通常所说的热射病。而小朋友在这种环境里
期刊
说到骨骼,也许同学们都知道,成人有206块骨骼,儿童有217~218块,初生婴儿多达305块;骨骼有大有小……除此之外,你还知道哪些呢?你近距离观察过骨骼吗?你知道每根骨骼的作用是什么吗?你知道人体的骨骼和动物的骨骼有什么不同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骨骼世界,一探究竟吧!  动物和人的骨骼差异  在超过100万种的各种动物中,只有人会用两只脚直立行走(两足直立行走),这主要是因为人有独特的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