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互联网时代下,教师必须不断创新教育观念,掌握新的教学方法。这一切都聚焦在课堂上,借助信息技术对教学设计进行全面优化已经发生在一线教师的课堂上,本文以“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中的灌注桩施工为例,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与实施,为基层教师提供参考。
【关键词】互联网;信息化;教学设计
一、互联网环境下信息化教学设计思路
在传统课堂的教与学中,教师通过备课、讲课、提问、布置作业、批改作业来“教”;学生通过预习、听课、代表回答、完成作业来“学”。形成了“课前、课中、课后”持续发展的课堂教学循环。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即时互动平台及软件的开发、班课app、数字化教材的运用,使教师的“教”变成了学情分析、教学内容分析与整合、课前学习资源推送与发布、课中活动设计与组织、线上和线下测试、课后问卷调查、新任务学习任务的推送、答疑讨论、智能评价等,学生的“学”变成课前资源的学习及任务的完成、课前讨论、随堂测试、课中分享、课中活动的参与、巩固提升、总结反思等。基于“课前、课中、课后”的闭环实现互联网环境下教学的持续改进。
二、互联网环境下信息化教學设计案例
本文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专业课“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中的灌注桩施工模块为例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该课程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技能课,60学时,第四学期开课。
1.学情分析和教情分析
分析教学对象和教师本人的特性,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本例以学生为主体,任务驱动和信息化手段贯穿整个教学环节,变逆势为优势。
2.教学内容
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创新,形成适用于信息化教育的课程模块及任务。
3.教学目标
根据岗位能力分析,结合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专业标准和课程标准确定本模块的教学目标为熟悉桩基础的构造要求及工艺流程,能够建模、编制施工文件及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等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
4.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确定灌注桩施工要点为教学重点;结合学情分析,确定灌注桩的质量验收为教学难点。合理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实现突出重点,破解难点。
5.教学设计思路
教学设计思路基于工作过程、岗位能力和认知规律,形成打印桩基3D模型、编织桩基施工技术交底文件和填写桩基质量验收记录表三个教学任务,确定为九个学习环节,优化为识桩、筑桩和验桩三个学习阶段。
识桩阶段,课前依托云平台发布资源和任务,课中讨论总结并建立BIM模型和3D打印,课后进一步完成3D打印工作。筑桩阶段是本模块的重点,教师精讲留白,学生进行仿真、VR体验,课下编制并填写施工技术交底模板,课上进行讨论,完善技术交底文件并分享交流,突出重点。验桩阶段是本模块的难点,采用仿真验桩教学、小组讨论填写质量验收记录表并在云平台答疑讨论、填写电子出门条共享学习成果,破解难点。
6.教学实施
(1)识桩阶段
教师课前将识桩学习资源和任务发布至云平台,学生领取任务单以后,查看资源自主完成读书笔记上传至云平台进行互评。教师通过云平台对自学结果进行分析,调整课中教学模式,做到因材施教。
课堂上,教师对课前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学生讨论进行建模,评比推选规范的模型课后进行3D打印,点燃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经历了在线学习、分享、测试、BIM建模和3D 打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达到相应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目标。
(2)筑桩阶段
教师展示现场教学视频,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进行灌注桩施工。紧接着展示施工工艺动画、精讲施工要点。留下课后任务要求,学生填写施工技术交底模板。
课堂上讨论完善施工技术交底文件并分享,成果上传至云平台,教师公布评价标准,学生互评。
教师课堂上精讲留白、学生课下独立完成任务、回到课堂上进行讨论,实现师生角色对分,贯穿信息化手段,突出重点。
(3)验桩阶段
利用虚拟仿真体验桩基检测项目,然后,小组讨论选填一张质量检验记录表。在云平台上开展出门条活动,分享各小组的成果和心得。
上传最终的质量记录表单并进行量化性测试,检验学习内容。
通过仿真验桩,线下填写表单,线上交流分享,理顺繁多的验收项目、验收标准和验收方法来破解难点。
三、结论
信息化、数字化时代,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三尺讲台已经玩不转课堂了。教学对象、教学工具、教学环境、教学方法都在发生着巨大的改变,未来教师将面临更多、更新、更复杂的挑战。
【关键词】互联网;信息化;教学设计
一、互联网环境下信息化教学设计思路
在传统课堂的教与学中,教师通过备课、讲课、提问、布置作业、批改作业来“教”;学生通过预习、听课、代表回答、完成作业来“学”。形成了“课前、课中、课后”持续发展的课堂教学循环。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即时互动平台及软件的开发、班课app、数字化教材的运用,使教师的“教”变成了学情分析、教学内容分析与整合、课前学习资源推送与发布、课中活动设计与组织、线上和线下测试、课后问卷调查、新任务学习任务的推送、答疑讨论、智能评价等,学生的“学”变成课前资源的学习及任务的完成、课前讨论、随堂测试、课中分享、课中活动的参与、巩固提升、总结反思等。基于“课前、课中、课后”的闭环实现互联网环境下教学的持续改进。
二、互联网环境下信息化教學设计案例
本文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专业课“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中的灌注桩施工模块为例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该课程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技能课,60学时,第四学期开课。
1.学情分析和教情分析
分析教学对象和教师本人的特性,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本例以学生为主体,任务驱动和信息化手段贯穿整个教学环节,变逆势为优势。
2.教学内容
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创新,形成适用于信息化教育的课程模块及任务。
3.教学目标
根据岗位能力分析,结合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专业标准和课程标准确定本模块的教学目标为熟悉桩基础的构造要求及工艺流程,能够建模、编制施工文件及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等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
4.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确定灌注桩施工要点为教学重点;结合学情分析,确定灌注桩的质量验收为教学难点。合理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实现突出重点,破解难点。
5.教学设计思路
教学设计思路基于工作过程、岗位能力和认知规律,形成打印桩基3D模型、编织桩基施工技术交底文件和填写桩基质量验收记录表三个教学任务,确定为九个学习环节,优化为识桩、筑桩和验桩三个学习阶段。
识桩阶段,课前依托云平台发布资源和任务,课中讨论总结并建立BIM模型和3D打印,课后进一步完成3D打印工作。筑桩阶段是本模块的重点,教师精讲留白,学生进行仿真、VR体验,课下编制并填写施工技术交底模板,课上进行讨论,完善技术交底文件并分享交流,突出重点。验桩阶段是本模块的难点,采用仿真验桩教学、小组讨论填写质量验收记录表并在云平台答疑讨论、填写电子出门条共享学习成果,破解难点。
6.教学实施
(1)识桩阶段
教师课前将识桩学习资源和任务发布至云平台,学生领取任务单以后,查看资源自主完成读书笔记上传至云平台进行互评。教师通过云平台对自学结果进行分析,调整课中教学模式,做到因材施教。
课堂上,教师对课前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学生讨论进行建模,评比推选规范的模型课后进行3D打印,点燃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经历了在线学习、分享、测试、BIM建模和3D 打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达到相应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目标。
(2)筑桩阶段
教师展示现场教学视频,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进行灌注桩施工。紧接着展示施工工艺动画、精讲施工要点。留下课后任务要求,学生填写施工技术交底模板。
课堂上讨论完善施工技术交底文件并分享,成果上传至云平台,教师公布评价标准,学生互评。
教师课堂上精讲留白、学生课下独立完成任务、回到课堂上进行讨论,实现师生角色对分,贯穿信息化手段,突出重点。
(3)验桩阶段
利用虚拟仿真体验桩基检测项目,然后,小组讨论选填一张质量检验记录表。在云平台上开展出门条活动,分享各小组的成果和心得。
上传最终的质量记录表单并进行量化性测试,检验学习内容。
通过仿真验桩,线下填写表单,线上交流分享,理顺繁多的验收项目、验收标准和验收方法来破解难点。
三、结论
信息化、数字化时代,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三尺讲台已经玩不转课堂了。教学对象、教学工具、教学环境、教学方法都在发生着巨大的改变,未来教师将面临更多、更新、更复杂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