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法治保障实践与探索——以贵州省毕节市生态文明法治工程创建为例

来源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J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贵州省毕节市具有民族地区的典型特征,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生态环境脆弱。自生态文明法治工程创建以来,该市通过法治保障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建章立制为生态文明建设立规矩、定标准,加大执法力度为生态文明建设落实供保障,充分发挥司法职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扶正义,深化法治宣传教育为生态文明建设树观念。毕节市生态环境法治保障的做法对其他民族地区生态法治建设也多有启示。
其他文献
目前,我国劳动保障的相关法规如同一座顶天立地的大厦,不但能“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而且“风雨不动安如山”。然而,它的由来与变革,却经历了一个复杂而又曲折的过程。新中
期刊
早上8:30,渝北区城北污水处理厂安全运行科科长庞飞准时来到工作岗位上,换上工装,戴上手套,开始一天的工作。  “每两个小时巡查一次,这是每天必须完成的工作。”庞飞说,进厂的污水里经常漂浮着垃圾,需要经过粗细格栅把垃圾过滤掉。每次巡查时,在进水井的格栅处,他都要多停留一会儿,如果发现污水中有大块渣物,还要用工具把这些垃圾打捞上来。  治污尖兵  “各类垃圾会顺着这些污水,从地下管道流到污水处理厂,
期刊
青少年的语言能力、行为和态度往往关乎着某个群体语言未来发展的方向和趋势。以贵州省红水河流域库区布依族青少年生态移民为研究对象,考察其语言生活特点,预测该族群语言生
马克思从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出发,通过对人类早期社会和古代社会劳动发展史的分析,揭示了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发展、物质生产劳动分工、剩余劳动产品产生、物质财富私有观念出现以
新媒体环境下,视听平台迅速崛起,产生了新的娱乐方式,也生产了新的影像内容,少数民族文化影像资源也在这个大背景下出现。夯实基于知识图谱模型建构的理论基础,研究贵州少数
作为中国古代思想的主题,"道"一直是中国古人阐发的核心范畴.由于理解的不同,道主要区分为伦理之道、自然之道和阴阳之道.虽然有此区分,但古人一直认为天、地、人等共因"一道".而这"一道"并不是绝对抽象的,而是要通过有形的实在——"器"得以显明.其中,艺术是最好的一种显明方式.而艺术显明的方式,深受比象思维的影响.作为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比象是直接性的,注重以直观的方式来把握天地万物,从而体认中国传统哲学的最高范畴——道.而这种方式正是艺术对道的形象化表达的典型特质.受此影响,中国古代艺术对道的比象,主要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