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柔道项目是激烈身体对抗性项目,女子运动员前交叉韧带损伤时有发生。本文结合柔道运动的项目特点探究和分析女子柔道运动员前交叉韧带伤率的发病原因,为预防女运动员伤病,提高竞技成绩和健康水平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柔道 女子 ACL损伤
柔道项目是一种近身技巧性格斗类竞技项目,是多种身体素质和技巧的综合较量。柔道项目对抗激烈,发生急性运动损伤概率较高,在诸多运动损伤中又以膝关节韧带损伤较为多见。刘民等的研究发现柔道运动的损伤部委相对集中在膝部,占22.9%;腰部占20.8%;以及肩和踝部。运动损伤的种类以关节扭伤(29.2%)和肌肉拉伤(25.0%)为主,依次为肌腱韧带损伤、骨折、半月板损伤、劳损,脱位[1]。袁红、张龙等学者通过调查2004-2005年度国家集训队的女子柔道运动员76人的研究发现在不同训练阶段中,膝部损伤居首位[2,3]。
诸多研究证实女运动员前交叉韧带(ACL)损伤率明显高于男运动员,近年来,女子运动员前交叉韧带损伤成为研究热点。本文结合柔道运动的项目特点探究和分析女子柔道运动员前交叉韧带伤率的发病原因,为预防女运动员伤病,提高竞技成绩和健康水平提供理论依据。
一、影响女子柔道运动员ACL损伤的生物学因素分析
(一)女子运动员的解剖学结构有所不同
女性在ACL宽度、ACL宽度/髁间窝宽度比值上,都明显比男性小,作者认为这可能是女性较男性易损伤ACL的原因。ACL横截面面积/股四头肌肌力,在女运动员较小,女运动员较小的股四头肌肌力对其更小的ACL形成难以承受的应力。另外,女性天生就比男性有明显高的关节松弛度,这意味着女性要用较长的时间才能感觉到膝关节的运动状态;关节松弛也降低了关节的本体感觉的灵敏度,使膝关节对潜在的致伤外力不敏感。另外,女运动员的髁间窝在形态结构上的特点可能是ACL易损伤的原因之一[4]。
(二)女子运动员激素水平有别于男子运动员
人的前交叉韧带成纤维细胞和骨骼肌中雌激素受体的存在表明,女性激素可以对这种韧带以及骨骼肌的结构成分和稳定状态产生影响。女运动员体内雌激素的周期性变化可能使韧带处于易损伤的状态。在以兔子为实验对象的研究中发现,雌激素的变动会导致ACL内细胞代谢发生变化,最终致使韧带成分改变,使ACL易损伤[5]。
二、影响女子柔道运动员ACL损伤的训练学因素分析
(一)体能状况差
体能状况的好坏对于技术动作的完成质量至关重要。柔道项目的专项身体素质主要包括力量、耐力、速度、协调、柔韧等。其中力量素质尤其是快速力量素质,对于柔道项目至关重要。股四头肌和腘绳肌肌力较弱是女子运动员的普遍现象。股四头肌和腘绳肌肌力与前交叉韧带在神经肌肉作用时对胫骨平移产生重要影响。这可能是导致女子柔道运动员ACL损伤的重要原因。
(二)训练不科学
许多基层教练在制定训练计划过程中盲目遵从三从一大训练理念,而不是依据运动员的个体特点对训练计划加以个性化调整。另外,还存在执教过程中教练缺乏正确的示范和耐心细致的指导,这直接导致运动员受伤概率的大幅增加。
(三)对训练缺乏科学监控
目前,对于运动性疲劳的监控手段较为多样且技术较为成熟,运动训练的科学监控对于掌控训练效果,了解运动员的身体疲劳程度具有重要意义,在ACL等运动损伤之前往往会伴随着某些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若引起足够重视将起到积极的预防效果。
(四)带伤训练
柔道属于激烈对抗性项目,训练过程中时常发生急性损伤,而多数运动员会选择带伤训练,这一方面是运动员顽强意志品质的体现,但另一方面也是加重运动损伤或导致新的运动损伤的极大隐患。
三、女子柔道运动员ACL损伤的预防措施
防止运动员ACL损伤是一项系统工程,这需要运动员、教练员、科研医务人员的协同努力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女子柔道运动员ACL损伤的预防措施有如下几点:(一)加强身体素质训练,尤其是改善女子运动员股四头肌和腘绳肌肌力;(二)科学合理安排训练计划,在女子运动员生理周期到来时适当调整训练安排,注重提高青少年技术动作的规范性;(三)加强运动员生理生化指标的监控工作;(四)医务人员加强运动员急性损伤的评估,明确哪些伤病可以带伤训练哪些伤病必须停训;(五)加强运动员的思想教育,提高运动员的自我防范意识。
参考文献:
[1] 刘民.青少年柔道运动员运动损伤调查分析[J].山东体育科技.2002.24(2):23-24.
[2] 袁红.中国优秀女子柔道运动员运动损伤训练学致因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2):208-209.
[3] 张龙,陈松.优秀女子柔道运动员运动损伤的现状调查及对策[J].山东体育科技.2006.28(1):25-27.
[4] 朱蔚莉,戴昕,李秀华.女运动员前交叉韧带的损伤及预防[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16(1):86-88.
[5] 汪宗保,王人卫.初探女运动员前交叉韧带损伤率高于男运动员的原因[J].中国体育教练员.2005.2:18-20.
关键词 柔道 女子 ACL损伤
柔道项目是一种近身技巧性格斗类竞技项目,是多种身体素质和技巧的综合较量。柔道项目对抗激烈,发生急性运动损伤概率较高,在诸多运动损伤中又以膝关节韧带损伤较为多见。刘民等的研究发现柔道运动的损伤部委相对集中在膝部,占22.9%;腰部占20.8%;以及肩和踝部。运动损伤的种类以关节扭伤(29.2%)和肌肉拉伤(25.0%)为主,依次为肌腱韧带损伤、骨折、半月板损伤、劳损,脱位[1]。袁红、张龙等学者通过调查2004-2005年度国家集训队的女子柔道运动员76人的研究发现在不同训练阶段中,膝部损伤居首位[2,3]。
诸多研究证实女运动员前交叉韧带(ACL)损伤率明显高于男运动员,近年来,女子运动员前交叉韧带损伤成为研究热点。本文结合柔道运动的项目特点探究和分析女子柔道运动员前交叉韧带伤率的发病原因,为预防女运动员伤病,提高竞技成绩和健康水平提供理论依据。
一、影响女子柔道运动员ACL损伤的生物学因素分析
(一)女子运动员的解剖学结构有所不同
女性在ACL宽度、ACL宽度/髁间窝宽度比值上,都明显比男性小,作者认为这可能是女性较男性易损伤ACL的原因。ACL横截面面积/股四头肌肌力,在女运动员较小,女运动员较小的股四头肌肌力对其更小的ACL形成难以承受的应力。另外,女性天生就比男性有明显高的关节松弛度,这意味着女性要用较长的时间才能感觉到膝关节的运动状态;关节松弛也降低了关节的本体感觉的灵敏度,使膝关节对潜在的致伤外力不敏感。另外,女运动员的髁间窝在形态结构上的特点可能是ACL易损伤的原因之一[4]。
(二)女子运动员激素水平有别于男子运动员
人的前交叉韧带成纤维细胞和骨骼肌中雌激素受体的存在表明,女性激素可以对这种韧带以及骨骼肌的结构成分和稳定状态产生影响。女运动员体内雌激素的周期性变化可能使韧带处于易损伤的状态。在以兔子为实验对象的研究中发现,雌激素的变动会导致ACL内细胞代谢发生变化,最终致使韧带成分改变,使ACL易损伤[5]。
二、影响女子柔道运动员ACL损伤的训练学因素分析
(一)体能状况差
体能状况的好坏对于技术动作的完成质量至关重要。柔道项目的专项身体素质主要包括力量、耐力、速度、协调、柔韧等。其中力量素质尤其是快速力量素质,对于柔道项目至关重要。股四头肌和腘绳肌肌力较弱是女子运动员的普遍现象。股四头肌和腘绳肌肌力与前交叉韧带在神经肌肉作用时对胫骨平移产生重要影响。这可能是导致女子柔道运动员ACL损伤的重要原因。
(二)训练不科学
许多基层教练在制定训练计划过程中盲目遵从三从一大训练理念,而不是依据运动员的个体特点对训练计划加以个性化调整。另外,还存在执教过程中教练缺乏正确的示范和耐心细致的指导,这直接导致运动员受伤概率的大幅增加。
(三)对训练缺乏科学监控
目前,对于运动性疲劳的监控手段较为多样且技术较为成熟,运动训练的科学监控对于掌控训练效果,了解运动员的身体疲劳程度具有重要意义,在ACL等运动损伤之前往往会伴随着某些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若引起足够重视将起到积极的预防效果。
(四)带伤训练
柔道属于激烈对抗性项目,训练过程中时常发生急性损伤,而多数运动员会选择带伤训练,这一方面是运动员顽强意志品质的体现,但另一方面也是加重运动损伤或导致新的运动损伤的极大隐患。
三、女子柔道运动员ACL损伤的预防措施
防止运动员ACL损伤是一项系统工程,这需要运动员、教练员、科研医务人员的协同努力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女子柔道运动员ACL损伤的预防措施有如下几点:(一)加强身体素质训练,尤其是改善女子运动员股四头肌和腘绳肌肌力;(二)科学合理安排训练计划,在女子运动员生理周期到来时适当调整训练安排,注重提高青少年技术动作的规范性;(三)加强运动员生理生化指标的监控工作;(四)医务人员加强运动员急性损伤的评估,明确哪些伤病可以带伤训练哪些伤病必须停训;(五)加强运动员的思想教育,提高运动员的自我防范意识。
参考文献:
[1] 刘民.青少年柔道运动员运动损伤调查分析[J].山东体育科技.2002.24(2):23-24.
[2] 袁红.中国优秀女子柔道运动员运动损伤训练学致因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2):208-209.
[3] 张龙,陈松.优秀女子柔道运动员运动损伤的现状调查及对策[J].山东体育科技.2006.28(1):25-27.
[4] 朱蔚莉,戴昕,李秀华.女运动员前交叉韧带的损伤及预防[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16(1):86-88.
[5] 汪宗保,王人卫.初探女运动员前交叉韧带损伤率高于男运动员的原因[J].中国体育教练员.2005.2: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