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棉花生产一直是新疆的支柱产业之一,近几年来受市场经济的影响,种植面积一直保持在146.67万hm2左右。近年来,各种新技术在棉花生产上逐步推广应用,包括滴灌技术、宽膜密植技术、精量播种技术等,提高了棉花的单产,平均产量超过1 500 kg/hm2,同时品质也显著改善。但是,棉花生产还具有较大的增产潜力,根据理论研究及实践生产情况,限制棉花增产的客观因素较多。因此,加强棉花增产限制因素的研究与分析,对于进一步促进棉花增产有重要意义。通过近几年下乡服务、观察,总结出棉花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以供参考。
1棉花生产存在的问题
1.1品种杂乱退化
目前,棉花市场品种多、乱、杂及退化现象普遍存在,严重影响了棉花的产量及品质。一是部分棉农和种子经营户私自引种,导致部分棉田病虫害有逐年加重的趋势。二是由于某些制种企业技术到位率不高,生产出的棉种品种特性发生了变化,其抗病性、纯度、品质等下降。
1.2施肥不当
一是施肥种类单一,基肥用量不足。许多棉田氮磷钾肥料的比例失调,单施磷酸二铵,导致棉花落花落蕾现象严重,植株抗逆性差。二是追肥不当。花铃期是棉花的需水需肥关键时期,应当根据棉花的需肥规律进行追肥。6月10日左右不是棉花大量需水需肥的关键时期,新疆大部分地区浇头水,棉花尚未大量开花,应少施或不施肥。在头水前部分棉农一次性施入尿素225~300 kg/hm2,降低了肥料的利用率。三是棉农不重视盖顶桃肥的作用。忽视了早衰棉田的中后期补肥,容易造成棉花秋桃脱落,从而导致产量损失。
1.3全程化控不到位
一是化控措施不灵活。往往采取“一刀切”的方式进行化控,忽略了棉花的长势长相,化控措施不灵活。生长势较弱的棉田病虫害发生较重、主茎日生长量偏低、早衰、结铃少,产量减少且品质降低。旺长棉田出现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比例失调的现象,第1果枝节位过高,最终导致中空、烂桃,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二是部分棉农缺乏对化控的正确认识,错误地推迟了化控时期,往往在头水后才进行化控等防治措施,造成第1果枝节位过高,顶部果枝过于紧凑,易形成荫蔽,出现中空、烂桃现象。三是棉花打顶前后化控不当。该时期不宜频繁进行化控,否则容易造成植株顶部花蕾果枝生长缓慢,导致棉花打顶困难,并且出现蕾铃脱落的现象,影响产量。
1.4病虫害防治不力
一是病虫情报宣传不及时。植保人员需要按时进行病虫调查,及时发布病虫情报,同时也要求基层技术人员及时进行宣传工作。由于宣传不及时且宣传的力度不够,往往错过最佳防治时期,造成病虫害的发生。二是防治时期不适宜,防治效果不明显。棉蚜的防治上,如果到大面积发生时才进行防治已经错过了最佳时期;棉铃虫如果未及时在3龄前防治,之后虫体比较大或进入棉桃,昼伏夜出,防治费工费时,不仅防治困难,而且效果不佳。红蜘蛛若未在头水前得以控制,将导致其浇水时随水传播蔓延,进一步加大防治困难。三是普遍存在盲目大面积滥施农药现象。许多棉农只重视化学防治,忽略农业、物理、生物等措施的综合防治措施的运用,并且不注重病虫害的预防,只有病虫害发生时才采取措施,为了迅速达到目的,不顾药剂说明书的指示,将3~5种农药混配施用,且随意加大用药量。结果是造成病虫抗药性增强,天敌大量死亡,且使棉花产生药害,中毒早衰。四是技术人员对农药知识缺乏了解。特别是农药的种类、用法、用量各方面知识欠缺,不能很好地指导棉农进行病虫防治。
1.5其他原因
棉花种植上,还存在许多其他因素限制了产量的提高。例如,一些基本的常规技术到位率小,使棉花产量无法得到保证;自然灾害性天气时有发生,缺乏相应的防范措施和应急补救措施,常导致面对气象灾害时束手无策,对产量影响很大[1-2]。
2对策
2.1加强监管,提高种子质量
一是制种单位应保证棉种的品种特性不发生变化,严格按照种子生产规程做好每一项工作,以培育出品质好、抗病性强、产量高的棉花品种。二是加强农业执法力度。强化农业执法部门的职能作用,杜绝非法种子流入市场,严格种子管理执法,充分保障棉農的利益。三是种子管理部门要加强监督及管理力度,严肃查处坑农害农事件。
2.2科学施肥
一是高肥力棉田中后期尽量减少叶面肥的使用次数及用量,避免造成棉花叶片大而厚、贪青晚熟、荫蔽、烂桃。二是加强测土配方施肥的宣传力度,必要时按“大配方,小调整”的原则进行施肥,使棉农能够根据配方施肥建议卡进行施肥[3-4]。
2.3促进全程化控
一是灵活掌握缩节胺的用量,即使同一块棉田,也要根据棉花的生长情况确定用量,根据棉花长势情况分别对待,一般用水量在450~750 kg/hm2。二是落实棉花苗期化控工作。充分做好苗期化控工作,可以避免形成高脚苗,从而促进壮苗和棉花生长稳健,防止后期早衰。棉花显行后、棉苗2~3叶、5~6叶时分别进行化控,一共进行3次。第1次用缩节胺7.5~22.5 g/hm2;第2次化控,用量在12.0~22.5 g/hm2,旺长田可加大用量至30 g/hm2;第3次化控,用量控制在15.0~22.5 g/hm2,旺长田可加大用量至37.5 g/hm2,同时可加入叶面肥及植物生长调节剂。三是棉花打顶前后的化控要适宜。6月底至7月初,即棉花打顶时期,注意缩节胺用量的控制,并且把握好时机,在打完顶后棉株顶部倒1果枝伸长至5~7 cm时再进行化控,否则容易造成蕾铃脱落。
2.4病虫害综合防治
一是应加大对农药经营服务部的管理力度,更好地为棉农服务,营销人员要了解每种农药的防治对象、用量、防治方法,以便提高防治效果,减少因药害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二是技术人员要讲究工作方法,有重点地进行工作。在田间管理的关键时期及时召开现场会,对病虫害发生特点及防治时期、方法、农药用量仔细讲解,从而提高防治效果[5]。
3参考文献
[1] 白金凤,武峰梅.侯马市棉花生产气候条件分析及气象灾害防御[J].现代农业科技,2011(5):298,300.
[2] 李阿桥,帅建疆,王玲.呼图壁县棉花种植气候风险分析[J].新疆农业科技,2011(1):38-39.
[3] 孟春香,杨云马.棉花简化平衡施肥技术[J].现代农村科技,2010(8):38.
[4] 高胜,伍琦,曾小林.鄱阳湖地区移栽地膜棉简化高产栽培技术[J].中国棉花,2011(12):38,39.
[5] 贾玉娟,孙向春.浅谈酒泉地区棉花枯萎病及黄萎病发生原因与防治对策[J].特种经济动植物,2011(12):47-48.
1棉花生产存在的问题
1.1品种杂乱退化
目前,棉花市场品种多、乱、杂及退化现象普遍存在,严重影响了棉花的产量及品质。一是部分棉农和种子经营户私自引种,导致部分棉田病虫害有逐年加重的趋势。二是由于某些制种企业技术到位率不高,生产出的棉种品种特性发生了变化,其抗病性、纯度、品质等下降。
1.2施肥不当
一是施肥种类单一,基肥用量不足。许多棉田氮磷钾肥料的比例失调,单施磷酸二铵,导致棉花落花落蕾现象严重,植株抗逆性差。二是追肥不当。花铃期是棉花的需水需肥关键时期,应当根据棉花的需肥规律进行追肥。6月10日左右不是棉花大量需水需肥的关键时期,新疆大部分地区浇头水,棉花尚未大量开花,应少施或不施肥。在头水前部分棉农一次性施入尿素225~300 kg/hm2,降低了肥料的利用率。三是棉农不重视盖顶桃肥的作用。忽视了早衰棉田的中后期补肥,容易造成棉花秋桃脱落,从而导致产量损失。
1.3全程化控不到位
一是化控措施不灵活。往往采取“一刀切”的方式进行化控,忽略了棉花的长势长相,化控措施不灵活。生长势较弱的棉田病虫害发生较重、主茎日生长量偏低、早衰、结铃少,产量减少且品质降低。旺长棉田出现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比例失调的现象,第1果枝节位过高,最终导致中空、烂桃,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二是部分棉农缺乏对化控的正确认识,错误地推迟了化控时期,往往在头水后才进行化控等防治措施,造成第1果枝节位过高,顶部果枝过于紧凑,易形成荫蔽,出现中空、烂桃现象。三是棉花打顶前后化控不当。该时期不宜频繁进行化控,否则容易造成植株顶部花蕾果枝生长缓慢,导致棉花打顶困难,并且出现蕾铃脱落的现象,影响产量。
1.4病虫害防治不力
一是病虫情报宣传不及时。植保人员需要按时进行病虫调查,及时发布病虫情报,同时也要求基层技术人员及时进行宣传工作。由于宣传不及时且宣传的力度不够,往往错过最佳防治时期,造成病虫害的发生。二是防治时期不适宜,防治效果不明显。棉蚜的防治上,如果到大面积发生时才进行防治已经错过了最佳时期;棉铃虫如果未及时在3龄前防治,之后虫体比较大或进入棉桃,昼伏夜出,防治费工费时,不仅防治困难,而且效果不佳。红蜘蛛若未在头水前得以控制,将导致其浇水时随水传播蔓延,进一步加大防治困难。三是普遍存在盲目大面积滥施农药现象。许多棉农只重视化学防治,忽略农业、物理、生物等措施的综合防治措施的运用,并且不注重病虫害的预防,只有病虫害发生时才采取措施,为了迅速达到目的,不顾药剂说明书的指示,将3~5种农药混配施用,且随意加大用药量。结果是造成病虫抗药性增强,天敌大量死亡,且使棉花产生药害,中毒早衰。四是技术人员对农药知识缺乏了解。特别是农药的种类、用法、用量各方面知识欠缺,不能很好地指导棉农进行病虫防治。
1.5其他原因
棉花种植上,还存在许多其他因素限制了产量的提高。例如,一些基本的常规技术到位率小,使棉花产量无法得到保证;自然灾害性天气时有发生,缺乏相应的防范措施和应急补救措施,常导致面对气象灾害时束手无策,对产量影响很大[1-2]。
2对策
2.1加强监管,提高种子质量
一是制种单位应保证棉种的品种特性不发生变化,严格按照种子生产规程做好每一项工作,以培育出品质好、抗病性强、产量高的棉花品种。二是加强农业执法力度。强化农业执法部门的职能作用,杜绝非法种子流入市场,严格种子管理执法,充分保障棉農的利益。三是种子管理部门要加强监督及管理力度,严肃查处坑农害农事件。
2.2科学施肥
一是高肥力棉田中后期尽量减少叶面肥的使用次数及用量,避免造成棉花叶片大而厚、贪青晚熟、荫蔽、烂桃。二是加强测土配方施肥的宣传力度,必要时按“大配方,小调整”的原则进行施肥,使棉农能够根据配方施肥建议卡进行施肥[3-4]。
2.3促进全程化控
一是灵活掌握缩节胺的用量,即使同一块棉田,也要根据棉花的生长情况确定用量,根据棉花长势情况分别对待,一般用水量在450~750 kg/hm2。二是落实棉花苗期化控工作。充分做好苗期化控工作,可以避免形成高脚苗,从而促进壮苗和棉花生长稳健,防止后期早衰。棉花显行后、棉苗2~3叶、5~6叶时分别进行化控,一共进行3次。第1次用缩节胺7.5~22.5 g/hm2;第2次化控,用量在12.0~22.5 g/hm2,旺长田可加大用量至30 g/hm2;第3次化控,用量控制在15.0~22.5 g/hm2,旺长田可加大用量至37.5 g/hm2,同时可加入叶面肥及植物生长调节剂。三是棉花打顶前后的化控要适宜。6月底至7月初,即棉花打顶时期,注意缩节胺用量的控制,并且把握好时机,在打完顶后棉株顶部倒1果枝伸长至5~7 cm时再进行化控,否则容易造成蕾铃脱落。
2.4病虫害综合防治
一是应加大对农药经营服务部的管理力度,更好地为棉农服务,营销人员要了解每种农药的防治对象、用量、防治方法,以便提高防治效果,减少因药害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二是技术人员要讲究工作方法,有重点地进行工作。在田间管理的关键时期及时召开现场会,对病虫害发生特点及防治时期、方法、农药用量仔细讲解,从而提高防治效果[5]。
3参考文献
[1] 白金凤,武峰梅.侯马市棉花生产气候条件分析及气象灾害防御[J].现代农业科技,2011(5):298,300.
[2] 李阿桥,帅建疆,王玲.呼图壁县棉花种植气候风险分析[J].新疆农业科技,2011(1):38-39.
[3] 孟春香,杨云马.棉花简化平衡施肥技术[J].现代农村科技,2010(8):38.
[4] 高胜,伍琦,曾小林.鄱阳湖地区移栽地膜棉简化高产栽培技术[J].中国棉花,2011(12):38,39.
[5] 贾玉娟,孙向春.浅谈酒泉地区棉花枯萎病及黄萎病发生原因与防治对策[J].特种经济动植物,2011(12):4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