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特点 教出特色

来源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zhizh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蝙蝠和雷达》是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的一篇科普知识短文,主要讲科学家通过反复试验,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秘密,从中受到启示,给飞机装上雷达,解决了飞机在夜间安全飞行的问题。执教老师利用科普文章对学生具有很大吸引力的优势,抓住课文既科学准确,又生动浅显的特点,突出“科学家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雷达”这一重点进行教学,教出了特色。
  片段一:
  (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师:(课件出示蝙蝠和雷达的图片)同学们,通过预习,你们认识它们吗?谁能简要地告诉大家你对它们的了解。
  生1:蝙蝠是一种哺乳动物,不但能在夜间飞行,还能捕捉蚊子、飞蛾等昆虫。
  生2:蝙蝠夜间飞行从来不会撞到什么东西。
  生3:雷达是一种探测装置,安装在飞机上。
  生4:雷达不光安装在飞机上,它还用在军事侦察、探测等许多方面。
  生5:科学家发明雷达是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的,所以课题要用“蝙蝠和雷达”。
  师:你们真是了不起,通过预习,既让自己有了很大收获,又让大家分享了你的学习成果,相信今后会有更多的同学通过预习提高自己。科学家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雷达的,我们学习课文共同探究。
  〔评析:教师往往费尽心思,精心设计新课导入。其实,课始启发学生将预习中了解的相关知识简要介绍给大家,既让学生展示了预习成果,又有助于教师掌握学情,因学而导。〕
  片段二:
  师:前面有同学说,蝙蝠不但能在夜间飞行,还能捕捉蚊子、飞蛾等昆虫。蝙蝠夜间飞行从来不会撞到什么东西。这说明它飞行本领很不一般,读读课文第3自然段,看看它的本领到底有多大。
  (学生认真读书,用笔圈画。)
  生1:蝙蝠在夜里飞行,就连细小的电线都能避开。
  生2:蝙蝠夜里飞行时还能捕捉到蚊子、飞蛾。
  生3:蝙蝠的了不起在于它从来不会撞到别的东西。
  师:蝙蝠确实厉害,老师把你们讲到的概括成这样一句话:蝙蝠在夜里飞,一根极细的电线,它能灵巧地避开,怎么飞,从来不会跟什么东西相撞,还能捕捉飞蛾和蚊子。读一读,和书上的原话比比,哪句好?同桌交流交流。
  (学生对比读两句话,交流想法后举手发言。)
  生1:书上那句更好,因为它用上了“还”“无论”“从来”“即使……也……”等词语,更加突出了蝙蝠飞行本领的了不起。
  生2:书上那句好还有一个原因,它有顺序。
  师:怎么有顺序?你能具体说说吗?
  生:它是按照蝙蝠本领越来越厉害的顺序排的,打乱后不好。
  师:你的本领也非常了不起?有一双特别善于发现的眼睛!正如你所说,这段描写按照蝙蝠本领厉害的程度排列,还用上关联词连接,写出了蝙蝠飞行的过人之处。让我们佩服蝙蝠,也佩服作者。现在我们一起带着佩服、夸奖的语气朗读第3自然段。
  〔评析:课文第3自然段关联词的连用,不仅使表达更为流畅,也生动地刻画了蝙蝠飞行本领不一般。打乱句子顺序,去关联词重组语言,让学生比较,有效地说出了这个长句的逻辑关系,并体会到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片段三:
  师:蝙蝠的嘴和耳朵是怎样配合的?雷达是怎样工作的?先自由读第7~8自然段,再与同桌合作摆摆台上的小卡片,练习说一说。(发给学生的卡片,分别写有:“障碍物”“嘴”“耳朵”“超声波”“反射”“天线”“荧光屏”“无线电波”。学生读书、操作、练说。)
  师:哪两位同学上来在黑板上摆一摆,说一说。同桌也要配合好。
  生1:蝙蝠嘴里发出超声波,超声波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传到蝙蝠的耳朵里,蝙蝠就立即改变方向。
  生2:雷达通过天线发出无限电波,无线电波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显示在荧光屏上。
  生1和生2摆的卡片如下图(教师板书):
  师:看着板书,大家再练习说得准确、流利些。
  (学生练说。)
  师:看图说一说雷达和蝙蝠之间的联系,完成下面的填空。(课件显示下列填空)
  飞机上的天线就像是蝙蝠的( )。
  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是蝙蝠的()。
  雷达的荧光屏就像是蝙蝠的( )。
  师:通过合作学习,对蝙蝠的嘴和耳朵是怎样配合的,雷达是怎样工作的,大家了解得清清楚楚,老师根据课文制作了一个课件,但没有配音,今天想请你们帮忙配音。说得最好的同学,我课后把你说的录下来,作为配音插入课件。为了让大家说得好,再读读第6~7自然段。(教师演示课件,学生试着配音。)
  〔评析:弄清蝙蝠和雷达的联系,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教师充分利用直观形象的卡片、多媒体动画等,通过反复读书,再摆一摆卡片说一说,看看图试着填空,看看课件试着配音,让学生逐步明白蝙蝠和雷达之间的联系,并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这种多变的练习形式,逐步深入,不仅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还使学生始终兴趣盎然地学习,收获着,提高着。〕
  
  作者单位
  江苏省宜兴市第二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刘岭南◇
其他文献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由于每个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和体验不同,每个学生的“对话”层次及质量就会不同。可以说,学生阅读的过程其实就是生命个体与文本灵魂对话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建构新意义的过程。当阅读主体与文本进行了有效对话后,阅读主体的情感和思想受到文本的感染和启迪,他会把对文本的感悟和人生感悟结合起来,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这种心灵与文本的对话,自然也就达到了
期刊
《窃读记》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一组的精读课文。文章按照“我”放学后急匆匆地赶到书店,直到晚上才恋恋不舍地离开书店的时间顺序着重写了因没钱买书只好藏身于众多顾客中间阅读,以及常常借到书店避雨的机会默默读书两个场景,细腻生动地描绘了“窃读”的独特感受和复杂的内心世界,表现了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求。  本组教材以“我爱阅读”为专题进行编排,目的在于让学生明白阅读的重
期刊
教材简析:  《索溪峪的“野”》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组中的一篇略读课文。本单元的所有课文都是以“感受大自然”为主题编排的。这篇课文通过描写索溪峪的绮丽风光,赞颂了索溪峪的天然野性美,表达了作者畅游其间,无比愉快的心情,文章紧紧围绕单元主题和文题展开叙述和描写,首先把走进张家界索溪峪的整体感受概括为一个“野”字,接着分别描写索溪峪山的野、水的野、动物的野、游人的野,最
期刊
《爬山虎的脚》(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教学片段: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第3自然段,将作者描写爬山虎外形的语句勾画下来。  (学生读文,勾画出相关语句。勾画完后,教师指名读该段第3~5句。)  师:读读这几句话,请评价一下作者写得怎么样。  生1:我觉得作者写得很清楚,他既写了脚长在什么位置,又写了脚的样子和颜色。  生2:我觉得作者写得很形象,他把那些枝状的细丝比作了蜗牛的触角。  生3:作者写
期刊
“大数的认识”是人教版数学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万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上学习的,是学生数概念的又一次扩充。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初步认识大数,培养学生的数感,进一步体验和感悟生活中的大数。现结合一位教师的课例谈谈对本课教学的认识。  一、课例回放  1?郾引导复习,揭示课题。  教师拿出计数器让学生认识(指认个、十、百、千、万位)。  师:数10怎么表示?是不是在个位上拨10个珠子?
期刊
我一直喜欢听课,也听过不少课,发现很多执教老师或沉着机智,或稳重老练,或激情澎湃,然而,在不同的风格下却有一个共同点:在课堂中,老师们的语言总是一丝不苟,处处流露出精心设计的痕迹。导入语、过渡语、评价语、总结语,甚至老师的手势、姿势,乃至一个微笑都显出明显的预设性。久而久之,学生的发言也配合得越来越好,但儿童化的思维却越来越少,一唱一和,课堂似乎正悄悄变成一个不够真实的“舞台”。  一次难得的机会
期刊
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课文《黄山奇石》。  设计理念:  课文聚集奇石,教学先绕开“奇”字,从“趣”处着手,紧扣文中“尤其是那些怪石,有趣极了”、“这就是有趣的……”、“……就更有趣了”等关键语句,让学生在读书、赏图、识字、写话中感触奇石的趣,探究奇石的趣,创造奇石的趣,而后由“趣”悟“奇”,“趣”中赏“奇”。体会作者对黄山奇石的赞叹。  教学目标:  1会认“区、仙
期刊
《北京亮起来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作者用优美的语言介绍了首都北京五光十色、绚丽多姿的夜景,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华灯高照、川流不息的东西长安街,金碧辉煌的天安门城楼,环形路上的立交桥,繁华的王府井、西单街以及古老的故宫和美丽的角楼,展示了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发生的巨大变化,表达了作者对首都北京的热爱、赞美之情。这篇课文读来朗朗上口,是学生了解首都北京,感悟、积累语言
期刊
教材简析:  《海伦·凯勒》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一篇写人的文章。本文生动地记叙了海伦遭受了双目失明,双耳失聪的极大不幸以后,在沙利文、萨勒老师的鼓励和指导下,以惊人的毅力顽强刻苦地学习的故事,表现了她对生活的无比热爱以及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文章感人肺腑,文质兼美,详略分明,主要选取了海伦一生中最重要的两件事来写:如饥似渴地学习盲文;夜以继日地学习说话,从而成功地
期刊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提出,要让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也就是说,解决问题是综合能力的反映。在解决问题的教学过程中,应鼓励学生去做,让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增强其应用意识,感受数学运用的广泛性。  一、挖掘原型,解释应用  教师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原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