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在熟练驾驭教材的基础上,灵活运用教材。每一节课,都要注意策略的运用。切不可照搬照套,盲目跟从。不能为了上好表演课,而损害了学生的正常、健康成长。笔者曾经学习过语言学,了解一些语言学理论,语言是一套复杂的复合系统。可是人人都能很轻松地学会自己的母语,而且是在几岁之前就可基本完成,还没有特别请老师去教他们。只是靠不停地听,先是接受,再去模仿,再得到不断的纠正,最后娴熟地掌握。我常常有这样的思考:语言的习得过程与学校里学习文化知识两者之间有没有可比之处呢?
1.有理数的运算教科书这部分内容的呈现不是很恰当,起码不适合学生自学,尤其是有理数的乘法。课本中尝试通过联系实际来启发和引导学生如何进行乘法运算,似乎显得多余和没有必要,反而增加了学生的思维负担,使学生感到不知所措。我听过很多老师的课,他们也是费了很多苦心。过多的绕圈子来联系实际,也许是我们大人想当然、自以为是的做法。不如开门见山,让学生先观察老师的计算与结果,自己直接去总结,形成认识和直觉。再进行不断的练习、纠错。大部分时间应该花在学生练习与发现错误上面。
2.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数学第六章平方根。我们可以利用课本中所给素材,灵活安排自己的教学过程。能否考虑以下方案导入新课,快速切入主题,充分利用学生注意力的黄金时段。
提出设问:什么叫做平方根呢?请看下面的例子:
102=100,10为100的平方根,100是10的平方;
(-10)2=100,-10是100的平方根,100也是-10的平方;
42=16,4是16的平方根,16是4的平方;
(-0.7)2=0.49,-0.7是0.49的平方根,0.49是-0.7的平方;
得出定义老师把上面所学上升为平方根的定义,再回到书中所提的问题。同学们应该可以很轻松地回答出来。我在实践中通过这种方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激起学生浓厚的兴趣,能起到很好的互动效果,过度自然。大家不妨一试。
3.分式及其基本性质的导入,请同学们比较下面两种做法:
方案一:(1)设置两个问题,大家一起来列出代数式:
问题1.两块稻田,面积分别为4 hm2和3 hm2,每公顷收水稻分别为10500 kg、9000 kg。求两块稻田平均每公顷产量。若两块稻田的面积分别为m hm2、n hm2,每公顷收水稻分别是a kg、b kg再求两块地平均每公顷产量。
问题2.一件商品售价x元,利润率为a%则这种商品每件的成本是多少?
(2)通过列出的代数式从中得出分式的特点。
方案二:(1)直接用多媒体出示两组代数式:
讲解:第①组为分式,第②组为我们学过的整式。请同学们比较,两者有什么不同的特点?
(2)完成上述问题1和问题2。
个人点评:方案二更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更加实事求是。先了解什么是分式,再去给两个问题列代数式,既突出了重点,也可以有效地锻炼列代数式。
4.二次函数概念上海科技出版社23章第一课时。课本中首先是设置了两个应用问题,要求列出式子,然后通过观察总结,希望借此得出这些式子的“二次性”。这样学生在列式过程中,目的性不够明确,可能不确定具体要做什么。我们可以改变一下方式,采取适当策略。由于已是九年级学生了,对“二次”的概念并不陌生,可以直接进入正题,避免浪费时间,贻误学习最佳时机。
(1)多媒体出示一批函数关系式:y=2x2,y=-3x2+1,y=x2+x-5,y=(x+5)(2-x),y=0.6(x+4)2等等。明确指出它们都是二次函数,让同学们对二次函数有一个总体的感性认识。
(2)再展示前面所述的应用问题,列出表达式。这样可以在已经了解了二次函数之后使学生能专心致志地来集中精力列出二次函数表达式,既锻炼了列式(这是本课时很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反过来也加深了学生对二次函数的理解,避免了头重脚轻的感觉。两个问题是:
①40米长的渔网在水中围出一块矩形水面,怎样围才能使面积最大。
②一种商品售价为每件10元,一周可卖出50件。市场调查表明,每涨价1元,每周要少卖5件。已知进价为8元/件,问每件商品涨价多少,每周利润最大?
在这里,笔者想谈谈两点不成熟的想法:
一、提倡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方法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
俗话说:教无定法。一切以学生的实际出发,尊重教育教学的客观规律,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成长历程。多方面了解和掌握各种教育理论和心理学理论,集众家之长,聚一己之身,透过结合自身的综合素质,潜移默化,点点滴滴,影响和引导着我们的受教育对象。《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学科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要求树立新型师生关系理念。师生双方在一起是一种双向的交流,是互相学习、共同成长的过程。坦白说,在新课改过程中,有时方法简单,有时有违客观规律和事实。
二、多元化课堂教学的必要性,数学起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
数学基本规律、事实,公式、定律是对现实世界的高度概括和抽象。所以某些“经历过程”和探究对学生是不太现实的,因为他们还不具备一定的认知水平和知识储备。建构主义理论创始人布鲁纳认为: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积极的信息加工者。学习的过程同时包含着两方面的建构:一试对新信息的意义建构;二是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义务教育阶段课堂上更多的还是知识、素材的积累过程,过多地强调探究有可能不是科学的做法。
课堂教学方法多元化应该是一种科学的态度,有利于打造高效课堂。过多扩大任何一种做法都是与新课程改革的精神背道而驰,都会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作者单位 安徽省合肥六十七中学)
1.有理数的运算教科书这部分内容的呈现不是很恰当,起码不适合学生自学,尤其是有理数的乘法。课本中尝试通过联系实际来启发和引导学生如何进行乘法运算,似乎显得多余和没有必要,反而增加了学生的思维负担,使学生感到不知所措。我听过很多老师的课,他们也是费了很多苦心。过多的绕圈子来联系实际,也许是我们大人想当然、自以为是的做法。不如开门见山,让学生先观察老师的计算与结果,自己直接去总结,形成认识和直觉。再进行不断的练习、纠错。大部分时间应该花在学生练习与发现错误上面。
2.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数学第六章平方根。我们可以利用课本中所给素材,灵活安排自己的教学过程。能否考虑以下方案导入新课,快速切入主题,充分利用学生注意力的黄金时段。
提出设问:什么叫做平方根呢?请看下面的例子:
102=100,10为100的平方根,100是10的平方;
(-10)2=100,-10是100的平方根,100也是-10的平方;
42=16,4是16的平方根,16是4的平方;
(-0.7)2=0.49,-0.7是0.49的平方根,0.49是-0.7的平方;
得出定义老师把上面所学上升为平方根的定义,再回到书中所提的问题。同学们应该可以很轻松地回答出来。我在实践中通过这种方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激起学生浓厚的兴趣,能起到很好的互动效果,过度自然。大家不妨一试。
3.分式及其基本性质的导入,请同学们比较下面两种做法:
方案一:(1)设置两个问题,大家一起来列出代数式:
问题1.两块稻田,面积分别为4 hm2和3 hm2,每公顷收水稻分别为10500 kg、9000 kg。求两块稻田平均每公顷产量。若两块稻田的面积分别为m hm2、n hm2,每公顷收水稻分别是a kg、b kg再求两块地平均每公顷产量。
问题2.一件商品售价x元,利润率为a%则这种商品每件的成本是多少?
(2)通过列出的代数式从中得出分式的特点。
方案二:(1)直接用多媒体出示两组代数式:
讲解:第①组为分式,第②组为我们学过的整式。请同学们比较,两者有什么不同的特点?
(2)完成上述问题1和问题2。
个人点评:方案二更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更加实事求是。先了解什么是分式,再去给两个问题列代数式,既突出了重点,也可以有效地锻炼列代数式。
4.二次函数概念上海科技出版社23章第一课时。课本中首先是设置了两个应用问题,要求列出式子,然后通过观察总结,希望借此得出这些式子的“二次性”。这样学生在列式过程中,目的性不够明确,可能不确定具体要做什么。我们可以改变一下方式,采取适当策略。由于已是九年级学生了,对“二次”的概念并不陌生,可以直接进入正题,避免浪费时间,贻误学习最佳时机。
(1)多媒体出示一批函数关系式:y=2x2,y=-3x2+1,y=x2+x-5,y=(x+5)(2-x),y=0.6(x+4)2等等。明确指出它们都是二次函数,让同学们对二次函数有一个总体的感性认识。
(2)再展示前面所述的应用问题,列出表达式。这样可以在已经了解了二次函数之后使学生能专心致志地来集中精力列出二次函数表达式,既锻炼了列式(这是本课时很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反过来也加深了学生对二次函数的理解,避免了头重脚轻的感觉。两个问题是:
①40米长的渔网在水中围出一块矩形水面,怎样围才能使面积最大。
②一种商品售价为每件10元,一周可卖出50件。市场调查表明,每涨价1元,每周要少卖5件。已知进价为8元/件,问每件商品涨价多少,每周利润最大?
在这里,笔者想谈谈两点不成熟的想法:
一、提倡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方法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
俗话说:教无定法。一切以学生的实际出发,尊重教育教学的客观规律,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成长历程。多方面了解和掌握各种教育理论和心理学理论,集众家之长,聚一己之身,透过结合自身的综合素质,潜移默化,点点滴滴,影响和引导着我们的受教育对象。《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学科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要求树立新型师生关系理念。师生双方在一起是一种双向的交流,是互相学习、共同成长的过程。坦白说,在新课改过程中,有时方法简单,有时有违客观规律和事实。
二、多元化课堂教学的必要性,数学起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
数学基本规律、事实,公式、定律是对现实世界的高度概括和抽象。所以某些“经历过程”和探究对学生是不太现实的,因为他们还不具备一定的认知水平和知识储备。建构主义理论创始人布鲁纳认为: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积极的信息加工者。学习的过程同时包含着两方面的建构:一试对新信息的意义建构;二是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义务教育阶段课堂上更多的还是知识、素材的积累过程,过多地强调探究有可能不是科学的做法。
课堂教学方法多元化应该是一种科学的态度,有利于打造高效课堂。过多扩大任何一种做法都是与新课程改革的精神背道而驰,都会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作者单位 安徽省合肥六十七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