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戴望舒的《雨巷》,借用古人的文学意向手法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但他更多的是对灵魂的宣泄,而非直接对现实进行摹写。本文对《雨巷》的背景、诗中的意境与象征表达以及悲剧色彩进行了一番解读。
关键词:《雨巷》 感悟
中国古代的诗词历来喜欢借物表情达意,丁香,一贯被认为是忧愁的载体,丁香结,则是人们剪不断理还乱的愁绪象征。“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南唐李璟的这首《浣溪沙》就描写了丁香花在雨中的无限惆怅。
一、《雨巷》的写作背景
作为戴望舒的前期成名作,《雨巷》这首诗也让他成为我们心目中的“雨巷诗人”,但是《雨巷》却交织着诗人内心的迷惘与痛苦。1927年夏,大革命失败后,全国上下一片白色恐怖,戴望舒避居于朋友家中,对前路充满了不确定,有着微渺的希望与幻想,但现实却是失望与幻灭,《雨巷》一诗就是这种情绪下的产物。[1]事实上,在当时那个环境,《雨巷》代表的是所有进步青年内心的苦闷与迷茫。阴沉的雨巷,独自徘徊的“我”,那结着丁香一样愁怨的姑娘,都是对那个时代环境的暗示与象征,这不仅仅是一首现代人理解的爱情诗歌,更是一首对时代的宣泄。
二、《雨巷》的意境与象征感悟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这首《雨巷》在意境上汲取了古代诗词的写作手法,采用意向来描写愁情,将丁香结作为贯穿全诗的引子,细细品味这首诗我们其实能自然地感受到这种吸收与借鉴,但是,在意境上,诗人也有着自己的创新独到之处。古人只是以丁香本身作为愁绪的象征,而《雨巷》则是把物化为人,想象出一个结着丁香愁怨的女子,虽说她的指代意义不变,但是丁香形象的飘忽不定,不同于以往诗作意向的表达,它更多了一些新时代的文学气息。此外,该诗更多地融合了诗人自己的生活体验,在想象中加入自己的真实情感,而不是简单地以物衬托情,源于生活但却更高于生活。
《雨巷》一个最为突出的特点便是象征手法的运用,这种手法兴起于19世纪末的法国,用暗示隐喻强调内心情感,以颓废的姿态对抗当时的资产阶级,五四时期传入中国。[2]戴望舒的早期作品就明显受到该流派的影响,运用象征的形象抒情。《雨巷》中的油纸伞,幽深寂寥的小巷,像梦一样的丁香姑娘,这些都是充满着象征意义的形象,并非现实生活的写照。在品读这首诗的过程中,即使我们不能说出每个形象具体的指代意义,但是诗中那种朦胧的美感,当时的社会现实,以及诗人心中徘徊不定的心绪,希望的不可得,我们都是能深深体会到的。象征的描写,是清晰却模糊,确定而又飘忽的,它源于想象,却不限于想象,诗人的心境表现得更加含蓄,但读者却有更广阔的想象空间,余味不绝。朱自清先生就曾提到戴望舒的诗,说道:“戴望舒氏也取法象征派。他译过这一派的诗。他也注重整齐的音节,但不是铿锵而是轻倩的;也找一点朦胧的气氛,但让人可以看得懂。”《雨巷》的朦胧在一定程度上是掌握了象征派的精髓。
三、《雨巷》的悲剧色彩
这首诗,有一种恍恍惚惚的悲剧色彩,“我”心中带着重重心事,满是愁苦,想说却说不出,好像在追求期待着某个东西,但是却遥不可及。就在那一刻,“她”出现了,一个结着丁香哀愁的姑娘,好似在梦中,抑或是不可得的幻觉,因为,“她”逝去的如此快,一瞬的擦肩而过,转瞬即逝的美丽。这位姑娘,我们可以理解是诗人曾遇到的忧郁而苍白的心上人,但在象征意义上,“她”却是诗人不可及的理想追求,高洁却满是悲剧色彩。他期待的“姑娘”是有着哀愁丰富的情感世界,但又那般美丽与妩媚,就像他自己也从来不轻易被人理解,他对自己的不确定不了解,对理想的困惑都融进了他的作品中,才造就了一种气质上的悲剧感,这一点上,戴望舒深受魏尔伦的影响。
四、结语
其实,诗的主角往往是诗人自己,诗中描绘的形象是诗人自身的影射。“我”与“姑娘”或许一个是现实生活中真实的我,一个是自己理想中的不可看见的我,前者限于生活的苦闷与迷茫,后者则是自己美好的理想与选择。《雨巷》这首诗的隐蔽与朦胧感,就像是一层现实生活的雾,遮盖了部分现实,但保留了我们对某些事物的憧憬。诗的意义就在于此,不用点透,自会懂得,不用限于一个确定的层面范畴,让读者自己去品味咀嚼。
就像这首《雨巷》,“想象”中的“真实”,我们可以猜测是诗人的爱情邂逅,然后提炼成了这首美而朦胧的诗歌,也可以说仅仅是诗人理想的追求与幻灭,雨巷,篱墙,丁香姑娘,冷清的雨,这些可以看做是时代的象征与暗示,我们无从得知,但是诗的意义就在于此。
参考文献:
[1]王蓓蓓.《雨巷》的文本解读和教学价值建议[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4.
[2]程娟娟.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雨巷》解读[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4.
(作者简介:孙睿泽,湖南省长沙麓山国际实验学校)(责任编辑 宋倩)
关键词:《雨巷》 感悟
中国古代的诗词历来喜欢借物表情达意,丁香,一贯被认为是忧愁的载体,丁香结,则是人们剪不断理还乱的愁绪象征。“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南唐李璟的这首《浣溪沙》就描写了丁香花在雨中的无限惆怅。
一、《雨巷》的写作背景
作为戴望舒的前期成名作,《雨巷》这首诗也让他成为我们心目中的“雨巷诗人”,但是《雨巷》却交织着诗人内心的迷惘与痛苦。1927年夏,大革命失败后,全国上下一片白色恐怖,戴望舒避居于朋友家中,对前路充满了不确定,有着微渺的希望与幻想,但现实却是失望与幻灭,《雨巷》一诗就是这种情绪下的产物。[1]事实上,在当时那个环境,《雨巷》代表的是所有进步青年内心的苦闷与迷茫。阴沉的雨巷,独自徘徊的“我”,那结着丁香一样愁怨的姑娘,都是对那个时代环境的暗示与象征,这不仅仅是一首现代人理解的爱情诗歌,更是一首对时代的宣泄。
二、《雨巷》的意境与象征感悟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这首《雨巷》在意境上汲取了古代诗词的写作手法,采用意向来描写愁情,将丁香结作为贯穿全诗的引子,细细品味这首诗我们其实能自然地感受到这种吸收与借鉴,但是,在意境上,诗人也有着自己的创新独到之处。古人只是以丁香本身作为愁绪的象征,而《雨巷》则是把物化为人,想象出一个结着丁香愁怨的女子,虽说她的指代意义不变,但是丁香形象的飘忽不定,不同于以往诗作意向的表达,它更多了一些新时代的文学气息。此外,该诗更多地融合了诗人自己的生活体验,在想象中加入自己的真实情感,而不是简单地以物衬托情,源于生活但却更高于生活。
《雨巷》一个最为突出的特点便是象征手法的运用,这种手法兴起于19世纪末的法国,用暗示隐喻强调内心情感,以颓废的姿态对抗当时的资产阶级,五四时期传入中国。[2]戴望舒的早期作品就明显受到该流派的影响,运用象征的形象抒情。《雨巷》中的油纸伞,幽深寂寥的小巷,像梦一样的丁香姑娘,这些都是充满着象征意义的形象,并非现实生活的写照。在品读这首诗的过程中,即使我们不能说出每个形象具体的指代意义,但是诗中那种朦胧的美感,当时的社会现实,以及诗人心中徘徊不定的心绪,希望的不可得,我们都是能深深体会到的。象征的描写,是清晰却模糊,确定而又飘忽的,它源于想象,却不限于想象,诗人的心境表现得更加含蓄,但读者却有更广阔的想象空间,余味不绝。朱自清先生就曾提到戴望舒的诗,说道:“戴望舒氏也取法象征派。他译过这一派的诗。他也注重整齐的音节,但不是铿锵而是轻倩的;也找一点朦胧的气氛,但让人可以看得懂。”《雨巷》的朦胧在一定程度上是掌握了象征派的精髓。
三、《雨巷》的悲剧色彩
这首诗,有一种恍恍惚惚的悲剧色彩,“我”心中带着重重心事,满是愁苦,想说却说不出,好像在追求期待着某个东西,但是却遥不可及。就在那一刻,“她”出现了,一个结着丁香哀愁的姑娘,好似在梦中,抑或是不可得的幻觉,因为,“她”逝去的如此快,一瞬的擦肩而过,转瞬即逝的美丽。这位姑娘,我们可以理解是诗人曾遇到的忧郁而苍白的心上人,但在象征意义上,“她”却是诗人不可及的理想追求,高洁却满是悲剧色彩。他期待的“姑娘”是有着哀愁丰富的情感世界,但又那般美丽与妩媚,就像他自己也从来不轻易被人理解,他对自己的不确定不了解,对理想的困惑都融进了他的作品中,才造就了一种气质上的悲剧感,这一点上,戴望舒深受魏尔伦的影响。
四、结语
其实,诗的主角往往是诗人自己,诗中描绘的形象是诗人自身的影射。“我”与“姑娘”或许一个是现实生活中真实的我,一个是自己理想中的不可看见的我,前者限于生活的苦闷与迷茫,后者则是自己美好的理想与选择。《雨巷》这首诗的隐蔽与朦胧感,就像是一层现实生活的雾,遮盖了部分现实,但保留了我们对某些事物的憧憬。诗的意义就在于此,不用点透,自会懂得,不用限于一个确定的层面范畴,让读者自己去品味咀嚼。
就像这首《雨巷》,“想象”中的“真实”,我们可以猜测是诗人的爱情邂逅,然后提炼成了这首美而朦胧的诗歌,也可以说仅仅是诗人理想的追求与幻灭,雨巷,篱墙,丁香姑娘,冷清的雨,这些可以看做是时代的象征与暗示,我们无从得知,但是诗的意义就在于此。
参考文献:
[1]王蓓蓓.《雨巷》的文本解读和教学价值建议[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4.
[2]程娟娟.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雨巷》解读[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4.
(作者简介:孙睿泽,湖南省长沙麓山国际实验学校)(责任编辑 宋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