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学习语言重在积累。教学中要在朗读中丰富积累,在品析中深化积累,在说话中沉淀积累,在运用中加深积累,在课外勤于积累。学生有了丰富的语言材料,学生才能准确、生动地描绘自己的所见所闻,表达自己的思想,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
关键词 语言积累 朗读 品析 说话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从整体上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语文教学担负着积累语言的任务,应包括语言材料、语言范例、语言知识三方面的积累。语言材料主要是指汉字和词语;语言范例是指好词佳句、名段名篇名作;语言知识是指同语言材料、语言范例的掌握密切相关的字词句篇、语法逻辑等知识。语言积累的方式各不相同:读中积累、学中积累、说中积累、用中积累、课外阅读中的积累等。本文就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开辟语言积累途径、丰富学生语言积累谈几点粗浅的体会。
一、朗读中丰富积累
只有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才能“下笔如有神”。朗读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语言积累的重要途径。教学应以读为本,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理解,在理解中读,反复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滋味,读出情趣,从而读有所值,读有所得,在读中自然而然地积累丰富的语文材料。叶圣陶先生曾把有感情地读称为“美读”。因而,教师要注意引发学生在朗读中动情、生情,主动积极地积累语言。
《鼎湖山听泉》以细腻的笔触,介绍了鼎湖山奇妙的泉声,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大自然的深爱之情。教师可让学生听鼎湖山的采声,也可让有幸听过鼎湖山泉声的学生谈谈真实感受,激发学生对鼎湖山泉声的热爱向往之情。在此基础上配乐读,表演读,反复诵读,在读中感受鼎湖山泉声的奇妙,在读中想象鼎湖山泉声的奇妙,学生心通其意,必有身临其境之感,将自己融入优美文字之中,就在感情朗读中顺理成章地积累了语言。
二、品析中深化积累
引导学生学习和积累语言,也可在品析中积累。教师强调在品析鉴赏中积累语言,就是要学生不能浅尝辄止,而应在好词佳句的鉴赏中,深化认识融会贯通,把握实质将范文中的语句化为己有。
《天鹅的故事》课后习题4:读句子,联系课文回答问题。教师先让学生自读这些句子,然后从句中重点词语、细节描写等方面入手,引导想象,品词析句,体会老天鹅的性格,深化主题。如“这位顽强的破冰勇士沿着冰窟窿的边缘继续扑打着,水面在慢慢地扩大。”可先指导学生从想象天鹅破冰的情境入手,想象朗读,品味描写天鹅性格的词语“顽强…继续扑打…扩大…‘破冰勇士”,体会想象天鹅的性格,学习作者是抓住特点刻画事物的写作方法。这样,学生在品词、品句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把这些好词佳句记忆在脑,丰富了自己的“语言仓库储备”。
三、说话中沉淀积累
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班级情况,把握合理时机,设计灵活形式,让学生练习说话,使学生通过练习说话把学到的语言材料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材料,并沉淀积累。
学习《三亚落日》后,教师让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词语或句子摘录到摘抄本上,然后让学生反复默读课文,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把自己的理解和课文中的语言组织在一起,向同学介绍三亚落日景象的美妙绝伦。说话前让学生先把说的内容列成提纲,介绍时尽量用上自己摘录到的课文中的好词佳句,使学生在说中积累。在教学中,复述是将语言内化为自己语言的有效方式,而且,教师还可用故事描述、导游介绍、即兴表演等形式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复述,在说话中沉淀积累。
四、运用中加深积累
指导学生灵活运用课文中的好词佳旬、成功片段,是深化语言积累的有效方法。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运用迁移的练习点,指导学生有机积累语言,沉淀语言素材。在《语文课程标准》的各学段目标中也都提到:“在写话习作中运用自己积累的语言材料。”学生有意识地在运用中已有的积累语言,是深化积累的最佳方法。学生在不断地、反复地语言运用中,既激活了自身的语言积淀,又吸收了他人的新鲜语汇,不断丰富了自身语言,达到语言的再积累。在习题评析时,对选材新颖、用词准确、词汇丰富的学生进行及时表扬,调动学生积累、运用语言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积累语言的内动力。
五、课外勤于积累
教师要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乐于记录生活的好习惯,帮助学生在脑海中不断积累多种表象。要鼓励学生投入到社会生活中去,做生活的有心人,积累常用的谚语、歇后语,留意周围的标语、广告词,并随时记录到自己的生活笔记中去。学会了品味生活,才会使学生的语言富有灵性。平时还可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学生的生活经验丰富了,便会自然产生联想,将头脑中已有的语言材料选择重组,积累内化为自身的语言,得到永久储存。
在语言积累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广泛地观察,大量地阅读,主动地积累,养成“采蜜”的好习惯。教师要不断开辟语言积累的途径,教给学生积累语言的方法,使他们采集到更多的原材料,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语言仓库。
学习语言重在积累,有了丰富的语言材料,学生才能准确、生动、鲜明地描绘自己的所见所闻,表达自己的思想,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学生的语言积累丰富了,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就提高了。
关键词 语言积累 朗读 品析 说话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从整体上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语文教学担负着积累语言的任务,应包括语言材料、语言范例、语言知识三方面的积累。语言材料主要是指汉字和词语;语言范例是指好词佳句、名段名篇名作;语言知识是指同语言材料、语言范例的掌握密切相关的字词句篇、语法逻辑等知识。语言积累的方式各不相同:读中积累、学中积累、说中积累、用中积累、课外阅读中的积累等。本文就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开辟语言积累途径、丰富学生语言积累谈几点粗浅的体会。
一、朗读中丰富积累
只有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才能“下笔如有神”。朗读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语言积累的重要途径。教学应以读为本,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理解,在理解中读,反复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滋味,读出情趣,从而读有所值,读有所得,在读中自然而然地积累丰富的语文材料。叶圣陶先生曾把有感情地读称为“美读”。因而,教师要注意引发学生在朗读中动情、生情,主动积极地积累语言。
《鼎湖山听泉》以细腻的笔触,介绍了鼎湖山奇妙的泉声,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大自然的深爱之情。教师可让学生听鼎湖山的采声,也可让有幸听过鼎湖山泉声的学生谈谈真实感受,激发学生对鼎湖山泉声的热爱向往之情。在此基础上配乐读,表演读,反复诵读,在读中感受鼎湖山泉声的奇妙,在读中想象鼎湖山泉声的奇妙,学生心通其意,必有身临其境之感,将自己融入优美文字之中,就在感情朗读中顺理成章地积累了语言。
二、品析中深化积累
引导学生学习和积累语言,也可在品析中积累。教师强调在品析鉴赏中积累语言,就是要学生不能浅尝辄止,而应在好词佳句的鉴赏中,深化认识融会贯通,把握实质将范文中的语句化为己有。
《天鹅的故事》课后习题4:读句子,联系课文回答问题。教师先让学生自读这些句子,然后从句中重点词语、细节描写等方面入手,引导想象,品词析句,体会老天鹅的性格,深化主题。如“这位顽强的破冰勇士沿着冰窟窿的边缘继续扑打着,水面在慢慢地扩大。”可先指导学生从想象天鹅破冰的情境入手,想象朗读,品味描写天鹅性格的词语“顽强…继续扑打…扩大…‘破冰勇士”,体会想象天鹅的性格,学习作者是抓住特点刻画事物的写作方法。这样,学生在品词、品句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把这些好词佳句记忆在脑,丰富了自己的“语言仓库储备”。
三、说话中沉淀积累
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班级情况,把握合理时机,设计灵活形式,让学生练习说话,使学生通过练习说话把学到的语言材料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材料,并沉淀积累。
学习《三亚落日》后,教师让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词语或句子摘录到摘抄本上,然后让学生反复默读课文,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把自己的理解和课文中的语言组织在一起,向同学介绍三亚落日景象的美妙绝伦。说话前让学生先把说的内容列成提纲,介绍时尽量用上自己摘录到的课文中的好词佳句,使学生在说中积累。在教学中,复述是将语言内化为自己语言的有效方式,而且,教师还可用故事描述、导游介绍、即兴表演等形式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复述,在说话中沉淀积累。
四、运用中加深积累
指导学生灵活运用课文中的好词佳旬、成功片段,是深化语言积累的有效方法。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运用迁移的练习点,指导学生有机积累语言,沉淀语言素材。在《语文课程标准》的各学段目标中也都提到:“在写话习作中运用自己积累的语言材料。”学生有意识地在运用中已有的积累语言,是深化积累的最佳方法。学生在不断地、反复地语言运用中,既激活了自身的语言积淀,又吸收了他人的新鲜语汇,不断丰富了自身语言,达到语言的再积累。在习题评析时,对选材新颖、用词准确、词汇丰富的学生进行及时表扬,调动学生积累、运用语言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积累语言的内动力。
五、课外勤于积累
教师要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乐于记录生活的好习惯,帮助学生在脑海中不断积累多种表象。要鼓励学生投入到社会生活中去,做生活的有心人,积累常用的谚语、歇后语,留意周围的标语、广告词,并随时记录到自己的生活笔记中去。学会了品味生活,才会使学生的语言富有灵性。平时还可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学生的生活经验丰富了,便会自然产生联想,将头脑中已有的语言材料选择重组,积累内化为自身的语言,得到永久储存。
在语言积累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广泛地观察,大量地阅读,主动地积累,养成“采蜜”的好习惯。教师要不断开辟语言积累的途径,教给学生积累语言的方法,使他们采集到更多的原材料,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语言仓库。
学习语言重在积累,有了丰富的语言材料,学生才能准确、生动、鲜明地描绘自己的所见所闻,表达自己的思想,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学生的语言积累丰富了,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就提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