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改革中,怎样既能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又不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成了摆在广大数学教师面前的一道难题。这就需要我们构建有效、高效的数学课堂。
【关键词】初中数学 课堂教学 有效性 策略
有效的课堂教学是指教师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有效教学追求社会化、人性化教育,强调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要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一)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实现有效课堂教学的前提,教师善意的批评、提醒能被学生接受和理解,甚至是感激;如果师生关系不和谐,就有可能导致师生冲突,影响课堂教学。
(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要靠教师“牺牲”大量的休息时间,主要利用课间或课余等学生休息时间以朋友的身份和学生“亲密”接触,与学生聊天,或与学生一起参加活动,拉近师生情感距离,使学生“亲其师”,从而能“信其道”。
二、明确教学目标,提高教学内容的有效性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指挥棒,它在数学教学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限定着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对保证课堂教学有效进行至关重要。新课程标准要求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目标的有机结合。知识与技能是学生认识数学世界的载体,是学生搭建数学知识结构的必然阶段;过程与方法是到达彼岸的桥梁,是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提高认识、丰富数学学习经历的重要途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一种升华,是构建并完善素质、人格和世界观的重要保证。数学教学的每堂课都应该努力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统一,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一个学生学习的需要。教师要合理制定教学目标,要兼顾目标的各个组成部分,既要关注知识和技能目标,又要关注过程与方法目标,还要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根据教学内容科学分配三个目标维度的比重。目标设置既要符合课程总目标的要求,又要体现现阶段、本章节的具体目标定位,避免广度和深度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也要注意,在强调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同时,不能忽视知识教学,应切实保证知识教学的有效性。
三、备课不仅要“以本为本”,更要“以人为本”
有些教师认为备课就是抄抄教案,以应付上级领导检查,而且还振振有词地认为所抄的这些教案都是由一些教育名师甚至是教育名家编写的,有什么不行?其实这些教案大都是“以本为本”,即以教科书为本而编写的,没有体现“以人为本”。不同的学校、不同的班级以及不同的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知识水平等都存在差异。因此,我们备课就不仅要“以本为本”,备教材,更重要的是要“以人为本”,要备学生,要让每个学生上了这节课后,至少知道这节课是学数学,学了数学的哪些知识。如果教师一味地追求难度、深度、广度,就会导致一部分学生跟不上教师的步伐,他们势必就会把精力转移到与学习无关的事中去。可见,备学生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方面。
四、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
有人认为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所以教师的语言表达就得非常精炼,不能说一个与教学无关的字。我却不认同这种观点,试想,本来数学学习就单调枯燥,再加上传统的教师,呆板一平如镜的语言,那些活泼好动的学生能坚持40分钟吗?因此,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教师口头语言的抑扬顿挫、肢体语言的形象生动甚至搞笑,都能及时唤起学生注意力集中,教师一两句风趣的话或者一两个幽默的动作,足以引起学生们的兴奋,将他们的兴奋点迁移到学习上来。
五、精心设问、巧妙点拨
数学学科更强调学生对所学知识点的应用,而不是简单的记忆,因此,应将如何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渗透到每一节数学课堂中。很多学生在做数学习题的时候往往会说:“这问题怎么想?从哪儿想呢?”学生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我想就是平时我们强调的是掌握这个知识点、解决这个习题,而忽视了对分析这个问题的方法的探究。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课堂是探究问题的主要场所,很多问题的解决也是由一系列的设问达到的。课堂提问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催化剂,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个重要方法。一个好的问题不是告诉学生下面如何去做,更不是让学生手足无措,它有时就和情境的要求一样,要给学生一定的思维空间。这就像你让孩子去摘苹果,苹果太高了或太低了,只会降低他的兴趣,如果让他努力一下,跳一跳就能摘到,你说他的兴趣会怎样。同时,问题的设置要具有导向性、有层次感。问题是你为指引学生解决问题而设置的,它必须以解决这个问题的思路为主线,从而使设置的问题更加有效;后一个问题的设置应建立在前一设问解决的基础上,避免问题设置的重复,做到层层深入,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课堂的实效性。问题的设置更要考虑考察对象的知识能力。你将一个比较简单的问题让特别优秀的学生来回答,或者一个很难的问题让一个基础薄弱的学生来回答都是不可取的。要因人设问,只有这样,才会发挥这个设问的作用。最后,还要考虑问题设置的全面性,要照顾到班级各个层次的学生,要让各个层次的同学在原来的基础上都有所发展,这样才能切实提高课堂效率。问题解决后,最终的总结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好的总结应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指明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才是授人以“渔”。
六、注重学生的情感,加强师生互动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课堂中的任何数学活动,都离不开师生双方的交往,数学课堂没有了交往,也就没有了课堂教学的活动和师生的对话与沟通。纵观当前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交往,存在着真正交往与虚假交往,互动式交往与应答式交往这两对不同的形式。只有正确认识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交往,摒弃虚假,追求真实,努力探索互动式的师生交往,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 师生互动能够促进双方情感的沟通和协调、相互信任和合作关系的建立。为营造教学的和谐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做到:
(一)对学生任何正确的反应给予积极的肯定,如微笑、点头、重复和阐述学生的正确答案;对学生的错误回答或反应,教师不应该忽视或者嘲笑,而应该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二)教师在上课期间应尽量与每一位学生进行积极的一对一交流,认真倾听和接受每一位学生对教学的正确想法。我就亲身感受到这一点,比如这学期我刚刚接了一个初一的新班,第一天上课就感觉到有一位学生与众不同,上课头老是低着,从来不讲话,向他提问题他从来不开口,后来通过多渠道打听才知道他是一个外地人,而且数学成绩很差,很自卑。知道了这一点,我上课就经常叫他回答问题,经常鼓励他,用微笑的眼神看他,只要他肯说出一句话,不管是对还是错,都对他进行赞赏,肯定他的进步,终于有一天他能上课举手了,而且下次月考竟然及格了。我想,这位学生的成功离不开教师对他的鼓励,离不开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数学课堂中的师生互动就是要让学生真正地活动起来, 主动参与教学。在互动课堂教学中, 关键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应该展开过程, 设计问题, 让学生不断地面临新的学习任务, 通过自己的思维来学习, 从而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供前提和可能。如一次我在教学《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时,设计了这样一道练习题:一个两位数,十位数字比个位数字大2,而此两位数比这两个数字之积的2倍大5,求这个两位数。提出问题之后,我又向学生提出如下要求:“你能否自己想一个数,然后模仿上题编写一道类似的应用题?”同桌之间互相解答、批改, 我选择了一两道编写较好的题目在全班交流。如此,教师在课堂中适当安排一些创新的、开放性较强的练习, 既可满足班级内那些“提出问题有深度、有新意、有创造性地回答问题”的学生的需要, 又激发了学生思维的活跃性和创造性。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实现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正是为了适应这一新的要求应运而生的,我们教师如果能够做到这几点的话,就能够有效地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
七、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优化教学方法
《新课程标准》中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我的教学特色是课前预习,课上当堂检测,学生们通过课前预习的导学提纲了解本堂课的知识要点,并带着这些问题和老师在课堂上一起探讨,知识点弄清楚之后,再进行大约十分钟的检测,以便查缺补漏。实践证明,这种模式应用于教学中取得了很不错的效果,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我对此深有体会,如去年讲九年级《圆与圆的位置关系》一课,学生在课前预习中先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形成、获得,有了这个基础,我在课堂上只安排了几个活动来检查学生的预习效果,并引导他们对这堂课知识点的理解。活动如下:
活动一:结合生活中的例子,观察下列图片(图略),描述图片中圆和圆的位置关系。在此活动中重点考察:1.学生能否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清楚图片中圆和圆的位置关系;2.学生能否把图片中圆和圆的位置关系的几种情况都看出来。
活动二:画出两个半径不同的圆⊙O1.⊙O2,固定其中一个而移动另一个。你能画出⊙O1和⊙O2的几种不同的位置关系?每种位置关系中两圆有多少个公共点?
活动三:请你利用刻度尺量一量你所画的两圆的半径和圆心距,计算、猜想不同的圆和圆的位置关系中,两圆的圆心距和两圆的半径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在观察分析中,完成从感性认识到理性知识的过渡,最后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突出应用意识。我引导学生从“数”和“形”两方面研究圆和圆的位置关系,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就这样,这堂课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最后的检测错误率非常低。
总之,我们教师特别是数学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聪明才智,让枯燥的数学变得有趣起来,让抽象的数学形象起来,让深奥的数学浅显起来,让机械的数学练习生动起来,让怕数学的学生自信起来。有效课堂的提高是一个复杂而长远的问题,但只要我们能够不断地思考、不断地改进,就一定会有所收获。
【参考文献】
[1]黄秀兰.试论课堂心理气氛与教学效果[J].应用心理学,1986(02).
[2]黄希庭.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关键词】初中数学 课堂教学 有效性 策略
有效的课堂教学是指教师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有效教学追求社会化、人性化教育,强调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要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一)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实现有效课堂教学的前提,教师善意的批评、提醒能被学生接受和理解,甚至是感激;如果师生关系不和谐,就有可能导致师生冲突,影响课堂教学。
(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要靠教师“牺牲”大量的休息时间,主要利用课间或课余等学生休息时间以朋友的身份和学生“亲密”接触,与学生聊天,或与学生一起参加活动,拉近师生情感距离,使学生“亲其师”,从而能“信其道”。
二、明确教学目标,提高教学内容的有效性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指挥棒,它在数学教学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限定着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对保证课堂教学有效进行至关重要。新课程标准要求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目标的有机结合。知识与技能是学生认识数学世界的载体,是学生搭建数学知识结构的必然阶段;过程与方法是到达彼岸的桥梁,是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提高认识、丰富数学学习经历的重要途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一种升华,是构建并完善素质、人格和世界观的重要保证。数学教学的每堂课都应该努力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统一,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一个学生学习的需要。教师要合理制定教学目标,要兼顾目标的各个组成部分,既要关注知识和技能目标,又要关注过程与方法目标,还要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根据教学内容科学分配三个目标维度的比重。目标设置既要符合课程总目标的要求,又要体现现阶段、本章节的具体目标定位,避免广度和深度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也要注意,在强调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同时,不能忽视知识教学,应切实保证知识教学的有效性。
三、备课不仅要“以本为本”,更要“以人为本”
有些教师认为备课就是抄抄教案,以应付上级领导检查,而且还振振有词地认为所抄的这些教案都是由一些教育名师甚至是教育名家编写的,有什么不行?其实这些教案大都是“以本为本”,即以教科书为本而编写的,没有体现“以人为本”。不同的学校、不同的班级以及不同的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知识水平等都存在差异。因此,我们备课就不仅要“以本为本”,备教材,更重要的是要“以人为本”,要备学生,要让每个学生上了这节课后,至少知道这节课是学数学,学了数学的哪些知识。如果教师一味地追求难度、深度、广度,就会导致一部分学生跟不上教师的步伐,他们势必就会把精力转移到与学习无关的事中去。可见,备学生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方面。
四、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
有人认为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所以教师的语言表达就得非常精炼,不能说一个与教学无关的字。我却不认同这种观点,试想,本来数学学习就单调枯燥,再加上传统的教师,呆板一平如镜的语言,那些活泼好动的学生能坚持40分钟吗?因此,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教师口头语言的抑扬顿挫、肢体语言的形象生动甚至搞笑,都能及时唤起学生注意力集中,教师一两句风趣的话或者一两个幽默的动作,足以引起学生们的兴奋,将他们的兴奋点迁移到学习上来。
五、精心设问、巧妙点拨
数学学科更强调学生对所学知识点的应用,而不是简单的记忆,因此,应将如何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渗透到每一节数学课堂中。很多学生在做数学习题的时候往往会说:“这问题怎么想?从哪儿想呢?”学生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我想就是平时我们强调的是掌握这个知识点、解决这个习题,而忽视了对分析这个问题的方法的探究。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课堂是探究问题的主要场所,很多问题的解决也是由一系列的设问达到的。课堂提问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催化剂,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个重要方法。一个好的问题不是告诉学生下面如何去做,更不是让学生手足无措,它有时就和情境的要求一样,要给学生一定的思维空间。这就像你让孩子去摘苹果,苹果太高了或太低了,只会降低他的兴趣,如果让他努力一下,跳一跳就能摘到,你说他的兴趣会怎样。同时,问题的设置要具有导向性、有层次感。问题是你为指引学生解决问题而设置的,它必须以解决这个问题的思路为主线,从而使设置的问题更加有效;后一个问题的设置应建立在前一设问解决的基础上,避免问题设置的重复,做到层层深入,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课堂的实效性。问题的设置更要考虑考察对象的知识能力。你将一个比较简单的问题让特别优秀的学生来回答,或者一个很难的问题让一个基础薄弱的学生来回答都是不可取的。要因人设问,只有这样,才会发挥这个设问的作用。最后,还要考虑问题设置的全面性,要照顾到班级各个层次的学生,要让各个层次的同学在原来的基础上都有所发展,这样才能切实提高课堂效率。问题解决后,最终的总结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好的总结应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指明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才是授人以“渔”。
六、注重学生的情感,加强师生互动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课堂中的任何数学活动,都离不开师生双方的交往,数学课堂没有了交往,也就没有了课堂教学的活动和师生的对话与沟通。纵观当前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交往,存在着真正交往与虚假交往,互动式交往与应答式交往这两对不同的形式。只有正确认识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交往,摒弃虚假,追求真实,努力探索互动式的师生交往,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 师生互动能够促进双方情感的沟通和协调、相互信任和合作关系的建立。为营造教学的和谐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做到:
(一)对学生任何正确的反应给予积极的肯定,如微笑、点头、重复和阐述学生的正确答案;对学生的错误回答或反应,教师不应该忽视或者嘲笑,而应该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二)教师在上课期间应尽量与每一位学生进行积极的一对一交流,认真倾听和接受每一位学生对教学的正确想法。我就亲身感受到这一点,比如这学期我刚刚接了一个初一的新班,第一天上课就感觉到有一位学生与众不同,上课头老是低着,从来不讲话,向他提问题他从来不开口,后来通过多渠道打听才知道他是一个外地人,而且数学成绩很差,很自卑。知道了这一点,我上课就经常叫他回答问题,经常鼓励他,用微笑的眼神看他,只要他肯说出一句话,不管是对还是错,都对他进行赞赏,肯定他的进步,终于有一天他能上课举手了,而且下次月考竟然及格了。我想,这位学生的成功离不开教师对他的鼓励,离不开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数学课堂中的师生互动就是要让学生真正地活动起来, 主动参与教学。在互动课堂教学中, 关键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应该展开过程, 设计问题, 让学生不断地面临新的学习任务, 通过自己的思维来学习, 从而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供前提和可能。如一次我在教学《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时,设计了这样一道练习题:一个两位数,十位数字比个位数字大2,而此两位数比这两个数字之积的2倍大5,求这个两位数。提出问题之后,我又向学生提出如下要求:“你能否自己想一个数,然后模仿上题编写一道类似的应用题?”同桌之间互相解答、批改, 我选择了一两道编写较好的题目在全班交流。如此,教师在课堂中适当安排一些创新的、开放性较强的练习, 既可满足班级内那些“提出问题有深度、有新意、有创造性地回答问题”的学生的需要, 又激发了学生思维的活跃性和创造性。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实现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正是为了适应这一新的要求应运而生的,我们教师如果能够做到这几点的话,就能够有效地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
七、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优化教学方法
《新课程标准》中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我的教学特色是课前预习,课上当堂检测,学生们通过课前预习的导学提纲了解本堂课的知识要点,并带着这些问题和老师在课堂上一起探讨,知识点弄清楚之后,再进行大约十分钟的检测,以便查缺补漏。实践证明,这种模式应用于教学中取得了很不错的效果,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我对此深有体会,如去年讲九年级《圆与圆的位置关系》一课,学生在课前预习中先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形成、获得,有了这个基础,我在课堂上只安排了几个活动来检查学生的预习效果,并引导他们对这堂课知识点的理解。活动如下:
活动一:结合生活中的例子,观察下列图片(图略),描述图片中圆和圆的位置关系。在此活动中重点考察:1.学生能否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清楚图片中圆和圆的位置关系;2.学生能否把图片中圆和圆的位置关系的几种情况都看出来。
活动二:画出两个半径不同的圆⊙O1.⊙O2,固定其中一个而移动另一个。你能画出⊙O1和⊙O2的几种不同的位置关系?每种位置关系中两圆有多少个公共点?
活动三:请你利用刻度尺量一量你所画的两圆的半径和圆心距,计算、猜想不同的圆和圆的位置关系中,两圆的圆心距和两圆的半径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在观察分析中,完成从感性认识到理性知识的过渡,最后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突出应用意识。我引导学生从“数”和“形”两方面研究圆和圆的位置关系,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就这样,这堂课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最后的检测错误率非常低。
总之,我们教师特别是数学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聪明才智,让枯燥的数学变得有趣起来,让抽象的数学形象起来,让深奥的数学浅显起来,让机械的数学练习生动起来,让怕数学的学生自信起来。有效课堂的提高是一个复杂而长远的问题,但只要我们能够不断地思考、不断地改进,就一定会有所收获。
【参考文献】
[1]黄秀兰.试论课堂心理气氛与教学效果[J].应用心理学,1986(02).
[2]黄希庭.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