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应新课程改革要求,语文教学必须与时俱进,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师生互动,从情感上和教育方式上引导学生,增加教学活动的趣味性。以兴趣教学为主导,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构建鲜活的语文课堂。
关键词:语文课堂 鲜活 新课改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1(c)-0203-01
新课改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体现着浓郁的时代气息,令人耳目一新。新的课程改革,决不仅仅是换一套教科书,也不仅仅是课程内容的调整,而是一场教育理念更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因此,作为一线的教师,必须认真学习领会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教育观念,积极实践,以课堂教学为切入点,优化课堂教学,构建鲜活的语文课堂,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
根据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我在实验教材中做了以下几点尝试。
1 创设情境,以趣促读
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中,教师应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兴趣能使学生产生强大的内驱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如《青蛙看海》(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三册第9课)这是一篇童话故事,叙述了长期生活在湖边的青蛙,很想看看大海,在苍鹰的指点下,跟着松鼠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跳,最后终于达到了山顶,看到了大海。这个故事说明了只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坚持不懈地刻苦努力,就一定能到达理想彼岸的道理。如何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呢?教学时我根据低年级学生喜欢听故事这一特点,运用故事法导入:“同学们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了一位动物朋友,请看(出示课件:一只活泼可爱的青蛙正在湖边呱呱地叫)这只青蛙朋友长期生活在湖边,很想看看大海是个什么样的,可见它没有小朋友们这么幸运,生活在大海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童话故事,题目是—— 青蛙看海,你想从这个故事中了解什么呢?就赶紧到故事中寻找答案吧!”
“课伊始,趣亦生”,我的话音刚落,全班同学立刻带着浓厚的兴趣认真地读起课文来,读得格外积极,格外专注。可见兴趣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创设情境,以境激趣,以趣促读,既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又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 巧设问题,以疑促思
新课程倡导学生“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问能使学生求知欲处于积极状态,疑问越多,探索的问题越多,其收获也就越大。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注意巧设疑阵,使学生处于暂时的困惑状态,进而激发他们主动地去读、去探、去悟。如教学《梅兰芳学艺》(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三册第13课),课文第二段中“人们都说,梅兰芳的眼睛会说话了。”这一句是本课的难点,我引导学生质疑,有一个学生问:“老师,梅兰芳的眼睛怎么说话?”“是呀,眼睛怎么说活?”这时学生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陷入了迷茫中。我提示,咱们再读读书,联系生活想一想,也可同桌讨论一下,学生为了解答疑难就边读边思考,有的同桌还不时地嘀咕着,过了一会儿,一个学生兴奋地举手说:“老师,眼睛会说话就是眼睛不住地转动。”并且还用手势表示;这时又有一个孩子站起来说:“老师,眼睛会说话,就是像您一样,上课时您用眼睛望着我们让我们坐好,同学们一看就知道了。您有时不高兴也用眼睛告诉我们,是不是老师?”我赞叹地说:“真了不起,你们一看老师的眼睛就知道了老师怎么想的,真是些聪明的孩子,这就叫心有灵犀一点通,谢谢同学们!老师这下明白了,梅兰芳唱戏的时候,不仅用语言来表达戏的内容,还通过眼睛来表达,真不愧是世界闻名的京剧大师。”
教学过程中特别应该提倡的是,教师要呵护学生的质疑精神,鼓励学生敢于主动和老师对话,敢提和老师不同的观点,甚至敢于怀疑教材和权威。如学完《梅兰芳学艺》这课时,有个学生突然提出:“老师,梅兰芳的师傅很坏,这么个京剧大师他都不收。”我一听愣了一下,心想这小家伙心还不小呢,胆子也挺大。这正是学生敢于向教材、向权威挑战的思考。这种创新思维正是21世纪人才必备的素质之一。我们要抓住契机,引导学生讨论、争论、辩论,让他们各抒己见,使思维在争论中碰撞,情感在争论中融通,知识在争论中增殖。
3 联系生活,以实促动
生活中充满着生机,催人振奋;生活中闪动着异彩,令人眼新;生活中孕育着哲理,发人深省;生活中潜卧着未知,促人探寻。新课改所倡导的是教师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教师要善于科学地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让生活走进课堂,走进学生的心灵,让课堂走向生活,走向五彩缤纷的社会,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教学《水乡歌》一课,(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三册第20课),教材中的诗歌歌颂水乡秀美风光抒发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笔者为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也带领学生自己写诗,歌颂家乡。这一实践性作业,既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拓展了思维,培养了学生勤于动脑、勤于动手的好习惯,又使学生品尝到了成功的快乐,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动起来,成为学习的小主人。
总之,语文教学要想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落到实处,教师就必须认真学习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构建创新的大课堂,改进教学方式,积极创设环境,通过设趣置疑等手段,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突出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特点,拓宽学生学习和运用的空间,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让课堂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殿堂。
关键词:语文课堂 鲜活 新课改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1(c)-0203-01
新课改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体现着浓郁的时代气息,令人耳目一新。新的课程改革,决不仅仅是换一套教科书,也不仅仅是课程内容的调整,而是一场教育理念更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因此,作为一线的教师,必须认真学习领会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教育观念,积极实践,以课堂教学为切入点,优化课堂教学,构建鲜活的语文课堂,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
根据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我在实验教材中做了以下几点尝试。
1 创设情境,以趣促读
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中,教师应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兴趣能使学生产生强大的内驱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如《青蛙看海》(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三册第9课)这是一篇童话故事,叙述了长期生活在湖边的青蛙,很想看看大海,在苍鹰的指点下,跟着松鼠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跳,最后终于达到了山顶,看到了大海。这个故事说明了只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坚持不懈地刻苦努力,就一定能到达理想彼岸的道理。如何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呢?教学时我根据低年级学生喜欢听故事这一特点,运用故事法导入:“同学们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了一位动物朋友,请看(出示课件:一只活泼可爱的青蛙正在湖边呱呱地叫)这只青蛙朋友长期生活在湖边,很想看看大海是个什么样的,可见它没有小朋友们这么幸运,生活在大海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童话故事,题目是—— 青蛙看海,你想从这个故事中了解什么呢?就赶紧到故事中寻找答案吧!”
“课伊始,趣亦生”,我的话音刚落,全班同学立刻带着浓厚的兴趣认真地读起课文来,读得格外积极,格外专注。可见兴趣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创设情境,以境激趣,以趣促读,既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又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 巧设问题,以疑促思
新课程倡导学生“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问能使学生求知欲处于积极状态,疑问越多,探索的问题越多,其收获也就越大。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注意巧设疑阵,使学生处于暂时的困惑状态,进而激发他们主动地去读、去探、去悟。如教学《梅兰芳学艺》(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三册第13课),课文第二段中“人们都说,梅兰芳的眼睛会说话了。”这一句是本课的难点,我引导学生质疑,有一个学生问:“老师,梅兰芳的眼睛怎么说话?”“是呀,眼睛怎么说活?”这时学生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陷入了迷茫中。我提示,咱们再读读书,联系生活想一想,也可同桌讨论一下,学生为了解答疑难就边读边思考,有的同桌还不时地嘀咕着,过了一会儿,一个学生兴奋地举手说:“老师,眼睛会说话就是眼睛不住地转动。”并且还用手势表示;这时又有一个孩子站起来说:“老师,眼睛会说话,就是像您一样,上课时您用眼睛望着我们让我们坐好,同学们一看就知道了。您有时不高兴也用眼睛告诉我们,是不是老师?”我赞叹地说:“真了不起,你们一看老师的眼睛就知道了老师怎么想的,真是些聪明的孩子,这就叫心有灵犀一点通,谢谢同学们!老师这下明白了,梅兰芳唱戏的时候,不仅用语言来表达戏的内容,还通过眼睛来表达,真不愧是世界闻名的京剧大师。”
教学过程中特别应该提倡的是,教师要呵护学生的质疑精神,鼓励学生敢于主动和老师对话,敢提和老师不同的观点,甚至敢于怀疑教材和权威。如学完《梅兰芳学艺》这课时,有个学生突然提出:“老师,梅兰芳的师傅很坏,这么个京剧大师他都不收。”我一听愣了一下,心想这小家伙心还不小呢,胆子也挺大。这正是学生敢于向教材、向权威挑战的思考。这种创新思维正是21世纪人才必备的素质之一。我们要抓住契机,引导学生讨论、争论、辩论,让他们各抒己见,使思维在争论中碰撞,情感在争论中融通,知识在争论中增殖。
3 联系生活,以实促动
生活中充满着生机,催人振奋;生活中闪动着异彩,令人眼新;生活中孕育着哲理,发人深省;生活中潜卧着未知,促人探寻。新课改所倡导的是教师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教师要善于科学地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让生活走进课堂,走进学生的心灵,让课堂走向生活,走向五彩缤纷的社会,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教学《水乡歌》一课,(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三册第20课),教材中的诗歌歌颂水乡秀美风光抒发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笔者为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也带领学生自己写诗,歌颂家乡。这一实践性作业,既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拓展了思维,培养了学生勤于动脑、勤于动手的好习惯,又使学生品尝到了成功的快乐,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动起来,成为学习的小主人。
总之,语文教学要想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落到实处,教师就必须认真学习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构建创新的大课堂,改进教学方式,积极创设环境,通过设趣置疑等手段,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突出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特点,拓宽学生学习和运用的空间,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让课堂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