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幻极真 欲幻愈真

来源 :网络导报·在线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uyao6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1927年创作的一篇写景的抒情散文。大革命失败后,白色恐怖笼罩中国。朱自清处于苦闷彷徨之中,他很清楚在这种情形下,“只有参加革命和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但他两条路都没走,而是选择了“暂时逃避的一法”。但他毕竟是一个爱国的民主主义者,面对现实,又不能安心于这种超然,在“要明白什么,但似乎什么也不明白”的心境里,作者要寻找一个清静的所在,以宣泄因此而来的“心里颇不宁静”,荷塘便是一个理想的去处。
  爱因斯坦说过:“把人们引向艺术与科学的最强烈的动机之一,是要逃避日常生活中令人厌恶的粗俗和使人绝望的沉闷。”荷塘的选取,不仅仅是因为“日日走过”,更多的是作为情感表现的一种方式、一个载体。应该说《荷塘月色》是一篇成功的艺术作品,而每一件真正的艺术作品都有脱离沉寰的倾向。“荷塘”不过是作者作为眼前之物进行观察的一个对象,在这一对象上作者感悟到了一种向往已久的神韵。移步换景,坚持不懈的观察,使荷塘之花、之月、之境作为审美对象的诱惑力胜过了与之抗衡的顾及周围世界的注意力——审美活动让作者暂时逃离了浮躁和苦闷。
  作品不是一开始就进入了幻境的。月儿升高,欢笑不闻,妻儿恹睡——这是一个“清醒世界的边境与梦中世界的边境相连接”之时,静谧的时空慢慢浸润坐着的心灵,“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感官的倦怠,心灵的疲惫在如此的月下荷塘首先得道了释放,排除了外界的不良刺激,净化了思想感情,达到了虚静境界,因而能统观全局,烛照万物,思虑清明,心神专一。“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荷香”而非“荷塘”,看似闲笔,却是“澄心”“凝思”所致。陆机在《文赋》里提出:“伫中区以玄览”,中区即中区,谓伫立天地之中,而起幽玄之观览。夜深人静,天地间独我一人,此等境界正是感知极富张力之时,凝神入混茫,万象成空虚”。烦忧、苦闷需要虚静来排遗,而虚幻需要具象来填充。既是幻象,便如了泼墨,挥洒自如,韵到象到,象到情到。叶子“亭亭”,白花“袅娜”、“羞涩”,非人却人味;“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此物非彼物,却有彼物性,远近可取,视通万里,正是幻觉时感觉信息量受限制的补偿。清香缕缕如歌却渺茫,叶子与花有颤动,却动如闪电,稍纵即逝。这些幻象便是“经过他心灵里的事物”。同样的“不能见一些颜色”的“脉脉的流水”依然是心灵之物,看似实,其实虚。
  通感绝非纯联想的产物,而是此感觉与彼感觉的互换与虚置。创作《荷塘月色》首先触及的是作者的心灵。对尘世的脱逃,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强烈而集中地表现在作者对荷塘月色的描绘之中。在这个只属于他一个人的世界里,没有人世间的是和非,只有情感体验的深厚与浅薄。“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泻”字主观色彩之浓可见一斑。再看“叶子与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实景虚化,我们不应只理解为一种比喻,而是一种幻象在作者眼前的短暂生成或呈示,尽管其后的描绘并没有介定于“梦”这种独特的意识状态下,但是,或多或少的梦的痕迹依稀可辨。“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以及后来的“惦着的江南”不正是作者眼前幻象的“归宿”吗?精确的眼光,运用自如的手上功夫令读者在一饱眼福之时,亦能情不自禁地进入一个“极幻极真,愈幻愈真”的理想境界。“光和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锕玲上奏着的名曲”这种虚幻的感觉难道不比现实更真实?
  现在为作者创造幻境提供了契机。尽管最终作者也没能从自己所创造的幻境中找到归宿,但幻境里作者心灵的短暂逗留,却能让我们感觉到那强烈的企盼和深深的无奈,《荷塘月色》让我们更多的窥见了作者自己。朱自清将自己的心灵,情绪和情感,象糖溶于水一样,熔铸在自己所创造的幻象之中,象气体弥漫于空间一样,弥漫于字里行间,时隐时现,时浓时淡,处处都能感到作家的心灵博动,听到他心底里忧郁而痛苦的歌声。
  《荷塘月色》反映了朱自清思想上的痛苦忧郁和哀愁,但这大半不是为了自己,而是因为他载负了那个时代深沉的苦难。
  参考文献:
  [1]袁于令.《西游记题辞》
  [2]陆机在.《文赋》
其他文献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推动了教育从目的、内容、形式、方法到组织的全面变革。站在教育第一线的教师,完全有必要对教学过程重新认识。教师运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对教学活动进行创造性设计,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特有功能,把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的学科特点结合起来,可以使教学的表现形式更加形象化、多样化、视觉化,有利于充分揭示数学概念的形成与发展,数学思维的过程和实质,展示数学思维的形成过程,使数学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
期刊
为什么在农村初级中学尤其是初中阶段美术教育长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教学上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原因是多方面的。我想我们很有必要对农村与城市进行进一步的了解,针对农村孩子的特点,从农村的现有条件出发,摸索规律,走出困境,找到一些切实有效的方法,尽到我们作为美术教育工作者的责任。  为什么要对农村初级中学学生进行美术教育,很多家长不明白,其他老师也觉得不重要。其实,美术教育并不以培养小画家为目的,它是对人
期刊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技术已经越来越参与到教育教学当中来,并且正日益发挥着巨大和无可替代的作用。其突出表现就是课堂上更多的使用了多媒体。多媒体的使用给具体的课堂教学无疑是一场崭新的教学革命,它与传统课堂相比的优越性是无可置疑的。但是,科技都是双刃剑。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上运用不当,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首先是多媒体课件本身并不能有效的传递信息,其次是学生并不能很好的从中接受到有效信息。本文就
期刊
如果说教学是一门艺术,那么语文教学更是一门艺术了。怎样上好语文课?怎样让学生爱上语文课?这恐怕是最让语文老师烦恼的问题。我认为,电化教学的确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将电化教学手段应用于语文课堂教学会让学生茅塞顿开,有种“山穷水尽凝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下面结合本人教学实践以及在外听课的一点感悟,谈谈多媒体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  一、创设情境,渲染气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
期刊
美术与信息技术学科之间存在诸多联系,尤其是在现代的信息时代,计算机和网络成为美术创作和美术学习的重要工具。因此,美术与信息技术整合教学将会是美术教学的新趋势,是现代美术教学的新形式。如何将信息技术与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有机整合,让信息技术更好地为美术学科服务,使其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交流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网络资源的整合运用等综合能力的提高。为此
期刊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20世纪80年代以来,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和生命科学的不断突破,对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将产生更加深刻影响。在教育领域,一方面,以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教学的重要工具,另一面,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素养已成为科学素养的重要基础。信息技术运用于综合实践活动,使综合实践活动更增添了活力。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信息技术体现学生在综合实践活
期刊
征地又称农民集体土地征用,是指为了国家建设的需要,国家强制把集体土地变为国有土地,并给予补偿的行为。随着农村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征地是经常发生的事情,这使许多地方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它是与各地方政府做了大量的工作分不开的。然在这过程中,也发生了令人痛心的事情,如有的农民采取铤而走险的方法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这其中也不乏有的地方政府损害农民利益的情况存在。那么,在征地过程中,如何维护农民的利益呢?这确
期刊
视觉文化在社会长期的发展历程中,中国文化通过劳动人民长期社会实践的推动和思想家们智慧的提炼与概括,逐渐形成一系列优秀的文化特质,其中,中国传统设计文化也同样在社会变革发展中形成了自身的特点。这些优秀的传统设计文化固然具有文明与文化的一般共性,但由于其是在中国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孕育而成,故而其设计理论常以中国哲学、传统文学、东方史学等形式间接地被表达出来,具有更为鲜明的中国特质,对于中国社会的文明
期刊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教学中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了,但如何与学科之间的整合仍然是教学中最为关注的话题。下面结合我的日常语文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理解和做法。   一、用现代信息技术来营造充满吸引力与诱导力的课堂气氛  一节好的语文课,教师要循循善诱,调动学生全部的生活经验和艺术联想力,让课堂充满一种自我陶醉的激情。当学生对作品传达的思想感情、描绘的优美意境产生强烈的兴趣,
期刊
一、现行立法关于劳动关系的规定  (1)《劳动法》第十六条规定:“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劳动合同。”  (2)《劳动合同法》第七条规定:“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即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  尽管《劳动合同法》为劳动关系的认定提供了标准,但该标准仅仅是一个原则性的标准,缺乏具体可行的操作规定,如何定义法条中的“用工”,是否意味着所有形态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