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的课程与教学

来源 :现代基础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v6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劳动教育是培养社会主义公民的主要内容。《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劳动教育主题从内容维度,把劳动分成自我服务、家务劳动、校园劳动、社会劳动和国际劳动;从形式维度,把劳动分成观察劳动、模拟劳动、体验劳动和合作劳动;从概念层面,把劳动分成经济学劳动、社会学劳动和政治学劳动。根据这些劳动类型在教材里的分布情况,判定小学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文本中劳动类型体现得不平衡,在经济学、社会学劳动之间缺乏关联,政治学劳动概念空缺。为了提高《道德与法治》劳动教育效果,在学科中开展劳动教育首先要符合劳动特点,其次要恰当发挥观察学习的课堂优势,再次要把重点放在劳动素养的培育上,最后需要体现《道德与法治》的学科特征,彰显经济学、社会学和政治学的劳动价值。
  关键词:劳动教育;《道德与法治》;文本研究;育人价值
  一、备受关注的劳动教育
  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党和国家把劳动教育写进教育方针,并对劳动教育的目的、内容进行了阐述,受到了教育界的热烈拥护和持续关注。
  1.劳动教育:价值与意义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劳动教育正被淡化、弱化”,要求“整体优化学校课程设置,将劳动教育纳入中小学国家课程方案”。义务教育阶段《道德与法治》学科作为学校德育的主要课程,“融生活和社会常识教育、法治教育、道德教育、劳动教育于一体”,义不容辞地承担着劳动教育的责任。
  2.劳动教育:概念与涵义
  “劳动是指人类在生产财富中所提供的有价值的服务。劳动包括體力劳动者的服务,也包括许多其他类型的服务。”对劳动的分类可以有很多维度,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是最传统也是比较经典的分类。目前,研究者对劳动概念基本上取得了一致的意见,即劳动教育的“劳动”侧重指体力劳动,并认为侧重体力劳动的教育有助于纠正实践中偏重于脑力劳动的教育而导致的失衡现象。把劳动定为“侧重于体力劳动”,本文就是基于劳动概念的这种内涵,对义务教育阶段《道德与法治》教材里的劳动教育主题进行了研究。
  二、劳动教育的教材文本分析
  劳动教育要融合于各学科,而《道德与法治》是开展劳动教育的核心学科。本文在对小学、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进行文本分析的基础上,对其中的劳动教育予以了思考。
  1.劳动教育的“内容一形式”维度分析
  我们从内容维度和形式维度对劳动进行了分类。从内容维度看,可以把劳动分成:自我劳动、家务劳动、校园劳动、社会劳动、国际劳动。从形式维度看,可以把劳动分成:观察劳动、模拟劳动、体验劳动、合作劳动。
  在编码对象和频次计量上,我们确定了以下原则:(1)对教材中以图文形式呈现的、直接与体力劳动有关的内容进行编码;(2)相对独立的劳动单元计为1次,如果是整体系列,即使出现了多于1次的图文内容,依然只计1次。根据这两个原则,我们对小学、初中的《道德与法治》教材进行了梳理,统计数据见表1、表2:
  总体来看,在《道德与法治》教材里的劳动教育内容上,小学比初中做得更好。先看数量,初中6册教材总共50次,小学12册教材总共196次。从每册教材的平均数看,小学的数据也比初中多了许多。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小学教材不仅在表现劳动方面更加丰富,而且能够从“正反”两个方面体现劳动的性质,不少内容描述了负面劳动的表现,如占用小区公共区域种植蔬菜、晾晒湿衣服对楼下居民的影响等。从劳动内容看,小学和初中都遍及五种内容维度,但是从劳动形式看,初中教材只有“观察劳动”一项,而小学教材遍及四种劳动形式。小学、初中在劳动内容的分配上,“社会劳动”出现的数量最多。
  2.劳动教育的价值层面分析
  劳动教育可以从经济学、社会学和政治学三个层面予以价值定位。经济学的劳动重视劳动对物质财富的创造,如教材中摘果子、收割、做月饼吃、牧羊、插秧等内容;社会学的劳动关注劳动过程中生产、交换的社会关系,重视劳动对人的身份、地位和阶层构造的影响,如教材中植树、修路、建房子、给盲人学校送书等内容;而政治学的劳动则重视劳动与国家的政治制度、人类历史发展阶段的关系,基于此,我们可以带领学生走进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根据劳动的三个价值层面,我们进一步梳理了小学、初中的《道德与法治》教材,并对劳动内容涉及的价值层面进行了归类,见表3、表4。从数据看,小学的劳动价值层面重点在于社会学劳动,经济学劳动其次;初中的劳动价值层面重点在经济学劳动,社会学劳动其次。它们的共性是政治学劳动未有涉及,这对于小学来说也许可以理解,但是,初中应该介入政治学的劳动意义。
  三、全面发挥劳动的育人价值
  劳动是“人通过有目的的活动改造自然对象,并在这一活动中改造人自身的过程”。可见,劳动作为人的本质力量见诸客体的自觉活动,不仅改变对象,也创造人。这是劳动发生育人价值的内在机制。在《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开展劳动教育,其效果不仅取决于教材中劳动教育“数据”的分布,更取决于教师开展劳动教育的教学策略。
  1.体现操作性学习的根本特征
  劳动教育是一种操作性的学习,是要“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的体验活动。劳动教育要积极发挥体验劳动的特殊功能及其育人机制。通过劳动,一方面,劳动对象发生符合主体目的的改变;另一方面,劳动者也从劳动对象的变化中见证了自己的本质力量。“真正具有学习或发展意义的操作活动,不是简单的身体器官动作,而是有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发生于其中的主体与客体之间双向对象化的过程。”要使对象发生符合主体需求的变化,劳动者首先要了解对象的属性及其与自身需求和劳动能力的对应性,其次还要确认劳动工具对于完成劳动任务的适合性。通过与劳动对象的接触,劳动者还与各种社会职业发生关联,实现参与社会的功能。可见,劳动中天然具有丰富的知识、技能、情感方面的教育因素。   劳动教育要注意连续性,不宜过分地以碎片化的形式呈现劳动任务。随着年级的提升,劳动任务的连续性变化所形成的独特教育价值应该得到重视。课程中的劳动教育要形成实际的结果,让学生获得真实的劳动技能,看到自己通过劳动教育越来越会劳动了,并且劳动带来的成就感也足以鼓励学生的劳动积极性。如果教师有意识地把这样的“结果”安排得需要一个较长时间才能形成和获得,使学生在此期间经历克服困难、同伴合作并且表现出顽强的意志力,那么这样的劳动教育更加有利于推动劳动信念的形成。
  2.发挥课堂学习的优势
  学科里的劳动教育是一种在课堂中的学习。统计数据显示,《道德与法治》中观察劳动占据了主体地位。但是,观察劳动不应该是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的主要途径,劳动教育的根本方式是切身体验和实际操作。
  观察劳动虽然不应该成为劳动教育的主要方式,却是形成“人”的劳动素养所必要的方法。观察学习一直是人类重要的学习方式,为了不使劳动变成简单的体力投入,劳动之前和之后的观察学习十分重要。学校可以适当准备简单劳动的物质设备和劳动场所,方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模仿。教材里的劳动内容可以请富有相关劳动经验的人予以角色扮演、经验分享,再让学生在家庭、学校或社区进行实际劳动。观察劳动、模拟劳动所获得的知识技能,需要在实际生活中真实地解决问题。劳动之后,通过同伴的劳动经验分享和“实践一反思”的学习机制,学生又可以获得更多的劳动体验。
  课堂里观察学习的劳动经验,其来源具有超时空的优势,使学生的间接经验得到集约化的扩展。课堂里的劳动教育可以适当地运用学科知识提升劳动的科技含量,运用跨年级的经验传递实现接力式的经验提升,也可以通过展示某项劳动的历史演变过程,让学生看到人类劳动力量的提高。
  3.注重劳动素养的培养
  作为学科教学里的内容,劳动尤其偏重于作为一种素养来加以培养,劳动教育的重点指向其精神层面。劳动教育要着力培养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者、珍惜劳动成果的价值观,以及愿劳动、会劳动和爱劳动的情感态度。《道德与法治》教材里有大量的观察劳动素材,其目的不仅通过“观察”使学生学会某些劳动技能,更在于培养学生对待劳动、劳动者和劳动成果的态度。“劳动是财富之源,这是鼓励诚实劳动的客观依据;让劳动的投入与产出成正比,这是推崇辛勤劳动的公正意义;充分利用人的智力,开展创造性的劳动,这是人的劳动超越于动物劳作的根本所在。”在《道德与法治》教材的学习中,学生通过感受社会上各类劳动者的诚实劳动、辛勤劳动、创造性劳动,理解劳动者从中获得的尊严和对社会生活的贡献,培养對劳动者的尊重、敬仰,认识到科学技术的伟大,以及劳动对于社会发展、生活幸福的根本意义。而恰恰是有了这些劳动教育的效果,才使得劳动变成一种人性之美和幸福之源。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只有当一个人认识到在劳动中有一种比获得满足物质需要的资料更重要的东西,即精神创造及自身才能和天资的发挥,只有在那个时候,劳动才能成为快乐的源泉。”
  4.系统融合劳动的各种价值
  在《道德与法治》中开展劳动教育,要系统融合经济学、社会学和政治学三个层面的劳动意义。
  马克思主义把劳动当作理解社会存在、破解历史发展秘密的钥匙。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私有财产的出现,脑力劳动从体力劳动中分离出来,体力劳动受到区别对待,因此,教育中也出现了“把体力劳动训练留给天资较差的学生”的情况。体力劳动被视为一种灾难,“这种劳动不是自愿的,而是被迫的、强制的劳动。因此劳动者在劳动中并不感到幸福,而是感到自己的肉体受到损伤,精神受到摧残”。在私有制社会里,劳动者把自己的劳动对象化在产品中,可这些产品不为他所有,他反而被自己的产品所奴役。在这种劳动的过程中,劳动走向了异化,劳动者与自己的劳动发生了对立。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资本主义用利润开拓了世界市场,打破了封建割据所造成的四分五裂,用抽象形态的资本“统一”了世界,“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但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这种资本的运行使社会的阶层分化为阶级的对立,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成了与生产力水平不相适应的历史阻碍。马克思主义正是从“劳动”这个要素破解了社会历史发展的秘密,不仅得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最终到来”的著名命题,也预见了劳动从“一种异化的苦役”变成“人的第一需要”的前景。对于劳动所包含的伦理、精神和价值,何云峰提出“劳动人权”和“劳动幸福权”的概念。他指出:“劳动人权是马克思主义超越资本主义的一个重要的人权学说,是一个科学的理论。这一理论……体现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也展示了社会主义对人类的独特的文化价值贡献。”尊重劳动以及劳动幸福,把劳动看成至高无上的事情,这是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野蛮制度的重要超越,应该成为《道德与法治》劳动教育的价值取向。
  从社会学、政治学视角看,如果只狭隘地研究劳动,不研究劳动者和分工,不研究劳动者所处的生产关系和政治制度,我们就无法把劳动变成一个思想政治概念,劳动就不是真正的《道德与法治》学科概念。从《道德与法治》学科看,劳动观就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劳动教育天然地就是思想政治教育。
  总之,劳动教育作为《道德与法治》学科的一项内容,是落实党和国家加强劳动教育要求的重要平台。目前使用的《道德与法治》教材,在劳动教育内容方面既有很好的经验,也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在目前的情况下,教师对劳动教育内容需要进行创造性使用,在内容上弥补、调整,在关系上连接各种劳动的意义,连接课堂里的观察学习与学校其他劳动课程的关系,力争做到平衡、丰富和一体化教学,使劳动教育既能以符合其本身的学习方式进行,也能体现课堂教学的特殊性,重视其精神培育的价值。此外,还要根据《道德与法治》学科特征,内在地融人劳动在思想政治层面的教育功能。
其他文献
上海市川沙中学以提高学生科技素养、促进素质教育为目的,搭建学习平台,丰富科技课程,拓展学习空间,推进科技创新教育。经过10多年的积累沉淀,形成了科技教育特色,收获了丰硕的科技教育成果。  ★丰富科技课程  学校根据科技发展和学生需求,设置了四大科技主题系列课程。包括工程创新类课程11门,生物创新类课程9门,计算机创新类课程8门,环保创新类课程6门。为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学校在开设科技创新类课
期刊
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學作为上海市首批实验性示范性高中,以“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特色鲜明的女子高中”为办学目标,以培养“独立、能干、关爱、优雅”的女生为育人目标。学校以其广泛的国际交流、女校特色的多元课程设置、一流的英语教学、出色的艺术教育,形成了言行优雅、学识博雅、情志高雅的校园“雅”文化。  近年来,学校致力于构建特色课程,特色课程主要有以下四大类:  ★以英语学科为基础的国际理解教育课程:理解多元
期刊
一个草根演员为了让儿子远离手机、电视,陪儿子玩起了打仗游戏。结果,不仅儿子变活泼开朗了,他也明白了什么才是真正的陪伴。他10岁的儿子说——  飞机轰炸,坦克突进,敌我交火……用玩具模拟战争是很多男孩儿喜欢做的事,10岁的寇宇航也不例外,而且经常玩,因为他有个愿意陪他一起玩的爸爸。可就在一年多以前,航航的爸爸寇顺心不是在工作,就是在联系工作,日程排得满满的,父子俩见面都无话可说,更甭提一起玩耍了。可
期刊
近年来,上海市罗陽中学深化体育教学改革,通过体育课堂、体育竞赛、趣味活动、社团活动等,让学生“动起来”。通过发展“一校多品”的学校体育模式,在原有篮球运动项目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校园冰雪运动,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青少年校园篮球特色学校、上海市冰雪项目特色学校、闵行区体育传统项目(冰壶、篮球)学校。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罗阳校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冰壶项目引入学校  北京获得了2022年冬奥会
期刊
【人物名片】  王殿军,清华大学数学科学系教授,基础教育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清华附中校长。  当下,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已得到家长、学校和社会的广泛认可,但是在家庭教育的实践中,家长往往有困惑:应该管什么,不应该管什么?怎样把握家庭教育的“度”,以达到最好的教育效果?带着这些家长普遍关心的问题,笔者采访了清华附中校长王殿军教授。  我们过分强调知识的掌握程度,而忽视了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注重知识积
期刊
上海师范大学附属外国语中学是一所人文底蕴深厚、特色鲜明的现代化高中。在“双新”背景下,语文组尝试用“微项目探究”来点睛、打通、引领、主导,落实新课标理念。  ★用微项目点睛整本书阅读  语文组尝试用“微项目探究”来启动并推进整本书阅读,使学生进入较深层面的阅读,并由此养成良好的自主阅读习惯。如《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学生的微项目探究是完成一份乡野调查报告。为了完成报告,学生必须主动阅读书中各章节,
期刊
摘要:基于教师与课程材料互动关系模型,以及化学学科核心素养视角,提出研究化学教师使用课程材料的基本框架,包含“常规使用”“宏微结合”“教师学习”等七个维度,并编制了一份具有良好效度和信度的量表。通过对四个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城市共642名高中化学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发现教师整体表现出较好的课程材料使用形态,但未处于很高水平,“宏微结合”“变化平衡”“社会责任”三个维度的得分显著高于其他四个维度。不同地
期刊
摘要:“社会一情绪能力”是“社会一情绪学习”的共生概念,具体指个体在生活中取得成功所需的基本知识、技能、态度和心态。“社会一情绪能力”概念发展大体遵循“社会智力一多元智力一情绪智力一‘社会一情绪能力”’的演变路径。“社会一情绪能力”内含“内省一人际”和“意识一能力”两个分析维度,其发生机制主要包括三个相互关联且相互影响的子机制:认知调节、情绪处理和社会互动。个体品格和心态是“社会一情绪能力”运作的
期刊
摘要:统整课程的持续发展需要学校各个层面的资源进行配合与创新。该研究以深圳、香港两所学校为例,在三级课程体系的框架下,从校级设计、学科整合和教师实施层面探讨统整课程的实践。研究发现:校级层面,以合作文化和创新的教师团队为基点,课程运作机制是保障;学科层面,呈现主题序列性,进行自主反思的评价;教师层面,引导弹性化学习,构建广域知识。启示包括:发挥智力资本的合力,设计校本化的统整课程;确定学科融通的跨
期刊
摘要:积极心理品质是当今积极心理学积极人格研究取向之一。研究通过运用修订版《初中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对上海市TX中学初中生积极心理品质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干预实验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实验的TX中学与未干预的ZY中学初中生积极心理品质存在明显差异:TX中学初中生积极心理品质实验干预前与干预后也存在显著差异,其表现除创造力外,在团队精神、感恩、宽容、社会智慧等心理品质方面都有明显的提升,研究验证干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