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的归途

来源 :鹿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ctvnba_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过火车一夜的颠簸,当我从东莞回到村庄的时候,差不多是早晨八点,正碰上玉凤奶奶的葬礼。三月的村庄,寒意料峭,水汽氤氲,雾霭凝重,铅灰色的天空压在头顶。低沉、悲伤的曲子在村庄上空盘旋、萦绕,陪伴抑或是护送逝去的灵魂去一个远方的彼岸世界。披麻戴孝的人群集结在村口跪拜,“嘣——啪”,“嘣——啪”……一个接一个的鞭炮在半空中炸响,夹杂着啼哭的声音。回音阵阵,在乡村并不开阔的空间里纠缠、飘荡。
  在春天,一个人走完了短短的一生。春天是属于旅途的,属于旅途中一个驻足回望和留恋的起点。一切事物都在忙着出发,花草树木将积蓄了一冬的力量凝聚于小小的牙尖,一缕和风、一滴露珠、几声响雷、一阵酥雨唤醒了它们身体里向上的欲望;老人们刚挨过酷寒的煎熬,暗自庆幸又看到了明媚的阳光和绽放的花朵。这几年来,村庄里的老人陆陆续续地走了,现在,八十岁以上的老人只剩下两位了。大前年,我的祖母以近一百岁的高龄谢世,她是村庄里活得最长寿的老人。是的,时间是一把无形的剪刀,会对世界上所有的事物进行剪刈。一些生命在成长,一些生命在衰老,一些生命在消失,相互交替,又周而复始。我们的内心景象被不断地填补、涂抹和修正,呈现出我们所不能预料却又不能抗拒的必然人生。
  歸途是一场充满诗意的旅行。铁轨这头是异乡的城市,铁轨那头是春天的故乡,中间就是我长长的旅途。坐在回乡的列车上,我散漫地看着渐次向后消失的山峦,棋盘似的葱翠田野,恍惚的人间烟火。因为刚刚下了一场大雨,河面涨水了,河水一改往日娴静、澄澈的模样,咆哮着挟裹着黄色的泥浆,像疾驰的野马一样撞击着堤岸,又沿着河道奔泻、呼啸而去。我回到村庄的时候,已是三月下旬,油菜花稀稀落落的,即将凋谢。我没有看出故乡的春天有什么变化,与我记忆中的没什么差别。三月的田野像稚气未脱的毛孩子,虽然深度不足,但还算有活力、通透。天空中的小鸟啁啾地欢叫着,跳上蹿下的,互相追逐、嬉闹,忽地从这个电线上“唧”的一声,尾巴一翘,就落到那个泥墩上,不知是在游戏,还是在练习飞翔?水田里清波轻漾,映照着闪过的小鸟和飘过的云影,它默然、安静,但蕴含着磅礴的母性力量,等待着新鲜生命的移栽。小草嫩绿的叶子还没有完全舒展开来,含着两滴露珠,有点儿害羞。自从漂泊到东莞这个南方以南的城市,我已经有六年多时间没有看到过故乡春天的景致了,我失去的岂止是春天里故乡金灿灿的油菜花、燃烧着的映山红和听到雷声就“刷刷”长高的竹笋?所谓梦想,所谓生命,就是一边开花,一边凋谢;一边寻找,一边丢失。
  回到老家,晚餐一定要喝点儿高度白酒,我满满地倒了一大杯。母亲炒了几个春天里特有的新鲜菜肴——折耳根(鱼腥草)炒肉、香椿芽炒鸡蛋、清炒野水芹、春笋煮酸菜,还有刚刚做好蒸熟的清明粿,给我下酒。晶莹、透明的酒花在杯中盛开、跳跃、醇香飘荡,往事从酒杯中缓缓地浮上来,显现出它本来的狰狞面目。
  1995年7月,那时我22岁,大学毕业回到故乡的乡村中学教书,我的快乐像春天里淙淙流淌的溪水,一天到晚“叮叮咚咚”地唱个不停。但好景不长,1997年的暮春,未跨过51岁门槛的父亲,在四月末的一个早晨,摔倒在田埂上,第二天凌晨,他匆匆辞别了这个悲苦的世界。我得到噩耗,匆忙骑车从学校赶回家里,这短短的五里路让我深深地品尝到了生死离别的悲痛。我抚摸着父亲一根一根翘起的头发,摸着他沧桑的脸孔,感受他尚未褪去的体温,我觉得整个世界都崩塌了。这一夜,我坐在房间里,守着父亲的亡灵,捱过了今生最漫长最黑暗的一个春夜。
  那几年来,父亲养了一头牛,一直帮人犁田、春耕、夏耕、秋耕、冬耕,一刻也没有歇下。耕田在各种农活中算是最累的。牛走一步,人跟一步,犁铧破开一圈犁沟,人绕着犁沟兜圈。一片田野就是这样用脚踩出的。并且,料峭的春寒、凛冽的冬天,赤脚踩入水中,冷如刀割。从春耕开始,犁秧田,犁稻田,耕油菜田,耕过冬田,父亲从年头忙到岁尾,又从岁尾忙到年头。特别是夏耕,双抢一开镰,大伙儿都急着要插秧。每晚,我家坐满了硬缠软磨的乡亲,央求父亲挤个日子,父亲的日程排得满满的。父亲也显得很焦急,有时一天要耕好几家的水田。起早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天还没麻麻亮,父亲就打着手电筒下田了;摸黑也是一种劳动习惯,夜幕四合,父亲才吆喝着水牛,拖着月光下的影子归家。夏日,毒日裂肤,稻田里的积水像烧开的温水、暑气腾腾的,滚烫、溽热,浸泡着糊满泥泞的腿脚。偶尔老天爷变脸,暴雨鞭身,披蓑戴笠地穿行在淤泥里。临近傍晚,蚊虫漫天飞舞,肆意叮咬散发着汗臭味的身体。但父亲都是这样一天天、一年年挺过来的。往往一个季节下来,父亲要耕好几十亩水田。每逢我放学回家,一般是掌灯时分,父亲卷着裤脚,光着脚板,正踏着暮气荷犁而归。望着父亲憔悴的面容,深陷的眼窝,凸出的颧骨,头发像野草一样,晚风一吹,更是蓬乱。
  我是从父亲的犁沟里走出的孩子,日子的芬芳和书本的馨香都来自犁沟,怎能忘记那一步一步的艰辛?皮鞭轻轻地落在牛背上,重重地落在我心里。铁制的犁铧会锈,坚实的铁耙会朽,但我对父亲的感激永远不会消褪。
  父亲去世的前一天,他躺在床上,对我说过的最后一句话是,“下堂箩筐里有烧酒谷(酿烧酒后的稻谷),你冲一些米糠下去搅拌好,喂牛。”暮春五月,早稻田已经全部耕好,禾苗青青,田野里一片葱茏,父亲躺进了自己刨好的犁沟。奶奶唯一的儿子走了,她凄厉的哭声夜夜飘过乡村的上空,阴森森的,揪着每一个人的心,乡村的黑夜变得更加寒冷和漫长。那头陪伴他多年耕作的老牛似乎也知道主人的不幸,双眼满噙着泪水,木木地呆立着,不饮不食,形容枯槁。这个场景刻在我的脑海里,成为我一生的悲痛。
  多年以来,我一直为我的父亲骄傲。父亲身材健壮、高大,是方圆几十里闻名的大力士,也是一把干活的好手,吃苦耐劳、憨厚正直、沉默寡言,在他的身上集中了中国农民的一切美德。我深深地知道,父亲死于劳累,也死于多年前的一场意外。父亲18岁的时候,去五十里之外的浙江江山三卿口,扛杉树,走了一夜的山路,饥渴、疲乏袭来,快到家的时候,一脚不慎,跌入一个山坑里,粗大、沉重的杉木沉沉地落下,砸在父亲的头上,父亲当即昏迷过去,头部大出血。鲜红的血不停地流出,洇红了身下的泥土。父亲不知什么时候苏醒过来,满身都是血污,几经挣扎,历尽艰难地爬回家。一个血肉模糊的人趴在门槛上,气息微弱。当时是1965年前后,贫瘠的乡村里没有通公路,也没有什么医疗条件,生命力顽强的父亲死里逃生,休养了几个月,终于痊愈,但好端端的嘴巴被砸歪了(我拥有父亲的唯一一张照片,就是他的身份证),英俊帅气的小伙因此破相,落下一个祸根。大难不死必有后福,我曾经简单地认为,善良、宽厚的父亲一定能拥有一个美好晚年,哪知命运和我们开了一个无法无天的玩笑?   父亲走了。那时,小妹13岁,小弟10岁,祖母84岁,家庭的重担落在母亲肩上,我能帮上的并不多。瘦弱的母亲一个人撑起了这个家,延续着父亲起早摸黑、不辞辛苦的劳作。
  “父亲”这个词语,从此成为我生命中一个沉重的名词和动词。作为名词,它的解释是容易的。作为动词,它是变化和移动的,好像平静温热的皮肤下面,刻骨铭心的悲痛化作绵长恒久的暗伤潜伏在我体内,随时都会被引燃,爆发。
  我的悲怆从此便在春天里扎下了根,无法剔除。
  时间真是一位奇妙的魔术师,世间的万事万物都在它的摸捏之下变幻、消逝,朝着未知的前方一路狂奔。我出发的时候还是一个毛头小伙,归来时已是沧桑中年。一转身,我在乡村中学待了十年。
  十年来,我一直在寻找生命中的春天,经历了一场失败的八年的马拉松恋情。1996年,我爱上了一位因贫穷辍学而外出打工回来的女孩,她聪慧、执著,心中有一个强烈的读书梦,我支持并辅导她去广丰中学补习高三。1997年9月,她如愿考上了南昌大学,2001年7月读完本科后,她顺利地考上了厦门大学的硕士和博士。我也一直坚持阅读和写作,以最大的决心和毅力捡起了一穷二白的英语,选择以考研的方式走出乡村。我在一首小诗《乡下十年》(原载2013年1期《星星》诗刊)中这样写道:
  一九九五年,我22岁
  大学毕业来到乡下中学
  二〇〇四年,我31岁
  背一箱书,远走他乡
  暮色中的村庄渐渐模糊
  只剩下摇曳的灯火在缓缓上升
  风在空中打了一个唿哨
  没有回音。老家的那条黄狗
  摇着尾巴,送我到村口
  我登上去县城的中巴
  一声喇叭,击中了我的心脏
  车窗外飞扬的尘土迷住了我的双眼
  2004年春天,我报考了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的研究生,因英语少了一分,后调剂到贵州师范大学攻读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研究生。2004年9月,我已31岁,忐忑地登上了开往贵阳的列车,重新开始了自己的求学生活,但我们的爱情却枯萎了。我的积蓄所剩无几,还要支付高额的学费和生活费,她一个电话都没有打给我。有一天,在学校图书馆里,我无意看到《厦门大学学报》,随手翻了一下,竟然发现了女友的一篇论文,这个细节掀起了我内心的狂澜。我曾经不止一次地在电脑上用“百度”和“Google”搜索她的名字,然而,我又能寻找到什么?
  白纸与黑字,诗歌与现实,故乡与异乡,乡村与城市,在这架永远无法平衡的天平上,将我的宿命搁在上面。是的,墨水里面蕴藏着生命中的黑和重,含碳元素,性质稳定,不易挥发,沉淀着永远无法清洗的毒。2006年底,我研究生即将毕业,参加了北京一家单位的招聘考试,在全国硕士以上学历的20名初选考生中,其中不乏有各大名校的高材生,我取得了笔试和面试都是第一名的好成绩。2007年3月12日,我34岁,在老家和女友小管扯了一张结婚证,开始结束一个人的流浪。后来,政审的老师从北京飞到贵阳,私下和我说,北京户口很麻烦,如今你结婚了,不可能把你老婆的户口和工作带去,你自己看看怎么和领导沟通一下?结果自然是不妙的,他們查阅了我的档案,找了几个荒唐的“莫须有”的理由,比如说我缺少一张高考时的报名表(档案虽然是我的,但我从来无权去收藏和翻阅),我读大学时英语补考过一次,还有,好像我比较喜欢独来独往,恐怕与同学的团结做得不好……北京之路彻底黄了。后来,我又考进了贵州省艺术研究所,工作不到几个月,经受不住东莞朋友的诱惑,于2007年10月6日来到了东莞——这个注定与我生命和生存息息相关的南方城市。
  在东莞,我像屋檐下的麻雀一样,从一个出租屋搬到另一个出租屋。我在这里待了六年,暗暗扎根,慢慢找到自己的逼仄空间,将生命触须一点点地伸进坚硬的水泥地板。我像绝大多数打工者一样,在这里就业,失业,再就业,再失业……我觉得离不开这座城市了。假如离开,也只是等到我50岁以后,我想返回故土养老的时候。
  2009年3月,我在老家过了春节,刚刚来到东莞,正处于失业期间,22岁的弟弟给我打电话说,“我身体有点儿不舒服,要去医院检查一下”。第二天,他再次给我打电话的时候,声音中带着哭腔,“杭州的医院确诊我得了尿毒症”。
  这是一个坏消息!
  生于1987年的弟弟,比我小了十来岁,不幸罹患恶疾,双肾衰竭,坏死,命悬一线。这个消息无异是晴天霹雳,无时无刻地折磨着我,让我坐立不安、茶饭不思、失眠、做噩梦,我一醒来,就会想起“尿毒症”这个可怕的魔鬼。我在网上一次又一次地百度“尿毒症”,百度出来的结果都是绝望。这是不能治愈的病症,除非换肾,换肾之后还要服用一辈子抗排异的药物。
  母亲一个人在乡下老家,她的悲痛更甚,儿子是她心头的肉。她急急地赶到杭州,陪小弟做检查,做血液透析。在杭州打工的弟弟,没有购买社保,一天的医疗费都要几百上千元,母亲带去的数万元钱短短几天就不见了踪影。这是一个无底洞,一周三次、无休无止的血液透析将持续下去,脆弱的生命之灯才不至于熄灭!再说,母子两人在杭州租房、吃饭,都是一个巨大的负担。
  我们急了,这样下去肯定不行!换肾,只有换肾才能解决问题。不进医院不知道这世上患病的人真多。杭州浙一医院四楼、五楼、六楼肾脏病专科,汇集着众多的尿毒症病人。上至八十来岁白发苍苍的老爷爷,下至七八岁满脸稚气的孩子,还有看上去很年轻很美丽的姑娘,他们都是不幸的患者,隔天准时到医院里来,躺在椅子上做血液透析,与病魔进行着暂时是势均力敌、但结果终将是惨败的抗争。肾源是如此紧张,在医院里,也许排上几年的长队,才能等到一个换肾的机会,但我们拖不起!五十七岁的母亲决定把自己一个肾换给弟弟,经过一系列的化验、检查,母子俩血型吻合,可以进行肾移植。
  这实在是一个没有选择的选择!唯有如此,别无选择!   钱,没有钱什么也干不了。日渐年迈的母亲,在家务农,没有什么积蓄。在外打工的弟弟也没有存到什么钱。巨额的医疗费用几乎全部由我来打算,我豁出去了,带上我在东莞近三年的所有积蓄,才五万来元,远远不够手术费用。我挖空心思地四处拨打电话,找同学、朋友借来三万多元钱,再加上东莞、广州、深圳、南昌、杭州、北京、贵阳和老家广丰等朋友的捐助,我终于凑齐了十来万元钱,装进塑料袋,塞进背包,于2009年五一节前夕坐火车来到了杭州,将厚厚一叠人民币递进医院的收费窗口,开始未知的等待。
  暮春之际,“人间天堂”杭州的阳光已经很毒辣,惠风和畅,花朵盛开得那么艳丽,母亲、我的老婆、近两岁的孩子、我的妹妹和妹夫,我们一家人在西湖边转了一圈。即将手术的母亲,脸上挂着微笑,抱着孙子,在依依的杨柳下、在粼粼的水波边,留下一张合影。我偷偷地转过身去,将流下的泪水悄悄地抹去,我不愿意让他们看到我的悲伤。我勉强地挤出笑容,面对灿烂的阳光、澄澈的湖水和络绎不绝的游人,摇了摇头。我不知道应该说什么,我什么也说不出来了。
  也许,有时候,微笑也是一种痛苦。这笑里隐藏着生命最深的痛和爱。
  这是一个令人窒息的时刻!移植手术开始了,母亲和弟弟同时进入了手术室。等待,等待,我们的脚步像踩在针尖上挪动,每一步都是鲜血淋淋的惨痛。
  在杭州,母亲休息了一个多月,等弟弟出院后,又照顾了他一个多月,母亲就返回乡下老家,继续开始力所能及的劳作,摘茶叶,种庄稼,以换来每一分钱给弟弟治病。
  事情至此,看起来还是比较圆满的。但此后发生的事情更加无法理喻,将我的悲痛又推进了一步。弟弟手术后,必须每天服用昂贵的抗排异药物,一个月要五六千元,他没有上班,也没有收入,母亲卖掉了家中值钱的东西,一直汇钱给他支付医药费。为了赚钱,他跑去销售安利,与一帮狂热的年轻人吃住在一起,因为囊中枯涩,他竟然停用了一个月的药物。而这些事情,他都没有和我说。等我知道的时候,是在2010年后,他换上的肾出了问题,生命危急,重新住进了浙一医院。虽经全力抢救,那个母亲移植给他的生命之肾、那份伟大的母爱,都被他扔掉了。
  我发怒了。我失望了。我们所有的努力都白搭了。身体和金钱,一样都没有留下来,还赔上了母亲的身体。弟弟又回到原来的道路上,每周三次定期去医院做血液透析。他在杭州补买了一份社保,每年透析的七万多元钱,自己只需要支付近万元,缓解了部分经济压力。他在淘宝网找了一份工作,一边上班,一边跑医院,支撑到现在……身体算是暂且稳着,继续等待一个机会。
  几年过去了,这份磨骨伐肤的悲痛像一块儿烙铁,火焰没了,褐色的阴影还在,炽热的温度还在,疼痛还在,它会在某一刻燃烧,灼伤我在他乡暗夜里的焦虑和眺望。我的春天始终笼罩着砭人的寒冷和灰蒙蒙的雨雾。
  多少个春天翻着跟斗甩落在身后,没有影子,也没有回音,它以沉默和从容包裹了模糊的过去和茫然的未来。这些年来,我的整个旅途都是颠簸、流离,甚至有些是猝不及防的。有的人提前下车,有的人继续奔跑,有的人则摔倒在路上,需要别人的搀扶,我们的终点站只是一个人在翘首盼望暗夜中的满天星光。这一切都是亘古不变的往复。
  “我们所向往的,就是在春天的隧道里怀念身后的光。其实,身后的光根本不存在(傅菲語)”。是的,我们一直生活在春天的蒙蔽之中。一个人是怎样发芽、绽放、盛开和衰老的?一个人在春天里出发,是怎样将青春、生命和梦想一点点丢失的?最后变得一无所有。我们无从知晓,也无能为力。
其他文献
从大山走出来,已经20多年了,不说日月快,是我的思维慢,心一直未从大山里走出来,特别是过年!  一闭眼,其实不用闭眼,眼前就是大山。漫天的雪,把山封了,看不出天,看不出地,整个一个大玉雕。  大山静极了,车停了,马歇了,人儿都不见了,连唧唧喳喳的麻雀都放年假了。一年的忙碌,都结在这静静的、净净的山里。  炊烟!炊烟!袅袅升起,飘着飘着,飘成了冰晶的诗行。可那是大山的生气,大山的生机,大山活灵的诗意
期刊
这里的色彩好简单,绿色、蓝色、白色,干净得没有一丝杂质。行走在乌审旗大地,大把揉碎的绿延伸着目光,毛乌素沙地居然有了江南的韵味。同行的山西大姐,一路上都在找寻沙漠的影子,看到一团团突起的沙丘,她会兴奋地问:“那是沙漠吗?” “不是,那是沙地。以前这里是沙漠,但经过几代人植树种草,沙漠的面貌已然变化,只有到沙漠的腹地才能看到沙漠的样子。”山西大姐听了,不免有些失落。  乌审旗,是鄂尔多斯的一个旗县,
期刊
白桦树零落的叶子  仿佛落地后又重新飞上枝头  三三两两的影子,如即将  消失在林中的旅人  我在一枝横出的落叶松前  停下,看针叶的茸毛在轻风中  三三两两滑落,林中小径  已是一片浅浅的金黄  两只鹡鸰鸟,灰蓝色的身影  在和我捉迷藏  和它们一比,我立刻变得  愚蠢而笨拙  下山,下山  去月亮小镇  我心兴奋着,偏又遇上了  这秋雨的喋喋不休  在午夜阳台  我看见月亮的边上  落满了红的
期刊
这么多年了  我一直在寻找  这样的寨子  除了古朴 还有  流水的声音  远行 不是逃避  这个世界太躁动了  大地上涌动着无数的蚁群  天空布满了烟尘  我要找一处安静的地方  哪怕只有短暂的光阴  我也要吐出  内心深处 已经积攒了  很久的杂质  在那曼汀  我接近了天堂  在这片干凈的空间里  我不想明天 只想  今夜在你的怀里安静地入睡  大空山  行走 充满了险峻  火焰 就在脚下燃
期刊
一把精致的檀木红梳子  似从月宫倏然滑落  我一弯腰,把它捡起  如同,捡起自己所有的日子  清静处,慢慢地梳理  梳理自己的心事  也梳理人生的愁绪  轻轻地,划过我人生的晚秋  犹如,梳理岁月  深深藏在皱纹里的叹息  我的双鬓,已染上霜雪  我的心,紧抱着思念  紧抱着伤痛与孤寂  有时,醉倒在别人的梦里  我用这把梳子  梳理過往,梳理今生  让一丝丝,一根根发丝  链接起,从前断裂的甜蜜
期刊
我的爷爷是在79岁那年走的。在那间土坯房垒成的不足20平方米的老屋,他整整住了一辈子。直到离开人世的那一天,阳婆已经落下了西山。他吃过一大碗炒面糊糊后,独自在陪伴了他近50年的麦田里背抄着手顺走了三圈,倒走了三圈。像是在向土地作最后的告别。见到他的老人说过,他那张被狼扯烂的嘴巴里发出一声低沉的吼声。闷雷一样的声音,滚过土地的边缘。吼过之后,他用右手脱下毡帽,向土地挥了最后一个圆圈,复归于一向的沉默
期刊
第一日 黎明 十四行  黎明 ? 清扫灰尘的鸟  向人世间发出清脆的鸣叫  梦里的一切 ? 该醒的醒了  不愿醒的留在了荒芜和海市蜃楼之中  地平线早准备好了温和的表情  面对任何都一视同仁的冷静  光线下细数脚印的蚂蚁  还是惦记昨天的那块食物  被一阵风吹走 ? ?却没有一声叹息  等待折磨了时光 ? 也明白了事理的锋利  树们集体向着太阳的方向  开花结果是必然的 ? 中间无杂念参合  沿着
期刊
村小学向西就是老油坊,在每年七八月份榨油的时候可以去讨要一些油渣吃;向东是老戏台,每年农历二月初二就会有一场大戏上演;北面的牡丹山上,每到春天可以上山采野花;村小学门口的电焊铺常年四季火花飞溅,村里人常拿着破碎的铁制品来焊接。因为这些所在,学校反而成了最无趣的地方,也为了去这些地方,那时候没少被校长罚站甚至体罚。  最神秘的,还是村小学东侧、牡丹山下的纸火铺。一间低矮的小土房,门口挂着一副油腻腻的
期刊
我喜欢河,喜欢她的川流不息,绵绵流长,她孕育生命的律动朴实无华,温柔恬静,像母亲一样,能让喧嚣的世界沉静下来,让人心如止水。伫立岸边,久久注目河水,河流便会从你的心中淌过,你会感觉河流是有思想的,你会听到她的娓娓诉说,你会领略她的沧桑,她的忧郁,她的痛苦和欢乐。  河流是有生命的,是大自然赐予的,她又把自身的生命无私奉献出来,哺育世间万物的成长。这诠释出河流的价值。但是,世界上不是所有河流都永远有
期刊
天边有一棵先红的树  第一缕阳光扑面而来  耀眼的红 在脸上灿烂  夜行者? 它的身影  奔走在草原上? 就像火种  点亮了大地  一棵孤独的树 远离喧嚣  它的无语? 它的红  顶着天  一团燃烧的火焰  向着无边的空阔  一个隐忍的心事  一个不甘? 回荡在草原上  就像先知的预言  孤零零地无奈着  看满眼的黄或者绿  山林大火烧焦的樹傲然挺立  总是它的身影 了无牵挂的  伟岸 直指苍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