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了全面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课题组从情感投入、行为培养、挫折教育、能力提升四个方面做了尝试和研究,以便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从而解决家长的后顾之忧。
【关键词】留守儿童 教育
【课题项目】甘肃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研究成果(GS【2018】GHB1599)。
【中图分类号】D43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43-0003-02
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但随着农村学龄儿童进城就读规模的扩大,农村的学校规模越来越小,学生人数也越来越少,导致农村学校出现了自然消亡的趋势。而留在农村就读的学生绝大多数是家庭困难的留守和半留守儿童,这就为留守儿童的教育带来了更大的难题。那么,怎样才能使农村留守儿童健康茁壮地成长呢,为此,课题组依托学校做了以下的尝试和研究:
一、奉献爱心,抚慰心灵
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悉心照顾和精心呵护,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灵在一定程度上都曾受过创伤,轻则影响他们的情绪,重则影响他们的性格。久而久之,这些孩子要么偏执过激,要么冷漠孤僻,严重的甚至会人格扭曲。作为教育工作者,就要对他们分外关注,适时的奉献爱心,抚慰他们的心灵,宽容他们的过错,让孩子们在爱的氛围中轻装上阵、奋勇前行。
(一)用爱呵护心灵,让孩子温暖一生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留守儿童问题频出,关键之一就是缺少关爱。可平时父母的关心只能停驻在电话那头,鞭长莫及;祖辈的关心也只能体现在衣食住行,爱莫能助。他们都是孩子最亲近的人,却无法给予孩子心灵的呵护。唯有老师,跟孩子待的时间最长,给予孩子的心灵呵护最大。为了给予孩子父母般的温暖,农村学校的教师便有了上课是老师,下课是妈妈的双重角色。于是他们课上精心传授,课下用心呵护:教孩子们穿衣吃饭、睡觉入厕;领孩子们跳绳踢球、学戏跳舞;甚至深夜盖被子,白天晾尿裤。用自己的爱心弥补父母远离的孤寂,让他们在爱的阳光下茁长成长。
(二)用爱包容缺陷,让孩子幸福一生
留守儿童由于缺少必要的家教,往往缺点不少,许多孩子常常是屡教不改,甚至会跟你对着干,或为引起他人的关注,或为发泄内心的孤寂,甚至是为了见见自己的父母。针对这类学生,老师就应该有海纳百川的大度,遇一事说一事,动态纠错。绝不能不分青红皂白就对他们横加指责,更不能扯葫芦带秧,老揪住他们过去的错误不放,这样只能使他们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三)用爱扭转逆反,让孩子灿烂一生
现在的孩子成熟早,接触的社会信息量大,由于缺少家庭的关爱,导致叛逆心理较重,往往是你说东来他偏向西。记得有一个家长无奈地说,孩子叛逆的时候大人说的一切都是错误的。对这类孩子教师要“润物细无声”,引导他们学会情绪管理,做情绪的主人,正确看待自己,正确对待他人,积极处理事务,走出消极心理的阴影。其次要做好心理咨询工作,学校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家庭状况,安排专职的心理老师跟进服务,解决学生的心理困惑,疏导学生的心理让孩子灿烂面对生活。
二、强化教育,提升素养
农村留守儿童由于长期由爷爷奶奶代管,缺乏严格要求,由此便形成了懒散,甚至没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或好吃赖做,无所事事;或得过且过,不求上进;或松散无约束,我行我素,严重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基于以上种种,教师就要从源头抓起,对症下药,强化教育,严格要求,帮助孩子逐步改掉不良习惯,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
(一)加强行为养成教育,弘扬传统美德
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在家庭受到的行为养成教育极其有限,而且祖辈觉得对孩子有亏欠,所以孩子到家后基本放任不管,往往会产生“5+2=0”的教育效果,所以学校要依据学生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和成长发展规律,根据实际情况,强化学生的行为养成教育,尤其要补齐家庭教育的短板,让孩子知书达理、遵规守纪。为此,学校利用晨会、班会、队会从礼仪、穿着、习惯等各个方面细化学生的行为养成,还专门编写了文明礼仪歌,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强化对学生的要求,例如《礼貌用语歌》“同学们懂礼貌,日常用语记得牢。对待长辈要用‘您’,相逢主动问问‘好’。早晨见面说声‘早’,分别‘再见’别忘了。求人先把‘请’字讲,别忘‘谢谢’他帮忙。影响别人‘对不起’,回答请说‘没关系’。”再如《同学相处礼仪歌》“同学相处懂礼貌,同学见面问声好。同学情谊最可靠,不要总打小报告。同学失败不嘲笑,不能随便起绰号。每逢争执有分歧,先把自己来检讨。诚实守信为至要,友好相处开口笑。团结友爱懂谦让,人人都把拇指挑。”还如《家庭礼仪歌》“民族美德传千古,人人都要敬父母。出门进门打招呼,父母生病勤照顾。不任性来不偏固,千万不能把气赌。力所能及干家务,不能一切靠父母。父母劳作多辛苦,勤俭节约讲朴素。”通过这些途径,最终实现“规范行为、陶冶情操;传承美德、完善人格”的目的。
(二)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接受人文熏陶。
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农村留守儿童由于受家庭条件的限制,所接受的信息量并不大,即便在家也把时间花在了看动画片和追剧上,对中国传统文化知之甚少。而在新时代大背景下,让优秀传统文化驻进学生的心中,引领学生的行为是学校德育工作的现实需要。因此学校下大力气加强对孩子的传统文化教育。
首先是传承好中华传统美德。学校利用文化长廊和班队活动,精选蕴含仁爱、诚信、勤俭、正义等思想理念的名言警句和人物故事以及历史典故,通过诵经典、讲故事、评名句、写感受等形式,先强化孩子的感性认识,再深入挖掘其精神內涵,教育学生自强不息、勤俭好学、见义勇为、孝老爱亲。
其次要利用好传统文化节日。随着世界的开放,现在的年轻人对传统文化节日漠不关心,而对西方节日却情有独钟,这一趋势也逐渐蔓延到农村。对此学校要深入挖掘我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利用传统节日,开展远程亲子活动,既拉近了家庭距离,又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和中华美德教育。 (三)加强理想前途教育,培养四有新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校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为此学校精选时代楷模、道德模范等先进典型,综合运用文化长廊、主题班会、校园广播等形式,广泛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和突出贡献,树立鲜明时代价值取向,彰显社会道德高度。同时实施“让墙壁说话,让小草传情”的教育举措,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让学生在人文的教育环境中陶冶高尚的情操,逐步提高人文素养和道德修养,形成科学的世界观、高尚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四)适度进行惩戒教育,养成敬畏之心
留守儿童由于缺少家庭的管教,往往会形成“小错不断,大错也犯”的难教局面,甚至有些孩子还沾染了桀骜不驯的习气。针对这种状况,光靠爱心呵护、耐心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必要时必须进行适度的惩戒,让孩子认识到做事必须守规矩,犯了错就要承担后果。当然惩戒不是出气,更不是体罚,而是要孩子养成敬畏之心,不能做事肆无忌惮。同时惩戒也不能千律一篇,而要因人因事而异,轻者点名批评、赔礼道歉、背文反省;重者写文道歉、义务劳动、面壁反省。
三、直面挫折,促其成长
众所周知,谁的人生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作为留守儿童,他们的成长道路更是充满荆棘。但他们远离父母,缺少关爱,遇到困难若是不能正确引导,更容易产生消极悲观的情绪,甚至会从此一蹶不振。因此,教师要引导他们积极面对困难,以困难为磨刀石,砺炼自己的毅力,学会解决困难的方法。这样,才能使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愈挫愈勇,茁壮成长。
(一)精准帮扶,找回自我
留守儿童由于缺失家庭的管教,往往学习习惯差、在学习上面临的困难大,成绩不够理想,导致他们对学习失去信心,进而对什么都无所谓,成为难教育的一个群体。针对这个现状,学校成立了“一对一”精准帮扶小组,由一名教师精准帮扶一名学生。教师针对学生的家庭、性格、成绩制定精准的帮扶计划,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查缺补漏,尽快补上自己落下的知识,重拾学习的信心。
(二)学习榜样,汲取力量
留守儿童由于远离父母,他们面临的困难不仅仅来自学习,而是来自生活的方方面面。当挫折来临时,他们往往孤立无援,甚至走向极端。因此教师在平时就要加强教育,通过书上的事和身边的人来激励学生的斗志,鼓励他们勇敢面对困难,奋勇前行。
(三)积极引导,磨炼意志
当然,在孩子遇到挫折时,光靠榜样的激励和自身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孩子在面临困难时,不能甚至不愿跟大人倾诉,常常会采用消极甚至极端的方式去应对挫折。这时就需要教师细心观察,更要耐心指导,帮助孩子积极应对,正确出击,逐步克服困难,增强信心。
四、依托活动,培养能力
孩子的心灵是纯洁的,性格是可塑的,在培养孩子良好习惯和优秀品质的同时,学校积极采取措施,通过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他们的能力,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
(一)经典阅读,开拓视野
“腹有诗书气自华”农村的孩子读书少,作为留守儿童,他们读的书更少,掌握的课外知识不多,往往是一问三不知,因此要加强孩子的阅读指导,积极引导他们多读书,尤其是多读名著经典。课题组依托学校,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从注音读物开始,从中外名著着手,积极搭建诵读平台,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形成 “读—写—品”的格局,提升人文素养。从《论语》《三字经》,到《千字文》、唐诗宋词,再到古代散文、名人名言等等。要求学生每天利用晨读或自修时间,饱览古今传统经典,理解内容,注重理论实践结合,阐述表达现实意义。
(二)阳光体育,锻炼体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我校依托农村少年宫项目,形成了“一托三”的锻炼格局,即由少年宫提供场地和器材,大课间集体锻炼,少年宫特长培养,课余兴趣发展的培养模式。让孩子们在锻炼体魄的同时,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学习一定的体育技能。
(三)才艺展示,放飞自我
农村少年宫活动并不是仅限于体育活动,学校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聘请专业人员,开发孩子的潜能,提升孩子的水平。例如我校相继成立了葫芦丝、电子琴、口风琴以及合唱队、足球队、戏曲组等兴趣小组定期举行培训,时常在校内外参赛和进行活动表演,让孩子们在活动中展示个人风采,体验成功的快乐。
(四)劳动实践,学会生活
平凡孕育伟大,劳动创造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农村的孩子随着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也越来越脱离了劳动,许多孩子甚至连除草、打扫卫生都不会。加之先辈“劳动累、劳动苦”的思想灌输,他们往往轻视劳动,甚至轻视劳动者。因此首先要提高孩子的认识,让他们懂得劳动创造生活、劳动改变命运的道理。其次要教给劳动技能,让他们在劳动实践中掌握基本的技能。
总之,留守儿童面临着诸多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想他们所想,做他们所需,给予他们需要的一切帮助,让他们放下种种顾虑,真正融入集体,走进社会,与其他孩子一样健康快乐的成长。
参考文獻:
[1]谢妮,申健强,陈华聪.《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研究》
[2]甘肃农业大学.《如何让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
作者简介:
徐世英,男,甘肃省农村骨干教师,民勤县语文骨干教师,长期从事语文教学和班主任工作,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有一定的见解和研究。
【关键词】留守儿童 教育
【课题项目】甘肃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研究成果(GS【2018】GHB1599)。
【中图分类号】D43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43-0003-02
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但随着农村学龄儿童进城就读规模的扩大,农村的学校规模越来越小,学生人数也越来越少,导致农村学校出现了自然消亡的趋势。而留在农村就读的学生绝大多数是家庭困难的留守和半留守儿童,这就为留守儿童的教育带来了更大的难题。那么,怎样才能使农村留守儿童健康茁壮地成长呢,为此,课题组依托学校做了以下的尝试和研究:
一、奉献爱心,抚慰心灵
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悉心照顾和精心呵护,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灵在一定程度上都曾受过创伤,轻则影响他们的情绪,重则影响他们的性格。久而久之,这些孩子要么偏执过激,要么冷漠孤僻,严重的甚至会人格扭曲。作为教育工作者,就要对他们分外关注,适时的奉献爱心,抚慰他们的心灵,宽容他们的过错,让孩子们在爱的氛围中轻装上阵、奋勇前行。
(一)用爱呵护心灵,让孩子温暖一生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留守儿童问题频出,关键之一就是缺少关爱。可平时父母的关心只能停驻在电话那头,鞭长莫及;祖辈的关心也只能体现在衣食住行,爱莫能助。他们都是孩子最亲近的人,却无法给予孩子心灵的呵护。唯有老师,跟孩子待的时间最长,给予孩子的心灵呵护最大。为了给予孩子父母般的温暖,农村学校的教师便有了上课是老师,下课是妈妈的双重角色。于是他们课上精心传授,课下用心呵护:教孩子们穿衣吃饭、睡觉入厕;领孩子们跳绳踢球、学戏跳舞;甚至深夜盖被子,白天晾尿裤。用自己的爱心弥补父母远离的孤寂,让他们在爱的阳光下茁长成长。
(二)用爱包容缺陷,让孩子幸福一生
留守儿童由于缺少必要的家教,往往缺点不少,许多孩子常常是屡教不改,甚至会跟你对着干,或为引起他人的关注,或为发泄内心的孤寂,甚至是为了见见自己的父母。针对这类学生,老师就应该有海纳百川的大度,遇一事说一事,动态纠错。绝不能不分青红皂白就对他们横加指责,更不能扯葫芦带秧,老揪住他们过去的错误不放,这样只能使他们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三)用爱扭转逆反,让孩子灿烂一生
现在的孩子成熟早,接触的社会信息量大,由于缺少家庭的关爱,导致叛逆心理较重,往往是你说东来他偏向西。记得有一个家长无奈地说,孩子叛逆的时候大人说的一切都是错误的。对这类孩子教师要“润物细无声”,引导他们学会情绪管理,做情绪的主人,正确看待自己,正确对待他人,积极处理事务,走出消极心理的阴影。其次要做好心理咨询工作,学校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家庭状况,安排专职的心理老师跟进服务,解决学生的心理困惑,疏导学生的心理让孩子灿烂面对生活。
二、强化教育,提升素养
农村留守儿童由于长期由爷爷奶奶代管,缺乏严格要求,由此便形成了懒散,甚至没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或好吃赖做,无所事事;或得过且过,不求上进;或松散无约束,我行我素,严重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基于以上种种,教师就要从源头抓起,对症下药,强化教育,严格要求,帮助孩子逐步改掉不良习惯,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
(一)加强行为养成教育,弘扬传统美德
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在家庭受到的行为养成教育极其有限,而且祖辈觉得对孩子有亏欠,所以孩子到家后基本放任不管,往往会产生“5+2=0”的教育效果,所以学校要依据学生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和成长发展规律,根据实际情况,强化学生的行为养成教育,尤其要补齐家庭教育的短板,让孩子知书达理、遵规守纪。为此,学校利用晨会、班会、队会从礼仪、穿着、习惯等各个方面细化学生的行为养成,还专门编写了文明礼仪歌,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强化对学生的要求,例如《礼貌用语歌》“同学们懂礼貌,日常用语记得牢。对待长辈要用‘您’,相逢主动问问‘好’。早晨见面说声‘早’,分别‘再见’别忘了。求人先把‘请’字讲,别忘‘谢谢’他帮忙。影响别人‘对不起’,回答请说‘没关系’。”再如《同学相处礼仪歌》“同学相处懂礼貌,同学见面问声好。同学情谊最可靠,不要总打小报告。同学失败不嘲笑,不能随便起绰号。每逢争执有分歧,先把自己来检讨。诚实守信为至要,友好相处开口笑。团结友爱懂谦让,人人都把拇指挑。”还如《家庭礼仪歌》“民族美德传千古,人人都要敬父母。出门进门打招呼,父母生病勤照顾。不任性来不偏固,千万不能把气赌。力所能及干家务,不能一切靠父母。父母劳作多辛苦,勤俭节约讲朴素。”通过这些途径,最终实现“规范行为、陶冶情操;传承美德、完善人格”的目的。
(二)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接受人文熏陶。
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农村留守儿童由于受家庭条件的限制,所接受的信息量并不大,即便在家也把时间花在了看动画片和追剧上,对中国传统文化知之甚少。而在新时代大背景下,让优秀传统文化驻进学生的心中,引领学生的行为是学校德育工作的现实需要。因此学校下大力气加强对孩子的传统文化教育。
首先是传承好中华传统美德。学校利用文化长廊和班队活动,精选蕴含仁爱、诚信、勤俭、正义等思想理念的名言警句和人物故事以及历史典故,通过诵经典、讲故事、评名句、写感受等形式,先强化孩子的感性认识,再深入挖掘其精神內涵,教育学生自强不息、勤俭好学、见义勇为、孝老爱亲。
其次要利用好传统文化节日。随着世界的开放,现在的年轻人对传统文化节日漠不关心,而对西方节日却情有独钟,这一趋势也逐渐蔓延到农村。对此学校要深入挖掘我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利用传统节日,开展远程亲子活动,既拉近了家庭距离,又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和中华美德教育。 (三)加强理想前途教育,培养四有新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校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为此学校精选时代楷模、道德模范等先进典型,综合运用文化长廊、主题班会、校园广播等形式,广泛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和突出贡献,树立鲜明时代价值取向,彰显社会道德高度。同时实施“让墙壁说话,让小草传情”的教育举措,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让学生在人文的教育环境中陶冶高尚的情操,逐步提高人文素养和道德修养,形成科学的世界观、高尚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四)适度进行惩戒教育,养成敬畏之心
留守儿童由于缺少家庭的管教,往往会形成“小错不断,大错也犯”的难教局面,甚至有些孩子还沾染了桀骜不驯的习气。针对这种状况,光靠爱心呵护、耐心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必要时必须进行适度的惩戒,让孩子认识到做事必须守规矩,犯了错就要承担后果。当然惩戒不是出气,更不是体罚,而是要孩子养成敬畏之心,不能做事肆无忌惮。同时惩戒也不能千律一篇,而要因人因事而异,轻者点名批评、赔礼道歉、背文反省;重者写文道歉、义务劳动、面壁反省。
三、直面挫折,促其成长
众所周知,谁的人生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作为留守儿童,他们的成长道路更是充满荆棘。但他们远离父母,缺少关爱,遇到困难若是不能正确引导,更容易产生消极悲观的情绪,甚至会从此一蹶不振。因此,教师要引导他们积极面对困难,以困难为磨刀石,砺炼自己的毅力,学会解决困难的方法。这样,才能使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愈挫愈勇,茁壮成长。
(一)精准帮扶,找回自我
留守儿童由于缺失家庭的管教,往往学习习惯差、在学习上面临的困难大,成绩不够理想,导致他们对学习失去信心,进而对什么都无所谓,成为难教育的一个群体。针对这个现状,学校成立了“一对一”精准帮扶小组,由一名教师精准帮扶一名学生。教师针对学生的家庭、性格、成绩制定精准的帮扶计划,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查缺补漏,尽快补上自己落下的知识,重拾学习的信心。
(二)学习榜样,汲取力量
留守儿童由于远离父母,他们面临的困难不仅仅来自学习,而是来自生活的方方面面。当挫折来临时,他们往往孤立无援,甚至走向极端。因此教师在平时就要加强教育,通过书上的事和身边的人来激励学生的斗志,鼓励他们勇敢面对困难,奋勇前行。
(三)积极引导,磨炼意志
当然,在孩子遇到挫折时,光靠榜样的激励和自身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孩子在面临困难时,不能甚至不愿跟大人倾诉,常常会采用消极甚至极端的方式去应对挫折。这时就需要教师细心观察,更要耐心指导,帮助孩子积极应对,正确出击,逐步克服困难,增强信心。
四、依托活动,培养能力
孩子的心灵是纯洁的,性格是可塑的,在培养孩子良好习惯和优秀品质的同时,学校积极采取措施,通过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他们的能力,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
(一)经典阅读,开拓视野
“腹有诗书气自华”农村的孩子读书少,作为留守儿童,他们读的书更少,掌握的课外知识不多,往往是一问三不知,因此要加强孩子的阅读指导,积极引导他们多读书,尤其是多读名著经典。课题组依托学校,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从注音读物开始,从中外名著着手,积极搭建诵读平台,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形成 “读—写—品”的格局,提升人文素养。从《论语》《三字经》,到《千字文》、唐诗宋词,再到古代散文、名人名言等等。要求学生每天利用晨读或自修时间,饱览古今传统经典,理解内容,注重理论实践结合,阐述表达现实意义。
(二)阳光体育,锻炼体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我校依托农村少年宫项目,形成了“一托三”的锻炼格局,即由少年宫提供场地和器材,大课间集体锻炼,少年宫特长培养,课余兴趣发展的培养模式。让孩子们在锻炼体魄的同时,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学习一定的体育技能。
(三)才艺展示,放飞自我
农村少年宫活动并不是仅限于体育活动,学校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聘请专业人员,开发孩子的潜能,提升孩子的水平。例如我校相继成立了葫芦丝、电子琴、口风琴以及合唱队、足球队、戏曲组等兴趣小组定期举行培训,时常在校内外参赛和进行活动表演,让孩子们在活动中展示个人风采,体验成功的快乐。
(四)劳动实践,学会生活
平凡孕育伟大,劳动创造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农村的孩子随着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也越来越脱离了劳动,许多孩子甚至连除草、打扫卫生都不会。加之先辈“劳动累、劳动苦”的思想灌输,他们往往轻视劳动,甚至轻视劳动者。因此首先要提高孩子的认识,让他们懂得劳动创造生活、劳动改变命运的道理。其次要教给劳动技能,让他们在劳动实践中掌握基本的技能。
总之,留守儿童面临着诸多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想他们所想,做他们所需,给予他们需要的一切帮助,让他们放下种种顾虑,真正融入集体,走进社会,与其他孩子一样健康快乐的成长。
参考文獻:
[1]谢妮,申健强,陈华聪.《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研究》
[2]甘肃农业大学.《如何让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
作者简介:
徐世英,男,甘肃省农村骨干教师,民勤县语文骨干教师,长期从事语文教学和班主任工作,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有一定的见解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