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将唐宋诗词作为音乐题材,在我国艺术创作中较为常,通过将唐宋诗词和音乐的结合形成了一种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音乐风格,受到了广大群众的喜爱。在以唐宋诗词为题材的歌曲创作中,作品既富有深刻的文化内涵,也兼具了优美的乐曲旋律,给人以听觉上的完美享受。本文就当代中国的唐宋诗词为题材的艺术歌曲创作进行了分析,重点对相关作品的词曲结合形态、调性结构等进行分析,进而归纳当代以唐宋诗词为题材的艺术歌曲创作特点。
关键词:唐宋诗词;艺术歌曲;音阶材料;和声形态;调性结构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唐宋诗词为题材的艺术歌曲形式开始成为中国艺术歌曲的独特风景。相比其他层出不穷的音乐流派,以唐宋诗词为题材的艺术歌曲将中国优秀的诗歌文化和乐曲结合起来,形成了一批好听的音乐歌曲,有的优秀作品更是在社会上广为流传,并不断被翻唱。我国的作曲家们也经过不断的努力和尝试,在以唐宋诗词为题材的基础上进行着各种创作,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本文就结合一些以唐宋诗词为题材的创作歌曲进行分析,进一步分析该类题材歌曲创作的形式形态及特点。
一、以唐宋诗词为题材的中国艺术歌曲发展现状
在早期使用唐宋诗词为题材进行创作的就有著名的作曲家冼星海先生,他在1936年创作了《别情·采桑子》,在1944年创作了《忆秦娥》等等,在《忆秦娥》中,他在伴奏中融入了长笛和钢琴,让整个作品韵味十足。还有刘雪庵的《春夜洛城闻笛)、林声翁的《满江红》、应尚能的《渔夫》、马思聪的《残阳》、《静》等等,都是早期的唐宋诗词创作歌曲且具有较高水平。虽然在文革时期的创作有所减少,但仍然有一些作品现世。到了八九十年代,一批新时期的作曲家出现了,而以唐宋诗词为题材的歌曲创作也迎来了新的创新和发展。还有一些各地开展的艺术歌曲创作类的学术活动,也推动了当代以唐宋诗词为题材的中国艺术歌曲创作,如第一届以“中国古诗词”为题的音乐会、首届艺术院校中国艺术歌曲演唱与创作比赛、“中国音乐金钟奖”评选等活动,都为该类题材的艺术歌曲创作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和发展平台,也涌现出了罗忠铭、叶小钢、尚德义、黎英海等优秀的作曲家。
二、词曲结合形态分析
(一)歌词内容和形式
1、歌词内容
艺术歌曲兴起于欧洲,区别于其他的通俗歌曲、民间歌曲等形式,是独具特色的诗句和音乐的结合,具有高雅、优美的情调,对提高人们的艺术修养有很大的帮助。而中国的艺术歌曲则离不开极具文学内涵的古诗词,其中较为常见的就是对唐诗、宋诗、宋词的运用,题材还涉及了惜别送别、歌颂自然、思乡怀远、亲情爱情、即事感怀等情感表达,体现了极高的艺术审美。在惜别送别的题材中,有著名的《赠汪伦》、《送别》等,在思乡情怀的题材中,也少不了李白的《静夜思》、方千里的《苏幕遮》,在歌颂自然的题材中,有《春晓》、《忆江南》等,在亲情爱情的题材中有《锦瑟》、《浪淘沙》等,在即事感怀的题材中,有《水调歌头》、《关山月》、《绝句》、《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登高》等。每一首诗歌都代表了诗人的情感,都寄托着诗人的情怀。而这些诗歌也都是艺术歌曲创作最好的题材,通过对名篇佳作的引用,一方面增强了艺术歌曲的艺术审美,另一方面也是对好词佳作的宣传带动。在我国的艺术歌曲创作当中,我们不难发现,引用李清照、李白、杜甫的诗词作品最多,当然引用其他诗人的作品数量也不少,如王维、苏轼、李商隐、杜牧、白居易、辛弃疾等。
2、歌词形式
唐朝诗歌的音律美为中国诗词史上之最,因此,在创作上,唐代诗歌音律美和韵律为艺术歌曲的创作提供了基础。在诗词创作中,平声仄声是诗词的最基本音调。六朝时期,汉语声韵在梵文声韵的影响下取得了发展,到唐末宋初,借由音乐曲调的繁荣,也出现了新的诗歌文学体裁一一词。而这一时期的诗词在韵律、节奏上和艺术歌曲有着天然的联系和契合度。因此,唐宋诗词成为众多艺术歌曲创作者的题材,也是这些艺术家们的灵感源泉。例如:作曲家黎英海的作品《春晓》,在作曲时就结合了诗词本身的朗诵节奏和平仄声调,将诗词的节奏和音乐有效的结合起来,达到了声韵上的和谐与统一。《春晓》朗诵中,我们较为习惯的朗诵方式是“春一一眠不一一觉晓一一,处一一处闻一一啼鸟一一。”而作曲家黎英海在创作中就采用了大附点接八分再接四分音符的两头松、中间紧、末尾音拖长的节奏型态,完美地贴合了旋律声部的节奏,在每一处拖音的地方都贴合了我们的朗诵习惯。
(二)腔调中的吟诵体、念白
好的艺术歌曲,离不开歌唱家的演绎,而不同的歌唱家所擅长的声部和声部特点都有所不同,为了能够更好地表达出诗人的情感,艺术歌曲往往是专门根据特定的声部进行创作,进而奠定整个旋律风格。在我国的艺术歌曲中,也借鉴了国外演唱技术,运用了固定音高,出现了介于说唱之间的吟诵技巧,让人声旋律能够更好的表达出作曲家想要表达的情感,同时,在我国以唐宋诗词为题材的创作中.还结合了我国特有的戏曲元素,将歌唱演绎的唱腔进行了发展,出现了朗诵唱,也出现了说唱、念白和拖腔的运用。比如:张箔青的《静夜思》中,男中音歌唱家在独唱时,使用了真声、假声和吟诵唱这三种方法,将词句内涵和歌曲内涵表达的更加透彻和直入人心。
三、调性分析
在20世纪之初,调性音乐不断朝着新的方向发展,出现了多调性、扩展调性、无调性以及十二音技术等。而我国以唐宋诗词为题材的艺术歌曲创作中,尝试着将民族风格和现代写作技术相结合的,更加多样化的使用了充满现代气息的调性写作技术。在高永谋的作品《声声慢》中,就使用了单一、清晰的调性结构。在作品《苏幕遮》中,使用的是相对游移的调性结构和多调性结构。有的诗词随着情感的变化使得作曲家在写作技术运用时,体现出了片段性和扩展性。有时一段、一小节都会出现一次调性的转换,调性暗示较为隐秘。
总之,我国的艺术歌曲中所使用的诗歌词句都是由较高的艺术水准的名家名篇,或思念家乡或送别友人或倾诉内心,都具有丰富的情感内涵,且与作曲家的情感和美学观念密切相关。艺术歌曲由于出自诗词,其篇幅通常短小,但浓缩的确是作曲家的精湛艺术创作技法,也是中西文化碰撞的火花。
参考文献
[1]黄彦.“诗”语境下的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分析[J].音乐创作,2010 (4).
[2]郝建红.浅析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创作[J].作家,2009 (16).
[3]李娜.中國古诗词艺术歌曲钢琴伴奏分析[D].重庆:西南交通大学,2011.
关键词:唐宋诗词;艺术歌曲;音阶材料;和声形态;调性结构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唐宋诗词为题材的艺术歌曲形式开始成为中国艺术歌曲的独特风景。相比其他层出不穷的音乐流派,以唐宋诗词为题材的艺术歌曲将中国优秀的诗歌文化和乐曲结合起来,形成了一批好听的音乐歌曲,有的优秀作品更是在社会上广为流传,并不断被翻唱。我国的作曲家们也经过不断的努力和尝试,在以唐宋诗词为题材的基础上进行着各种创作,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本文就结合一些以唐宋诗词为题材的创作歌曲进行分析,进一步分析该类题材歌曲创作的形式形态及特点。
一、以唐宋诗词为题材的中国艺术歌曲发展现状
在早期使用唐宋诗词为题材进行创作的就有著名的作曲家冼星海先生,他在1936年创作了《别情·采桑子》,在1944年创作了《忆秦娥》等等,在《忆秦娥》中,他在伴奏中融入了长笛和钢琴,让整个作品韵味十足。还有刘雪庵的《春夜洛城闻笛)、林声翁的《满江红》、应尚能的《渔夫》、马思聪的《残阳》、《静》等等,都是早期的唐宋诗词创作歌曲且具有较高水平。虽然在文革时期的创作有所减少,但仍然有一些作品现世。到了八九十年代,一批新时期的作曲家出现了,而以唐宋诗词为题材的歌曲创作也迎来了新的创新和发展。还有一些各地开展的艺术歌曲创作类的学术活动,也推动了当代以唐宋诗词为题材的中国艺术歌曲创作,如第一届以“中国古诗词”为题的音乐会、首届艺术院校中国艺术歌曲演唱与创作比赛、“中国音乐金钟奖”评选等活动,都为该类题材的艺术歌曲创作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和发展平台,也涌现出了罗忠铭、叶小钢、尚德义、黎英海等优秀的作曲家。
二、词曲结合形态分析
(一)歌词内容和形式
1、歌词内容
艺术歌曲兴起于欧洲,区别于其他的通俗歌曲、民间歌曲等形式,是独具特色的诗句和音乐的结合,具有高雅、优美的情调,对提高人们的艺术修养有很大的帮助。而中国的艺术歌曲则离不开极具文学内涵的古诗词,其中较为常见的就是对唐诗、宋诗、宋词的运用,题材还涉及了惜别送别、歌颂自然、思乡怀远、亲情爱情、即事感怀等情感表达,体现了极高的艺术审美。在惜别送别的题材中,有著名的《赠汪伦》、《送别》等,在思乡情怀的题材中,也少不了李白的《静夜思》、方千里的《苏幕遮》,在歌颂自然的题材中,有《春晓》、《忆江南》等,在亲情爱情的题材中有《锦瑟》、《浪淘沙》等,在即事感怀的题材中,有《水调歌头》、《关山月》、《绝句》、《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登高》等。每一首诗歌都代表了诗人的情感,都寄托着诗人的情怀。而这些诗歌也都是艺术歌曲创作最好的题材,通过对名篇佳作的引用,一方面增强了艺术歌曲的艺术审美,另一方面也是对好词佳作的宣传带动。在我国的艺术歌曲创作当中,我们不难发现,引用李清照、李白、杜甫的诗词作品最多,当然引用其他诗人的作品数量也不少,如王维、苏轼、李商隐、杜牧、白居易、辛弃疾等。
2、歌词形式
唐朝诗歌的音律美为中国诗词史上之最,因此,在创作上,唐代诗歌音律美和韵律为艺术歌曲的创作提供了基础。在诗词创作中,平声仄声是诗词的最基本音调。六朝时期,汉语声韵在梵文声韵的影响下取得了发展,到唐末宋初,借由音乐曲调的繁荣,也出现了新的诗歌文学体裁一一词。而这一时期的诗词在韵律、节奏上和艺术歌曲有着天然的联系和契合度。因此,唐宋诗词成为众多艺术歌曲创作者的题材,也是这些艺术家们的灵感源泉。例如:作曲家黎英海的作品《春晓》,在作曲时就结合了诗词本身的朗诵节奏和平仄声调,将诗词的节奏和音乐有效的结合起来,达到了声韵上的和谐与统一。《春晓》朗诵中,我们较为习惯的朗诵方式是“春一一眠不一一觉晓一一,处一一处闻一一啼鸟一一。”而作曲家黎英海在创作中就采用了大附点接八分再接四分音符的两头松、中间紧、末尾音拖长的节奏型态,完美地贴合了旋律声部的节奏,在每一处拖音的地方都贴合了我们的朗诵习惯。
(二)腔调中的吟诵体、念白
好的艺术歌曲,离不开歌唱家的演绎,而不同的歌唱家所擅长的声部和声部特点都有所不同,为了能够更好地表达出诗人的情感,艺术歌曲往往是专门根据特定的声部进行创作,进而奠定整个旋律风格。在我国的艺术歌曲中,也借鉴了国外演唱技术,运用了固定音高,出现了介于说唱之间的吟诵技巧,让人声旋律能够更好的表达出作曲家想要表达的情感,同时,在我国以唐宋诗词为题材的创作中.还结合了我国特有的戏曲元素,将歌唱演绎的唱腔进行了发展,出现了朗诵唱,也出现了说唱、念白和拖腔的运用。比如:张箔青的《静夜思》中,男中音歌唱家在独唱时,使用了真声、假声和吟诵唱这三种方法,将词句内涵和歌曲内涵表达的更加透彻和直入人心。
三、调性分析
在20世纪之初,调性音乐不断朝着新的方向发展,出现了多调性、扩展调性、无调性以及十二音技术等。而我国以唐宋诗词为题材的艺术歌曲创作中,尝试着将民族风格和现代写作技术相结合的,更加多样化的使用了充满现代气息的调性写作技术。在高永谋的作品《声声慢》中,就使用了单一、清晰的调性结构。在作品《苏幕遮》中,使用的是相对游移的调性结构和多调性结构。有的诗词随着情感的变化使得作曲家在写作技术运用时,体现出了片段性和扩展性。有时一段、一小节都会出现一次调性的转换,调性暗示较为隐秘。
总之,我国的艺术歌曲中所使用的诗歌词句都是由较高的艺术水准的名家名篇,或思念家乡或送别友人或倾诉内心,都具有丰富的情感内涵,且与作曲家的情感和美学观念密切相关。艺术歌曲由于出自诗词,其篇幅通常短小,但浓缩的确是作曲家的精湛艺术创作技法,也是中西文化碰撞的火花。
参考文献
[1]黄彦.“诗”语境下的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分析[J].音乐创作,2010 (4).
[2]郝建红.浅析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创作[J].作家,2009 (16).
[3]李娜.中國古诗词艺术歌曲钢琴伴奏分析[D].重庆:西南交通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