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双导师制”培养模式对西藏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作用研究

来源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515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西藏自治区因特殊的自然、历史及文化因素,地区发展稳定大局对人才的素质有着特殊的要求。如何建立校企合作“双导师制”的有效模式,培养出“靠得住、用得上、留得下”的应用型人才,为西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资源,是作为人才培养重要基地的西藏高校以及教育决策、管理与实施部门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针对这一现实,本文紧密结合西藏区情,从校企合作“双导师制”的培养模式、组织方法、可行性分析以及面临的困难和挑战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对校企合作“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性做了分析,供决策部门参考。
  关键词:双导师制 培养模式 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62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5(b)-0026-03
  近年来,国内一些高等院校对校企合作“双导师制”人才培养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总体上看,取得的成效还是初步和阶段性的,有待进一步完善。本文立足于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特殊需求,根据西藏高校现有的教育资源及企业发展现状,分析校企合作“双导师制”的可行组织方法,在此基础上探讨“双导师制”在培养德才兼备人才中的重要作用。
  1 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特殊需求
  1.1 西藏的特殊区情
  西藏自治区地处我国西南边陲,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空气稀薄,含氧量少,自然条件恶劣;西方反华势力与以达赖集团为首的分裂势力相互勾结,企图破坏我安定团结的良好局面,因此,反分裂斗争形势严峻;因其独特的地域、历史及文化,民族宗教问题敏感,维稳任务艰巨。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地域,培养“靠得住、用得上、留得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对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显得尤为重要。
  1.2 对人才的特殊需求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西藏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需要具备以下基本素质:政治素质过硬,反分裂斗争意识强烈;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意识强烈;思想道德良好,职业道德高尚;能够吃苦累劳,奉献精神强烈;身体健康,能够适应高原环境;专业技术过关,能为地区经济发展服务。
  2 基于校企合作的“双导师制”培养模式的组织方法
  2.1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及组织方法
  (1)“校企合作”的概念。“校企合作”是指大中专院校为了优化人才培养方式、谋求自身发展、实现与市场接轨、大力提高育人质量、有针对性地培养一线实用型技术人才的重要举措,其初衷是让学生在校所学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让学校和企业的设备、技术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切实提高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2)校企合作的组织方法。校企合作有不同的途径、方式和目标,因而有不同的组织实施方法,综合起来,主要有以下四种模式,即:学校引进企业模式、工学交替模式、校企互动模式、“订单”式合作模式。①学校引进企业模式,就是指将企业的一部分生产线建在校园内,在校内实行“理论学习”与“顶岗实习”相结合。②工学交替模式,指将理论学习时间与企业实践时间列入教学计划,让学生在修完理论学时后进入企业生产一线进行实践锻炼。③校企互动模式,指由企业提供实习基地、设备、原料,企业参与学校的教学计划制定,并指派专业人员参与学校的专业教学。④“订单”式合作模式,指学校在制定招生计划时按照具体某企业的人才需求,以委培的方式为该企业培养特定的人才,实现招生与招工同步、教学与生产同步、实习与就业联体,在培养过程中,企业可以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机会和优质的实践指导。
  2.2 基于西藏区情四类校企合作模式可行性分析
  (1)学校引进企事业模式。属于校企深度合作,单从培养人才的功能而言,这种模式最有利于产、学、研相结合。但是,这种模式需要学校具备充足的财力,需要一套完备的实施体制,也需要政策的扶持与规范,涉及的部门较多,实施过程较为繁复,因而组织起来也就较为艰难。从目前西藏高校的实力及相关政策保障而言,这种模式的规模推广时机尚不成熟,但可以按照“强强联合”的原则试点实施。
  (2)工学交替模式。在组织实施过程中需要校方具有积极主动的态度,加强与当地企业的沟通、交流和联系,且实施过程中的经费投入较小。从企业的自身利益而言,他们也愿意接收较为廉价的劳动力从事生产或管理的协管工作。既然学校有能力实施而企业又乐于接收,这种模式成为目前西藏高校加强校企合作的主要组织方法。
  (3)校企互动模式。需要学校积极主动地与企业联系,同时,需要投入一定的资金聘请企业专家来校讲学。从企业层面而言,需要企业具有较高的社会责任感,且需要具有一定的经济及技术实力。这种模式是校企间较为深度的合作,因目前西藏大部分企业以小型企业为主,企业精神不强,且没有经济及技术实力开展援教行动。所以,这种模式在目前的情况下缺乏规模推广的可能,但极具研究、推进潜力。
  (4)“订单”式合作模式(委托培养方式)。一般情况下需要企业承担学生的学习费用并支付一定的生活补助,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且毕业生饱和的情况下,企业一般不愿意投入数额不小的资金委培人才。因而,这种模式不具备规模推广的可能。
  2.3 “双导师制”的概念及组织方法
  (1)“双导师制”的概念。“双导师制”是在“导师制”实践经验的总结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导师制”是一种教育制度,其最大特点是密切师生关系,导师不仅要指导学生的学习,还要指导学生的生活,进行德育,以更好地贯彻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现代教育理念,导师制从制度上规定教师具有育人的责任,使教师在从事教学科研以外,对学生进行思想、学习、心理等方面的教育和指导作为其工作的另一部分[1]。“双导师制”是指为学生配备校内及校外两个导师,校内导师主要负责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引导、学习能力的锻炼、理论知识的指导及思想道德的培养,校外导师主要负责对学生进行实践技能提高及职业道德的培养,增加实践认知能力以及适应未来工作的能力。   (2)“双导师制”的组织方法。“双导师制”需要学校积极联系校外企业专家能手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并进行实操技能的培养指导,是学校教师与企业能手共同培养学生的一种组织方法。在具体组织过程中,可以在大二时配备校内导师,实施“导师制”,在大三时配备校外导师,实施“双导师制”,每个校内导师所带学生控制在15人以内,校外导师所带学生不超过5人,以保证导师以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对学生的指导,保证“导师制”实施的质量。
  2.4 基于西藏特殊区情的校企合作“双导师制”培养模式可能的实现方法
  从西藏高校教育发展的现状特别是实践教学的现状及西藏地区企业发展状况分析,高校普遍因资金不足、保障机制不完善、育人观念较为传统、对“校企合作”模式缺乏积极促进的意识、对“双导师制”育人方法重要性认识不够,企业因规模普遍较小、实力有限、企业精神中社会责任感不强、对校企联合培养缺乏积极的主动性,因而,在校企合作“双导师制”的推进中有诸多困难。但是,因校企合作“双导师制”在培养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靠得住、用得上、留得下”的应用型人才中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是我们必须要高度重视且积极推进的一项长期工作。面对这种情况,“工学互动双导师制”和“校企互动双导师制”两种模式成为目前西藏高校可以和可能实现的目标。
  3 西藏高校人才培养工作中存在的难题及校企合作“双导师制”培养模式的弥补作用
  3.1 西藏高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难题
  (1)西藏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国外反华势力与少数国内分裂分子相互勾结,妄图破坏区内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企图制造混乱、扰乱局势、把西藏从中国的版图中分裂出去。另外,西方敌对势力从来没有放弃过西化、分化中国的阴谋,借所谓的“西藏问题、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大做文章。在这种形势下,西藏处于反分裂斗争的风口浪尖。因高校具有人口高度集中、文化交流频繁、思想较为多元开放的特点,自然就成了敌对势力重点进行渗透、破坏的对象。所以,西藏高校面临着比内地任何高校都要严峻、紧迫的反分裂斗争形势。另外,国际敌对势力与我争夺下一代的斗争非常激烈,西藏高校大学生面临着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某些腐朽没落的生活方式对西藏高校大学生的影响不可低估。
  (2)学生文化基础差距较大。区外与区内生源学生的文化基础存在较大的梯度和差距,以西藏高校工科专业为例,从表1及图1可以看出,西藏高校工科专业区外与区内生源高考分数平均分差距为291分,差距极大。
  也就是说,在同一个教学班里,高分段学生的高考分数达到520分左右,而低分段学生只有240分左右。这种情况造成教学难度加大,教师很难掌握授课内容的难易程度,最终影响教学效果的实现。针对这种情况,较为有效的应对方式是分级指导和分班教学,但是,西藏高校实践教学分级指导和分班教学的制度还不完善。因此,文化基础差距较大构成了西藏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突出矛盾,具体授课过程中存在学生“吃不饱”和“吃不了”的现象,严重制约了西藏高校的教学质量的提高,影响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
  (3)实践教学发展滞后。①对实践教学重要性的认识不到位,观念还比较落后。长期以来,我国大部分高校将实践教学作为理论教学的延伸和辅助,认为实践教学就是为了验证某些理论知识的正确性及科学性,开展实践教学的目的是为了验证理论。受这种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一些教育管理部门及教师对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内、轻课外”的倾向,因此,不可避免地导致学生在理论与实践上的脱节,从而导致毕业生动手能力不强,从业素质不高,综合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②实习基地建设滞后,实习质量难以保证。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西藏高校,特别是工科专业院校存在着实习基地建设滞后的情况。一些企业考虑到管理、安全、效率等方面的因素,不愿意作为实习基地接受在校大学生实习。学校自身也由于经费紧张、观念落后等主、客观因素,在加强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中始终处于被动局面。由此可见,政府部门缺乏对企业的引导,学校缺乏主动联系企业的积极性,企业自身的社会责任感不强。因此,学生的实践教学缺乏平台。③实验实训设备缺乏。学校资金短缺,满足不了大量购置实验设备和建设成规模实训中心的需求,尤其是针对西藏地区经济社会急需的专业人才培养所需的大型实验环境、实训基地缺乏。④实验教师不足。实验教师人员不足(以西藏大学工学院为例,该学院共有35个试验室但仅有3名专职实验人员),严重影响了西藏高校正常的实践教学环节,不能有效地开展试验教学和相应的实践教学,势必造成学生“高分低能”现象,对学生的职业发展和将来的就业造成很大的障碍。近年来,西藏高校尽管通过引进、公招等方式充实了实践教学师资队伍,但由于这部分年轻老师多是从学校到学校,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走上讲台,缺乏相关职业技能、缺乏科研实践,因此这部分年轻教师的实践教学经验不足,动手能力不强,很难有效地指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实践教学的质量大打折扣。此外,实践教学老师被编制于教辅人员系列,顾名思义,所谓“教辅人员”就是指对教学起辅助作用的工作人员。其待遇及地位的失衡使相当一部分担任实践教学的老师总是想方设法跳槽到专业教师岗位,造成了实践教学老师不安心实践课程的教学,师资队伍呈现出不稳定的局面。⑤实践教学的内容及形式陈旧,缺乏创新性和吸引力。当前西藏高校工科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内容大多依附于理论教学,也就是说,实践教学的安排是根据理论教学的体系和需要设置的,没有体现出实践教学的系统性和连贯性,这种问题在实验教学中显得尤为突出。另外,实践教学形式普遍比较简单,实践项目的选择不够科学合理,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例如,在实验课教学中,演示性、验证性实验较多,而综合性、设计性以及研究性实验不够;仍是采用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受到了限制;专业实践一般是让学生到相关部门、学校、公司、企业及野外去看一看,由于实践方案不完善、教学目标不明确,加之管理比较松散,专业实践的效果不理想,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作用不大。在教学方法上,以灌输为主的教学始终占据主导地位,学生没能发挥学习主动性,导致其自身的独立性和创造性不能被充分调动。   (4)师资力量薄弱。西藏自然地理条件相对较为恶劣,远离内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对人才的吸引力不足,特别是高学历、高水平人才不愿到西藏从事高等教育工作,造成高校教师队伍力量薄弱,特别是学科带头人缺乏,严重制约西藏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和人才培养。
  3.2 校企合作“双导师制”模式在西藏高校人才培养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1)让学生在实践中加强道德体验。实践是一种很好的教育方式。社会实践可以让学生明辨是非、磨砺意志、增长才干,帮助学生健康成长成才,通过企业的实践锻炼,必然给学生提供道德体验的机会,让他们在劳动中感知真、善、美,辩明假、恶、丑,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方式,因此,校企合作“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对培养“靠得住”的合格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2)促使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的结合。“双导师制”保证了西藏高校的教学工作在加强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从而使培养的学生成为知识型的技能人才。在校内导师合理使用理论性教学方法,学生深刻理解和把握理论知识的前提下,通过企业导师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在实践中运用理论,在实践中升华理论[4]。所以,这种教学模式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在西藏逐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过程中,需要大量既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又具备娴熟实操技能的应用型人才,而校企合作“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可以有效解决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的有机结合,对培养“用得上”的应用型人才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3)解决了西藏高校“双师”型教师不足的问题。这里所说“双师”型教师,是指既能教给学生科学理论知识,又能指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的具有双重技能的教师,针对西藏高校教师队伍缺乏,特别是实践教学老师短缺的问题,通过校企业合作“双导师制”,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要求,聘请企业高级技术人员担任学生的实践教学导师,使校内的理论教师与企业的实践导师“合二为一”,共同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
  (4)解决西藏高校实验实训设备缺乏的问题。企业的生产线拥有充足的设备,相比学校实验设备而言,这些设备的可操作性强、过程环境更加真实,是学生进行实践学习的宝贵资源。在企业为学生指定实践导师,师生双方边教、边学、边做,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进行实操训练,这种真实的实践感知与学校模拟实验相比,其效果不可同日而语。另外,学校与企业共建实训平台,甚至以企业为实训基地,可以有效解决学校实验实训设备缺乏的问题。
  (5)实现学生与工作岗位的零距离对接。“双导师制”构建了学校与社会联合培养学生的新载体,建立了学生实习、就业的长效互动机制。学生通过到企业这个全真环境下进行实践锻炼,可以极大地提高自身技能,可以加强对理论知识的体验,从而实现由理论知识到实践技能的升华,对促进学生素质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更为重要的是,校企合作“双导师制”培养模式让学生更早地接触社会、接触工作岗位,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价值观。因此,这种“零距离对接”对学生的快速成才和健康成长意义重大。
  (6)是深入开展“产、学、研”一体化合作的有效方式。通过校企合作“双导师制”的成功运作,依靠校内导师与企业导师的密切合作,校企双方找到了合作内容、合作对象、合作方式的最佳结合点。在充分了解企业需求的前提下,对学校的条件与资源进行全面分析,确定合作内容,做到因材施教,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一体化,校内实践教学与校外实践教学相结合,把学校的智力优势与企业的资源优势更好地结合起来,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取得“1+1>2”的协同效应,从而使校企双方产学一体化合作真正实现长效、互惠、可持续发展。
  4 结语
  虽然,西藏高校推广实施校企合作“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无论从高校的发展现状还是企业成长状况分析,都存在较大困难,但其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对培养政治素质过硬、思想品德良好、职业道德高尚、专业技术娴熟的复合型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因此,为推进西藏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教育管理部门、高校、企业等部门必须对此予以高度重视、积极探索和大力支持。
  参考文献
  [1]石沁禾.试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途径[J].管理科学,2011(5):36.
  [2]安建华.加大高校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双导师制[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报,2003(1):66.
  [3]孟宪军.关于实施本科生导师制之理论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3):119-140.
  [4]安建华,程长羽.加大高校人才培养力度的新模式—— 双导师制[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3(1):65-67.
  [5]丁佩芬.“双导师制”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07(3):56-57.
  [6]郑发泰.顶岗实习“双导师制”的实践[J].现代企业教育,2011(7):178-179.
其他文献
铁路在“互联网+”背景下发展电子商务面临诸多机遇和挑战。铁路企业要抓住机遇,应对挑战,积极创建电子商务平台,推动铁路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与发展。为此,应明确发展目标,加
高校是我国科技创新的一支重生力军。作为高校科技工作的重组成部分,基础研究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本文通过对天津市高校基础研究投入和产出及成果转化状况研究,分析成果转化率
创业家对产业集聚的形成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学者们已经从不同的视角对此进行研究。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首先将创业家对产业集聚的影响归纳为示范效应、知识溢出效应和创业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