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杜甫

来源 :现代教育教学探索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nbincoo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盛世与衰世的交替,成就了一代伟人杜甫的崇高人生。今天,我们走近杜甫,让我们感受诗人感人至深爱国思想,体味诗人推己及人的人文胸怀,领悟诗人沉郁深厚的诗歌风格。走近伟人,我们感动,体验灵魂涤荡与洗礼,获得精神提升,走近伟人,我们感动,透视伟人的崇高与博大,走向崇高,走向成熟。
  【关键词】杜甫;忠君爱国;心忧黎元;开辟新风
  Walk up Dufu
  Hu Xian-mei
  【Abstract】Peaceful times and life time of alternation, achievement Dufu's lofty life of the generation great man.Today, we walk up Du Fu, let we feeling the poet move people deeply patriotic thought, the body flavor poet push F and the person's humanities breadth of view, comprehend poet deeply depressed and deep verse style.Walk up great man, we touched, experience the soul Dconcuss with baptize, acquire spirit to promote, walk up great man, we touched, see through great man of lofty and great, alignment lofty, alignment mature.
  【Key words】Dufu;The gentleman of loyalty is patriotic;The heart sorrow Li dollar;Develop new breeze
  
  正文
  走近伟人,我们感动,走近伟人,我们追求崇高。一代诗圣杜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诗人。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杜甫其人被称为“诗圣”。今天,我们试着走近一代诗圣杜甫,让我们感受诗人那崇高感人至深的爱国思想,那博大广爱、推已及人的人文胸怀,让我们领悟诗人沉郁深厚的诗歌风格。
  
  1. 忠君爱国,矢志不渝
  
  杜甫出身于一个“奉儒守官”的官僚家庭。十三世祖杜预是西晋名将,祖父杜审是武则天的著名诗人,父亲杜闲曾为兖州司马和奉天县令。“生死免租税,名不隶征伐”,他享有不纳租税、不服兵役等特权。杜甫深受儒家思想响影,却又超越了儒家思想。儒家主张“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杜甫却不管穷达,都要兼济天下;儒家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杜甫是不管在不在位,都要谋其政!他的忠君爱国思想是自觉的,“生逢尧舜君,不忍便永决,当今廊庙具,构厦岂云缺?葵藿 倾太阳,物性固难夺。”诗人爱国思想就像向日葵跟太阳转,是发乎天性的,忠君爱国的思想和行为在他的生命中是一以贯之,所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早年的杜甫,“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是他的最高理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便见证了诗人的雄心壮志。因为奸臣李林甫擅权,杜甫两次求官两次失败,开始过着“朝扣富儿们,暮随肥马尘”的屈辱生活,以至经常挨饿受冻“饥饿动即向一旬,敝衣何啻悬百结”。但这并没有磨灭他的爱国之志,他没有回避艰苦,还是坚决地走上了积极人世的道路。生活折磨了杜甫,也成全了杜甫。诗人目击现实生活中的种种不平和唐王朝的衰败现象,不禁忧愤填膺,悲从中来,发言为诗,“破胆遭前政,阴谋独秉钧,微生霑忌刻,万事益酸辛”。这是对于李林甫专权、文士遭殃的悲惨命运的描述,也是诗人理想不能实现愤懑之情的大胆倾吐。安史之乱期间,国家岌岌可危,人民灾难深重,诗人也历尽艰险。在陕北,他和人民一起逃难,沦陷长安,亲眼目睹胡人屠杀焚掠,和人民一同感受国亡家破的痛苦。为了献身恢复事业,他只身逃出长安,投奔凤翔(当时唐肃宗在此继位)。 “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从这些诗句可见他的忠君爱国思想矢志不渝。诗人被任为左拾遗,这是一个人从八品却又很接近皇帝的谏官。因上疏营救房馆的罢相,不料触怒肃宗。几受刑戮。从此他屡遭贬斥。在由凤翔回鹿州途中,在羌村,在新安道上,他看到各种惨象。诗人哀悼为国牺牲的“四万义军”。一方面大力揭露兵役的黑暗,同情人民;一方面还是勉励人民参战。这使他写出了一系列的具有高度爱国精神的诗篇。他在后来的漂泊生活,不论怎样困苦,不论漂泊到什么地方,他总是在关怀国家安危,关心国家大事。象“向来忧国泪,寂寞洒衣巾”、“安危大臣在,不忍泪长流”,这类诗句是很多的。在漂泊的十一年间,他写了一千多首诗。杜甫在四川漂泊了八九年,在湖北、湖南漂泊了两三年。七七O年冬死在由长沙到岳阳的一条破船上,“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这是他对祖国最后的怀念,赤子之心,感人至深。
  
  2. 推己爱人,心忧黎元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尽自己的一生与万民同哀乐,衷肠热烈如此。推己爱人,心忧黎元是杜甫人生的中心思想。诗人始终关注人民,关心人民,只要一息尚存,总希望看到人民过上好日子,所以他说“尚思未朽骨,复睹耕桑民”。杜甫的诗不仅广泛地反映了人民的痛苦生活,而且大胆地深刻地表达了人民的思想感情和要求。
   “三吏”、“三别”中,他反映了广大人民在残酷的兵役下所遭受的痛苦生活。在这里,有已过兵役年龄的老汉,也有不及兵役年龄的中男,甚至连根本没有服兵役义务的老妇也被捉去。天宝十载《兵车行》就是一首直接描绘人民苦难生活,为人民代言的诗篇。诗人亲目所睹,亲耳所闻,感受至深,深切地表现人民的巨大悲痛和反战情绪。“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以汉喻唐,生动描写了当时农村田地荒芜,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的情景。尽管如此,官府仍然敲骨吸髓,横征暴敛,鱼肉人民,故诗人郁愤满腔,不禁厉声责问:“县官为索租,租税从何出?!”诗人发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的慨叹后,仍未搁笔,而是继续抒写人民的怨恨,把悲痛之情推向高潮:“君不见八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由于诗人心忧天下,同情人民,因而对封建权贵的贪婪、腐朽的罪恶生活,给予无情揭露。《丽人行》一诗,生动揭露了杨国忠兄妹骄奢淫逸的无耻行径和咄咄逼人的嚣张气焰。“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这简直指着杨国忠的鼻子骂了。全诗客观地把杨氏兄妹铺张淫靡的生活揭示在人们眼前,最后愤怒抨击。诗人把艺术的描绘和哲学的解析有机地结合起来,形象地揭示贫富对立,显示了诗人对贫苦人民的深切同情,写出了光耀千秋的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
  杜甫在多年饥寒的体验中,加深了对人民的同情。有时一想到人民的痛苦,他便忘怀了自己,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诗中,写道:“入门闻号眺,幼子饿已卒,吾宁舍一哀,里巷亦呜烟。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但后面他笔锋一转:“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抚迹犹酸辛,平人固骚屑。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在幼子饥饿而死的情况下,诗人想到了比他更贫富更艰难的“失业徒”“远戍卒”。当茅屋为秋风所破时,他却发生这样的宏愿: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就亦足!“他宁愿”冻死“来换取天下穷苦百姓的温暖,这是何等胸襟!何等理想!”“宁苦身以利人”,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诗人这种推己及人的博大胸襟和关注天下苍生的崇高理想,千百年来一直感动着人们。
  
  3. 集成传统 开辟新风
  
  唐代是我国诗歌的繁荣时代,而诗人杜甫又把唐诗成就推到了不可企及的高峰。杜甫是唐诗的集大成者,诗人把律诗推到了最高境界,诗歌语言锤炼到了极致,千锤百炼,炉火纯青。诗风之美,无人能及。
  被誉为“古今七言律诗之冠”的《登高》一诗,首联对起,“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其中天、风、沙、渚、猿啸、鸟飞,天造地设,自然成对。不仅上下句对,而且句中自对,如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读来富有节奏感,经过诗人艺术提炼,十四个字,字字精当,无一虚设,用字遣辞,“尽谢斧凿”,达到了奇妙难名的境界。这首律诗,八句皆对。“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不只“全篇可法”,而且“用句用字”,“皆古今人必不敢道,决不能道者”。它博得“旷代之作”的盛誉。
  杜甫诗歌沉郁顿挫,风格之美,为唐代诗歌群星灿烂星空中最辉煌的一颗,光彩夺目,普照人间。当诗人沉思默想,忧愤填膺时,就变得沉郁。当诗歌语意停顿挫折,仿佛是音乐上的休止符,表面上休止了,骨子里没有休止,而是韵味的延续与深化,诗歌起承转合,抑扬顿挫,纡徐斗健,交互为用,或起或伏,有情有景,相间相融,这就是顿挫。沉郁和顿挫,是水乳交融地结合为一体的。“沉郁一中,运以顿挫,方是词中最上乘。”陈廷焯说:“所谓沉郁者,意在笔先,神余言外。”“它要求若隐若现、欲露不露,反复缠绵,终不许一语道破。匪独体格之高,亦见性情之厚。”这些话,强调了情感的深厚性。沉郁,就是指情感的深厚、沉郁、忧愤、蕴藉。杜甫之诗,博大精深,浩瀚汪洋,变幻莫测,为沉郁之极至。他一生佗祭,两袖清风,但他人格高尚,爱国爱民,故诗中所明之志,所抒之情,所咏之物,所叙之事,所绘之景,极其忠厚诚实,故其艺术造诣亦极其深厚,因而能极尽沉郁之志。“心折此时无一寸,路迷何处望三秦?”(《冬至》)时至冬至,诗人想到的是长安,爱国之情,何其执着,深沉、缠绵。
  忧国忧民,忧愁成为杜甫诗歌沉郁的主要内容。但是,如果这种忧愁仅仅是个人的,而和人民、国家、民族的命运没有多大联系,那么这种忧愁就象天空的薄云,悠悠忽忽,无根无绊。这样,沉郁之情就必然显得不深不厚。只有当个人的忧愁和人民的楚痛、国家的前途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时,只有当自己的忧愁反映了人民的思想感情、兴趣、愿望时,这种忧愁才具有丰富的情感层次,才能使沉郁获得深厚的情感。杜甫诗歌所表现的忧愁决不是个人的,而是反映了人民的苦难、民族的命运、国家的前途,因而就赋于沉郁深厚的内涵。《三吏》、《三别》标志杜甫诗歌进到了一个新的境界,沉郁风格也达到了最高水平。杜甫越是接近人民,诗人的目光越是往下看,诗歌思想境界就越高,人文精神也越高,也就越增强他的沉郁风格的深度和广度。
  韩愈说:“李杜文章在,光艳照千年。”走近杜甫,我们接受诗人思想与诗歌光艳照耀,沐浴在这千古不变的光芒中,走向成熟与崇高。
  收稿日期:2010-08-13
其他文献
【摘要】在初中地理的教学过程中,对地理图表及其运用能力的培养进行了深入探究,认识到地理图表在地理教学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教学活动中培养读图能力是教学的重点,加强图表学习方法指导,有深入研究的理论价值和实现意义。  【关键词】地理图表;重要性;读图;方法;案例  Know geography chart and its usage ability development  Li Hui-zhi
期刊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激活课堂,让学生处于最佳的学习状态,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然而,传统的文言文课堂教学,教师往往采用简单而机械的“识词——翻译—
期刊
课外阅读是语文实践活动的重要形式,它的意义深厚而广泛。课外阅读可以巩固课内所学过的读写知识,提高阅读和写作水平;课外阅读能拓宽知识面,陶冶情操,培养自学能力,促进少年儿童健康成长;课外阅读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孩子整体语文素质,为孩子的人生打好底色,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等。  我们应该怎样以新课程的理念去理解和指导课外阅读呢?  1. 对孩子的教育重视“兴趣”   孩子是一张白纸,他们不可能真的
期刊
小学语文新课标指出:6年级学生要根据作文要求选材,写出有中心、有条理、有真情实感的简单记叙文,能用正确语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为此,指导6年级作文应该从两个方面去入手:  1. 抓好积累   1.1 直接经验的积累。  指导形式从大自然中捕捉作文材料。我们可分门别类指导学生对大自然进行观察,知道他们对大千世界观察所得的材料进行积累。  1.2 间接经验的积累。  在指导学生通过直接经验积累材
期刊
【摘要】报道发现桉树枝瘿姬小蜂成虫对佳多智能JDA型虫情测报灯和高压汞灯不趋光,  而70%左右的桉树枝瘿姬小蜂成虫对荧光灯、蓄电池灯趋光,因此认为桉树枝瘿姬  小蜂有弱趋光性。可试验利用荧光灯、蓄电池灯结合颜色粘板进行监测和诱杀防治。  【关键词】桉树枝瘿姬小蜂成虫;弱趋光性;佳多智能测报灯;高压汞灯;荧光灯;蓄电池灯  Preliminary study on phototaxis of L
期刊
【摘要】三例化学实验的改进。  【关键词】绿色化学;仪器;改进;效果   Small medicine bottle, inject a machine to use in the investigation activity  Ren Ai-xia,Luo Ping  【Abstract】Three chemistry experiment of improvement.  【Key w
期刊
【摘要】由于古诗词有创造规则和艺术手法的特殊性,再加上时间久远和学生经历短浅等方面的原因,使古诗词教与都学有了一定的难度。所以说,探讨古诗词的教学方法,是每一位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义务和责任,也是提高自己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方法;途径  Also talk the poem phrase of thou teaching  Shan Ai-jun  【Abs
期刊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踏着我市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脚步,我走上了工作岗位。“悠悠四载寒暑,几多欢笑,几多愁”,在课改中我有过欣喜若狂,享受着课改的与时俱进,发自内心地想说:“课改,真好!”,也有过迷茫疑惑,浅尝着课改给青年教师所带来的成长的阵痛,我不禁沉思:孩子们啊!老师应该给你们带来一个怎样的课堂呢?  我曾经执教过人教版小学语文第9册《蟋蟀的住宅》一课,为了从学生欣赏的角度出发,
期刊
在文章中,对主题、结构和内容三者间的关系,有种形象的比喻,称主题是文章的灵魂,结构是文章的骨架,内容是文章的血肉。作为中学语文教师,把如何使学生写作主体鲜明,结构匀称,内容充实始终作为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当然,至于怎样提高学生写作能力,既需要知识积累也需要表达技巧,很难一概而论,训练途径真是五花八门,不胜枚举。然而,大量实践证明阅读与写作是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而且联系十分紧密,如果从两者间
期刊
爱心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一位教师只有怀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教育对象的崇高而神圣的受,才有可能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创造出优异的成绩。对于特殊生来说,更需要老师倾注一片爱心,需要用爱去温暖他们的心灵,用爱去感化他们。有的老师,看到特殊生往往冷眼相对。有的老师,对特殊生的缓慢进步很焦急,“恨铁不成钢”,于是为了促其早日成“钢”也为了维护集体的荣誉,或采取训斥他,责令写检查,或责令其限期纠正,甚至用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