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递信息 交流情感

来源 :启迪与智慧·教育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jlmai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学者保罗·朗格朗提出“终身教育体系形成的基本原则,是不同部门之间的相互依存性,即相互联系性。只有加强不同教育部门之间的合作和联系,才能实现教育的逻辑一贯和整体化发展,其具体表现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之间的有机结合,其中家庭教育是基础,学校教育是关键”。因学生的生理特征、心理特征和学习特点等因素,充分利用家长这一教育资源,真诚地关怀学生,切实承担起教育责任。学生家长,作为学生的第一任和终生信赖的老师,是教育的重要资源,教师作为学生主要的精神关怀者,并在与学生的相互关怀中共同成长,应该多与家长沟通联系。
  一、“沟通”的心理学内涵
  20世纪初,随着英国心理学家麦孤独和美国社会学家罗斯关于社会心理学家专著的出版,心理学家们开始把目光从个体、个人与人物之间的关系转向了个体、群体、人与人与群体的关系研究上。到了70年代,海德的《人际关系心理学》、哈佛大学心理专家梅奥的“霍桑效应”的发现,让人们真正认识到沟通在社会生活的存在及沟通的意义所在。
  在心理学中,沟通被定义为“信息的传递和交流的过程,包括人际沟通和大众沟通”。著名心理学家贝克尔对沟通曾做过细致的分析,他指出,沟通过程有信息源、信息、通道、信息接收者、反馈、障碍、背景等七个要素构成。根据沟通的七要素关系,我们很清楚地看到: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即信息源把已经确定的教学内容,借助沟通背景,通过“信息通道”,克服沟通障碍,传送给信息接收者——学生,双方都在不断调整的同时也都不断把信息回馈给对方,最终使学生获得知识,获得情感分享,进而维持心理平衡,促进目标的实现。因此,教学活动过程是一个完整的人际沟通的过程。为了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教师采用何种方式与学生沟通就显得很重要。
  二、关于“人际关系三维论”的沟通理论
  在众多的沟通理论中,舒茨的“人际关系三维论”是普遍认可的。他提出,人际关系是人与人在沟通交往中建立起来的直接的心理上的联系,它具有个体性、直接性、情感性。良好的人际沟通是在遵循相互性、交换性、自我价值保护、平等等原则基础上,随着自我暴露的不断增加,及信任度和接纳度的不断提高而逐渐加深的。它着重强调,在人际沟通中,人有三种最基本的需要,即包容需要、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
  舒茨用三维理论解释群体形成与群体的解体。他提出,群体形成过程的开始是包容,而后是控制,最后是情感,这种循环不断发生。群体解体的过程顺序相反,先是情感不和,既而失去控制,最后难于包容,导致群体解体。教学活动属于人际沟通的一种,有其特殊性。首先沟通双方在一个时期内相对稳定,不可以调换。其次,教师是整个沟通过程中相对的信息源,这种特殊性就决定了教师在整个沟通过程中占据沟通的主导地位,因此教师采用何种沟通方式直接决定教学沟通的进展。
  三、教师与家长的有效沟通
  家长的组成是非常复杂的,其知识结构、职业类别、性格气质、修养程度等都参差不齐,于不同的阶层家长沟通也应该用不同的方式。的确,和家长沟通不是很容易,教师如何与来自不同阶层、不同岗位的家长做好沟通,这直接涉及到教育教学效果,影响到学校在社会上的形象。
  (一)正确评价学生是有效沟通的基本保障
  学生经常会犯成绩下降、上学迟到或与同学产生摩擦等错误。但是每位学生都有他们的闪光点,他们都是家长的希望和寄托。教师与家长接触,往往离不开评价学生。在家长面前评价学生,切不可一见面就告状,家长面对老师时已经很紧张了,深怕孩子表现不好。教师与家长沟通时要讲究方式,在共同语言上多交流,更要注意语言技巧。如果学生多次犯错,在你的教育下还不改,这就需要和家长商量解决办法。教师可以先和家长拉拉家常,谈谈学生在学校表现好的一面,肯定孩子的进步和成绩,再逐步提出孩子的缺点,需要改进的地方,并强调没有学生是完美的,有缺点是正常的,关键是如何正确对待孩子的缺点并帮助他改正。这样使家长听后,觉得这是教师的肺腑之言,感到教师是真正为了孩子好,其目的和任务是与家长的愿望是一致的,从而做到心理相容,共同教育学生。
  (二)尊重家长是有效沟通的有力保证
  教师一见面就告状,埋怨数落家长没有教育好孩子,导致孩子身上有这样那样的缺点。把自己撇的干干净净,毫无责任,家长极易产生逆反心理,与教师对着干。家长与学校教育一旦产生不可调和的矛盾,是极不利于孩子的教育的。事实上,由于家长和教师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其两者之间能互相获得大量的信息,这就决定了教师与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具有互补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由于家长的期待和信任,教师能获得职业幸福感;家长因为老师的关心而对学校教育产生信赖感,这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三)沟通方式影响沟通的有效性
  与家长的沟通方式有很多,对待不同层次的家长可以用电话、家访、家校通、邮件、家校联系册、家长会、请家长到校等多种不同形式,与家长取得联系。在与家长沟通的过程中,要有针对性和时效性。例如:有些孩子比较顽皮,屡教不改,家长渐渐失去信心,进而放任不管,对于这样的情况教师要及时将学生的点滴进步反映给家长,鼓励他们对孩子有信心。
  总之,教师要注重与家长的有效沟通,充分利用家长这一教育资源,真诚地关怀学生,切实承担起教育责任,以人格影响人格,以智慧启迪智慧。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