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红素氧合酶-1在急性百草枯中毒小鼠肺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来源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ausuny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观察百草枯中毒小鼠肺组织血红素氧合酶-1 (HO-1)的表达,探讨其在百草枯中毒肺损伤中的机制。

方法

将58只雄性ICR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8只)和染毒组(50只),采用一次性灌胃20%百草枯溶液50 mg/kg建立中毒模型,对照组灌胃等量生理盐水。对照组于实验首日,染毒组于染毒后6 h及1、 3、 7、 14 d分别处死8只存活小鼠取肺组织,行苏木素-伊红(HE)染色后光镜下观察肺组织病理改变;免疫组化法检测肺组织HO-1阳性表达;蛋白质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 Blot)检测肺组织HO-1蛋白表达;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

结果

小鼠染毒后1 h即出现呼吸急促、乏力等症状,3~5 d时表现最为严重,14 d时饮食、活动恢复正常。光镜下观察显示,对照组肺组织无明显病理改变。染毒1 d时肺泡结构紊乱,肺组织出现明显的出血、水肿和炎性细胞浸润;3 d时肺组织病理改变加重;7 d时肺泡炎症表现减轻;14 d时炎症表现基本消失,但肺泡结构仍紊乱。免疫组化显示,对照组肺组织细胞中HO-1多不表达,少许轻度表达于气道上皮细胞。染毒1 d时HO-1主要分布于气道黏膜上皮细胞、炎性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的胞质中;随后表达逐渐减少,7 d时恢复至对照组水平。染毒6 h时肺组织HO-1蛋白表达(灰度值)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2.438±0.467比0.475±0.167,P<0.01),1 d时达高峰(9.200±0.940比0.475±0.167,P<0.01),持续至7 d时恢复至对照组水平(0.825±0.260比0.475±0.167,P>0.05)。染毒6 h时肺组织SOD活性(μU/L)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649.681±13.951比1 167.051±15.744,P<0.01),随后逐渐升高,至14 d仍显著低于对照组(859.733±121.079比1 167.051±14.744,P<0.01);染毒6 h时肺组织MDA含量(μmol/L)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4.542±0.266比3.705±0.176,P<0.01),1 d时达到高峰(5.956±0.281比3.705±0.176,P<0.01),随后逐渐下降,3 d时已恢复至对照组水平(4.134±0.168比3.705±0.176,P>0.05)。

结论

急性百草枯中毒小鼠肺组织HO-1表达明显增高,可能是参与百草枯中毒肺损伤的重要保护机制。

其他文献
钉螺是日本血吸虫的唯一中间宿主,感染性钉螺是血吸虫病传播的主要风险因素之一.因此,感染性钉螺检测在血吸虫病预防控制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最近,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
疼痛是手术后患者常见症状之一,是个体的主观感受。1994年,国际疼痛研究会提出:“疼痛是一种与组织损伤和潜在损伤相关的不愉快的主观感受和情感体验”[1],为人类共有而个体差异很大的一种不愉快地感觉,是不可缺少的一种生命保护功能[2]。手术后疼痛不仅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及生理功能,还严重影响患者的社会心理感受。在临床护理中,疼痛亦被作为继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之后的“第五生命体征”来评估与处理[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