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中国艺术届资深人士、当代艺术理论研究与批评家,王春辰成为策展人似乎是件理所当然的事,他自2008年开始,自北京辐射纽约、香港、伦敦、首尔,大力推介当代艺术和影像,以中央美院副教授的身份和深厚学术功底,证明艺术永远不是封闭的,而是需要介入社会,成为现象,成为生活。
在策展过程中,王春辰被问到最多的问题是“为什么要做这个展览?因为对题目感兴趣?”其实这个问题更适合放在当代艺术和当代文化整体语境去做回答,更广义的答案在于“这个展览、这件事情有创新、有意义”,正如王春辰坦诚,他其实并没有真正研究过动画,但“一个艺术家,无论是动画还是什么,首先的出发点不是满足一个群体,满足某些人的欣赏喜欢”,深圳动画双年展从一年前开始筹备和讨论、恰好找到深圳华侨城要举办文化 事业的契机、带着将“新媒体艺术”具象化的愿望,直到开幕,都是王春辰抱着将“独立动画”影像最大化的希求,显然,这并不再是一小群人的事“因为双年展是以学术研究、提出问题、展示现状为主的一种展览机制,我们是整体通过独立动画双年展的平台将中国独立动画创作推向一个高度,让社会更加充分意识到这样一个艺术媒介,特别是在艺术创作上使人们更加重视或者是更加意识到它的价值和意义”,在王春辰看来,区别于“商业动画”的“独立动画”已经是一种社会需求。
对于首届盛事的成功,王春辰有着自然而然的自豪感,“大家会认为这次首届深圳独立动画双年展集中地把中国近十几年独立动画发展整体面貌做了一次集体亮相,凡是做独立动画比较有影响、比较有成就,或者刚刚进入这一领域,但成绩比较突出的青年艺术家都在双年展里展出。”在他口中,这种艺术方式是一次“虚拟艺术工程”,因其耗费大量人力物力,需要历经一两年完成,有一个完整的计算,周密的计划,整个创作机制就和一次真正的科学工程项目几无分别,但最终想要触及的是“虚拟表达艺术家内在的情感、内在的心理世界”,并从而界定这个概念,丰富这个说法的内容,让这个概念引领一种理论模式“我们想是通过整理应用,整个十几年中国独立动画创作可以构成中国,甚至包括当代社会国际范围内这种独立动画创作的一种状态”。在这个过程中,偏向传统的手绘和偏向现代科技的CG技术并无确切界限,展开的是这个世界的丰富和我们对这个世界的幻想。
在整个策展过程中,王春辰切身体会到了遗憾,中国独立动画走过十几年的路途,既有浩如烟海的资料,也能体察其中文献的缺失,因为始终缺乏一个严格的梳理和全面整理,许多资料只剩下表面信息,实质性的东西已经是遗失状态,“就像中国十几年的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一样,发展太快,大家来不及把东西沉淀下来的时候我们又去做别的事情”,幸好这十几年间艺术家的意识已经越来越明确,走向动画,让其成为一种独立、自觉的媒介和表达,跳脱既定的“儿童片”范畴,这令这次双年展更具备艺术责任感和使命感。本身动画就是“慢”的艺术,制作一个镜头便需要几十张乃至上百张的画作,这是极具考验的,需要人们进入一种极度耐心的状态,本身也是繁忙中的沉淀,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有这样一群人保有这样的耐心,其实很珍贵,对王春辰而言,“这是我们这十年艺术家给我们一个积极的提示”,而在这十年中,中国独立动画的创作手段越来越丰富,表达对象的题材越来越多,跳脱出过去传统中国神话、传说、童话故事的限制,也是王春辰乐于见到的——“现在艺术家不这样想,甚至把自己的感觉,把自己对世界的构想,甚至是一个 哲学概念都可以演绎成一段动画故事或者动画创作,这一点就是当代艺术对他们的启发或者对他们的影响。”展会涉及的艺术家年龄层次非常丰富,从四十几岁的中年艺术家到二十出头的新锐学生,王春辰强调,双年展是给他们搭建的平台,“让二十多岁的人不要到三十岁的时候放弃,三十多岁的人也不要满足,而是走向更高的成长,这就是做双年展,做艺术研究、艺术展览包括我们梳理历史的一个学术出发点,也是我们做这个事情的一个目标”。
对独立动画的未来,王春辰做出的展望更是学者式的,他强调了如今的现实——“独立动画没有特别的被人作为一个独立艺术品去收藏”,不若油画、雕塑,一张光盘的艺术,这个观念尚且需要改变,呈现它应有的意义。“独立动画不光是一种理念,还是一个实体,这个‘实体’不是一个占据巨大空间的实体,最后的结果就是光盘,但是光盘播放以后是一个巨大的视觉世界”,“收藏”也是一种理念的收藏,一个艺术家创作的实验性、记录性、探索性、观念性,全部构成了收藏的脉络和线索。通过这次双年展,至少可以肯定,大家会更加重视这个艺术媒介的价值和意义,也会产生更多的社会接触,在国内艺术基金并不发达的情况下,如何支持这些艺术家的创作,仍处在需要摸索的状态,“要靠独立动画为生几乎是不可想象的”,王春辰谈到了这个严峻的话题,但是也乐观的笑道“中国的今天不是一个贫寒的世界”,“毕竟这是一个非功利、非商业的艺术创作,需要社会支持”。(编辑:谢若琳)
在策展过程中,王春辰被问到最多的问题是“为什么要做这个展览?因为对题目感兴趣?”其实这个问题更适合放在当代艺术和当代文化整体语境去做回答,更广义的答案在于“这个展览、这件事情有创新、有意义”,正如王春辰坦诚,他其实并没有真正研究过动画,但“一个艺术家,无论是动画还是什么,首先的出发点不是满足一个群体,满足某些人的欣赏喜欢”,深圳动画双年展从一年前开始筹备和讨论、恰好找到深圳华侨城要举办文化 事业的契机、带着将“新媒体艺术”具象化的愿望,直到开幕,都是王春辰抱着将“独立动画”影像最大化的希求,显然,这并不再是一小群人的事“因为双年展是以学术研究、提出问题、展示现状为主的一种展览机制,我们是整体通过独立动画双年展的平台将中国独立动画创作推向一个高度,让社会更加充分意识到这样一个艺术媒介,特别是在艺术创作上使人们更加重视或者是更加意识到它的价值和意义”,在王春辰看来,区别于“商业动画”的“独立动画”已经是一种社会需求。
对于首届盛事的成功,王春辰有着自然而然的自豪感,“大家会认为这次首届深圳独立动画双年展集中地把中国近十几年独立动画发展整体面貌做了一次集体亮相,凡是做独立动画比较有影响、比较有成就,或者刚刚进入这一领域,但成绩比较突出的青年艺术家都在双年展里展出。”在他口中,这种艺术方式是一次“虚拟艺术工程”,因其耗费大量人力物力,需要历经一两年完成,有一个完整的计算,周密的计划,整个创作机制就和一次真正的科学工程项目几无分别,但最终想要触及的是“虚拟表达艺术家内在的情感、内在的心理世界”,并从而界定这个概念,丰富这个说法的内容,让这个概念引领一种理论模式“我们想是通过整理应用,整个十几年中国独立动画创作可以构成中国,甚至包括当代社会国际范围内这种独立动画创作的一种状态”。在这个过程中,偏向传统的手绘和偏向现代科技的CG技术并无确切界限,展开的是这个世界的丰富和我们对这个世界的幻想。
在整个策展过程中,王春辰切身体会到了遗憾,中国独立动画走过十几年的路途,既有浩如烟海的资料,也能体察其中文献的缺失,因为始终缺乏一个严格的梳理和全面整理,许多资料只剩下表面信息,实质性的东西已经是遗失状态,“就像中国十几年的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一样,发展太快,大家来不及把东西沉淀下来的时候我们又去做别的事情”,幸好这十几年间艺术家的意识已经越来越明确,走向动画,让其成为一种独立、自觉的媒介和表达,跳脱既定的“儿童片”范畴,这令这次双年展更具备艺术责任感和使命感。本身动画就是“慢”的艺术,制作一个镜头便需要几十张乃至上百张的画作,这是极具考验的,需要人们进入一种极度耐心的状态,本身也是繁忙中的沉淀,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有这样一群人保有这样的耐心,其实很珍贵,对王春辰而言,“这是我们这十年艺术家给我们一个积极的提示”,而在这十年中,中国独立动画的创作手段越来越丰富,表达对象的题材越来越多,跳脱出过去传统中国神话、传说、童话故事的限制,也是王春辰乐于见到的——“现在艺术家不这样想,甚至把自己的感觉,把自己对世界的构想,甚至是一个 哲学概念都可以演绎成一段动画故事或者动画创作,这一点就是当代艺术对他们的启发或者对他们的影响。”展会涉及的艺术家年龄层次非常丰富,从四十几岁的中年艺术家到二十出头的新锐学生,王春辰强调,双年展是给他们搭建的平台,“让二十多岁的人不要到三十岁的时候放弃,三十多岁的人也不要满足,而是走向更高的成长,这就是做双年展,做艺术研究、艺术展览包括我们梳理历史的一个学术出发点,也是我们做这个事情的一个目标”。
对独立动画的未来,王春辰做出的展望更是学者式的,他强调了如今的现实——“独立动画没有特别的被人作为一个独立艺术品去收藏”,不若油画、雕塑,一张光盘的艺术,这个观念尚且需要改变,呈现它应有的意义。“独立动画不光是一种理念,还是一个实体,这个‘实体’不是一个占据巨大空间的实体,最后的结果就是光盘,但是光盘播放以后是一个巨大的视觉世界”,“收藏”也是一种理念的收藏,一个艺术家创作的实验性、记录性、探索性、观念性,全部构成了收藏的脉络和线索。通过这次双年展,至少可以肯定,大家会更加重视这个艺术媒介的价值和意义,也会产生更多的社会接触,在国内艺术基金并不发达的情况下,如何支持这些艺术家的创作,仍处在需要摸索的状态,“要靠独立动画为生几乎是不可想象的”,王春辰谈到了这个严峻的话题,但是也乐观的笑道“中国的今天不是一个贫寒的世界”,“毕竟这是一个非功利、非商业的艺术创作,需要社会支持”。(编辑:谢若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