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职、跳槽、挖角、抢人

来源 :房地产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gr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岁末年初,房企人事变动尤其是高管的流动在所难免,今年自然也不例外。尽管流动高是行业常态,但调控之下,房企人事变动显得更被业界所关注,人事是否稳定,已经成为一个企业当前现状的观测窗口。从神秘房企“被自杀”闹得沸沸扬扬,到远洋地产裁撤事业部,以及万科集团副总裁杜晶等高管的离职,都可以窥一斑而见全豹。
  不同的房企人才有不同的特质,择人而用是王道。“万科的人,除了管培生,都是来镀金的;龙湖的人出来都是扛鼎之才,老二变老大,资深变首席;华润的人,外表光鲜,内心苦逼;保利的人,村镇范儿,交流障碍,市场小;九龙仓的人,执行好策略差。”曾有猎头如此评价房地产公司员工。
  跳槽之后,楼市老将们面对新的平台甚至新的领域,是否能利用固有经验重新开辟一方天地,仍有待考量。


  离职潮汹涌
  “出差到全国各地,几乎都能见到从北京跳槽出来的地产人。”中国房地产经理人联盟秘书长陈云峰说,相比去年的离职潮,总体感觉是,2012年底人事变动面更广,人更多。
  “下半年房企的人事变动较频繁,这几个月,身边已经有好几个房企高层朋友有了工作变动。”北京一名代理行人士对此体会深刻。他透露,曾经遇到一个中小型房企,总监岗位就设置了20多个,试用期满就离职,几个月一拨,开对接会经常都是新面孔。
  国内较早专注房地产的猎头公司人行道人力资源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吴昊林透露,重庆某房地产公司由于2012年销售极差,大老板直接从幕后到前台,“把地产董事长给拿下了。”
  除了上述房地产业内的一些不广为人知的“小变动”,一些知名房企一二把手的变动则显得相当惹眼。2012年沿海家园可谓备受煎熬,继总裁王军离职后,再次经历高层大变动:12月19日宣布,曾文仲辞任董事会主席,另外辞任的还有执行董事郑荣波、林振新及郑洪庆。主席的离任,对公司发展的影响难免引发市场的担忧。
  作为一家1997年就在香港上市的老牌房企,沿海家园近年来却几乎被行业边缘化,数度沦为评级机构眼中的国内“最差”房企。在此次沿海家园多名高管的辞任中,最受关注的莫过于主席曾文仲。资料显示,曾文仲上世纪90年代回大陆投资,成立沿海地产集团。主席的离任,对公司发展的影响不免引起市场担忧。
  对此,沿海家园品牌负责人陈今北对媒体表示,沿海家园目前的第一大股东并不是曾主席,同时此次高层的大变动对其股权并无影响,股权没有发生任何变化。该人士还强调,沿海家园的这一次高层人事变动主要是由于公司发展需要而作出的职位调整,目前这些高管仍在公司,分管其他部门事务。
  据记者不完全统计,2012年以来不少企业高层都出现离职,如珠江地产总裁廖惠文、佳兆业总裁兼副主席黄传奇,合生创展执行董事兼行政总裁薛虎、华丽家族董事副总裁狄自中、华夏幸福基业总裁安义、星狮地产行政总裁梁家庆等业内大佬都纷纷离职,其中涉及公司业绩、个人发展等多重因素。
  吴昊林告诉记者,由于不少房企离职或扩张的需要,现在不少开发商都在招人,前不久就有开发商以年薪300万-500万招聘集团营销一把手。其表示,该薪资中的70%平时发放,另外的作为绩效,并“希望此人注重产品品质、为营销高手”。
  一名从南方进京的外地开发商此前也对记者表示,希望在北京找一个优秀的职业经理人操盘旗下旅游地产项目。他表示:“现在请的营销一把手都不顶事,不熟悉业务,很多事都要自己亲力亲为。”由于进京不久,在北京业内人脉不广的该名开发商对此表示苦恼,甚至希望交好的媒体界人士为其推荐操盘手。
  挖角盛行
  有离职的,必然有招人的。关于房企挖人抢人的传言也沸沸扬扬,如此前成都业内有传言称“万科成都营销部总经理谭朝带领9名大将请辞,遭多家一线房企疯抢的消息”, 该消息还称成都蓝光、复地、龙湖等一线房企同时抢人。后被证实消息不实。有成都业内人士推测,这与2012年成都万科负面新闻有关,而公司内部管理难辞其咎。
  “最近常常接到猎头电话,不少大中型公司都在招人,开出的待遇也很好。”北京东部某项目一名营销负责人透露,向他发出邀请的几家公司,有的已经上市,有的旗下都有今年销售较好的项目。
  一名总部位于香港的猎头公司负责人田悦(化名)私下对记者透露,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很多房地产企业重金委托猎头公司帮忙物色营销副总、营销总监等岗位的人才,其中不乏大型房地产企业,而她本人十分留心一些销售业绩比较靠前的楼盘。
  吴昊林就表示,现在房地产行业项目总经理、运营类人才、营销类人才、财务上市类融资类人才十分紧俏。形势不好,卖房创收的、能融钱的、能控制成本的、能招来好人的都会缺。此外,从产业上来讲,对人才要求会越来越复合,做过一二级连动开发的,或是将住宅及产业地产结合的复合型人才都会稀缺。
  不少大型房企的人才十分受欢迎,田悦就表示,比如万达的高强度工作节奏,使得万达出来的人工作耐受力特别强,“值得新东家善待”,龙湖的人才常常能“以一敌十”,而万科、中海、金地等房企人才往往是“职业稳定、政治忠诚”,值得信赖。
  部分企业已经形成离职员工返聘制度,鼓励优秀离职员回“娘家”。如南派开发商佳兆业即通过在员工离职时即书面建档保存,并和优秀的离职老员工保持密切联系。而这些回流的主要为中高层员工,且主要为工程、成本、设计类人员。佳兆业方面表示,离职后再回佳兆业的员工,通过对比后,忠诚度反而更高。
  此外,随着商业地产、旅游地产及文化地产等产业地产的发展,今年不少产业地产十分受宠,而商业地产人才更是挖角的一大重点对象。有猎头公司曾如此总结企业商业地产来源,一是通过万达、华润、中粮、凯德置地等知名企业;二是通过百货企业,如银泰、恒隆等。   前不久,万达集团副总裁、商管常务副总经理王寿庆离开万达,跳槽至广东创鸿集团担任创鸿集团执行总裁,成为万达方面加盟创鸿集团的第三位高管。前两位分别是原万达广州项目总经理陈鹏,以及原万达规划院副所长刘建华。
  当下商业地产的火热与万达成为“商业地产黄埔军校”的说法,从坊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可见一斑,有传闻说一个在万达工作不到三年的大学毕业生,被某房企挖角,其年薪由5万到6万飙升至30万。
  现任创鸿集团执行总裁的王寿庆前不久向媒体回应了加入创鸿集团的缘由,坦言放弃10年的“北上”工作积累而“南下”确是自己的原因。他表示,作为一名职业经理人要放弃一个成熟的工作环境其实很不容易,但自己还是被创鸿集团所打动了。其认为创鸿集团重点战略方向也已向商业地产与文化旅游地产转型,并拥有众多城市综合体与旅游地产项目,未来具有巨大发展潜力。
  而作为商业摇篮的万达,其自身也在不断挖角扩张。就在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此前对记者表示万达要进军电商之后,万达随即开始四处高薪“挖角”。网络甚至有传言称“万达除了马云和刘强东,都挖得动”。2012年12月10日,前阿里巴巴国际站技术负责人龚义涛担任万达电商掌门人,业内有传言称其年薪高达200万元,但万达方面并未证实此事。
  不少业内人士对挖角表示谨慎。“现在只要是从业经验丰富的房地产从业人员,都有可能接到过猎头的电话。”一家南派房企品牌部负责人表示,尽管有时猎头承诺的薪水很高,但不见得可信,因为猎头有时甚至不清楚公司内部机制、人事情况。他透露,有朋友曾被小型开发商高薪聘请,但不到一年公司倒闭,结果朋友也随之失业。
  一名房地产业人士也在网络上吐槽称,其此前被猎头挖进一家小开发商,仅有一个城改项目和几个不赚钱的子公司,但“集团内部懂房地产的人极少,每次会议就成了吵架会,还有干架的”,他本人看到这种情况赶快溜之大吉。
  但田悦对记者表示,好猎头公司不会出现这种不管不顾的现象,一般都会与双方展开充分沟通,人才进入新公司后,猎头公司往往会继续考评,帮助双方更好地展开沟通。陈云峰也表示,当前有能力的房地产人才还是很稀缺,不愁找不到位置,真正磨合不好的现象应该不多。
  全面“调整”时代
  在业内人士看来,每年年底时房企高管人事变动都会增加,与房地产行业市场短期的好坏并无绝对正反比关系。吴昊林就表示,高管自身也在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调整,“大开发商比较中规中矩,成长型的企业能挑战自己,待遇也高,不少还能赶上上市时所享受的红利。”
  正略钧策管理咨询合伙人、副总裁吴小燕就曾指出,企业高管跳槽的原因可归结为三个方面——“票子”、“位子”和“台子”。其中很多高管离职的原因和平台有关,即与自己的同事或更高的决策层,在经营理念、工作思路方面意见不统一,最终导致双方分道扬镳。
  当记者问及近两年房地产调控是否让地产猎头行业比以前更加红火时,田悦表示并非如此,“行业不好的时候,人才流动多,但是盘子大了,每个公司最后分的也不见得多了,行业好时也未必会少。”


  但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近一两年人事变动之所以增加,与行业结构及房企自身调整有关。中房信分析认为,部分超级规模房企的形成和中小企业的生存困境,都是行业人事高频率变动的原因。前者是企业规模达到新高度后经营层之间的战略分歧,后者则是企业经营压力增加的背景下管理层稳定性降低。
  中房协发布的《2012房地产开发企业经营管理蓝皮书》披露,通过对国内各房企经营状况分析测算,预计未来三年内,至少有30%的国内房企将被踢出局,企业总数将由目前的约5万家锐减至3.5万家。
  失意者如包括沿海家园、亿城股份和华丽家族等房企,都是由于业绩下滑导致管理层人事动荡。得意者典型的如千亿房企万科,近两年来万科出走的包括徐洪舸、肖楠、刘爱明、袁伯银、杜晶等高管,其中不少是当年万科从中海挖角得来的干将。吴昊林就表示,今后地产界300亿以上军团可能会有更多的企业出现人员大调整,而大调整就意味着会有大流动。
  此外,高管出走与企业的战略调整也不无关系,如此前中国奥园地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执行董事长胡大为离职,即被业界认为与中体产业去地产化、豪赌体育产业的战略调整有关。
  随着企业人才调整,高管吃“回头草”的现象也不少。如原合生创展北京公司副总经理余洁在就职于龙湖及协信之后,2012年重回合生阵营掌舵集团住宅投资板块,而此前遇绣峰也辞去亿城股份副总裁回归“娘家”金地,成为金地集团华北区副总经理。
  在陈云峰看来,在这场企业人才调整的背后,已经呈现出两个趋势,既有大型房企中高层在中小型房企中寻找更好的就业机会,又呈现很明显的地域化,即“多数公司在北京等一线城市没地了,二三线城市地多,公司和人才都跟着地走”。
  从行业的结构来看,随着主流开发商加码商业地产,商业地产人才流动更为频繁。“按照现在的行情,如果是从万达等大公司跳槽到普通公司,薪资翻几番都是有可能的。”田悦说,而普通公司的跳槽,薪资增长可能只在15%到20%之间,越是在大公司镀过金的越吃香。另据正略钧策的最新研究显示,像从华润、万达等知名商业开发企业出来的人才,薪酬被市场抬高到原来的2倍也是常事。
  激励与挑战
  目前,越来越多房地产企业考虑使用全面薪酬结构来吸引高管,包括固定薪酬、短期激励、福利、长期激励等方式。如此前万科经历高管流失之后,即通过了《A股股票期权激励计划》。克尔瑞分析师朱一鸣表示, A股上市典型房企均以净资产收益率作为股权激励的重要行权条件,万科、金地和保利就曾抛出各自的股权激励计划。
  在陈云峰看来,由于房企进入的领域呈现多业态发展,人才也更加多元化,未来投融资人才以及产业地产等复合型人才都十分受欢迎,如何留人和培养人是当务之急。
  此外,随着房企向二三线城市发展,完善异地项目人才派遣及管理机制已成为各大房企的管理难题。
  业内人士认为,在企业激励与完善制度之余,房地产行业本身高流动性无法避免。一般来说,操盘住宅的开发商跳槽另一家住宅开发商往往问题不大,但是产业地产领域和投融资领域则不见得具备优势。
  上述北京东部项目营销负责人就对商业地产公司爱挖万达的人表示不以为然,在他看来,即使从万达等大公司挖来的人也不见得能在新公司做得好,“很多时候是平台好,而非棋子强”。在其看来,万达背后有强大的商业体系支撑,中小型公司虽具备成长性,但未必有足够的平台支持。而万达是在经历二十多年的摸索实践和惨痛教训,绝不是请几个人就可以复制出来。
  据上述猎头人士透露,一些做家具建材之类的经理人,甚至被请去做百货或者购物中心老总,而有的商业项目老总被高薪挖来之后,其操盘的商业项目可能随时被卖掉。在业内人士看来,商业地产大跃进带来了职业经理人越位跳槽带来了自身的风险。
  不但是商业地产等产业地产领域的操作存在不确定性,对于投融资领域也将极大考验楼市“老将”。甚至有业内人士预计,未来房企都会向铁狮门、凯德等看齐,将投资和建设两块结合起来,如冯仑的大万通计划,以及保利和金地旗下的基金公司运作模式。
  而事实也显示,不少老将也确实开始进入资本运营的领域。如此前金地相关高管离职后做起了地产基金,如赵汉忠即成功运营了星浩资本。
  2012年12月3日消息,红星美凯龙家居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裁袁伯银于11月28日正式卸任总裁一职,并改任红星美凯龙旗下的上海红星美凯龙投资有限公司CEO职务。袁伯银从万科加入红星美凯龙之后,一直负责营运、招商、企划、IT、HR及新项目管理。
  就其辞任原因,红星美凯龙解释称,袁伯银对新商业模式及投资感兴趣。对于袁伯银此次职位的变动,有业内人士猜测,袁伯银出任上海红星美凯龙投资有限公司CEO意味着红星美凯龙集团的业务线在继家居卖场、商业地产之后,开始向投资领域拓展。
  业内人士认为,在跳槽后,老将们利用自身在楼市上半场积累的经验,选择处于扩张中的中小型房企,是较为理想的选择。但能否适应下半场的新环境,尤其是面对投融资及新兴产业地产等领域时,能否得心应手,则有待考验。
其他文献
现今,企业的国际形象既是提高企业知名度、加强企业产品竞争力的最有效的途径,又是企业求得长久发展的法宝之一.要使企业的国际形象塑造取得良好的效果,要在企业的品牌创新、
地产中介合并、收购、“触网”的盛世景象,在2015年开年继续呈现。  3月18日上午,中联地产广州公司官方微博发布消息称,中联地产与链家地产正式宣布强强合并,共同打造地产行业未来的万亿级房产O2O大平台。  这是意料之中,也是意料之外的事。因为中介之间的合并,链家地产不是第一家,也不是第一次,只是为什么是这两家公司?不到两个月时间,4次合并、收购其他公司,链家为什么如此疯狂?  四处扩张  从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