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2012年我国国际收支从“双顺差”转为经常项目顺差、资本和金融项目逆差的新格局,本文认为应对此进行全面客观的分析,从资本、金融项目逆差的成功经验入手,分析与评价新格局的运行状况,选择合适的调节对策,来实现内外均衡的宏观经济目标,使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关键词】国际收支;双顺差;经常项目;资本金融项目;对策
所谓双顺差,是指国际收支中经常项目与资本、金融项目同时出现外汇收入大于外汇支出的盈余状态。在理论上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是互补的,所以从世界范围来看,大多数国家都不会同时出现顺差,但在我国却出现了这种独有的现象。这一特殊的经济问题,便引起了国内学者对此的广泛关注与研究。项妍妍(2011)以1985~2010年的数据为基础,对两个项目顺差成因之间进行相关性研究,并得知两者的原因中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是共同的因素。实证研究表明,我国居民可支配收入的上升一方面刺激了我国出口行业的发展,促进了经常项目顺差的形成;另一方面还吸引了外国企业大量在国内投资生产,诱发了资本与金融项目的顺差。刘兴宇(2012)以经常账户失衡为例,分析由于处在微笑曲线的最底部,我国的劳动密集性产业的对外贸易,尤其是加工贸易,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经常项目余额。另外,认为双顺差这种不合理的国际收支格局是同各种制度缺陷、价格扭曲、宏观经济不平衡相联系的。陈腾龙(2012)由国内生产总值核算恒等式:Y=C+I+CA,来推导出S=I,S>I,S 1.总体趋势。中国国际收支失衡表现为以贸易顺差为主的经常项目顺差和以直接投资顺差为主的资本项目顺差。我国从2006年起开始保持着连续多年的双顺差,自从“十二五”规划中提出“我国对外开放由出口和吸收外资为主转向进口和出口、吸收外资和对外投资并重”的政策之后,2012年我国国际收支从往年的“双顺差”格局转为经常项目顺差、资本和金融项目逆差的“一顺一逆”状态。国际收支总顺差大幅下降。2012年,经常项目顺差1931亿美元,较2011年增长42%;资本和金融项目逆差168亿美元,为亚洲金融危机以来首次逆差,上年为顺差2655亿美元;国际收支总顺差1763亿美元,下降56%,大大低于2007~2011年年均顺差4552亿美元的规模。
2.经常项目。第一,经常账户仍是国际收支双顺差的主要来源。我国自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积极融入到世界市场中,并增加经济对外开放度。因国内外市场结构特点,国内鼓励出口贸易,国外对华出口限制,导致中国出口贸易发展远远快于进口贸易。经常项目顺差一直呈增长趋势,对双顺差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最高时达到4206亿美元,占国际收支总差额比重为91%,占GDP之比为9.3%,直到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才有些许下降,2012年又有反弹。(见表1)。第二,货物贸易顺差较快增长。按国际收支统计口径,2012年,我国货物贸易出口20569亿美元,进口17353亿美元,分别较2011年增长8%和5%。近年来,货物差额的增长幅度与经常项目的增长幅度是大致相当的,其中经历了基本平稳期(2001~2004)、大幅上升期(2005~2008)和金融危机之后的下降期(2009~2012)。
第三,服务贸易逆差进一步扩大。20世纪80年代以来,服务贸易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日益体现,但是我国的服务贸易状况仍然相对落后,甚至常年保持逆差。从2001年的-59亿美元到2012年的-897亿美元,服务贸易的逆差规模还在逐渐扩大。第四,收益项目逆差有所收窄。收益项目在这十二年期间,除了2007、2008年出现顺差之外,其余年份一直为逆差。2012年,收益项目收入1604亿美元,投资收益逆差574亿美元,下降33%。主要是因为外商投资企业外方投资收益较上年有所下降,导致投资收益差额偏小。
数据来源: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历年国际收支平衡表整理。
3.资本、金融项目。第一,资本、金融账户比重上升。2001年以来,我国的资本和金融项目始终保持顺差状态,从两大项目的贡献率中可以看出,几乎完全由金融项目主导。与经常账户相反,资本、金融账户在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顺差规模反倒逐步扩大,占国际收支总差额比重从2208年的9%上升到66%,与GDP之比也相应的从0.9%上升到3.6%。直到2012年才首次出现逆差(自亚洲金融危机以来)。第二,直接投资保持较大顺差。作为直接投资的两大组成部分,我国在外直接投资和外国在华直接投资分别呈现长期逆差和长期顺差的状态,并且两者之间的比重除2009年外,其他几年为1:0.3左右,这说明我国的直接投资项目存在严重失衡。直接投资差额是金融账户顺差的主要原因,两者走势基本一致。2012年,我国资本和金融项目呈现逆差,但直接投资依然保持着较大的净流入。第三,证券投资净流入大幅增长。2012年,证券投资项下净流入478亿美元,较2011年增长143%。其中,我国对外证券投资净流出64亿美元,2011年为净回流62亿美元;境外对我国证券投资净流入542亿美元,较2011年增长305%,创历史新高。第四,其他投资大幅净流出。2012年,其他投资项下净流出2600亿美元,而2011年为净流入87亿美元。其中,其他投资项下对外资产净增加2316亿美元,较2011年增长26%;其他投资项下对外负债减少284亿美元,而2011年为净增加1923亿美元。
三、对2012年中国国际收支运行的原因与评价
(1)国际收支平衡新格局初步形成。2012年我国经济呈现缓中趋稳的走势,国内物价水平保持稳定。我国国际收支从亚洲金融危机以来的持续“双顺差”首次转为“经常项目顺差、资本和金融项目逆差”的状态,这显示我国国际收支状况继续改善,经济增长的内生性、自主性进一步增强。(2)国内消费增强、国际经济增长放缓。中国国际收支一直以来都饱受内部经济结构不平衡的影响。由于国内储蓄率高、内需长期不足,同时又因为价格优势,以“世界工厂”的地位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而发达国家的长年赤字经济结构又为中国提供了广阔的贸易出口市场,使得我国经常项目中的货物贸易不断增长,国际收支持续了多年的双顺差。(3)国际市场波动、资本流动变化明显。一方面,国内外经济和金融运行稳定时,新兴经济体重现资本流入;又加上主要发达经济体继续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人民币汇率重拾升势,境内外正利差刺激了套利资本流入我国。但是当欧债危机再次恶化,市场避险情绪加重,新兴经济体普遍出现资本外流。受国际经济环境动荡及国内经济增速放缓的影响,2012年外商来华直接投资新设及增资流入有所下降,对外直接投资资本金跨境流动规模大幅增长是带动总流出与流入上升的直接原因。
四、结论及建议
2013年“促平衡”任务依然艰巨,但是我们要抓住机遇,按照“扩内需、调结构、减顺差、促平衡”的思路,建立健全可持续的国际收支平衡机制,选择有效的对策实现预期目标。(1)降低高储蓄,坚定不移地把扩大内需作为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当前,中国政府短期内要坚持扩张性财政政策,刺激消费,拉动生产,提高中低群体收入水平,增强居民消费能力;同时逐步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推动医疗、住房和教育等领域的改革,扩大有效需求,增加政府支出来克服内需不足。(2)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稳定出口和扩大进口,推动对外贸易平衡发展。调整出口优惠政策,借助于出口政策的调整促进产品结构升级,提高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鼓励企业引进适用的技术设备,加大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通过扩大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教育和旅游带动进口。(3)把利用外资与对外投资结合起来,支持企业“走出去”,优化投资结构。应加强对跨境资本的管理,阻止热钱流入,平稳国际收支的剧烈波动。适当调整吸引外资政策,提高外资利用效率,促进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外溢效应。加大对外直接投资规模,鼓励更多企业加快“走出去”的步伐。(4)继续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进一步发挥外汇市场在国际收支调节中的作用。我国目前应逐步扩大人民币汇率的浮动区间,加速建立富有弹性的人民币汇率决定机制,从而发挥汇率制度调节贸易及资本有序流动的作用,进而促进国际收支平衡。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项妍妍.浅析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成因及治理[J].时代金融.2011(9)
[2]刘兴宇.全球经济失衡背景下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分析[J].市场纵横.2012(8)
[3]陈腾龙,邵臻励.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成因、影响和再平衡机制研究[J].问题探讨.2012(5)
【关键词】国际收支;双顺差;经常项目;资本金融项目;对策
所谓双顺差,是指国际收支中经常项目与资本、金融项目同时出现外汇收入大于外汇支出的盈余状态。在理论上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是互补的,所以从世界范围来看,大多数国家都不会同时出现顺差,但在我国却出现了这种独有的现象。这一特殊的经济问题,便引起了国内学者对此的广泛关注与研究。项妍妍(2011)以1985~2010年的数据为基础,对两个项目顺差成因之间进行相关性研究,并得知两者的原因中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是共同的因素。实证研究表明,我国居民可支配收入的上升一方面刺激了我国出口行业的发展,促进了经常项目顺差的形成;另一方面还吸引了外国企业大量在国内投资生产,诱发了资本与金融项目的顺差。刘兴宇(2012)以经常账户失衡为例,分析由于处在微笑曲线的最底部,我国的劳动密集性产业的对外贸易,尤其是加工贸易,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经常项目余额。另外,认为双顺差这种不合理的国际收支格局是同各种制度缺陷、价格扭曲、宏观经济不平衡相联系的。陈腾龙(2012)由国内生产总值核算恒等式:Y=C+I+CA,来推导出S=I,S>I,S 1.总体趋势。中国国际收支失衡表现为以贸易顺差为主的经常项目顺差和以直接投资顺差为主的资本项目顺差。我国从2006年起开始保持着连续多年的双顺差,自从“十二五”规划中提出“我国对外开放由出口和吸收外资为主转向进口和出口、吸收外资和对外投资并重”的政策之后,2012年我国国际收支从往年的“双顺差”格局转为经常项目顺差、资本和金融项目逆差的“一顺一逆”状态。国际收支总顺差大幅下降。2012年,经常项目顺差1931亿美元,较2011年增长42%;资本和金融项目逆差168亿美元,为亚洲金融危机以来首次逆差,上年为顺差2655亿美元;国际收支总顺差1763亿美元,下降56%,大大低于2007~2011年年均顺差4552亿美元的规模。
2.经常项目。第一,经常账户仍是国际收支双顺差的主要来源。我国自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积极融入到世界市场中,并增加经济对外开放度。因国内外市场结构特点,国内鼓励出口贸易,国外对华出口限制,导致中国出口贸易发展远远快于进口贸易。经常项目顺差一直呈增长趋势,对双顺差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最高时达到4206亿美元,占国际收支总差额比重为91%,占GDP之比为9.3%,直到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才有些许下降,2012年又有反弹。(见表1)。第二,货物贸易顺差较快增长。按国际收支统计口径,2012年,我国货物贸易出口20569亿美元,进口17353亿美元,分别较2011年增长8%和5%。近年来,货物差额的增长幅度与经常项目的增长幅度是大致相当的,其中经历了基本平稳期(2001~2004)、大幅上升期(2005~2008)和金融危机之后的下降期(2009~2012)。
第三,服务贸易逆差进一步扩大。20世纪80年代以来,服务贸易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日益体现,但是我国的服务贸易状况仍然相对落后,甚至常年保持逆差。从2001年的-59亿美元到2012年的-897亿美元,服务贸易的逆差规模还在逐渐扩大。第四,收益项目逆差有所收窄。收益项目在这十二年期间,除了2007、2008年出现顺差之外,其余年份一直为逆差。2012年,收益项目收入1604亿美元,投资收益逆差574亿美元,下降33%。主要是因为外商投资企业外方投资收益较上年有所下降,导致投资收益差额偏小。
数据来源: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历年国际收支平衡表整理。
3.资本、金融项目。第一,资本、金融账户比重上升。2001年以来,我国的资本和金融项目始终保持顺差状态,从两大项目的贡献率中可以看出,几乎完全由金融项目主导。与经常账户相反,资本、金融账户在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顺差规模反倒逐步扩大,占国际收支总差额比重从2208年的9%上升到66%,与GDP之比也相应的从0.9%上升到3.6%。直到2012年才首次出现逆差(自亚洲金融危机以来)。第二,直接投资保持较大顺差。作为直接投资的两大组成部分,我国在外直接投资和外国在华直接投资分别呈现长期逆差和长期顺差的状态,并且两者之间的比重除2009年外,其他几年为1:0.3左右,这说明我国的直接投资项目存在严重失衡。直接投资差额是金融账户顺差的主要原因,两者走势基本一致。2012年,我国资本和金融项目呈现逆差,但直接投资依然保持着较大的净流入。第三,证券投资净流入大幅增长。2012年,证券投资项下净流入478亿美元,较2011年增长143%。其中,我国对外证券投资净流出64亿美元,2011年为净回流62亿美元;境外对我国证券投资净流入542亿美元,较2011年增长305%,创历史新高。第四,其他投资大幅净流出。2012年,其他投资项下净流出2600亿美元,而2011年为净流入87亿美元。其中,其他投资项下对外资产净增加2316亿美元,较2011年增长26%;其他投资项下对外负债减少284亿美元,而2011年为净增加1923亿美元。
三、对2012年中国国际收支运行的原因与评价
(1)国际收支平衡新格局初步形成。2012年我国经济呈现缓中趋稳的走势,国内物价水平保持稳定。我国国际收支从亚洲金融危机以来的持续“双顺差”首次转为“经常项目顺差、资本和金融项目逆差”的状态,这显示我国国际收支状况继续改善,经济增长的内生性、自主性进一步增强。(2)国内消费增强、国际经济增长放缓。中国国际收支一直以来都饱受内部经济结构不平衡的影响。由于国内储蓄率高、内需长期不足,同时又因为价格优势,以“世界工厂”的地位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而发达国家的长年赤字经济结构又为中国提供了广阔的贸易出口市场,使得我国经常项目中的货物贸易不断增长,国际收支持续了多年的双顺差。(3)国际市场波动、资本流动变化明显。一方面,国内外经济和金融运行稳定时,新兴经济体重现资本流入;又加上主要发达经济体继续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人民币汇率重拾升势,境内外正利差刺激了套利资本流入我国。但是当欧债危机再次恶化,市场避险情绪加重,新兴经济体普遍出现资本外流。受国际经济环境动荡及国内经济增速放缓的影响,2012年外商来华直接投资新设及增资流入有所下降,对外直接投资资本金跨境流动规模大幅增长是带动总流出与流入上升的直接原因。
四、结论及建议
2013年“促平衡”任务依然艰巨,但是我们要抓住机遇,按照“扩内需、调结构、减顺差、促平衡”的思路,建立健全可持续的国际收支平衡机制,选择有效的对策实现预期目标。(1)降低高储蓄,坚定不移地把扩大内需作为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当前,中国政府短期内要坚持扩张性财政政策,刺激消费,拉动生产,提高中低群体收入水平,增强居民消费能力;同时逐步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推动医疗、住房和教育等领域的改革,扩大有效需求,增加政府支出来克服内需不足。(2)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稳定出口和扩大进口,推动对外贸易平衡发展。调整出口优惠政策,借助于出口政策的调整促进产品结构升级,提高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鼓励企业引进适用的技术设备,加大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通过扩大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教育和旅游带动进口。(3)把利用外资与对外投资结合起来,支持企业“走出去”,优化投资结构。应加强对跨境资本的管理,阻止热钱流入,平稳国际收支的剧烈波动。适当调整吸引外资政策,提高外资利用效率,促进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外溢效应。加大对外直接投资规模,鼓励更多企业加快“走出去”的步伐。(4)继续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进一步发挥外汇市场在国际收支调节中的作用。我国目前应逐步扩大人民币汇率的浮动区间,加速建立富有弹性的人民币汇率决定机制,从而发挥汇率制度调节贸易及资本有序流动的作用,进而促进国际收支平衡。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项妍妍.浅析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成因及治理[J].时代金融.2011(9)
[2]刘兴宇.全球经济失衡背景下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分析[J].市场纵横.2012(8)
[3]陈腾龙,邵臻励.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成因、影响和再平衡机制研究[J].问题探讨.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