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方法也需创新

来源 :新课程·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zuj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我们基础教育正逐步从注重学生的应试能力转移到注重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上。许多学科都在开展创新教育研究,探索培养创新人才的途径。然对于我们的道德教育来说,则不乏空洞而流于形式的说教。虽然我们提出“德育为先”,但在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过程中,我们的德育却缺乏“创新”。其实,德育教育作为塑造学生美好心灵的教育,尤其是其教育形式更需要不落俗套的方法和手段,更需要创新。
  
  一、德育工作需要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师只有先施爱于学生,学生才能亲师、尊师。在平日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去感染学生,一个亲切的微笑,幽默风趣的动作,热情爱抚的目光,都给学生以鼓励、勇气。
  作为教师或许应该多俯身倾听孩子的心声,走进他们的世界,不妨多了解一些他们的最爱,与最讨厌的事等等,与学生平等相处,像朋友一样与他们沟通,站在学生的立場去理解他们的所作所为。让学生觉得教师是他们的良师益友,从而使学生有喜爱自己的老师而到愿意接受教师的感化。
  
  二、德育工作的形式需要有创新
  
  在我们日常德育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往往过多的依赖于说教,教师常常告诉学生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但学生由于缺乏感性认识,缺乏内心的感触,也就缺乏内心的共鸣,收效甚微。
  记得曾看到过这样一个教学实例,在一堂课上,教师想告诉学生“要学会帮助别人”。于是她推来一把轮椅,请每位学生轮流坐上轮椅在校园内和走廊上行进,学生无不体会到平日轻而易举的动作这时变得艰难了,原本还十分好奇的学生在体会过一次当“残疾人”的经历后;无不感到身为残疾人的不易。教师切勿多语,学生无不感到在你遇到困难时,别人的帮助对你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因此当教师问道:“当你遇到困难时,你需要的是别人的帮助;那么当别人遇到困难时,你该怎么办?”时,学生们几乎异口同声回答:“要帮助别人。”在这堂课上,教师并未对学生讲上一番大道理,而是让学生亲身体验无助时的痛苦。这样的体验式教育是否比简单的说教更管用?或许我们可以更多的让学生在情境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三、德育工作的内容需要“真”
  
  就德育工作而言,要产生良好效果,必须在内容上求“真”。因为只有真实的东西才令人信服,使人产生真情实感。作为教师,要善于捕捉“真”,积累“真”,利用“真”。在进行说理教育时,要用真实的事例,材料和数据向学生讲述观点,阐明道理;在进行榜样教育时,所确立或选取的典型应真实可信,让他们感到可亲可敬,激励和引导他们向榜样学习,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在进行理想教育时,应从学生发展的实际需求出发,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理想,并自觉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
  作者单位:河北省鹿泉市龙凤湖学校
其他文献
摘 要:多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多媒体课件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多媒体教学并未取得人们预想的效果。其原因并不在于技术,而在于如何设计和合理使用课件。多媒体课件的实用性、艺术性、适应性、交互性成为设计中应注意的首要问题。  关键词:多媒体课件 教学    目前多媒体教学愈来愈受到广大教师们的喜爱和推崇,更受到学生们的喜爱。因为,多媒体课件改变了过往以学生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它通过将文字、声音、图像、
摘 要: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将化学实验提到一个全新的高度,实验在地位、功能、内容以及教与学的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新课程改革将科学探究作为突破口,而化学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形式。  关键词:实验教学 新课程 科学探究 绿色化学    研究目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明确了高中化学课程的基本理念: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着眼于提高21世纪公民的科学素养,构建“知识与技能”、
新课程改革在我县已推行了五年,广大教师的教学思想、观念和方法也在不断地更新、改变着。近几年本人深入课堂听了很多节小学语文课,听后思考,虽然新课改理念已经逐步渗透到教师的教学行为中,但在课堂教学中仍有部分教师转变力度不大,课堂教学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如何提高实效性,这里本人就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谈谈粗浅的看法。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低效现象及成因    1.课堂教学中
摘 要: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读古典诗文,应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古诗文时,必须改变教法,指导学生在咀嚼、体会、感悟和创新上下工夫,放手让学生自主诵读,从整体上去感知古诗文的音乐美,让他们自然而然地步入诗文的意境,最终获得思想的启迪,达到积累祖国语言、提高审美情趣的目的。既然如此,如何使朗读在古诗文阅读鉴赏课堂教学中发挥作用呢?下面笔者依据新课
[摘要]数学教学中,教师可通过质疑、判断、比较、分析、综合、概括等活动,引导学生经历知识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所学的数学知识。  [关键词]数学探究;纵深;圆锥;圆柱;体积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0)06-0019-01  数学课堂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旨在使学生通过思考习得新知,不是为了活动而活动
从2008至2009学年度第一学期起,我们学校全面实施以“教学案”为载体的“二、三、六”教学模式,所谓“二、三、六”,“二”是复习导学、展示测试;“三”是课前自觉、课内自主、课后自省;“六”是明确目标、合作交流、体现展示、总结升华、当堂检测、拓展延伸。在教育局和学校领导的正确决策和指导下,在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实现课堂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和学生学习方式的重大改变,学生学习兴趣和效果取得了较大的
一、激发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某事物感兴趣时,他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好学”“乐学”,变被动为主动,其创造潜能就会得到发挥。  心理学上认为,当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与新知识之间有一定衔接点时,他就会对新知识感兴趣。如,教学Windows中的画图时,因为以前学过画图,如果仍然按先介绍工具的使用方法教学,学生的兴趣就会降低。而如果先让学生利用工具箱中的
在新课改课堂上,一个重要的标志是学生要动。所谓的动是动脑、动手、动眼观察、动心体会、动耳倾听、动口讨论。学生动用各种器官去学习,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形成一种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内部状态,是很难有效地汲取知识的。”如何让数学这门理论性相对较强的学科鲜活起来,让学生在课堂上保持愉悦、积极的学习情绪和状态,是我们每位数学教师应积极
[摘要]不公平是一种历史现象、区域现象和复杂现象,我国当下學前教育不公平表现在质和量两个方面。从量的方面来看,表现为地方政府投入经费的不平等、城乡學前教育发展的巨大不平衡、教师身份工资的不平等;从质的方面来看,表现为教育内容、师幼互动和课程选择中的巨大不公平。导致學前教育不公平的根本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制度设计的城市偏向与东部偏向,一是政府对學前教育由来已久的忽视和學前教育研
对口高考制度改革后,我校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进行班级调整,我所任教的计算机对口班共58人,而男生只有7人,女生占了绝大多数。众所周知,高中阶段女生因学习心理、学习方法等诸多方面的原因,数学学习的整体水平不容乐观,因此,女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就成为制约我班教学质量提升的瓶颈。针对这一现象笔者在教学中尝试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收到一定的效果。  一、“摆脱偏见”,重塑自信   高中数学课程具有很强的逻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