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线损“四分”管理是指按照电压等级、行政区域、供电线路、供电变压器的方式分别统计和分析电能损耗,从而发现降损目标的管理方法,它是供电企业实现线损工作精细化管理行之有效的手段。通过采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实现营销、计量、生产等信息系统的数据共享,有利于形成线损“四分”管理的常态化工作模式,从而推进线损工作的常态化管理,达到管理降损的工作目的,提高供电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关键词:信息技术;线损四分;常态化;精益化;管理模式;营销系统;计量自动化系统;营配一体化系统
中图分类号:TM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10—0275—03
一、前言
线损“四分”管理是实现线损精细化管理行之有效的手段。南方电网公司和广东电网公司均制定了线损“四分”管理工作标准,并组织开展了“四分”管理达标工作。中山供电局在广东电网公司的大力帮助和指导下,通过了南方电网公司线损“四分”管理网级达标验收。通过线损“四分”管理工作的开展不仅有效促进了中山供电局线损率指标的明显下降,同时也切实提高了中山供电局线损管理精细化水平。为了继续推进线损“四分”管理工作的深入开展,特别是形成自局本部到基层供电所和班组的“四分”管理常态化工作机制,必须拥有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
二、信息系统及管理现状调查
(一)线损四分基础资料动态管理
营配一体化系统实现了网络拓扑基础资料的全面管理。通过将营销系统中用户资料与配网设备相关联,形成了由变电站—馈线—配变—用户的一体化供电模型,并在GIS平台上展现了整个电网的拓扑关系。通过配电与营业业务流程的紧密结合,用流程管理数据,依托工程资料电子化移交流程,把资料电子化移交和审核作为必备条件,确保与工程同步实施,同步投运,实现了基础资料的动态管理。同时,以数据质量管理平台提升营配基础管理水平。利用跨系统数据比对的方法对营销系统、地理信息系统、计量自动化系统的台帐进行比对,解决了系统数据不一致的问题,进一步提高馈线、配变、用户基础台帐以及线变、户变、户线关联关系和现场情况的一致度,有效地提升系统的数据质量。
(二)电能量数据自动化采集
计量自动化系统的电能量数据自动化采集实现了全局管辖内全部变电站计量点、所有专变用户、公变台区的电量数据全自动采集,并在此基础上大力推进低压居民集抄终端的安装,逐步实现对线损四分各电压等级计量点数据的自动采集。
(三)线损报表自动统计
电力营销系统实现了所辖电网分区、分压、分线、分台区统计与分析工作,线损统计电压等级4个,包括:220kV、110kV、10kV、0.4kV;分区统计按24个区镇统计;所有公用线路和公变台区的线—变对应关系、公变台区和用户的变—户对应关系齐全,具备全部公用线路和公变台区线损分线、分台区的统计和分析的条件。
(四)我们在工作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及困难
1、我局營销管理信息系统、计量自动化系统和营配一体化系统正处于全面应用阶段,三个系统均与线损管理工作有关,但是三个系统在线损四分工作中的功能定位不明确。
2、线路和台区线损异常分析没有实现信息化的全过程闭环管控,线损异常分析管理不到位,没有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
3、线损日常管理工作流程在信息系统中的固化及应用功能需要进一步提升,方可确保线损管理工作过程得以有效监控,工作质量进一步提高。
4、由于信息系统中环网转供电的算法不够完善,鉴于线路环网转供电方式的复杂性,原有的算法不能满足目前线损管理工作需要。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和困难,巩固线损“四分”网级达标成果,并建立自局职能本部到基层供电所和班组的“四分”管理常态化工作机制,受广东电网公司委托,我局作为试点单位,开展了基于多系统联动的线损“四分”管理常态机制研究与应用的工作。
三、管理思路
如何在工作中切实做到常态化管理,一直是线损“四分”管理的重点和难点。线损“四分”常态化管理就是要切实做好线损统计、基础数据更新、异常监测与处理、工作质量考评等方面的日常管理。要做到线损“四分”自动统计准确、基础数据动态维护、线损异常实时监测和闭环处理、工作质量考评的客观公正,就必须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线损“四分”的信息化管理。
因此,我们确立了以信息化推进常态化的线损“四分”管理思路,即:通过信息系统,优化和固化线损管理流程,强化线损纵向和横向工作的联系,以营销管理信息系统、计量自动化系统、营配一体化系统为支撑,不断推进线损“四分”常态化管理。
四、具体实施措施
(一)理清系统功能定位,实现三大信息系统的联动管理
我局基于多系统联动的线损“四分”常态化管理,吸取了信息化管理的精髓,充分发挥现有电力营销管理信息系统、计量自动化系统和营配一体化系统的专业优势,通过有效的资源整合以及数据共享,实现了三大系统的联动,使线损“四分”管理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首先,发挥营销系统信息全面、应用广泛、数据准确的优势,对线损四分工作进行核心管控,实现线损统计、分析、控制和考核的全面常态化管理;其次,利用计量自动化系统数据实效性高的优势,进行四分线损率的准实时监测,使之成为线损异常分析的有效工具;利用营配一体化系统电网基础数据详实的优势,实现电网拓扑关系基础数据的动态维护,确保四分线损率统计准确;三大系统各自分工又相互协作,共同推进了线损四分常态化管理水平。
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1、营销管理系统功能
(1)实现线损四分统计数据的直观展现和综合查询。
(2)固化线损日常管理工作流程,实现线损日常工作的信息化管理。
(3)开展线损“四分”自动统计,实现四分报表自动生成。
(4)实现线损异常分析闭环处理。
(5)开展线损考核指标下达和完成情况自动统计。 (6)实现供电关系变化引起的环网转供电量的自动分割计算。
2、计量自动化系统
(1)开展电压质量和功率因数监测,提高无功运行管理水平,减少技术线损。
(2)开展变电站母线电量不平衡率和主变变损率监测,做好变电站内计量装置实时监测,减少主网管理线损,为主网降损改造提供依据。
(3)做好35kV及以上电压等级主网线损及10kV分线线损的自动统计和及时监测,及时发现10kV线路电量异常,减少配网管理线损。
(4)做好实现了远程自动抄表的低压台区线损的统计和及时监测,及时发现0.4kV线路电量异常,减少低压网管理线损。
(5)开展同期线损统计分析。使用计量自动化抄读10kV及以上电压等级计量点冻结电量功能,结合营销系统按月做好同期线损自动统计和发布。
3、营配一体化系统
充分发挥营配一体化系统中实时更新的电网拓扑、站—线—变—户资料,从而更加精细准确地进行线损统计分析。
(二)固化工作流程,实现线损“四分”核心管控
由于营销系统中各项业务实现全过程有效的管理和监控,并与配网管理、客服中心、计量自动化等系统实现信息共享。因此利用营销系统进行核心管控,固化线损管理流程,便于实现线损“四分”的全方位常态化管控。
我局按照广东电网公司《流程再造计划》的要求,对固化在营销系统中的线损管理九大工作流程做进一步提升,提高工作流程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从而加强对工作质量的监控。
图1 线损管理模块九大工作流程
(三)营销系统数据翔实,线损统计分析更准确可靠
营销系统是较为成熟的系统,单个系统运行稳定,功能完善。营销系统中的电量电费数据都经过了严格复核,因此以营销管理信息系统数据为核心进行的线损统计也更为科学、准确。
基于营销系统的线损统计分析实现了包含厂站发电量收集、线路供电量收集、售电量数据抽取、环网转供电移交、报表统计、数据核查等工作在内的海量数据自动收集和统计核查,避免了手工统计的错漏,确保了线损“四分”数据的准确可靠,为辅助降损提供了科学依据。其中厂站、线路电量收集功能,是将原有的负控终端、配变终端遥测接口扩展至省网结算关口、地方电厂、10kV线路计量关口,灵活地读取并存储相关计量点的表码数据,然后通过营销系统的电费算费模块进行计算,解决了以往关口表码需手工录入系统的不足,减轻了基层单位工作量,提高了数据统计的工作效率。线损报表自动统计功能,除了对全局和各区镇线损进行分压管理外,对10kV线路也实施分压统计,能将每条线路的线损分解为10kV线损和0.4kV线损,便于查找降损突破口、快速锁定降损目标。
(四)创新环网转供电算法,更客观反映线损实际水平
我局还在系统中创新了环网移交电量分割的三种算法,在设置了10kV线路环网关系、环网时间、转供电用户后,系统便能对10kV线路进行环网转供电以及负荷割接后的线损率进行自动修正,使系统统计的线損率尽可能反映线损实际水平,且不用在现场环网点处加装双向计量表计,减少了工程投资和线路停电时间。
环网转供电移交的三钟算法分别对应不同情况,对于小范围短时间临时转供电的负控和配变终端用户,采用算法1(即自动化系统取数法,简称“AMS”),通过接口在自动化系统读取转供开始时间点至结束时间点表码计算出该线路的转供电量,将再用线路的供电量(减去/加上)这部分电量得到调整后线路的供电量,进一步得出重算后的线损率;如果所选停电范围内用户不能通过计量自动系统接口取数,则采用算法2(即时间分割法,简称“DIV”),通过读取营销系统中客户全月的抄表售电量,根据设定的环网时间(精确到分钟)折算出环网的售电量、利用线路平均线损率折算成环网供电量后,再用线路的供电量(减去/加上)这部分电量得到调整后线路的供电量,进一步得出重算后的线损率;对于负荷割接或长时间大范围的转供电,则采用算法3(即打包计算法,简称“LINE”),直接将相关线路供售电量打包计算出平均线损率。
图2 环网转供电移交三钟算法的设计思路
(五)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实现线损异常闭环管控
由于营销系统中各项业务实现全过程有效的管理和监控,并与配网管理、客服中心、计量自动化等系统实现信息共享,因此利用营销系统进行核心管控,固化线损管理流程,便于实现线损“四分”的全方位常态化管控。我局按照广东电网公司线损管理流程再造方案,固化了包括10kV线路、0.4kV台区线损异常管理在内的各项工作流程,实现了局—分局—线路—台区层层考核指标的系统下达、异常提醒、在线流转功能,各基层单位对统计线损异常的线路、台区进行监控,查找原因、落实责任人和处理措施。根据线损管理的经验,我局总结了13类线损异常的定性原因,并对线损异常的线路和台区采取了“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以定量分析为主,坚持追踪分析”的原则,定量分析必须有充分依据,异常追踪分析不仅对当月线损异常事件进行分析,还对以往异常处理措施的效果进行跟踪对比,直至消除线损异常为止。
(六)线损率准实时监测,完善线损异常管理技术手段
我局基于计量自动化系统的线损准实时监测,充分发挥了计量自动化系统无需人工干预的特点,利用计量自动化系统生成的日线损率曲线,可以实现短周期(按日)线损计算的优势,线损异常可进行回溯分析,缩短了线损异常发现与处理的周期,便于对线损异常进行辅助管控。在此基础上,又开发了线损准实时分析功能、线损异常传票管理流程,并通过和GIS系统、营销系统的接口,实现数据动态互联共享,以电量计量采集终端自动采集的数据为基础,通过在GIS的线变、变户关系模型对数据进行统计,实现对线损、变损数据的准实时统计与分析,通过该功能,线损相关业务人员能实时掌握线损变化情况、及时发现线损异常,大大提高了线损分析管理的效率。系统中各类丰富的数据采集,改变了以往线损分析无从入手的局面,加强了反偷查漏工作的针对性,提高了线损异常管理的技术水平。 (七)打通营销与生产信息平台,实现拓扑档案动态调整
我局营配一体化系统的建设,有效利用了现代信息技术,将营销管理信息与配网生产管理信息整合成完整统一的信息平台,通过数据接口,实现了营销业扩、电网改造后电网拓扑基础数据的电子化移交,做到了拓扑关系的动态维护,确保了线损“四分”统计准确。
(八)依托系统自动考评,实现线损考核工作客观公正
我局颁布了《中山供电局线损四分工作质量考核细则》,并结合绿色环保创先关键指标KPI体系,在系统中对基层供电公司进行自动统计和考核。考核项目全部以系统中的工作流程记录和客观数据作为评价依据,可操作性强,防止了主观因素对评价的影响,确保了考评的客观、公平和公正,线损四分工作质量得到较大提高。我局按季度开展线损四分考评工作,考评结果纳入相关单位的月度绩效考核,有效调动了基层单位工作的积极性。
五、管理成效
经过不断实践,中山供电局逐步探索出了一套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实现了管理制度化、制度流程化、流程表单化、表单信息化的常态管理模式,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明确了各系统的功能定位,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三大系统联动,实现管理制度化、制度流程化、流程表单化、表单信息化的常态化管理模式。
(二)建立了自局职能本部到基层供电所和班组的“四分”管理常态化工作机制及运作体系。
(三)固化及优化广东电网公司线损管理工作流程,实现了线损“四分”工作深入基层班组的“点对点”的扁平化、网络化管理。
(四)线损异常率得到有效控制,且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
(五)反偷查漏工作取得成效。应用营销系统、计量自动化系統联合分析,及时发现了多宗用户对计量装置回路加装电子设备的高科技窃电行为,线路日线损率在查处后均出现显著下降。
六、管理体会
中山供电局开展的基于信息系统的线损“四分”常态化管理,是供电企业“以信息化推进常态化”、实现企业管理现代化的实践。它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常态化的管理理念相融合,转变了我局传统管理模式,实现了线损“四分”工作深入基层班组的“点对点”的扁平化、网络化管理;它整合了相关信息系统的内部资源,实现了管理信息资源的共享,提高了工作质量;它利用信息系统衔接了营销线各个专业的工作人员,使得了交流和沟通更直接,提高了工作效率,使线损“四分”的常态管理更加规范化、标准化,提高了供电企业的经济效益。
今后,我们仍将继续深化基于信息系统的线损“四分”常态化管理,不断推进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
关键词:信息技术;线损四分;常态化;精益化;管理模式;营销系统;计量自动化系统;营配一体化系统
中图分类号:TM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10—0275—03
一、前言
线损“四分”管理是实现线损精细化管理行之有效的手段。南方电网公司和广东电网公司均制定了线损“四分”管理工作标准,并组织开展了“四分”管理达标工作。中山供电局在广东电网公司的大力帮助和指导下,通过了南方电网公司线损“四分”管理网级达标验收。通过线损“四分”管理工作的开展不仅有效促进了中山供电局线损率指标的明显下降,同时也切实提高了中山供电局线损管理精细化水平。为了继续推进线损“四分”管理工作的深入开展,特别是形成自局本部到基层供电所和班组的“四分”管理常态化工作机制,必须拥有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
二、信息系统及管理现状调查
(一)线损四分基础资料动态管理
营配一体化系统实现了网络拓扑基础资料的全面管理。通过将营销系统中用户资料与配网设备相关联,形成了由变电站—馈线—配变—用户的一体化供电模型,并在GIS平台上展现了整个电网的拓扑关系。通过配电与营业业务流程的紧密结合,用流程管理数据,依托工程资料电子化移交流程,把资料电子化移交和审核作为必备条件,确保与工程同步实施,同步投运,实现了基础资料的动态管理。同时,以数据质量管理平台提升营配基础管理水平。利用跨系统数据比对的方法对营销系统、地理信息系统、计量自动化系统的台帐进行比对,解决了系统数据不一致的问题,进一步提高馈线、配变、用户基础台帐以及线变、户变、户线关联关系和现场情况的一致度,有效地提升系统的数据质量。
(二)电能量数据自动化采集
计量自动化系统的电能量数据自动化采集实现了全局管辖内全部变电站计量点、所有专变用户、公变台区的电量数据全自动采集,并在此基础上大力推进低压居民集抄终端的安装,逐步实现对线损四分各电压等级计量点数据的自动采集。
(三)线损报表自动统计
电力营销系统实现了所辖电网分区、分压、分线、分台区统计与分析工作,线损统计电压等级4个,包括:220kV、110kV、10kV、0.4kV;分区统计按24个区镇统计;所有公用线路和公变台区的线—变对应关系、公变台区和用户的变—户对应关系齐全,具备全部公用线路和公变台区线损分线、分台区的统计和分析的条件。
(四)我们在工作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及困难
1、我局營销管理信息系统、计量自动化系统和营配一体化系统正处于全面应用阶段,三个系统均与线损管理工作有关,但是三个系统在线损四分工作中的功能定位不明确。
2、线路和台区线损异常分析没有实现信息化的全过程闭环管控,线损异常分析管理不到位,没有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
3、线损日常管理工作流程在信息系统中的固化及应用功能需要进一步提升,方可确保线损管理工作过程得以有效监控,工作质量进一步提高。
4、由于信息系统中环网转供电的算法不够完善,鉴于线路环网转供电方式的复杂性,原有的算法不能满足目前线损管理工作需要。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和困难,巩固线损“四分”网级达标成果,并建立自局职能本部到基层供电所和班组的“四分”管理常态化工作机制,受广东电网公司委托,我局作为试点单位,开展了基于多系统联动的线损“四分”管理常态机制研究与应用的工作。
三、管理思路
如何在工作中切实做到常态化管理,一直是线损“四分”管理的重点和难点。线损“四分”常态化管理就是要切实做好线损统计、基础数据更新、异常监测与处理、工作质量考评等方面的日常管理。要做到线损“四分”自动统计准确、基础数据动态维护、线损异常实时监测和闭环处理、工作质量考评的客观公正,就必须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线损“四分”的信息化管理。
因此,我们确立了以信息化推进常态化的线损“四分”管理思路,即:通过信息系统,优化和固化线损管理流程,强化线损纵向和横向工作的联系,以营销管理信息系统、计量自动化系统、营配一体化系统为支撑,不断推进线损“四分”常态化管理。
四、具体实施措施
(一)理清系统功能定位,实现三大信息系统的联动管理
我局基于多系统联动的线损“四分”常态化管理,吸取了信息化管理的精髓,充分发挥现有电力营销管理信息系统、计量自动化系统和营配一体化系统的专业优势,通过有效的资源整合以及数据共享,实现了三大系统的联动,使线损“四分”管理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首先,发挥营销系统信息全面、应用广泛、数据准确的优势,对线损四分工作进行核心管控,实现线损统计、分析、控制和考核的全面常态化管理;其次,利用计量自动化系统数据实效性高的优势,进行四分线损率的准实时监测,使之成为线损异常分析的有效工具;利用营配一体化系统电网基础数据详实的优势,实现电网拓扑关系基础数据的动态维护,确保四分线损率统计准确;三大系统各自分工又相互协作,共同推进了线损四分常态化管理水平。
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1、营销管理系统功能
(1)实现线损四分统计数据的直观展现和综合查询。
(2)固化线损日常管理工作流程,实现线损日常工作的信息化管理。
(3)开展线损“四分”自动统计,实现四分报表自动生成。
(4)实现线损异常分析闭环处理。
(5)开展线损考核指标下达和完成情况自动统计。 (6)实现供电关系变化引起的环网转供电量的自动分割计算。
2、计量自动化系统
(1)开展电压质量和功率因数监测,提高无功运行管理水平,减少技术线损。
(2)开展变电站母线电量不平衡率和主变变损率监测,做好变电站内计量装置实时监测,减少主网管理线损,为主网降损改造提供依据。
(3)做好35kV及以上电压等级主网线损及10kV分线线损的自动统计和及时监测,及时发现10kV线路电量异常,减少配网管理线损。
(4)做好实现了远程自动抄表的低压台区线损的统计和及时监测,及时发现0.4kV线路电量异常,减少低压网管理线损。
(5)开展同期线损统计分析。使用计量自动化抄读10kV及以上电压等级计量点冻结电量功能,结合营销系统按月做好同期线损自动统计和发布。
3、营配一体化系统
充分发挥营配一体化系统中实时更新的电网拓扑、站—线—变—户资料,从而更加精细准确地进行线损统计分析。
(二)固化工作流程,实现线损“四分”核心管控
由于营销系统中各项业务实现全过程有效的管理和监控,并与配网管理、客服中心、计量自动化等系统实现信息共享。因此利用营销系统进行核心管控,固化线损管理流程,便于实现线损“四分”的全方位常态化管控。
我局按照广东电网公司《流程再造计划》的要求,对固化在营销系统中的线损管理九大工作流程做进一步提升,提高工作流程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从而加强对工作质量的监控。
图1 线损管理模块九大工作流程
(三)营销系统数据翔实,线损统计分析更准确可靠
营销系统是较为成熟的系统,单个系统运行稳定,功能完善。营销系统中的电量电费数据都经过了严格复核,因此以营销管理信息系统数据为核心进行的线损统计也更为科学、准确。
基于营销系统的线损统计分析实现了包含厂站发电量收集、线路供电量收集、售电量数据抽取、环网转供电移交、报表统计、数据核查等工作在内的海量数据自动收集和统计核查,避免了手工统计的错漏,确保了线损“四分”数据的准确可靠,为辅助降损提供了科学依据。其中厂站、线路电量收集功能,是将原有的负控终端、配变终端遥测接口扩展至省网结算关口、地方电厂、10kV线路计量关口,灵活地读取并存储相关计量点的表码数据,然后通过营销系统的电费算费模块进行计算,解决了以往关口表码需手工录入系统的不足,减轻了基层单位工作量,提高了数据统计的工作效率。线损报表自动统计功能,除了对全局和各区镇线损进行分压管理外,对10kV线路也实施分压统计,能将每条线路的线损分解为10kV线损和0.4kV线损,便于查找降损突破口、快速锁定降损目标。
(四)创新环网转供电算法,更客观反映线损实际水平
我局还在系统中创新了环网移交电量分割的三种算法,在设置了10kV线路环网关系、环网时间、转供电用户后,系统便能对10kV线路进行环网转供电以及负荷割接后的线损率进行自动修正,使系统统计的线損率尽可能反映线损实际水平,且不用在现场环网点处加装双向计量表计,减少了工程投资和线路停电时间。
环网转供电移交的三钟算法分别对应不同情况,对于小范围短时间临时转供电的负控和配变终端用户,采用算法1(即自动化系统取数法,简称“AMS”),通过接口在自动化系统读取转供开始时间点至结束时间点表码计算出该线路的转供电量,将再用线路的供电量(减去/加上)这部分电量得到调整后线路的供电量,进一步得出重算后的线损率;如果所选停电范围内用户不能通过计量自动系统接口取数,则采用算法2(即时间分割法,简称“DIV”),通过读取营销系统中客户全月的抄表售电量,根据设定的环网时间(精确到分钟)折算出环网的售电量、利用线路平均线损率折算成环网供电量后,再用线路的供电量(减去/加上)这部分电量得到调整后线路的供电量,进一步得出重算后的线损率;对于负荷割接或长时间大范围的转供电,则采用算法3(即打包计算法,简称“LINE”),直接将相关线路供售电量打包计算出平均线损率。
图2 环网转供电移交三钟算法的设计思路
(五)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实现线损异常闭环管控
由于营销系统中各项业务实现全过程有效的管理和监控,并与配网管理、客服中心、计量自动化等系统实现信息共享,因此利用营销系统进行核心管控,固化线损管理流程,便于实现线损“四分”的全方位常态化管控。我局按照广东电网公司线损管理流程再造方案,固化了包括10kV线路、0.4kV台区线损异常管理在内的各项工作流程,实现了局—分局—线路—台区层层考核指标的系统下达、异常提醒、在线流转功能,各基层单位对统计线损异常的线路、台区进行监控,查找原因、落实责任人和处理措施。根据线损管理的经验,我局总结了13类线损异常的定性原因,并对线损异常的线路和台区采取了“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以定量分析为主,坚持追踪分析”的原则,定量分析必须有充分依据,异常追踪分析不仅对当月线损异常事件进行分析,还对以往异常处理措施的效果进行跟踪对比,直至消除线损异常为止。
(六)线损率准实时监测,完善线损异常管理技术手段
我局基于计量自动化系统的线损准实时监测,充分发挥了计量自动化系统无需人工干预的特点,利用计量自动化系统生成的日线损率曲线,可以实现短周期(按日)线损计算的优势,线损异常可进行回溯分析,缩短了线损异常发现与处理的周期,便于对线损异常进行辅助管控。在此基础上,又开发了线损准实时分析功能、线损异常传票管理流程,并通过和GIS系统、营销系统的接口,实现数据动态互联共享,以电量计量采集终端自动采集的数据为基础,通过在GIS的线变、变户关系模型对数据进行统计,实现对线损、变损数据的准实时统计与分析,通过该功能,线损相关业务人员能实时掌握线损变化情况、及时发现线损异常,大大提高了线损分析管理的效率。系统中各类丰富的数据采集,改变了以往线损分析无从入手的局面,加强了反偷查漏工作的针对性,提高了线损异常管理的技术水平。 (七)打通营销与生产信息平台,实现拓扑档案动态调整
我局营配一体化系统的建设,有效利用了现代信息技术,将营销管理信息与配网生产管理信息整合成完整统一的信息平台,通过数据接口,实现了营销业扩、电网改造后电网拓扑基础数据的电子化移交,做到了拓扑关系的动态维护,确保了线损“四分”统计准确。
(八)依托系统自动考评,实现线损考核工作客观公正
我局颁布了《中山供电局线损四分工作质量考核细则》,并结合绿色环保创先关键指标KPI体系,在系统中对基层供电公司进行自动统计和考核。考核项目全部以系统中的工作流程记录和客观数据作为评价依据,可操作性强,防止了主观因素对评价的影响,确保了考评的客观、公平和公正,线损四分工作质量得到较大提高。我局按季度开展线损四分考评工作,考评结果纳入相关单位的月度绩效考核,有效调动了基层单位工作的积极性。
五、管理成效
经过不断实践,中山供电局逐步探索出了一套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实现了管理制度化、制度流程化、流程表单化、表单信息化的常态管理模式,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明确了各系统的功能定位,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三大系统联动,实现管理制度化、制度流程化、流程表单化、表单信息化的常态化管理模式。
(二)建立了自局职能本部到基层供电所和班组的“四分”管理常态化工作机制及运作体系。
(三)固化及优化广东电网公司线损管理工作流程,实现了线损“四分”工作深入基层班组的“点对点”的扁平化、网络化管理。
(四)线损异常率得到有效控制,且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
(五)反偷查漏工作取得成效。应用营销系统、计量自动化系統联合分析,及时发现了多宗用户对计量装置回路加装电子设备的高科技窃电行为,线路日线损率在查处后均出现显著下降。
六、管理体会
中山供电局开展的基于信息系统的线损“四分”常态化管理,是供电企业“以信息化推进常态化”、实现企业管理现代化的实践。它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常态化的管理理念相融合,转变了我局传统管理模式,实现了线损“四分”工作深入基层班组的“点对点”的扁平化、网络化管理;它整合了相关信息系统的内部资源,实现了管理信息资源的共享,提高了工作质量;它利用信息系统衔接了营销线各个专业的工作人员,使得了交流和沟通更直接,提高了工作效率,使线损“四分”的常态管理更加规范化、标准化,提高了供电企业的经济效益。
今后,我们仍将继续深化基于信息系统的线损“四分”常态化管理,不断推进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