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

来源 :安徽农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aistlin_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以普洱市16个最具代表性的景区为研究对象,对该地区的旅游环境承载力包括生态环境承载力、空间环境承载力、设施环境承载力和旅游者和居民心理环境承载力分别进行量测与分析。结果表明,普洱市旅游资源利用率较低,景区建设不够完善,宣传力度有待加强,对此提出一些开发性建议。
  关键词  旅游环境;承载力;普洱市
  中图分类号  F59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9)24-0078-04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19.24.025
  Study on the Carrying Capacity of Tourism Environment in Pu’er City
  DONG Ya-jie,SHI Hong  (School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Pu’er University, Pu’er, Yunnan 665000)
  Abstract  Based on 16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scenic area in Pu’er City as the research object,tourism environmental bearing capacities including ecological environment bearing capacity,space environmental capacity,facilities environmental capacity and tourists and residents’ psychological environment bearing capacity were measured and analyz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ourism resources utilization rate is low,the scenic area construction is imperfect, the publicity needs to be strengthened, it puts forward some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Key words  Tourism environment;Carrying capacity;Pu’er City
  基金項目  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2016ZDX154)。
  作者简介  董雅洁(1985—),女,拉祜族,云南普洱人,副教授,博士,从事低碳经济、生态环境、资源经济研究。
  收稿日期  2019-06-25
  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对自然、经济、社会环境系统产生的影响也越来越深刻,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研究已成为旅游研究的重点。作为描述自然、经济、社会环境系统能够承受旅游活动强度的量值,旅游环境承载力是基于旅游开发规划与管理的基础上,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如何权衡经济的发展、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等课题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核心。近年来虽然我国旅游业发展迅速,但旅游产品、旅游环境、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运行质量总的来说都呈下滑趋势[1]。旅游环境存在着资源利用、环境保护和旅游发展的多重矛盾。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正是在人们对旅游环境问题的逐步关注、对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呼声持续高涨的背景下产生[2]。
  普洱是“世界茶源”“中国茶城”和“中国咖啡之都”,在世界范围来说都是气候适宜指数最高、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空气质量清洁度度最好、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地区之一。“一带一路”宏大战略思想,为中国茶文化的国际化传播带来新
  的发展机遇,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3]。目前,旅游发展规划
  项目,
  主要研究集中在经济和社会方向,而环境因素往往被忽略。要想最终保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旅游发展规划应全方面、科学的、理性地对各种影响环境的因素进行研究和分析,才更能判断旅游开发是否合理。目前普洱市旅游市场还尚未完整规范,游客管理还处于不成熟阶段,面临着开发和保护的双重问题。因此,研究普洱市旅游环境承载力具有重要意义。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普洱市位于我国云南省的西南部,辖1区9县。普洱市内有国家、省、县3级文物单位近60项,还有众多奇特的自然景观、珍贵的花草树木和稀有的动植物。2018年普洱市总人口为263.0万。普洱境内居住着哈尼族、彝族、拉祜族、佤族、傣族等13个世居民族,当地总人口的61%。各民族风情、习俗和文化仍保留历史模样,它们相互交织又各自保持独立特色,使得普洱市的文化绚丽多彩。且民风淳朴,民族气息浓厚,风格各异。2013—2017年普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见表1。
  1.2  数据来源  据普洱市旅游局发布数据显示,2018年1—6月,普洱市接待海外旅游者共5.6万人次,同比增长为21%;国内游客共接待1 729万人次,同比增长24%;实现总收入约156亿元,同比增长21%。该研究共选取16个普洱市市区及九县最具代表性的景点作为旅游空间承载力研究的区域。研究内容为主要景点以及当地特色节日活动,具体见表2。
  1.2  研究方法  旅游环境承载力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但还没有形成科学的系统体系,只是从点或几个点而成的小范围地区方面研究旅游承载力的准确预测[4]。一般认为,旅游环境承载力是指在某一时期、某种状态或条件下,旅游区环境所能承受的旅游活动经济量的阈值[5]。也有学者将旅游环境承载力定义为:“在某一旅游地环境的现存状态和结构组合不发生对当代人及未来人有害变化的前提下,在一定时期内旅游地所能承受的旅游活动强度”[6]。   在区域性和地区性旅游规划中,旅游环境容量的测算方法通过包括旅游环境的空间最大容量(空间极限容量)、旅游设施极限容量、旅游环境空间与旅游设施的最大可容量和空间容量与心理感应结合容量[7]。
  一般来说,城市的旅游环境承载力系统属于城市风景名胜公园环境系统,属于具人工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双重特征的复合生态系统。根据城市风景名胜公园旅游环境承载力评估研究,环境影响指标体系应包括自然环境要素、社会环境要素、经济环境要素和历史文化因素等4个方面的主要内容[8],旅游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及评价方法见表3、4。
  2  结果与分析
  2.1  旅游生态环境承载力
  (1)水体环境承载力:WECC=日水体环境污染物净化承载力/日人均污水生产量[9]。该研究选取生化需氧量(BOD)作为水体环境承载力的指标,普洱市水域面积28 km2,水资源总量约58亿m3。人均每人每天产生的BOD为 40 g,大约降解周期为30 d,而水环境质量标准为BOD≤4 mg/L。因此普洱市水体承载力为480万(人次/d)。
  (2)大气环境承载力:AECC=日区域大气环境自净承载力/日人均废气生产量[10]。据测定,每个成年人每天消耗氧气约0.75 kg,每人平均每天需有10 m2的森林绿地面积(或40平米的草坪)。再考虑到其他因素(如汽车尾气、各时间段餐饮店)排放的氮氧化合物等有害气体的总和影响,要求每人至少平均拥有30~40 m2的绿地,取35 m2,以维持空气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正常比例,保持空气质量达标。普洱市区森林绿地面积为23.20万hm2。根據公式得出大气环境承载力为6 635万人次/d。
  (3)固体垃圾环境承载力:GECC=日人工处理固体垃圾总量+每日固体垃圾自然净化总量)/人均固体垃圾生产量[10]。
  普洱市在城内主街道,每隔20 m左右设有垃圾桶,景区垃圾站则相对于城区数量有所减少,但每个片区都有环卫工人随时清理定期收集、分类并运出再进行适当处理,且人员数量增多,工作效率较高。景区水面污物也要定期处理,严禁垃圾入水。
  根据旅游生态环境承载力的计算方法,普洱市旅游生态环境承载力为480万人次/d。
  2.2  旅游空间环境承载力  根据普洱市旅游局统计数据以及实地调查数据整理,普洱市主要景点概况见表5。
   根据旅游空间的环境承载力,16个景点的最大承载游客量计算结果列入表4最右列。
  2.3  旅游设施环境承载力  旅游设施环境承载力包括基础设施环境和服务设施环境的承载力[11]。包括供排水、电量以及网络信号覆盖率、酒店环境质量及数量、餐饮环境、交通环境等方面的基础服务设施所能承载的游客数量。
  旅游设施环境承载力受供排水、电量以及网络信号覆盖率、酒店环境质量及数量、餐饮环境、交通环境、酒店数量的因素影响[12],其计算公式:
  FECC=Min(FECC1,FECC2,…,FECCi
  式中,FECC为设施环境承载力(人/日);FECCi为第i种基本要素供给量形成的环境承载力。取决于最小分量,因此可以用限制性分量取代。
  通常对城市名胜风景区而言,住宿设施和交通设施成为限制性因素的可能性较大。因为普洱市是云南省版图面积最大的市,地广人稀。室内外停车场大小诸多,旅游景区内规划时也未规划旅游览车,因此可忽略。由于普洱市区建筑、商圈、行政区、学校等分布较为集中,城市周边与市中心距离一般,且交通便利,目前共享单车的流行,使更多市民更愿意绿色出行,对于环境质量的维护起到很大作用。移动、电信、联通信号顺畅且高效,手机普及率较高,且电力直接与城中相连接,各大小街道、广场等都设有临时供电服务设施、应急避难场所等供给充足,所以电力电讯不是其环境承载力研究的必要因素,不必考虑。
  根据普洱市旅游局统计,普洱市有五星级酒店2个,四星级酒店17个,三星级酒店23个。其他宾馆及其客栈共2 536家,床位数量118 342个。普洱市随着旅游业的逐渐发展,市区及其各大旅游景区内及其附近的餐饮设施业蓬勃发展,基本形成特色美食区域,具备卫生许可和营业执照。因此餐饮设施不会成为环境承载力研究的限制因子,因此可以理解为餐饮设施环境承载力为无限大。普洱市水源水量充足,因此供水对旅游设施环境承载力基本没有影响。
  根据旅游生态环境承载力的计算方法,普洱市旅游生态环境承载力为118 342人/d。
  2.4  旅游者和居民心理环境承载力  旅游心理环境承载力包括旅游目的地居民的心理承载量和旅游者心理承载量。风景区当地居民在于民风、文化习惯、宗教信仰以及生活方式方面的包容性程度高低和居民心理承载能力的各方面在原本生活不受坏影响的因素下所能承受的游客人数及游客活动[13]。
  普洱市主要景区与居民住宅区距离较远,且景区大多属于自然风景区,未造成开发建设的破坏,并不相互影响。因此居民心理承载力认为是无穷大。而游客的心理承载因此力通常小于等于空间环境承载力。由于普洱市景区建设程度完成良好,旅游环境质量较优,则取其最大值为空间环境承载力,为108 900人/d。
  普洱市总面积45 385.34 /各景区总面积2 474.55=18,因此旅游空间环境承载力值扩大18倍,则为196.2万人次。而2018年上半年共接待游客1 729+5.6=1 734.6万人次,平均每天接待9.6万人次,均在各项承载力值范围内。且旅游分为淡、旺季,游客量不一定全年相等。
  3  结论与建议
  以普洱市16个最具代表性的景区为研究对象,对该地区的旅游环境承载力包括生态环境承载力、空间环境承载力、设施环境承载力和旅游者和居民心理环境承载力分别进行量测与分析,结果表明普洱市的旅游业尚未超过其承载能力,旅游资源利用率较低。   普洱市在对旅游业发展的规划中,可以多方借鉴其他旅游区发展旅游业案列,立足于普洱市的实际情况分析并制定出因地制宜、长善救失的规划建设方案。
  (1)从社会层面看,普洱市区建设较好,政府政策健全,且实施较为到位,整体发展水平逐年增长,对旅游景区的总体规划相对合理。但城区规划中,还存在部分街区商铺规划不合理、资源利用率低、分布不均衡等问题。
  (2)从生活层面而言,市民的素质水平有待加强。如生活中的垃圾分类问题,无论是市区街道、旅游景区垃圾站、甚至在学校,可回收与不可回收垃圾箱几乎形同虚设,居民的垃圾分类问题意识亟待加强。这些对于环境举重若轻的问题,也是影响普洱市发展不可忽视的因素。
  (3)从环境层面分析:2019年3月中旬到4月底,由于中南半岛地区“刀耕火种”的生物质燃烧方式,影响路线为西双版纳州—德宏州—昆明市—玉溪市—大理州等,先后受雾霾影响较严重。普洱市作为与东南亚国家接壤的城市,虽然受影响程度不及景洪,但还是很明显,人在户外环境下,能感受到空气质量差,可见度低,身体出现闷热,呼吸不畅的状况,大大影响了城市空气质量等一系列的环境问题。
  结合普洱市情况,建议在合理规划发展和开发利用的同时,必须充分做好环境污染的防治措施。从源头上减少对环境治理的成本投入,提高开发利用率;对已建设投入的景区充分做好保护措施,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监管力度。努力建设高标准、高质量环境为主的旅游主题城市,为普洱市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助一臂之力;加大宣传力度及范围。旅游业建设需要政府以及各部门的政策支持,更需要广大市民的积极配合。
  参考文献
  [1]彭文书,何磊,严亮.“一带一路”背景下普洱市思茅区普洱茶旅资源开发探析[J].现代农业科技, 2018(18): 259-260,273.
  [2]翁钢民,杨秀平,李慧盈.国内外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的发展历程与展望[J].生态经济,2015,31(8):129-132.
  [3]艾琳.呼伦贝尔草原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0.
  [4]赵赞,李丰生.国内外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相关研究综述[J].商业时代,2008(5): 96-98.
  [5]孙晋坤,章锦河,李曼,等.近十年国内外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进展与启示[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14, 30(2): 86-91.
  [6]李爱,杨正先.基于边际效应分析的海洋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8,35(4):44-50.
  [7]杨锐.风景区环境容量初探:建立风景区环境容量概念体系[J].城市规划汇刊,1996(6):12-15,32.
  [8]陈璐.城市风景名胜公园旅游环境容量评估研究:以杭州西湖景区为例[J].企业导报,2013(13):113-114.
  [9]马守春,张敏,刘秀丽.旅游生态环境承载量测算问题再探讨[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8,48(13):289-294.
  [10]谭松松.普洱市旅游地质景观特征及开发[D].昆明:昆明理工大学,2014.
  [11]刘佳, 李莹莹.我国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进展与展望:基于文献计量与社会网络分析[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4):34-43.
  [12]盧学英,蒋宁,胡利军.黄山风景区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J].河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33(1): 25-28.
  [13]李林,扎西央宗,边多,等.西藏纳木错景区旅游承载力研究[J].西藏科技,2018(5):30-36.
其他文献
摘要国有农场事业场的建场目的是为了农业良(原)种的繁育、示范、保种、新品种试验和新技术的推广,同时也为社会提供了一定数量的多种农副产品。辛集市原种场是农牧局管理的事业单位,实行企业化管理。分析了辛集原种场的发展现状,提出了发展的四大定位,继而指出通过加强科研育种、调整产业结构、拓展服务体系和完善体制转型4种方式来提升辛集市原种场的社会竞争力,为河北省国有农场事业场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河北省
期刊
摘要为了较快寻找出适合巍山县栽培的大麦品种,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对9个大麦主要农艺性状及产量进行关联度分析,进而指导育种实践。结果表明, 052DM3-3、052DM3-8-8、凤03-39、071DM11-4和凤03-9的产量较对照(S500)高,且与对照存在显著差异。大麦品种(系)的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关联度由大到小依次为株高、成穗率、基本苗、千粒重、穗粒数、生育期、有效穗、最高茎蘖、穗长。其
期刊
摘要以贵阳市花溪区行知生态文化示范园为例,分析贵阳市花溪区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现状和资源优势,把握休闲观光农业综合开发利用原则,进行共性到个性的研究,结合实例探索适宜在行知生态文化示范园进行综合开发的农业生态观光旅游的景观设计方案,为贵阳市花溪区及其他地区的休闲观光农业开发的规划设计提供借鉴。  关键词休闲观光农业;综合开发利用;景观规划设计;示范园  中图分类号TU982.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期刊
摘要21世纪,世界人口进入快速老龄化时期,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医疗卫生事业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2000年,我国正式步入老龄化社会国家。与城市相比,我国农村老人的养老保障体系缺失严重,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弊端日益呈现出来,已经越来越无法满足我国农村老人的需求。长三角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安徽省,同样也是我国人口大省之一,其人口结构的变化对我国养老服务模式的调整有着
期刊
摘要通过对273名参加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对象的调查,分析了目前新型职业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比较了我国新型职业农民社会保障制度模式的实践探索,总结经验及其成效。提出了进一步完善新型职业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新型职业农民;社会保障;现状;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3.8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17-6611(2020)02-0253-04  doi:10.396
期刊
摘要 选取7个指标构建垦造水田适宜性评价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和GIS技术对2017年惠州市各个县区垦造水田适宜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惠州市各个区县的可调整耕地均适宜进行垦造水田项目,博罗县非常适宜,惠东县比较适宜。  关键词 垦造水田;适宜性;层次分析法;沿海地区;惠州市  中图分类号 S28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9)24-0060-03  doi:10.396
期刊
摘要新时期,面对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以及乡村振兴战略需求,武安市谷子产业力争在全产业链打造上取得突破,建设全国谷子产业示范样板,为武安市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以及乡村振兴贡献力量。梳理了武安市谷子产业的环境、生产、组织形式、加工现状、存在问题,提出了几点建议,武安市的谷子产业的发展模式经验有利于其他县市发展特色杂粮产业借鉴,指导河北省乃至全国特色产业发展,为相关部门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谷子;优势区;
期刊
摘要针对国内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存在的利用率低、循环体系不完善、市场化水平低等问题,基于山东民和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畜禽粪便资源化循环利用的产业模式,重点探讨畜禽粪便如何高效资源化产出、产出品如何实现高值化循环利用、产业链价值如何全面提升。通过畜禽粪便沼气能源化与肥料化处理方式互补,形成畜禽粪便商品有机肥生产、沼气热电联产、沼气提纯生物天然气、沼液浓缩有机水溶肥料高值利用的资源化利用体系,横向拓展、
期刊
摘要为实现全面脱贫和全面小康,必须深化农业改革,走产业化、科技化、绿色化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农林高校必须以“新农科”建设为契机,构建全产业链育人体系,培养新型农业人才,推动农业内涵式发展。以“一村一品”农业产业模式为例,探讨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应解决的核心问题和依托条件,提出“企业下单、高校培养”的育人思路,建立政产学研用多方联动的教学团队和平台,制定岗位差异化的培养目标,培养一专多能的“T”字型新农
期刊
摘要北海市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规划建设的核心地区以及海岸带生态环境脆弱的典型地区,近年来,由于社会经济发展导致海岸带生态环境恶化、海水入侵与地下水污染等地质环境问题愈发严重,而开展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对促进当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基于MapGIS平台,分别建立生态用地、农业用地与建设用地地质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引入变权层次分析-综合指数法模型对北海市土地利用展开规划研究。规划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