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游”出深闺舞翩跹,“飞”入寻常百姓家。
2013年9月,湖南张家界提出农业产业提质升级“523”行动计划,其主要一项,就是在5年时间内,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加强大鲵资源保护,优先发展大鲵产业。
从此,养在深闺的“张家界大鲵”被揭开神秘的面纱,一个响当当的产业品牌,如张家界美景一般,传遍大江南北,游向四海之外。
大鲵又称“娃娃鱼”。两年内,为了这条“鱼”,上至决策者、管理者,下至养殖户、研发人员,张家界人呕心沥血、历经艰辛。
日前,笔者走近青山绿水,探寻“张家界大鲵”成长背后的故事。
行动决策
农业产业提质升级,力争2017年大鲵养殖规模达200万尾
澧水之源五道水,峻岭幽谷中,喷涌而出的七眼泉一路欢唱。千百年来,孕育着生灵万物。
因这一方纯净山水,大鲵作为比恐龙还早的“地球纪念物”,得以“畅游至今”。
溪水边,澧源生物科技公司是当地最大的大鲵养殖繁殖基地,以“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带动周边18个乡镇和鄂、渝等地发展大鲵逾百万尾。
作为公司老总,60来岁的陈功明,是土生土长的张家界人,他绝对称得上“娃娃鱼大王”。
大鲵因丰富的食用、药用价值,曾遭到疯狂捕杀,加之生态环境的破坏,濒临灭绝。谁曾想,20多年前,和其他年轻人一样,陈功明还在溪沟深潭里捕杀野生大鲵。1998年,陈功明竟然买种鲵,建基地,率先在当地养殖大鲵。
“开始小打小闹,直至前几年才扩大规模。”陈功明介绍,2013年5月25日,上任仅一个多月的张家界市委书记杨光荣,轻车简从来五道水调研,从大鲵养殖基地和模式中,萌发做大大鲵产业念头。
其实,从40年前建立中国第一个大鲵科研所、首次实现大鲵人工繁殖,到成立全国第一个大鲵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创人工开凿隧洞保护大鲵先河,再到建立世界第一家大鲵生物科技馆,获得全国首个水生野生动物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张家界成为“中国大鲵之乡”,当之无愧。
优良的生态环境,成熟的养殖技术,张家界发展大鲵产业其势已成、其时已至。
2013年9月,围绕“提质张家界,打造升级版”战略,农业产业提质升级“523”行动计划正式启动,力争2017年,大鲵野生资源量达到8万尾,养殖规模达200万尾,综合产值达到50亿元。
同发展旅游一样,张家界发展大鲵也是壮志雄心,每年仅市级财政就拿出400万元作为引导奖扶资金。
2013年10月,“张家界大鲵”第一次“游”进长沙,在保护与产业发展新闻发布会上,张家界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市委统战部部长刘群宣布,“张家界大鲵产业提质升级从此起航。”
打造品牌
让“张家界大鲵”家喻户晓,游上百姓餐桌
大鲵浑身是宝,体内含有70多种天然活性物,能够提高人体免疫功能,增强抗病能力,延缓衰老,集保健、药用、美容、食用价值于一体,被专家誉为“水中人参”、“软黄金”。
然而,长期因“物以稀为贵”而形成高端消费定位,给大鲵贴上“贵族消费”标签,导致普通大众“很少尝鲜”。
做大产业,打响品牌,张家界首先引导大众消费,让大鲵游上百姓餐桌。
张家界市委书记杨光荣拟定“张家界大鲵的十个为什么”,从大鲵源起、特点、营养、保护和发展等方面斟字酌句,一一注解,并通过媒体向外广泛发布,让大众全方位了解子二代驯养大鲵。
2015年7月10日,“张家界大鲵”终于有了自己的“智能身份证”,在全国率先实施人工养殖标识和张家界大鲵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专用标识“双标识”管理,消费者通过手机端读取专用标识信息就可科学识别。
“畅通流通渠道,破解销售难题。”主抓大鲵产业的副市长向佐谊解释,“双标识”不仅让大鲵销售减少繁琐的行政许可,还能促进质量和品牌的提升。目前,张家界已在外省市建立直销店38家。
去年8月,“张家界大鲵”营养成分数据出炉,品牌优势立刻显现。吉首大学大鲵研究所罗庆华教授介绍,“张家界大鲵”的综合营养价值高于其他地区大鲵及鲍鱼、海参和甲鱼等名贵水产动物。
编印《张家界大鲵文化手册》、“张家界大鲵”新春品鉴会、“张家界大鲵”产业品牌推介展销会、“张家界大鲵”厨神邀请赛……两年里,一系列大事件,掀起“张家界大鲵”热。
同时,为了把好“质量安全关”,张家界市畜牧兽医水产局王朝群介绍,两年内,先后对74个大鲵规模养殖场和饵料鱼饲养场,多批次抽样采集438个样品进行快速检测,合格率达到100%。
“游张家界山水,品张家界大鲵”,“珍稀娃娃鱼,水中活人参”、“邀您共赏3亿5千万年的养生珍品”……穿行张家界山水间,无论是养殖基地、乡村道路,还是高速出口、火车站、景区景点,随处可见“张家界大鲵”的公共品牌宣传。
“游客购物、接待贵客、春节送礼,大鲵必不可少。”桑植县康茜大鲵生物科技公司老总廖珍武告诉笔者,政府在品牌推广和市场拓展方面“做足文章”,大鲵市场行情上涨,让广大养殖企业和养殖户信心百倍,产业发展势头强劲。
融合发展
打造第二张“世界响亮的名片”
2015年9月24日,全球首次以大鲵为主题的美食文化节,在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举行,吸引几千名中外游客驻足观赏品尝,在业界引起广泛关注。
“在全国开创了以大鲵为主题的美食文化节先河,值得借鉴推广。”农业部长江流域渔政资源管理办公室主任李彦亮对张家界市加强大鲵资源保护,推动大鲵产业发展,带动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 “打造又一张世界响亮的名片。”张家界市委副书记、市长王志刚坦言,坚持保护优先,经济建设和生态建设协调发展,加大野生大鲵资源保护,推进大鲵产业与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力争建成全国大鲵科普教育、种质资源、产品研发、市场交易和旅游文化中心,打造享誉全国最大的大鲵生态经济文化圈和产业集群。
2015年7月8日,张家界“金鲵生物”与北京“艾通生物”正式强强联手,共同开发高端大鲵健康产品,搭乘“快车”,让张家界大鲵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金鲵生物”是国内最早从事大鲵驯养繁殖、大鲵食品、保健品、化妆品等新产品研究与开发的民营高科技企业,2014年9月,正式登陆新三板,成为新三板首家大鲵养殖企业。“掌门人”王建文认为,合理开发利用子二代产品,反哺野生大鲵保护,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通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金驰公司于2015年6月份成功在澳大利亚国家证券交易所(NSX)上市。”公司总经理蔡菁介绍,以大鲵保健品、化妆品开发和大鲵科普旅游为主业的张家界(中国)金驰生物科技公司,依托张家界丰富的大鲵资源,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2015年9月25日,张家界推出全球首条大鲵文化主题旅游线路,以宝峰湖探幽、大鲵科技馆体验、省大鲵救护中心为揭秘平台,吸引中外游客趋之若鹜,成为大鲵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典范。
“揭开了大鲵的神秘面纱,更加珍惜这里的青山绿水。”广东游客常晓游完武陵源宝峰湖景区后称,印象最深的就是“与娃娃鱼亲密接触”。
一组数据显示,两年前,张家界大鲵养殖只有50万尾、年繁殖鲵苗15万尾、持证养殖企业58家、开发深加工产品还只有53个。两年后的今天,张家界大鲵养殖规模达到150万尾、年繁殖鲵苗40万尾、持证养殖企业118家,开发深加工产品102个,拥有8家深加工企业,两家上市公司。目前大鲵养殖存池量占全省的90%,占全国的12%以上。
“投资小、风险小、易管理,收益大、养殖技术成熟、见效快,是脱贫致富的好路子。”永定区双溪桥乡昌溪村的陈吉龙说,与养殖合作社签订大鲵代养协议,投入2万元本金,将每年获得5000元的保底收入。
目前,在张家界山区,从事大鲵养殖的农户有1100多户。而整个张家界,从事大鲵养殖加工、餐饮销售、旅游观光的从业人员3.5万人,涌现出金鲵、金驰、点鲵成金、康茜大鲵等大鲵生产加工企业,市、区县财政已投入产业奖扶资金2700多万元,产业综合产值预计可达20亿元。
2015年12月初,张家界通过市长办公会决定,2016年起试行大鲵养殖保险。在全国首开先河,将为“张家界大鲵”产业发展注入新动力。
“在保护中发展,以发展促保护,打造实现山区精准扶贫的支柱产业。”杨光荣坚定地说。
2013年9月,湖南张家界提出农业产业提质升级“523”行动计划,其主要一项,就是在5年时间内,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加强大鲵资源保护,优先发展大鲵产业。
从此,养在深闺的“张家界大鲵”被揭开神秘的面纱,一个响当当的产业品牌,如张家界美景一般,传遍大江南北,游向四海之外。
大鲵又称“娃娃鱼”。两年内,为了这条“鱼”,上至决策者、管理者,下至养殖户、研发人员,张家界人呕心沥血、历经艰辛。
日前,笔者走近青山绿水,探寻“张家界大鲵”成长背后的故事。
行动决策
农业产业提质升级,力争2017年大鲵养殖规模达200万尾
澧水之源五道水,峻岭幽谷中,喷涌而出的七眼泉一路欢唱。千百年来,孕育着生灵万物。
因这一方纯净山水,大鲵作为比恐龙还早的“地球纪念物”,得以“畅游至今”。
溪水边,澧源生物科技公司是当地最大的大鲵养殖繁殖基地,以“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带动周边18个乡镇和鄂、渝等地发展大鲵逾百万尾。
作为公司老总,60来岁的陈功明,是土生土长的张家界人,他绝对称得上“娃娃鱼大王”。
大鲵因丰富的食用、药用价值,曾遭到疯狂捕杀,加之生态环境的破坏,濒临灭绝。谁曾想,20多年前,和其他年轻人一样,陈功明还在溪沟深潭里捕杀野生大鲵。1998年,陈功明竟然买种鲵,建基地,率先在当地养殖大鲵。
“开始小打小闹,直至前几年才扩大规模。”陈功明介绍,2013年5月25日,上任仅一个多月的张家界市委书记杨光荣,轻车简从来五道水调研,从大鲵养殖基地和模式中,萌发做大大鲵产业念头。
其实,从40年前建立中国第一个大鲵科研所、首次实现大鲵人工繁殖,到成立全国第一个大鲵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创人工开凿隧洞保护大鲵先河,再到建立世界第一家大鲵生物科技馆,获得全国首个水生野生动物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张家界成为“中国大鲵之乡”,当之无愧。
优良的生态环境,成熟的养殖技术,张家界发展大鲵产业其势已成、其时已至。
2013年9月,围绕“提质张家界,打造升级版”战略,农业产业提质升级“523”行动计划正式启动,力争2017年,大鲵野生资源量达到8万尾,养殖规模达200万尾,综合产值达到50亿元。
同发展旅游一样,张家界发展大鲵也是壮志雄心,每年仅市级财政就拿出400万元作为引导奖扶资金。
2013年10月,“张家界大鲵”第一次“游”进长沙,在保护与产业发展新闻发布会上,张家界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市委统战部部长刘群宣布,“张家界大鲵产业提质升级从此起航。”
打造品牌
让“张家界大鲵”家喻户晓,游上百姓餐桌
大鲵浑身是宝,体内含有70多种天然活性物,能够提高人体免疫功能,增强抗病能力,延缓衰老,集保健、药用、美容、食用价值于一体,被专家誉为“水中人参”、“软黄金”。
然而,长期因“物以稀为贵”而形成高端消费定位,给大鲵贴上“贵族消费”标签,导致普通大众“很少尝鲜”。
做大产业,打响品牌,张家界首先引导大众消费,让大鲵游上百姓餐桌。
张家界市委书记杨光荣拟定“张家界大鲵的十个为什么”,从大鲵源起、特点、营养、保护和发展等方面斟字酌句,一一注解,并通过媒体向外广泛发布,让大众全方位了解子二代驯养大鲵。
2015年7月10日,“张家界大鲵”终于有了自己的“智能身份证”,在全国率先实施人工养殖标识和张家界大鲵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专用标识“双标识”管理,消费者通过手机端读取专用标识信息就可科学识别。
“畅通流通渠道,破解销售难题。”主抓大鲵产业的副市长向佐谊解释,“双标识”不仅让大鲵销售减少繁琐的行政许可,还能促进质量和品牌的提升。目前,张家界已在外省市建立直销店38家。
去年8月,“张家界大鲵”营养成分数据出炉,品牌优势立刻显现。吉首大学大鲵研究所罗庆华教授介绍,“张家界大鲵”的综合营养价值高于其他地区大鲵及鲍鱼、海参和甲鱼等名贵水产动物。
编印《张家界大鲵文化手册》、“张家界大鲵”新春品鉴会、“张家界大鲵”产业品牌推介展销会、“张家界大鲵”厨神邀请赛……两年里,一系列大事件,掀起“张家界大鲵”热。
同时,为了把好“质量安全关”,张家界市畜牧兽医水产局王朝群介绍,两年内,先后对74个大鲵规模养殖场和饵料鱼饲养场,多批次抽样采集438个样品进行快速检测,合格率达到100%。
“游张家界山水,品张家界大鲵”,“珍稀娃娃鱼,水中活人参”、“邀您共赏3亿5千万年的养生珍品”……穿行张家界山水间,无论是养殖基地、乡村道路,还是高速出口、火车站、景区景点,随处可见“张家界大鲵”的公共品牌宣传。
“游客购物、接待贵客、春节送礼,大鲵必不可少。”桑植县康茜大鲵生物科技公司老总廖珍武告诉笔者,政府在品牌推广和市场拓展方面“做足文章”,大鲵市场行情上涨,让广大养殖企业和养殖户信心百倍,产业发展势头强劲。
融合发展
打造第二张“世界响亮的名片”
2015年9月24日,全球首次以大鲵为主题的美食文化节,在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举行,吸引几千名中外游客驻足观赏品尝,在业界引起广泛关注。
“在全国开创了以大鲵为主题的美食文化节先河,值得借鉴推广。”农业部长江流域渔政资源管理办公室主任李彦亮对张家界市加强大鲵资源保护,推动大鲵产业发展,带动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 “打造又一张世界响亮的名片。”张家界市委副书记、市长王志刚坦言,坚持保护优先,经济建设和生态建设协调发展,加大野生大鲵资源保护,推进大鲵产业与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力争建成全国大鲵科普教育、种质资源、产品研发、市场交易和旅游文化中心,打造享誉全国最大的大鲵生态经济文化圈和产业集群。
2015年7月8日,张家界“金鲵生物”与北京“艾通生物”正式强强联手,共同开发高端大鲵健康产品,搭乘“快车”,让张家界大鲵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金鲵生物”是国内最早从事大鲵驯养繁殖、大鲵食品、保健品、化妆品等新产品研究与开发的民营高科技企业,2014年9月,正式登陆新三板,成为新三板首家大鲵养殖企业。“掌门人”王建文认为,合理开发利用子二代产品,反哺野生大鲵保护,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通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金驰公司于2015年6月份成功在澳大利亚国家证券交易所(NSX)上市。”公司总经理蔡菁介绍,以大鲵保健品、化妆品开发和大鲵科普旅游为主业的张家界(中国)金驰生物科技公司,依托张家界丰富的大鲵资源,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2015年9月25日,张家界推出全球首条大鲵文化主题旅游线路,以宝峰湖探幽、大鲵科技馆体验、省大鲵救护中心为揭秘平台,吸引中外游客趋之若鹜,成为大鲵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典范。
“揭开了大鲵的神秘面纱,更加珍惜这里的青山绿水。”广东游客常晓游完武陵源宝峰湖景区后称,印象最深的就是“与娃娃鱼亲密接触”。
一组数据显示,两年前,张家界大鲵养殖只有50万尾、年繁殖鲵苗15万尾、持证养殖企业58家、开发深加工产品还只有53个。两年后的今天,张家界大鲵养殖规模达到150万尾、年繁殖鲵苗40万尾、持证养殖企业118家,开发深加工产品102个,拥有8家深加工企业,两家上市公司。目前大鲵养殖存池量占全省的90%,占全国的12%以上。
“投资小、风险小、易管理,收益大、养殖技术成熟、见效快,是脱贫致富的好路子。”永定区双溪桥乡昌溪村的陈吉龙说,与养殖合作社签订大鲵代养协议,投入2万元本金,将每年获得5000元的保底收入。
目前,在张家界山区,从事大鲵养殖的农户有1100多户。而整个张家界,从事大鲵养殖加工、餐饮销售、旅游观光的从业人员3.5万人,涌现出金鲵、金驰、点鲵成金、康茜大鲵等大鲵生产加工企业,市、区县财政已投入产业奖扶资金2700多万元,产业综合产值预计可达20亿元。
2015年12月初,张家界通过市长办公会决定,2016年起试行大鲵养殖保险。在全国首开先河,将为“张家界大鲵”产业发展注入新动力。
“在保护中发展,以发展促保护,打造实现山区精准扶贫的支柱产业。”杨光荣坚定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