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出生于中国上海,旅美钢琴家王寅飞那细腻与独特的琴声已经传遍了世界各地。《波士顿音讯》(The Boston Musical Intelligencer)的乐评人吉姆·麦克唐纳(Jim McDonald)先生这样评价王寅飞的演奏:“如魔法般的演奏效果,让人联想到白银、流水、钟声、冰、空气、黑暗大地等元素……”
王寅飞2008年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钢琴系,接着远赴纽约曼哈顿音乐学院学习。2012年,他又作为当年被录取的三位钢琴家之一,以全额奖学金开始攻读曼哈顿音乐学院演奏博士学位。
王寅飞是美国胡桃山音乐节的常客,已经连续多年受邀参加独奏音乐会和室内乐音乐会,屡获好评。在刚刚结束的2018年音乐节中,王寅飞更是受邀担任助理音乐总监,参与协奏曲比赛和室内乐面试的评审工作。这个由美国中华艺术基金会主办、专为中美有才能的青少年音乐家举办的音乐节至今已是第二十七届。从2008年第一次参与至今,王寅飞见证了这个音乐节的蓬勃发展。从郎朗、黎卓宇(George Li),到刚刚获得英国利兹国际钢琴比赛第一名的陆逸轩(Eric Lu),还有诸多传奇大师如钢琴家罗素·谢尔曼(Russell Sherman)、小提琴家唐纳德·维勒斯坦(Donald Weilerstein)和大提琴家劳伦斯·莱瑟(Laurence Lesser)等等都在这里留下了足迹。让王寅飞感触最深的,是在这短短三周半的时间里,他能与来自世界各地的音乐家们一起演奏音乐,分享音乐。
在王寅飞看来,用音乐架起中美文化交流的桥梁,是他这些年来在舞台上演奏的目标和动力。自赴美以来,他致力于发现和演奏当代华裔作曲家的作品以及带有中国民乐特色的作品。2008年4月,就在出国深造前夕,王寅飞与二胡演奏家吕文芳女士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合作上演了音乐会。出国之后,他更是时常在音乐会曲目中加入有中国元素的作品。在2012年10月的曼哈顿香港音乐节欢迎会上,王寅飞与小提琴家王霄合作演奏了小提琴协奏曲《梁祝》。2013年,他又在多场独奏会中演奏了华裔作曲家陈怡的《多耶》、王建中改编的《浏阳河》等经典中国作品。
“音乐是全世界通用的语言,西方的古典音乐也有很大一部分是起源于各个国家、民族的民间音乐,尤其是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欧洲国民乐派崛起,产生了许多优秀作品。如今,中国音乐在美国和欧洲受到广泛认可的作品仍屈指可数,但很多华裔作曲家和演奏家都在积极努力,尤其是近几年,常有华裔作曲家在卡内基音乐厅上演作品音乐会。我相信将来全世界的音乐厅中都能有我们的一席之地。”接下来,王寅飞会继续以讲座音乐会的形式在纽约举行一系列当代华裔作曲家的作品音乐会。
除了把更多有中国民间和传统音乐特色的作品带到美国的舞台,让更多的美国观众能够聆听来自东方的音乐以外,王寅飞还希望有机会把这些年所学习的当代美国作品带到中国的舞台。作为2015年纽约格什温国际钢琴大赛的首奖获得者,王寅飞计划未来在中國演奏整场的美国作品。“很多美国作曲家的作品在中国还不常听到,从二十世纪的巴伯、伯恩斯坦、查尔斯·埃夫斯、科普兰、格什温,到二十一世纪的艾略特·卡特(Eliott Carter)、科里利亚诺、利伯曼等等,都写过很有趣的钢琴作品,值得我们演奏。”近两年,王寅飞多次在舞台上演奏艾略特·卡特的《吊线》(Caténaires)以及莱昂·基什内尔(Leon Kirchner)的《第二间奏曲》(Interlude II),前不久又与打击乐、单簧管、小提琴等一同演奏了塔尼亚·里昂(Tania Leon)的《Toque》,并获得作曲家本人的肯定。
谈起学习这些作品的心得,王寅飞坦言首先视谱和背谱本身就是很大的挑战,而自己在这方面很有优势。“例如卡特的《吊线》,六分钟不间断且无规律的快速跑动音形,全曲没有两个小节相同,需要极强的记谱能力。”王寅飞从拿到作品到上台演奏只有不到两周的时间,他依靠过人的视奏和背谱能力,演出很成功。而塔尼亚·里昂的《Toque》更是要看七种不同乐器的总谱演奏,全曲不停地在各种复杂的拍号中转换,还有许多华彩和自由节奏,王寅飞与其他音乐家只排练了一次就上台演奏,连作曲家塔尼亚本人都惊叹不已。“学习新曲目,要用眼睛、内心听觉和头脑,而手就是要把脑中学会的音乐表现出来,也就是所谓的技巧。”
王寅飞对古典、浪漫派作品的喜爱也丝毫不亚于当代音乐,他在曼哈顿音乐学院的导师菲利普·凯文(Phillip Kawin)教授就以演奏德奥作品和丰富的音色闻名。“要演奏好钢琴,尤其是以肖邦、舒曼为代表的浪漫派作品,能在钢琴上歌唱(sing)只是基本条件,更需要掌握讲话(speak)的发音。声音要呼吸,要旅行(The sound has to breath,to travel)。如何在演奏中避免打击性,包括手臂重量的运用、手指间的重量转移等等,从而使演奏更接近人声,声音更有表现力,是我演奏这些作品时的首要任务。”在音乐的处理上,王寅飞也丝毫不掩饰对老一辈钢琴家的钟爱。“科尔托、霍夫曼、莫伊塞维奇、索弗朗尼茨基、弗里德曼等大师共同的伟大之处,首先是他们如液体黄金般又充满个性的声音,其次是他们潇洒而真挚的音乐诠释,然后是他们无边无际的想象力,最重要的是他们浪漫的灵魂。”但他反对流于表面的模仿。“灵魂是无法模仿的,与其去做廉价的舞台效果,不如设法基于丰富的音乐内涵找到自己的表达方式,只有真挚的音乐才能真正影响听众,长时间留在听众的记忆中。”王寅飞如是说。
“演奏是无止境的追求,是需要花一辈子的时间不断完善自己的过程。一首作品表演完,放下一段时间再演奏,又能发现很多新的内容。”在王寅飞看来,正是好的音乐作品中无穷无尽的可能性,才让学习它们的音乐家感到乐趣无穷。“当你觉得一部作品会弹了,理解透了,那么也就开始退步了。借用马勒的话来说,‘所谓传统就是上一次糟糕演出的记忆’(The tradition is the memory of the last bad performance)。”王寅飞认为永远要在作品中寻找新的灵感和可能性,“让伟大的音乐作品永远保持生命力,是我们作为音乐家的意义和使命所在”。
王寅飞2008年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钢琴系,接着远赴纽约曼哈顿音乐学院学习。2012年,他又作为当年被录取的三位钢琴家之一,以全额奖学金开始攻读曼哈顿音乐学院演奏博士学位。
王寅飞是美国胡桃山音乐节的常客,已经连续多年受邀参加独奏音乐会和室内乐音乐会,屡获好评。在刚刚结束的2018年音乐节中,王寅飞更是受邀担任助理音乐总监,参与协奏曲比赛和室内乐面试的评审工作。这个由美国中华艺术基金会主办、专为中美有才能的青少年音乐家举办的音乐节至今已是第二十七届。从2008年第一次参与至今,王寅飞见证了这个音乐节的蓬勃发展。从郎朗、黎卓宇(George Li),到刚刚获得英国利兹国际钢琴比赛第一名的陆逸轩(Eric Lu),还有诸多传奇大师如钢琴家罗素·谢尔曼(Russell Sherman)、小提琴家唐纳德·维勒斯坦(Donald Weilerstein)和大提琴家劳伦斯·莱瑟(Laurence Lesser)等等都在这里留下了足迹。让王寅飞感触最深的,是在这短短三周半的时间里,他能与来自世界各地的音乐家们一起演奏音乐,分享音乐。
在王寅飞看来,用音乐架起中美文化交流的桥梁,是他这些年来在舞台上演奏的目标和动力。自赴美以来,他致力于发现和演奏当代华裔作曲家的作品以及带有中国民乐特色的作品。2008年4月,就在出国深造前夕,王寅飞与二胡演奏家吕文芳女士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合作上演了音乐会。出国之后,他更是时常在音乐会曲目中加入有中国元素的作品。在2012年10月的曼哈顿香港音乐节欢迎会上,王寅飞与小提琴家王霄合作演奏了小提琴协奏曲《梁祝》。2013年,他又在多场独奏会中演奏了华裔作曲家陈怡的《多耶》、王建中改编的《浏阳河》等经典中国作品。
“音乐是全世界通用的语言,西方的古典音乐也有很大一部分是起源于各个国家、民族的民间音乐,尤其是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欧洲国民乐派崛起,产生了许多优秀作品。如今,中国音乐在美国和欧洲受到广泛认可的作品仍屈指可数,但很多华裔作曲家和演奏家都在积极努力,尤其是近几年,常有华裔作曲家在卡内基音乐厅上演作品音乐会。我相信将来全世界的音乐厅中都能有我们的一席之地。”接下来,王寅飞会继续以讲座音乐会的形式在纽约举行一系列当代华裔作曲家的作品音乐会。
除了把更多有中国民间和传统音乐特色的作品带到美国的舞台,让更多的美国观众能够聆听来自东方的音乐以外,王寅飞还希望有机会把这些年所学习的当代美国作品带到中国的舞台。作为2015年纽约格什温国际钢琴大赛的首奖获得者,王寅飞计划未来在中國演奏整场的美国作品。“很多美国作曲家的作品在中国还不常听到,从二十世纪的巴伯、伯恩斯坦、查尔斯·埃夫斯、科普兰、格什温,到二十一世纪的艾略特·卡特(Eliott Carter)、科里利亚诺、利伯曼等等,都写过很有趣的钢琴作品,值得我们演奏。”近两年,王寅飞多次在舞台上演奏艾略特·卡特的《吊线》(Caténaires)以及莱昂·基什内尔(Leon Kirchner)的《第二间奏曲》(Interlude II),前不久又与打击乐、单簧管、小提琴等一同演奏了塔尼亚·里昂(Tania Leon)的《Toque》,并获得作曲家本人的肯定。
谈起学习这些作品的心得,王寅飞坦言首先视谱和背谱本身就是很大的挑战,而自己在这方面很有优势。“例如卡特的《吊线》,六分钟不间断且无规律的快速跑动音形,全曲没有两个小节相同,需要极强的记谱能力。”王寅飞从拿到作品到上台演奏只有不到两周的时间,他依靠过人的视奏和背谱能力,演出很成功。而塔尼亚·里昂的《Toque》更是要看七种不同乐器的总谱演奏,全曲不停地在各种复杂的拍号中转换,还有许多华彩和自由节奏,王寅飞与其他音乐家只排练了一次就上台演奏,连作曲家塔尼亚本人都惊叹不已。“学习新曲目,要用眼睛、内心听觉和头脑,而手就是要把脑中学会的音乐表现出来,也就是所谓的技巧。”
王寅飞对古典、浪漫派作品的喜爱也丝毫不亚于当代音乐,他在曼哈顿音乐学院的导师菲利普·凯文(Phillip Kawin)教授就以演奏德奥作品和丰富的音色闻名。“要演奏好钢琴,尤其是以肖邦、舒曼为代表的浪漫派作品,能在钢琴上歌唱(sing)只是基本条件,更需要掌握讲话(speak)的发音。声音要呼吸,要旅行(The sound has to breath,to travel)。如何在演奏中避免打击性,包括手臂重量的运用、手指间的重量转移等等,从而使演奏更接近人声,声音更有表现力,是我演奏这些作品时的首要任务。”在音乐的处理上,王寅飞也丝毫不掩饰对老一辈钢琴家的钟爱。“科尔托、霍夫曼、莫伊塞维奇、索弗朗尼茨基、弗里德曼等大师共同的伟大之处,首先是他们如液体黄金般又充满个性的声音,其次是他们潇洒而真挚的音乐诠释,然后是他们无边无际的想象力,最重要的是他们浪漫的灵魂。”但他反对流于表面的模仿。“灵魂是无法模仿的,与其去做廉价的舞台效果,不如设法基于丰富的音乐内涵找到自己的表达方式,只有真挚的音乐才能真正影响听众,长时间留在听众的记忆中。”王寅飞如是说。
“演奏是无止境的追求,是需要花一辈子的时间不断完善自己的过程。一首作品表演完,放下一段时间再演奏,又能发现很多新的内容。”在王寅飞看来,正是好的音乐作品中无穷无尽的可能性,才让学习它们的音乐家感到乐趣无穷。“当你觉得一部作品会弹了,理解透了,那么也就开始退步了。借用马勒的话来说,‘所谓传统就是上一次糟糕演出的记忆’(The tradition is the memory of the last bad performance)。”王寅飞认为永远要在作品中寻找新的灵感和可能性,“让伟大的音乐作品永远保持生命力,是我们作为音乐家的意义和使命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