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中国的传统音乐内涵丰富、韵味深远。自改革开放后,我国出现一种新的音乐现象及创作类型,将中国传统戏曲声腔与现当代音乐创作相结合进行演唱,使戏曲元素运用于民族声乐作品或流行音乐中,即“戏歌”。它成为了我国音乐文化中的一个新兴艺术形式,不仅促进我国音乐形式的创新与发展,也丰富了中国作品的演唱方式,展现了我国传统艺术的无限魅力。
【关键词】“多元化”;“戏歌”;戏曲元素;民族声乐;流行音乐
1 “戏歌”
1.1 “戏歌”的概念
从字面上可以看出,“戏歌”是一种由戏曲和歌曲组合而成的音乐形式,它表现出当代声乐作品的新面貌。“戏歌”是戏曲元素与歌曲形式有机结合的产物,体裁属于歌曲范畴。这种音乐体裁的特殊之处体现在将传统而古老的艺术形式与现当代音乐相结合,既有中国戏曲的味道又有现代化的演唱特色。由于我国戏曲文化博大精深,故事情节浓厚,又经过百年沉淀,与现当代歌曲合二为一使其既具有艺术性和通俗性,反映当代人的生活内容与情感诉求,又能达到传播我国传统艺术的目的。
1.2 “戏歌”的由来
我国戏曲的发展具有历史性。在宋朝时期,戏曲产生了较为正式的演唱形式,经过元、明、清的发展,逐渐形成昆腔、高腔、梆子腔、皮黄腔等四大声腔。发展至今,已具有专业化水平的完整演唱体系。由于戏曲种类的多样性、地域性也划分出多种曲目类型:京剧、昆曲、豫剧、黄梅戏、花鼓戏、越剧等。我国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文化氛围的特殊性,戏曲音乐作曲家开始尝试用戏曲的音调和声腔谱写毛泽东诗词,把提炼出来的戏曲元素运用在歌曲的独立创作中,可以说当时所进行的创作可称为“戏歌”的开端。文革结束后,我国音乐文化也日渐复苏,民族歌剧的创作在传统唱腔的借鉴中上升到更广阔的视野,从世界各民族的音乐特点以及通俗歌曲的演唱范例中汲取营养,涌现出《原野》、《党的女儿》等多部民族歌剧,创作走向多元化。80年代,脱离了民族歌剧的创作而进行了歌曲的独立创作。作曲家将京剧、豫剧等剧种与声乐及通俗歌曲相结合,使我国进入到一个新兴的音乐潮流时期。
2 戏歌的代表
2.1 “京歌”
京剧元素与歌曲结合的音乐形式被人们称之为“京歌”。京剧的形成在1840年的北京,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有“国粹”、“国剧”之称。它不同于日常生活的语言,讲究行腔吐字,是近代中国戏曲的典范。谈到京剧,不容忽视的就是梅派唱腔,它为我国戏曲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民族声乐的发展中,由吴小平、刘鹏春先生创作的声乐作品《梅兰芳》是民族声乐与京剧元素结合的一次创新与尝试,歌曲叙述了梅先生所经历的不平凡的艺术人生,更生动的诠释他在各类作品中的经典唱段与人物性格,歌曲展现了他坚毅的民族气节与艺术追求。在曲式结构上采取了西洋音乐写作手法结合中国传统京剧元素的方式,运用多段式板腔体结构,引子——慢板——中板——快板。歌曲吸收了京剧的音乐音调,并选取梅兰芳尤为盛名的唱段,让听众感受到梅先生的大师风范。
基于京剧的唱腔而创作的作品,也是为了引导追逐时尚的年轻人能够进入到中国国粹及传统音乐文化的艺术殿堂中来,如京剧味十足的《说唱脸谱》、《故乡是北京》和《前门情思大碗茶》等,散发着浓郁的京味儿且传唱度极高。
2.2 “豫歌”的发展
豫剧作为我国最大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在河南梆子的基础上不断继承和创新。豫剧对“戏歌”的发展也有一些贡献,“豫歌”同样兼有戏曲的韵味与歌曲的品质,借鉴了河南最为特色的豫剧声腔,与歌曲相结合创作出另一种新的音乐表现形式。并创作出不少声乐作品,如《沁园春雪》、《没有强大的祖国哪有幸福的家》等。其中,《沁园春雪》有不同版本,由王基笑创作的“豫歌”版本具有河南的地方风格,将河南梆子的声腔曲调与河南本地方言的说话方式唱入歌曲中,既有典型的河南豫剧的唱腔特色,又具有浓郁的歌曲特征。不仅加大对豫剧的推广与传播,同时也是对我国民族声乐歌曲的发展与探索。
3 “多元化”的创新
3.1 流行音乐中的戏曲元素
中国曲艺艺术源远流长,传统戏剧形式包括京剧、昆曲及富于地域色彩的地方戏。表演形式各有不同,如弹词、评剧、快板、大鼓等,多多少少被流行音乐创作人运用。如原创歌手薛之谦的早期歌曲《红尘女子》,运用昆曲的声腔韵律编曲,加入女声的昆曲来编创和声。因昆曲风格十分细腻,节奏缓慢,轻柔而婉转,唱腔圆润柔美,发音和咬字讲究四声,致整首歌曲既有古典昆曲韵律又有流行音乐的时尚风格,让更多的年轻人有接受传统戏曲韵律之美的机会。
近几年,在电视节目《中国好歌曲》中,涌现出许多原创唱作人,他们的歌曲添加中国民族或戏曲元素的歌曲,使得流行风格中不失传统音乐文化韵味。
3.2 流行音乐中的民族元素
20世纪30年代,随着人民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我国的音乐歌坛形式也日趋丰富,表现风格多样化,创作曲风及配器编排都实现了不同程度的创新。20世纪80年代,受到多元文化的影响,民族声乐与流行音乐在长久的对立中也逐渐吸收对方的特点。对于民族元素的借鉴,主要以戏曲和地方民歌为主,为提升人们对流行音乐的认知程度,加强二者的融合,以民间曲调作为创作源泉。台湾歌手邓丽君的《小城故事》,按照中国民族的“小调”风格来创作,使歌曲抒情细腻,更易抒发演唱流行歌曲时的情感。众所周知,周杰伦的《菊花台》、《青花瓷》等歌曲注入了古典诗词元素,从而形成了所谓“中国风”的歌曲风格。
4 结语
本文通过“戏歌”的发展来探讨我国声乐的多元化,从戏曲元素与民族声乐以及流行音乐的结合中了解我国现如今的音乐发展趋势以及创作类型。戏曲音乐塑造人物形象的运用较为程式化,这种独具匠心的创作手法是我国戏曲文化在千百年来散发的独特魅力。然而,时代的进步以及观众审美需求的日益变化,使戏曲需要焕发出新的光芒,以承载更广阔的天地。
作者简介
朱妍(1992-),女,河南省濮阳市人。现为陕西师范大学2015级硕士,声乐专业。
作者单位
陕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陕西省西安市 710119
【关键词】“多元化”;“戏歌”;戏曲元素;民族声乐;流行音乐
1 “戏歌”
1.1 “戏歌”的概念
从字面上可以看出,“戏歌”是一种由戏曲和歌曲组合而成的音乐形式,它表现出当代声乐作品的新面貌。“戏歌”是戏曲元素与歌曲形式有机结合的产物,体裁属于歌曲范畴。这种音乐体裁的特殊之处体现在将传统而古老的艺术形式与现当代音乐相结合,既有中国戏曲的味道又有现代化的演唱特色。由于我国戏曲文化博大精深,故事情节浓厚,又经过百年沉淀,与现当代歌曲合二为一使其既具有艺术性和通俗性,反映当代人的生活内容与情感诉求,又能达到传播我国传统艺术的目的。
1.2 “戏歌”的由来
我国戏曲的发展具有历史性。在宋朝时期,戏曲产生了较为正式的演唱形式,经过元、明、清的发展,逐渐形成昆腔、高腔、梆子腔、皮黄腔等四大声腔。发展至今,已具有专业化水平的完整演唱体系。由于戏曲种类的多样性、地域性也划分出多种曲目类型:京剧、昆曲、豫剧、黄梅戏、花鼓戏、越剧等。我国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文化氛围的特殊性,戏曲音乐作曲家开始尝试用戏曲的音调和声腔谱写毛泽东诗词,把提炼出来的戏曲元素运用在歌曲的独立创作中,可以说当时所进行的创作可称为“戏歌”的开端。文革结束后,我国音乐文化也日渐复苏,民族歌剧的创作在传统唱腔的借鉴中上升到更广阔的视野,从世界各民族的音乐特点以及通俗歌曲的演唱范例中汲取营养,涌现出《原野》、《党的女儿》等多部民族歌剧,创作走向多元化。80年代,脱离了民族歌剧的创作而进行了歌曲的独立创作。作曲家将京剧、豫剧等剧种与声乐及通俗歌曲相结合,使我国进入到一个新兴的音乐潮流时期。
2 戏歌的代表
2.1 “京歌”
京剧元素与歌曲结合的音乐形式被人们称之为“京歌”。京剧的形成在1840年的北京,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有“国粹”、“国剧”之称。它不同于日常生活的语言,讲究行腔吐字,是近代中国戏曲的典范。谈到京剧,不容忽视的就是梅派唱腔,它为我国戏曲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民族声乐的发展中,由吴小平、刘鹏春先生创作的声乐作品《梅兰芳》是民族声乐与京剧元素结合的一次创新与尝试,歌曲叙述了梅先生所经历的不平凡的艺术人生,更生动的诠释他在各类作品中的经典唱段与人物性格,歌曲展现了他坚毅的民族气节与艺术追求。在曲式结构上采取了西洋音乐写作手法结合中国传统京剧元素的方式,运用多段式板腔体结构,引子——慢板——中板——快板。歌曲吸收了京剧的音乐音调,并选取梅兰芳尤为盛名的唱段,让听众感受到梅先生的大师风范。
基于京剧的唱腔而创作的作品,也是为了引导追逐时尚的年轻人能够进入到中国国粹及传统音乐文化的艺术殿堂中来,如京剧味十足的《说唱脸谱》、《故乡是北京》和《前门情思大碗茶》等,散发着浓郁的京味儿且传唱度极高。
2.2 “豫歌”的发展
豫剧作为我国最大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在河南梆子的基础上不断继承和创新。豫剧对“戏歌”的发展也有一些贡献,“豫歌”同样兼有戏曲的韵味与歌曲的品质,借鉴了河南最为特色的豫剧声腔,与歌曲相结合创作出另一种新的音乐表现形式。并创作出不少声乐作品,如《沁园春雪》、《没有强大的祖国哪有幸福的家》等。其中,《沁园春雪》有不同版本,由王基笑创作的“豫歌”版本具有河南的地方风格,将河南梆子的声腔曲调与河南本地方言的说话方式唱入歌曲中,既有典型的河南豫剧的唱腔特色,又具有浓郁的歌曲特征。不仅加大对豫剧的推广与传播,同时也是对我国民族声乐歌曲的发展与探索。
3 “多元化”的创新
3.1 流行音乐中的戏曲元素
中国曲艺艺术源远流长,传统戏剧形式包括京剧、昆曲及富于地域色彩的地方戏。表演形式各有不同,如弹词、评剧、快板、大鼓等,多多少少被流行音乐创作人运用。如原创歌手薛之谦的早期歌曲《红尘女子》,运用昆曲的声腔韵律编曲,加入女声的昆曲来编创和声。因昆曲风格十分细腻,节奏缓慢,轻柔而婉转,唱腔圆润柔美,发音和咬字讲究四声,致整首歌曲既有古典昆曲韵律又有流行音乐的时尚风格,让更多的年轻人有接受传统戏曲韵律之美的机会。
近几年,在电视节目《中国好歌曲》中,涌现出许多原创唱作人,他们的歌曲添加中国民族或戏曲元素的歌曲,使得流行风格中不失传统音乐文化韵味。
3.2 流行音乐中的民族元素
20世纪30年代,随着人民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我国的音乐歌坛形式也日趋丰富,表现风格多样化,创作曲风及配器编排都实现了不同程度的创新。20世纪80年代,受到多元文化的影响,民族声乐与流行音乐在长久的对立中也逐渐吸收对方的特点。对于民族元素的借鉴,主要以戏曲和地方民歌为主,为提升人们对流行音乐的认知程度,加强二者的融合,以民间曲调作为创作源泉。台湾歌手邓丽君的《小城故事》,按照中国民族的“小调”风格来创作,使歌曲抒情细腻,更易抒发演唱流行歌曲时的情感。众所周知,周杰伦的《菊花台》、《青花瓷》等歌曲注入了古典诗词元素,从而形成了所谓“中国风”的歌曲风格。
4 结语
本文通过“戏歌”的发展来探讨我国声乐的多元化,从戏曲元素与民族声乐以及流行音乐的结合中了解我国现如今的音乐发展趋势以及创作类型。戏曲音乐塑造人物形象的运用较为程式化,这种独具匠心的创作手法是我国戏曲文化在千百年来散发的独特魅力。然而,时代的进步以及观众审美需求的日益变化,使戏曲需要焕发出新的光芒,以承载更广阔的天地。
作者简介
朱妍(1992-),女,河南省濮阳市人。现为陕西师范大学2015级硕士,声乐专业。
作者单位
陕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陕西省西安市 71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