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高效课堂建构的供给侧制度创新研究

来源 :高教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byyqq5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基于高效课堂的建构主体应该是学校、教师和学生三方,而绝不仅是教师和学生两方的客观事实,提出了高效课堂建构的生态体概念,认为学校是高效课堂建构的不可或缺的动力主体,主要承担高效课堂建构供给侧的制度设计;结合高校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剖析了高效课堂建构的供给侧制度缺失是导致目前高校“问题课堂”或“冷漠课堂”现象日益增多的根本原因;运用制度经济学的机制设计理论,分别从制度创新的原则、边界和重点、制度体系的重构三个方面,创新性地给出了高校高效课堂建构的供给侧制度体系。
  关键词:高效课堂;供给侧;制度体系;高效课堂建构的生态体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7)01-0015-04
  Abstract: The main bodies, based on the construction of efficient classroom, should be colleges, teachers and students, not only teachers and student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concept of ecological entitie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efficient classroom, regard the college as indispensable main body, and thinks that colleges mainly undertake the system design of supply side.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classroom teaching in colleges, this paper also analyzes that a lack of supply side system is the root cause of more and more problems and indifference in classroom, and provide innovative construction methods for supply side system from three aspects of the principle of system innovation, boundary and focus, and the reconstruction of system, by using the mechanism design theory of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Keywords: efficient classroom; supply side; institutional system; ecological entity in the construction of efficient classroom
  一、問题的提出
  随着“问题课堂”或“冷漠课堂”现象在很多高校日益增多时,人们对高校高效课堂建构的需求就越来越迫切。因此,构建高效课堂已经成为我国高校教育改革进程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现实诉求。所谓高效课堂作为一种理想的课堂,不仅是一种应然的课堂,也是课堂教学所追求的理想选择(王鉴、王明娣,2015)。高效课堂首先强调的是它的有效性,这种有效性我们可以用“五效”来衡量,即效果、效率、效能、效益和效应,其中效果是课堂有效性的第一表征(朱德全、李鹏,2015)。在我国,近年来理论界和实践界基于不同维度对高效课堂的建构及其管理问题进行了不少研究和探索。比如,王鉴和王明娣(2015)分析了高校课堂建构的要件和策略;韩立福(2015)给出了学本课堂的理念、内涵与特征;王定功(2015)研究了生命课堂的基本特征与建构路径;何克抗(2015)从智慧教室和课堂教学结构变革两方面论述了如何建构智慧学习环境问题;岳伟和刘贵华(2014)阐述了生态课堂理念和建设问题;车伟燕(2015)、李仲辉和陈翊民(2015)对高效课堂的相关管理问题进行了分析;任金杰和王怡洲(2015)调查并剖析了高校课堂问题行为及其管理方法;还有就是近年来掀起的比较火爆的“幕课”和“翻转课堂”研究与实践(蔡宝来、张诗雅、杨伊,2015),等等。可以说,这些文献对我们认识高效课堂和建构高效课堂是非常有帮助的。然而,从这些文献中不难看出,已有的研究对“谁来建构高效课堂”,即高效课堂的建构主体这个建构高效课堂最基本问题缺乏深入探究,几乎所有的文献都仅从教师行为和学生规范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事实上,高效课堂的建构根本离不开学校这个主体,也就是说,高效课堂的建构主体应该是学校、教师和学生三方,而绝不仅是教师和学生两方。所以,如果忽略了学校的作用,则高效课堂的建构将无从谈起,近年来,高校“问题课堂”现象有增无减就是个最好的例证。这是因为离开学校层面的制度安排,高效课堂建构的另两个主体教师和学生就会失去动力,根本不会积极主动去建构高效课堂,甚至都没有心思去上好每节课。为此,本文将基于这样的客观事实,结合安徽财经大学的实际情况,着重从学校这个供给侧制度创新的视角对高校如何建构高效课堂进行深入探讨。
  二、高效课堂建构主体的再认识
  所谓课堂教学,乃教师教、学生学相统一的活动。因此,从表层上看,教师和学生自然是高效课堂建构的两大主体。然而,如果我们从课堂教学动力方面进一步思索,那么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必须回答,课堂教学动力来源于什么?所谓课堂教学动力是由教学内外部各种相关因素协同作用而生成的,促使教学主体从事教学活动,推动教学过程周而复始地运行和发展,以实现教学目标的无数分力融汇而成的合力(李森,2000)。教学动力过弱,则教与学的动机与兴趣不足,不利于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那么,谁来承担这个角色,来促使教师认真教,学生努力学呢?我想不难知道,这个动力源泉非学校莫属。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高效课堂建构主体还必须包括学校,学校是高效课堂建构的外部主体,但是不可或缺的建构主体,更是课堂教学动力的来源方。所以高校高效课堂建构主体应是学校、教师和学生三方,而不仅仅是教师和学生两方。那么,这三方主体在高校高效课堂建构中又分别扮演着什么角色?各自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学校是高效课堂建构的动力主体,主要承担高效课堂建构供给侧的制度设计。这里我们可以用委托代理理论来解释,事实上,在课堂管理中,学校的角色是作为委托方,教师和学生是作为代理方,即学校把课堂管理委托给教师和学生,两者之间构成典型的委托代理关系。从委托代理关系的有效治理来看,委托方必须进行科学的制度设计,来激励和约束代理方努力工作,实现委托方的利益最大化。因此,在高效课堂的构建中,学校必然是高效课堂建构的动力主体,承担着供给端的制度设计的角色和功能就不难理解了。
  教师是高效课堂建构的管理主体,主要承担高效课堂建构的组织实施和管理。赫尔巴特说:“如果不坚强而温和地抓住管理的缰绳,任何功课的教学都是不可能的。”课堂教学的成败是影响学生学业成绩的重要因素,成功的课堂教学离不开有效的课堂管理。加拿大教育家格森则认为教师在课堂管理中的角色可划分为5种类型:惩罚实施者、引起愧疚者、伙伴、监视者和管理者。而教学实践已经充分证明,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教学管理的关键因素在教师,教师教学活动的开展根本依赖于有效的课堂管理(车伟艳,2015)。
  学生是高效课堂建构的参与主体,主要承担高效课堂建构的共建功能和自我管理。众所周知,在课堂教学管理中,教师不仅要尊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权,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有效指导,通过各种有效方法或途径引导学生从被动的学习中解放出来,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而且还要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管理中来,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是自己的事,课堂管理也是自我管理,真正把学生变成课堂管理的主角,充分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参与高效课堂的共同建构。
  那么,学校、教师和学生这三者又是如何共同完成高效课堂的建构呢?应该说这三方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形成一个具有生态特征的高效课堂生态体,从而完成高效課堂的建构与良好运行。三者在高效课堂建构中的功能与作用具体如图1所示。
  图1 高效课堂建构的生态体及其关系
  三、供给侧制度缺失是高校问题课堂产生的根源
  目前各高校的“问题课堂”或“冷漠课堂”越来越多。比如,上课吃东西、玩手机、看平板电脑、闲聊、看其他书籍、睡觉等现象司空见惯。苗峰(2015)根据问卷调查得出,在高校中排列前三位的比较突出的课堂问题行为是学生玩手机、课堂上随意说话和上课低头看别的书籍或睡觉,这些问题行为大大降低了课堂教学效率。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高校“问题课堂”的产生?虽然,导致高校诸多“问题课堂”的原因复杂多样,但是,一个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学校方面相对缺少激励教师和学生去努力构建高效课堂的制度安排,也就是说,高效课堂建构的供给侧制度缺失现象比较普遍。正因为如此,高校中的不少教师就没有积极性去认真教学,更没有心思去努力进行教学方法改革;学生也没有动力去认真学习,没有兴趣去精心听课,高校“问题课堂”的出现就不足为奇了。
  首先,缺乏顶层制度设计。顶层制度设计,就是运用系统论的方法,从全局的角度,对某项任务或者某个活动的各方面、各层次、各要素统筹规划,以集中有效资源,高效快捷地实现目标(刘松柏,2011)。高效课堂建构需要顶层制度设计,需要从全校的角度,全面统筹各方力量,集中各方资源,快速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管理。然而,从现状来看,不少高校并没有这样的顶层制度设计,仅有的制度大都是比较零碎的、缺乏关联的、只有局部功能的教学管理制度。比如,如何解决科研与教学的关系,这是高校必须要做好的一项顶层制度设计,如果解决不好,就会出现“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发生,结果就是广大教师会把主要精力和时间花在科学研究上,根本没有心思去从事教学活动,教学工作几乎处在“敷衍了事”状态,这样的状况必然导致高效课堂的建构何从谈起。
  其次,缺少激励制度设计。制度设计理论强调“参与约束”的重要性,但更加强调“激励相容”的核心作用。我们知道,在个人经济环境中,在参与性约束条件下,不存在一个有效的分散化的经济机制能够导致帕累托最优配置,并使人们有动力去显示自己的真实信息(Hurwicz,1972)。因而在机制设计中,要想得到能够产生帕累托最优配置的机制,在很多时候就必须放弃占优均衡假设,这也决定了任何机制设计都不得不考虑激励问题。但是,现实中很多高校普遍重视课堂教学的约束制度制定,相继出台了若干个纪律处分和行为规范,比如,教学事故处理、教师工作纪律、课堂行为规范等,相反却很少看到相关激发教师积极从事课堂教学的制度安排。
  第三,缺乏动态制度设计。制度是指在一个社会组织或团体中要求其成员共同遵守并按一定程序办事的规程。制度建设是一个制定制度、执行制度并在实践中检验和完善制度的过程,是没有终点的动态过程。制度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因此,制度的动态设计是非常必要的。众所周知,技术的驱动力和政策的牵引力共同决定着课程的不断进化。未来的高校课程将朝着不断升级、不断开放、更加多元、更加一体化、不断平台化的方向进化。这样的变化必然要求我们的教学方法和技术不断创新和改革。所以要求广大教师必须强化教学改革,加强教学研究。但是,由于很多高校普遍缺乏动态制度设计,制度激励难以适应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课程变革,结果只能是几乎没有教师有积极性去进行教学研究,也没有动力去开发的新的教学方法和技术,以至于某些教师的课堂教学方法多少年近乎“一成不变”的现象在高校中广泛存在。
  最后,缺少合作制度设计。我们知道人类的所有进步都来自合作,今天我们已进入信息时代,可以说人类的合作范围更宽。但是,人类的合作会遇到两大困难:一个困难就是经济学家讲的“囚徒困境”,或社会心理学家讲的“合作困境”,另一个困难就是来自人类自身的无知(张维迎,2014)。自身无知和“囚徒困境”给我们人类的合作带来很多困难,甚至灾难。因此,社会合作需要制度基础,人类创造的很多制度,就是为了减少人类的无知,为了解决人类合作中面临的“囚徒困境”。课堂教学也是如此,课堂教学需要合作,比如师生之间的合作、教师之间的合作、校企之间的合作等,而合作就必须要有合作制度设计。然而,纵观高校课堂教学实际,这种教学合作制度在很多高校还没有广泛而全面地建立起来。一个典型的事实足以证明,就是目前在高校中大多数教师都是“单打独斗”式教学,相互合作进行教学的范例少之又少。   四、高效课堂建构的供给侧制度体系的创新设计
  正因为学校方面的供给侧制度体系缺失,导致了目前高校“问题课堂”的不断出现。因此,为了有效建设高效课堂,我们必须加强供给侧制度改革创新,以逐步形成适应于高效课堂建构的供给侧制度体系。那么如何进行供给侧制度创新?我们认为各高校应重新审视已有的课堂管理制度,以课堂教学生态观为理念,运用机制设计理论,强化顶层制度设计,改革旧有制度,创新高效课堂建构的供给侧制度体系。下面分别从制度创新的原则、边界和重点、制度体系的重构与内容创新三个方面给出高效课堂建构的供给侧制度体系的创新设计。
  高效课堂建构的供给侧制度体系创新设计的基本原则。无论高校的课堂教学管理制度如何完善、如何创新,都必须以其制定原则为准绳,才能实现高校课堂管理对课堂教学活动的控制、规范和激励作用,达到最终实现高效课堂建构的目的。我们认为高效课堂建构的供给侧制度体系创新设计应遵循以下四个基本原则。
  (1)生态观指导原则。高效课堂建构具有生态体特征,这就要求我们要用生态世界观来指导高校高效课堂的建构,也就是说要运用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即运用生态学的系统观、平衡观、联系观、动态观来考察高校高效课堂建构的制度供给问题,从而能够最大程度地避免學校制度供给的片面性、分割性、失衡性和静态性,这是高校高效课堂建构的供给侧制度体系创新设计必须遵循的首要原则。
  (2)顶层设计原则。制度创新或变革往往需要顶层设计,因为改革本身就是个破旧立新的过程,是个如何处理多方矛盾和利益冲突的过程,而且创新还有个理念的问题,什么样的理念这很重要,比如,在教学和科研的关系上,不同高校的不同的理念将会出现课堂教学有效性非常大的差别。因此,只有顶层设计,才能很好地解决各方利益兼顾的问题,才能处理好制度创新的路径依赖和路径超越的关系,才能处理好零和博弈和多赢合作的关系,才能确定明确的制度创新理念,通过激发课堂教学各方的积极性,最终实现制度创新的帕累托改进。
  (3)系统性原则。高效课堂建构的供给侧制度体系创新也是一个系统工程,因此需要上下吻合,左右照应,前后衔接,协同动作,配套进行。应当说,没有矛盾和冲突就无所谓协调和整合。制度整合的过程就是化解目前课堂教学行为主体间的矛盾和冲突的过程。系统整合就是将全部可用资源根据完整性、系统化与有序协调的原则进行调整、重组和配置,以达到课堂教学最优化的效果。
  (4)可行性原则。如果制度不可行,再好的制度也是没有用的。制度的可行性就是所制定的制度既合情又合理又合法,就是要在高效课堂供给侧制度创新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广大教师和学生现阶段的心理预期和承受能力。直觉力就是直觉感知事物的能力。制度的可行性如何,往往与制度制定者的直觉思维能力紧密相连(王晓宁,2003)。直觉思维是一种对突然出现的新事物、新现象、 新问题及其关系,具有一种直接的和迅速敏锐的洞察、整体的把握乃至本质的理解。所有的制度都有人所制定的,而不同的人对同一件事物的直觉力是有所区别的,因此,在进行制度创新时,我们尤其要注意的是要充分考虑不同制定者的直觉力的差异导致的制度执行力的差别。这里我们要寻找的正是可行性与直觉力的最佳结合点。
  高效课堂建构的供给侧制度体系创新设计的边界与重点。在高效课堂建构的供给侧制度体系创新设计时,有一种不良倾向需要引起我们高度重视,这种倾向主要表现为大而全、宽而泛,几乎把所有领域的制度变革,甚至正常的管理政策,都纳入高效课堂建构的供给侧制度体系创新设计之中,比如,凡涉及到学校管理方面的制度或涉及教学管理方面的制度统统都纳入高效课堂建构的供给侧制度体系,这种做法是非常不正确的。因此,我们需要界定高校高效课堂建构的供给侧制度体系创新设计的边界与重心,甄别和探索科学的认知,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以便务实、稳妥、高效地推进高校高效课堂建构的供给侧制度体系创新设计。关于高效课堂建构的供给侧制度体系创新设计的边界问题,不难看出,该项制度创新主要是针对当前高校课堂教学的“供需匹配错位”和“供给结构落后”这两类问题。也就是说,高校高效课堂建构的供给侧制度体系创新设计针对的是与社会对高效课堂建构需求错位的制度供给问题以及与现代课堂变化相比体系结构落后的制度供给问题,而非覆盖制度供给和制度结构体系涉及的所有方面和问题。关于高效课堂建构的供给侧制度体系创新设计的重心问题,从供给侧制度体系创新设计的主要目的就是着重解决高效课堂建构的动力来源上看,这样的目的实际上就点出了高校高效课堂建构的供给侧制度体系创新设计的重心是在解决课堂教学的驱动力问题。因此,高校高效课堂建构的供给侧制度体系创新设计在目前阶段的重心和关键抓手应为破除旧有制度、优化现有制度和重构新型制度。这三个关键抓手构成当前高校高效课堂建构的供给侧制度体系创新改革的重中之重。
  高效课堂建构的供给侧制度体系的重构和内容创新。目前,高校课堂教学正面临着深刻变革,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现代信息技术的新发展等都对高校课堂教学产生了巨大影响和冲击,社会对高效课堂建构的呼声前所未有。这是创新高效课堂建构制度的重要契机。依据高效课堂建构的供给侧制度体系创新设计应遵循的原则,从高效课堂建构的供给侧制度体系创新设计的边界和重心出发,以问题为导向,下面着重从制度体系重构和制度内容创新两个方面进行高校高效课堂建构的供给侧制度体系创新设计。
  制度体系重构。高校高效课堂建构的供给侧制度体系重构的总体框架为“三主体、二层次、多元化”,其中“三主体”指“学校、教师和学生三大主体”;“两层次”指内层制度创新和外层制度创新;“多元化”指制度创新多元化。这个框架强调的是要求学校、教师和学生三大主体并行,以内层制度创新为核心,内外层双轮驱动,制度创新内容多元化。具体如图2所示。
  “三主体、二层次、多元化”制度创新体系的核心是内外层制度创新,内层制度创新的重点主要集中在激励约束机制创新,外层制度创新的关键在于教学环境制度创新,分别为课堂教学的基础条件与支撑保障,内外层制度创新协同促进高校高效课堂的建构。整个“三主体、二层次、多元化”高校高效课堂建构的供给侧制度创新体系的基础是制度创新内容多元化。   制度内容创新。在内层制度创新中,教学管理制度创新主要目的在于更好地协调好高校教学管理的各项制度,重点是调节好激励和约束机制间平衡关系,协同好教师、管理者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不同功能,逐步形成一体化的教学管理制度;教学研究制度创新主要目的在于更好地发挥教学研究在课堂教学中的功能,重点是教研方式如何适应时代的变革而转变,可在教研组织、教研体制机制等方面重点突破;教学组织制度创新主要目的在于解决好教学组织与高效课堂构建不相适应的问题,重点是基于高校基层教学组织制度的现状,剖析基层教学组织创新的存在的问题,提出重构基层教学组织体制的基本思路及机制保障;教学评价制度创新主要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评价在课堂教学中的导向作用,重点是改善现有的教学评价制度和活动,提升教学评价的质量与效果,最大程度發挥教学评价在高效课堂建构中的积极功能,促进教学评价体系的不断完善,优化教学评价实践,实现高校教师教学活动的可持续发展。在外层制度创新中,教学改革制度创新主要目的在于生态化重构课堂教学制度体系,重点是顶层化设计教学和科研关联制度,变革目前重科研轻教学的不良状况,打通教学与科研相互贯通的渠道,充分营造教学与科研同等重要的教学氛围;合作教学制度创新主要目的在于促进教学各方深度开展合作教学,重点是尽快扭转浅层合作局面,出台相应的制度措施,广泛开展全面深度合作,实行紧密型合作教学模式,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发展制度创新主要目的在于提高教师的现代化教学技能,重点是破除阻碍教师发展真正实现“落地”的制度藩篱,使得各校的教师发展中心能够名副其实,实现教师教学技能培训经常化和全面化;教学保障制度创新主要目的在于充分优化课堂教学的外部环境,重点并不在于提供良好的教学条件,关键在于全校范围内营造人人崇尚教学的制度氛围。
  参考文献
  [1]王鉴,王明娣.高效课堂的建构及其策略[J].教育研究,2015(3).
  [2]朱德全,李鹏.课堂教学有效性论纲[J].教育研究,2015(10).
  [3]韩立福.学本课堂:概念、理念、内涵与特征[J].教育研究,2015(10).
  [4]王定功.生命课堂的基本特征与建构路径[J].教育研究,2015(10).
  [5]何克抗.智慧教室+课堂教学结构变革[J].教育研究,2015(11).
  [6]岳伟,刘贵华.走向生态课堂——论课堂的整体性变革[J].教育研究,2014(8).
  [7]李仲辉,陈翊民.论学校文化管理理念下的高效课堂[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2).
  [8]车伟燕.有效课堂管理的要素、范围与策略[J].教学与管理,2015(2).
  [9]任金杰,王怡洲.高校课堂问题行为与管理的调查研究[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15(6).
  [10]蔡宝来,张诗雅,杨伊.慕课与翻转课堂:概念、基本特征及设计策略[J].教育研究,2015(11).
  [11]李森.教学动力的本质与特征[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
  [12]苗峰.高校课堂教学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J].云南教育学院学报,2015(2).
  [13]刘松柏.“顶层设计”的魅力和价值[N].中国经济报,2011-06-22.
  [14]Hurwicz,L. On informationally decentralized systems. Decision and organization,1972.
  [15]张维迎.社会合作的制度基础[J].读书,2014(1).
  [16]王晓宁.制度创新应遵循的原则[J].河南社会科学,2003(2).
其他文献
坚持通货稳定政策不走高通胀高物价发展经济之路─—与刘保军、徐珑、李三秀同志商榷石雷刘保军、徐珑、李三秀同志,于1994年9月26日,在国家统计局主办的《中国信息报》上,发表了题为《
文章分析了高等院校农业专业硕士实践教学必要性,论述了在推进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背景下,湖南人文科技学院专业学位农业硕士实践教学在实践基地平台、教学队伍、等
流行性腮腺炎是一种儿童和青少年常见的急性传染病,由流行性腮腺炎病毒引起,以耳下腮部肿痛为主要特征。现将有关针灸治疗该病的研究进展情况概述如下。1治法1.1针刺治疗:陈宏伟
我国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和操作手段刍议胡定核顾名思义,中间目标是货币政策从制订到最终目标实现的中间变量。由于货币政策有着自身运动特点和传导机制,把握住处于中间位置的变
大型科研仪器开发利用不足和共享水平不高是仪器管理中亟待解决的两个问题。文章从问题产生的原因入手,着重强调仪器平台“不仅要共享大型科研仪器,还要促进相关技术的传播与共
目的:观察自拟疏肝健脾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临床疗效。方法:选符合诊断标准的患者186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02例,给予疏肝健脾汤;对照组84例,口服吗丁啉、谷维素治疗,观察治疗
针对地方院校硅酸盐分析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培养模式与实际生产脱节、实验内容单一、教学方法陈旧以及考核标准不合理等问题,在实验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以及教学法等方面进行
为了探索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新模式, 分析了网络在大学生价值观形成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主要因为网络已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网络已
目的:评价中医手法按摩加塑形镀锌铁夹板外固定治疗小儿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的临床疗效。方法:选符合标准的该病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予手法按摩加塑形镀锌铁夹板外
中国体制转轨中的货币政策传导与货币市场操作张庆修,赵义杰体制转轨时期是中国的特殊时期,这一时期货币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对于稳定货币、经济增长、顺利完成过渡至关重要,而货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