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蛾,绝大多数在夜间飞行的昆虫,与蝴蝶共同组成了昆虫纲中的第二大目“鳞翅目”。
全世界已知20万种,我国已知8000余种,蛾的种类几乎占鳞翅目的90%以上,是一个比蝴蝶庞大得多的家族。由于它们大多栖息于人迹罕至的深山密林,又多为夜间活动,致使人们对蛾的了解知之甚少,且多停留在“飞蛾扑火”的层面,美誉度更是与蝴蝶相差甚远。
例如“蝶散摇清露,莺衔入斜阳”“蜻蜓怜晓露,蛱蝶恋秋花”“斜拔玉钗灯影畔,剔开红焰救飞蛾”“不安其昧而乐其明,是犹夕蛾去暗,赴灯而死也”等古人的诗词,我们不仅了解到蝴蝶喜白天活动,有访花习性,蛾子喜夜间活动有趋光习性外,还从另一层面折射出,从古至今,人们在审美情趣上对蝶与蛾的一种普遍的喜恶取向。
蛾,“诡异神秘”“愚蠢丑陋”“危害农林植物”……它们仅仅只会盲目“扑火”,令人反感吗?或者,是人类因为不知而产生的一种误解?究其所以,不如让我们跟随著名昆虫摄影家的镜头,去密林深处一探究竟吧!
一朵“花”开了,清雅散溢。踏着夜色,以月为引漫过森冷的迷雾,附着到今夜不眠的心上来
暑末初秋,夜,月圆。烟霞湖在经过日光一天的炙烤后渐渐安静下来,月光枕着微波,撒一把清辉,幽幽荡漾在湖水温柔的呢喃里。此时,伴湖而依的山林树丛中,却是另一番欢腾景象,直翅目的昆虫们正在举行盛大的音乐会:吱吱声、啯啯声、嚯嚯声……长短不一、强弱有别的鸣叫声络绎不绝、此起彼伏。
原来,夜幕下的生命依旧热闹欢畅,一只黄豹天蚕蛾静静地停息在不远的树枝上,仿佛陶醉在昆虫们愉悦动听的协奏里,逆光下的翅翼如花瓣般舒展盛开,时不时在晚风中轻轻抖动一下。艳丽的明黄色鳞片上若隐若现,有规律的飘浮着黑色、白色和红色波纹,4个大大的眼斑醒目迷人。透过镜头,天蚕蛾亦真亦幻的拟态在光影的纤微呼吸中,梦幻般的晕染铺陈,那样的清逸静美,那样的琢磨不透,它在聆听还是在等待?而不远的湖面上,飘来一阵断断续续的歌声:“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好一幅夜未央人未眠的暗夜景致。
蛾,全变态昆虫,一生经历“卵—幼虫—蛹—成虫”4个时期,每个时期的外型、体态都不相同。成虫口器退化,交配后不进食,一周后即死掉。一条行动仅为缓慢蠕动的毛毛虫和有着天使般漂亮羽翼的蛾子,在外型上确实没有多大的共通之处,前者总会引起我们生理上的恐惧和恶心,后者却给我们一种美好的视觉享受。从幼虫到成虫,蛾一直在突破和改变,义无反顾地除旧纳新,在破碎中跨越生的极限,让美达到极致。
心迹晕开,幻化出仙子一朵,影影绰绰,呼应简洁的明暗
我的相思太满,重叠着娇羞,却只能点出十分之三
绿尾天蚕蛾,身披一袭粉绿色华服,依着光源在凌晨1点时分款款飞落到我们面前。也许只有静寂的夜晚,才能领会它纯粹的美。娉婷的身影,波浪型的长尾翼,温润、娇艳得像暗夜怒放的花朵。它对光的渴慕是如此强烈,常常误把灯光当成了月光,才得以成全夜幕下最温柔的“陷阱”。尽管如悬丝般的生命岌岌可危,也甘愿担当。因为,它在懂得的镜头里绽放绚烂。此刻,月华如水,啁啾的虫鸣应和着天籁不知疲倦地讲述着某年某月的故事。在故事里,容我们把自己光阴的纬度也耐心地拉开,静静聆听,默默观看,伴它久远。
事实上,被誉为世界上最美丽的鳞翅目昆虫的几十个种里,蛾子占了近一半以上。有些蛾子的颜色、花纹样式及图案的排列组合是蝴蝶身上都不曾出现的,而这些色泽和图案堪称生物界最为优美和不可思议的组合。人们喜爱它们的原因也主要来自于悦目的观赏性。其实,蛾子和蝴蝶身上的色泽和图案是由色素色和结构色共同组成的。色素色由生理属性产生,属于化学色,在光线的照射和空气的氧化下会逐渐变浅。而结构色由翅膀上鳞片的物理属性产生,一个鳞片上的脊纹越多,能够反射的闪光就越强,色彩的变化也越丰富。结构色属于物理色,在自然条件下可以较长时间保持原色不变。
同时,鳞翅目昆虫与人类可说是息息相关。一方面,它们危害农林植物,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但它们并不传播病菌,也不寄生在人类或家畜身上。另一方面,一些天蚕蛾和家蚕等所产的蚕丝是丝绸产品的基本原料,有些非常稀少昂贵的桑蚕丝成品被制作成世界顶级服装。蚕蛹在我国是有名的营养品,冬虫夏草是名贵的中药,由虫草菌寄生于蝙蝠蛾等鳞翅目幼虫体内而形成,一种非洲蛾的除草能力在生物防治方面相当出色。
事实上,自然界有许多不知名的杂草被鳞翅目幼虫所清除,蛾类和蝶类还是主要的授粉昆虫,它们对生态学、生物地理学、系统学、遗传学和仿生学都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此外,由于翅翼拥有不可复制的美丽花纹和图案,蛾子和蝴蝶成为全球博物馆及业余爱好者竞相收藏的装饰品。可见,每一只蛾子都是一个令人惊叹的世界,而真正要认知它们,还有待人类更多的关注和了解。
夜色深处,潋滟方好,你成为幸运的耀眼瞬间。
舒展着美丽,在纯粹的洁净中盛放,不留下任何悬念。
夜更浓了,空气中弥漫着潮湿的味道。天边,七八颗疏星,朗朗悬挂在天幕,给夜的烟霞湖增添一份神秘的晕辉。草丛中的音乐会早已散场,四周一片宁静孤清。一只浅褐黄色的柞蚕迎着细微的灯火姗姗飞来,它围绕灯光盘旋了好一阵,最终疲倦了,才安静地停栖着一动不动。柞蚕和樟蚕在色彩上都属于很素净的品种,它们没有艳丽魅惑的色泽,通身透着古色古香的特质,耐人寻味。日本著名自然摄影家星野道夫曾说:“人的一生,总是为了追寻生命中的光,而走在漫长的旅途上。”回观蛾的一生,不正是这样吗?那么强烈的趋光性,致使它们永远朝着有光的地方飞行,无论生命多么短暂也在所不惜。尽管我们无从知晓蛾子的情感世界,但它们向往光明的选择依然令我们心存敬畏。
蛾,暗夜的精灵,夜幕下独放的奇葩。它们在夜的隧道里蹁跹穿梭,寻寻觅觅,无论是华衣溢彩还是素影清尊,无论是蛾眉娇俏还是碧眼莹盈,都还有许多未知有待去探寻,更需要人们虔心地走进和耐心地关注。
撰文/奚泾梅 摄影/钟茗
全世界已知20万种,我国已知8000余种,蛾的种类几乎占鳞翅目的90%以上,是一个比蝴蝶庞大得多的家族。由于它们大多栖息于人迹罕至的深山密林,又多为夜间活动,致使人们对蛾的了解知之甚少,且多停留在“飞蛾扑火”的层面,美誉度更是与蝴蝶相差甚远。
例如“蝶散摇清露,莺衔入斜阳”“蜻蜓怜晓露,蛱蝶恋秋花”“斜拔玉钗灯影畔,剔开红焰救飞蛾”“不安其昧而乐其明,是犹夕蛾去暗,赴灯而死也”等古人的诗词,我们不仅了解到蝴蝶喜白天活动,有访花习性,蛾子喜夜间活动有趋光习性外,还从另一层面折射出,从古至今,人们在审美情趣上对蝶与蛾的一种普遍的喜恶取向。
蛾,“诡异神秘”“愚蠢丑陋”“危害农林植物”……它们仅仅只会盲目“扑火”,令人反感吗?或者,是人类因为不知而产生的一种误解?究其所以,不如让我们跟随著名昆虫摄影家的镜头,去密林深处一探究竟吧!
一朵“花”开了,清雅散溢。踏着夜色,以月为引漫过森冷的迷雾,附着到今夜不眠的心上来
暑末初秋,夜,月圆。烟霞湖在经过日光一天的炙烤后渐渐安静下来,月光枕着微波,撒一把清辉,幽幽荡漾在湖水温柔的呢喃里。此时,伴湖而依的山林树丛中,却是另一番欢腾景象,直翅目的昆虫们正在举行盛大的音乐会:吱吱声、啯啯声、嚯嚯声……长短不一、强弱有别的鸣叫声络绎不绝、此起彼伏。
原来,夜幕下的生命依旧热闹欢畅,一只黄豹天蚕蛾静静地停息在不远的树枝上,仿佛陶醉在昆虫们愉悦动听的协奏里,逆光下的翅翼如花瓣般舒展盛开,时不时在晚风中轻轻抖动一下。艳丽的明黄色鳞片上若隐若现,有规律的飘浮着黑色、白色和红色波纹,4个大大的眼斑醒目迷人。透过镜头,天蚕蛾亦真亦幻的拟态在光影的纤微呼吸中,梦幻般的晕染铺陈,那样的清逸静美,那样的琢磨不透,它在聆听还是在等待?而不远的湖面上,飘来一阵断断续续的歌声:“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好一幅夜未央人未眠的暗夜景致。
蛾,全变态昆虫,一生经历“卵—幼虫—蛹—成虫”4个时期,每个时期的外型、体态都不相同。成虫口器退化,交配后不进食,一周后即死掉。一条行动仅为缓慢蠕动的毛毛虫和有着天使般漂亮羽翼的蛾子,在外型上确实没有多大的共通之处,前者总会引起我们生理上的恐惧和恶心,后者却给我们一种美好的视觉享受。从幼虫到成虫,蛾一直在突破和改变,义无反顾地除旧纳新,在破碎中跨越生的极限,让美达到极致。
心迹晕开,幻化出仙子一朵,影影绰绰,呼应简洁的明暗
我的相思太满,重叠着娇羞,却只能点出十分之三
绿尾天蚕蛾,身披一袭粉绿色华服,依着光源在凌晨1点时分款款飞落到我们面前。也许只有静寂的夜晚,才能领会它纯粹的美。娉婷的身影,波浪型的长尾翼,温润、娇艳得像暗夜怒放的花朵。它对光的渴慕是如此强烈,常常误把灯光当成了月光,才得以成全夜幕下最温柔的“陷阱”。尽管如悬丝般的生命岌岌可危,也甘愿担当。因为,它在懂得的镜头里绽放绚烂。此刻,月华如水,啁啾的虫鸣应和着天籁不知疲倦地讲述着某年某月的故事。在故事里,容我们把自己光阴的纬度也耐心地拉开,静静聆听,默默观看,伴它久远。
事实上,被誉为世界上最美丽的鳞翅目昆虫的几十个种里,蛾子占了近一半以上。有些蛾子的颜色、花纹样式及图案的排列组合是蝴蝶身上都不曾出现的,而这些色泽和图案堪称生物界最为优美和不可思议的组合。人们喜爱它们的原因也主要来自于悦目的观赏性。其实,蛾子和蝴蝶身上的色泽和图案是由色素色和结构色共同组成的。色素色由生理属性产生,属于化学色,在光线的照射和空气的氧化下会逐渐变浅。而结构色由翅膀上鳞片的物理属性产生,一个鳞片上的脊纹越多,能够反射的闪光就越强,色彩的变化也越丰富。结构色属于物理色,在自然条件下可以较长时间保持原色不变。
同时,鳞翅目昆虫与人类可说是息息相关。一方面,它们危害农林植物,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但它们并不传播病菌,也不寄生在人类或家畜身上。另一方面,一些天蚕蛾和家蚕等所产的蚕丝是丝绸产品的基本原料,有些非常稀少昂贵的桑蚕丝成品被制作成世界顶级服装。蚕蛹在我国是有名的营养品,冬虫夏草是名贵的中药,由虫草菌寄生于蝙蝠蛾等鳞翅目幼虫体内而形成,一种非洲蛾的除草能力在生物防治方面相当出色。
事实上,自然界有许多不知名的杂草被鳞翅目幼虫所清除,蛾类和蝶类还是主要的授粉昆虫,它们对生态学、生物地理学、系统学、遗传学和仿生学都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此外,由于翅翼拥有不可复制的美丽花纹和图案,蛾子和蝴蝶成为全球博物馆及业余爱好者竞相收藏的装饰品。可见,每一只蛾子都是一个令人惊叹的世界,而真正要认知它们,还有待人类更多的关注和了解。
夜色深处,潋滟方好,你成为幸运的耀眼瞬间。
舒展着美丽,在纯粹的洁净中盛放,不留下任何悬念。
夜更浓了,空气中弥漫着潮湿的味道。天边,七八颗疏星,朗朗悬挂在天幕,给夜的烟霞湖增添一份神秘的晕辉。草丛中的音乐会早已散场,四周一片宁静孤清。一只浅褐黄色的柞蚕迎着细微的灯火姗姗飞来,它围绕灯光盘旋了好一阵,最终疲倦了,才安静地停栖着一动不动。柞蚕和樟蚕在色彩上都属于很素净的品种,它们没有艳丽魅惑的色泽,通身透着古色古香的特质,耐人寻味。日本著名自然摄影家星野道夫曾说:“人的一生,总是为了追寻生命中的光,而走在漫长的旅途上。”回观蛾的一生,不正是这样吗?那么强烈的趋光性,致使它们永远朝着有光的地方飞行,无论生命多么短暂也在所不惜。尽管我们无从知晓蛾子的情感世界,但它们向往光明的选择依然令我们心存敬畏。
蛾,暗夜的精灵,夜幕下独放的奇葩。它们在夜的隧道里蹁跹穿梭,寻寻觅觅,无论是华衣溢彩还是素影清尊,无论是蛾眉娇俏还是碧眼莹盈,都还有许多未知有待去探寻,更需要人们虔心地走进和耐心地关注。
撰文/奚泾梅 摄影/钟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