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前,后浇带施工技术已经被普遍的运用到现代的建筑工程当中,因为其在降低沉降差和减少收缩应力方面有比较显著的工艺效果。本文主要对建筑工程混凝土后浇带设置与施工技术进行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建筑工程;后浇带;施工技术
中图分类号:TU198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所谓的混凝土后浇带属于一种临时性的工程必须的变形缝。它处于房屋建筑现浇混凝土结构之中,是在施工过程中刻意预留的。一般按照施工工艺以及房屋结构的实际需要,这样的变形缝必须存在一段时间后才能够填补封闭处理,一般要处理成与现浇带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不存在伸缩缝结构。这种临时性质的缝仅仅在施工过程中出现,属于工程设计需要的特殊缝。其主要的目的是避免结构中存在永久的变形缝,是设计中的临时伸缩缝与沉降缝,避免了工程中采用双柱、双梁设置变形缝的方法,它能够最大限度的避免现浇带的变形现象,是施工中相对科学且有效的举措。
一、后浇带施工技术的主要功能以及适用范围
1、减小温度收缩影响
对于刚浇筑完不久的混凝土,在其硬结过程中会出现自然收缩现象,由于各个方向的散热不均匀,从而造成已建成的结构的热涨冷缩。在施工后的1~2个月温差对结构的作用是正常的。但是,当建筑结构变形遭到约束,温差引起热应力,从产生应力的分布不均到不同的设计效果等,都有严重的裂缝组成部分,这样也会影响到施工的整体性能。如果设置了后浇带,能够有效地减小温度收缩影响,因为在施工过程中混凝土可以自由收缩,从而尽可能地降低各方向的散热不均勻性,这样就减少了收缩应力,混凝土的抗拉强度就可以满足抵抗温度应力的需要,从而提高了结构抵抗温度变化的能力。
2、解决沉降差
对于高层建筑和裙房的基础结构设计,如果在施工中需要将二者连成整体,但在施工过程则需用后浇带将二者暂时断开的情况,一旦高层建筑主体结构施工基本结束,大部分沉降量完成时,再在连接处浇灌混凝土将高低层连成整体。进行相关设计时,分别由两个阶段的情况考虑,即强度校核以及在全面解决后期甚至造成了额外的内部力量。连接之前和之后的力量,可以用来调整压力,调整时差,适应海拔和恶劣的施工和设计的调整措施。
二、后浇带的设置
后浇带的设置遵循的是“抗放兼备,以放为主”的设计原则。因为普通混凝土存在开裂问题,后浇带的设置就是把大部分约束应力释放,然后用膨胀混凝土填缝以抗衡残余的应力;结构设计中由于考虑沉降原因而设计的后浇带,施工中应严格按设计图纸留设;由于施工原因而需要设置后浇带时,应视工程具体情况而定,留设的位置应经设计院认可;后浇带间距应合理,矩形构筑物后浇带间距一般可设为30~40m,后浇带的宽度应考虑便于施工操作,并按结构构造要求而定,一般宽度以700~1000mm为宜;后浇带处的梁板受力钢筋不许断开,必须贯通。如果跨度较大,可按规定断开,在补齐混凝土前焊接好;后浇带在未浇筑混凝土前不能将部分模板、支柱拆除,否则会导致梁板形成悬臂,造成变形;施工后浇带的位置宜选在结构受力较小的部位,一般在梁、板的反弯点附近,此位置弯距不大,剪力也不大;也可选在梁、板的中部,弯矩虽大,但剪力很小;后浇带的断面形式应考虑浇筑混凝土后连接牢固,一般宜避免留直缝。
三、建筑工程后浇带的施工策略
1、浇筑结构混凝土后垂直施工缝的处理
对于浇筑结构混凝土后的垂直施工缝处理,当混凝土达到初凝状态,采用高压水冲洗,除去浮浆,杂物和冲洗暴露总额的部分,钢丝网混凝土终凝后,再次用高压水冲洗施工缝表面立即清楚;木模板的垂直施工缝,可用高压水冲,根据施工现场条件和监管要求,尽可能拆模并及时对于已硬化的混凝土表面进行光滑处理。同时,还要对较严重的蜂窝或孔洞应进行修补,在后浇带混凝土浇筑前应用喷枪清理表面。
2、严格按照施工图预留施工后浇带
在建筑工程后浇带施工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施工图预留施工后浇带,预留施工后浇带的两侧,同时要保证混凝土不疏松以及混凝土浇筑时不跑浆,并为最终提高后浇带施工技术提供可靠保障。但对于浇基础梁连接由建筑物的高度差决定,在主体建筑的建设中,上部结构的梁和板预留后,再进行微膨胀浇混凝土施工步骤,使它们连接成一个整体施工中对钢筋要采取保护措施,防止钢筋被踩弯或压弯。如果施工中出现踩弯或压弯现象,在浇筑混凝土前钢筋要矫正,使之符合相关施工标准,同时,并对接缝处混凝土进行认真的振捣工作,以求密实,钢筋应保证准确位置并要求连续不断。此外,后浇带两侧适宜用钢筋支架铅丝网或单层钢板网隔断对于板,双层钢筋应设置支架,单层钢筋下应设置垫块,对于梁、底部钢筋也应加垫块,钢筋支架的钢筋直径及间距设置需根据构件断面大小而定,以支撑稳定为原则,铅丝网的网眼一般不宜过大,以防止灌注混凝土时跑浆。
3、在施工中做好混凝土选料与浇筑工作
混凝土选料工作是后浇带施工的保障,并且显得越来越重要,因此,必须严格把好材质选料关,在材料的选择上应选用无收缩的混凝土,使混凝土符合施工设计要求,借此避免新、老混凝土出现接缝收缩开裂现象。同时,还要保证所配制的混凝土与先浇混凝土相比在强度上前者应比后者高出一个强度等级,使之能够适合不同需要的施工工序,进而提高施工效率。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后浇带的浇筑应通过建筑物的整个横截面,目的在于断开所有的梁、墙和楼板,避免它们之间的接触而引起应力集中,促使后浇带的两边都能实现自由伸缩或沉降,处理上切忌采用藕断丝连、要断不断的形式,该形式容易集中应力破坏后浇带。浇筑过程中,拌和混凝土必须做到均匀,入模后振捣密实,加强浇筑后的养护,切实地提高后浇带施工的质量。
4、加大对施工现场人员的管理
正常情况下,施工人员管理是实现有效的现场管理和质量控制的一个关键因素。建筑工程施工项目建设中,相关企业必须通过组织和建立质量管理和控制措施对设计和施工管理人员进行优化管理,从而能够建立建筑施工企业和建设项目的管理水平,提高施工效率该项目具有高标准、高效率和高创新的施工团队是建设质量保证的工程项目的基础。因为,工程项目中良好施工团队的形成和培养在于施工团队中氛围的创造和培养,并定期对员工进行专业培训,切实地提高他们的施工水平,然后,通过和谐的氛围的营造给予施工成员以归属感和责任感。双管齐下,通过精神或是物质上的奖励和管理实现,通过轻松而良好的氛围的营造构建团队的基本信任感和凝聚力,提高施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四、后浇带施工注意事项
1、后浇带接缝形式必须严格按设计施工图施工,施工时宜用堵头板上装凸条。
2、行防护,局部应覆盖,四周用临时栏杆围护,防止施工过程中钢筋被污染,保证钢筋不被踩踏。
3、在后浇带浇筑硷前,需将两侧硅凿毛,清除浮动石子,浇水冲刷干净,并保持湿润。
4、后浇带后浇硅要求用无收缩硅,掺用微膨胀剂,精心振捣密实,注意浇水养护。
5、后浇带跨内的梁板在后浇带硅浇筑前,两侧结构长期处于悬臂受力状态,在施工期间,本跨内的模板和支撑不能拆除,必须在后浇硅强度达到设计强度值的75%以上后,方可按由上向下的顺序拆除。
结束语
总之,后浇带的合理设置与施工,是确保房屋建设工程中主体结构的整体性有效连接的重要措施,应根据具体工程建筑场地内的地基土体持力层的土质条件、基础形式以及上部结构的布置.抗震等级要求等综合因素,进行合理的设计和精心施工,才能确保房屋建筑结构在整体性、适用性、美观性等方面达到高要求,达到提高工程建设质量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李娜.后浇带设计和施工浅析[J].科技资讯,2011.
[2]黄元成.浅谈房屋建筑后浇带施工技术[J].科技致富向导,2010.
[3]张志.浅谈建筑后浇带的施工技术[J].建材与装饰,2010.
关键词:建筑工程;后浇带;施工技术
中图分类号:TU198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所谓的混凝土后浇带属于一种临时性的工程必须的变形缝。它处于房屋建筑现浇混凝土结构之中,是在施工过程中刻意预留的。一般按照施工工艺以及房屋结构的实际需要,这样的变形缝必须存在一段时间后才能够填补封闭处理,一般要处理成与现浇带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不存在伸缩缝结构。这种临时性质的缝仅仅在施工过程中出现,属于工程设计需要的特殊缝。其主要的目的是避免结构中存在永久的变形缝,是设计中的临时伸缩缝与沉降缝,避免了工程中采用双柱、双梁设置变形缝的方法,它能够最大限度的避免现浇带的变形现象,是施工中相对科学且有效的举措。
一、后浇带施工技术的主要功能以及适用范围
1、减小温度收缩影响
对于刚浇筑完不久的混凝土,在其硬结过程中会出现自然收缩现象,由于各个方向的散热不均匀,从而造成已建成的结构的热涨冷缩。在施工后的1~2个月温差对结构的作用是正常的。但是,当建筑结构变形遭到约束,温差引起热应力,从产生应力的分布不均到不同的设计效果等,都有严重的裂缝组成部分,这样也会影响到施工的整体性能。如果设置了后浇带,能够有效地减小温度收缩影响,因为在施工过程中混凝土可以自由收缩,从而尽可能地降低各方向的散热不均勻性,这样就减少了收缩应力,混凝土的抗拉强度就可以满足抵抗温度应力的需要,从而提高了结构抵抗温度变化的能力。
2、解决沉降差
对于高层建筑和裙房的基础结构设计,如果在施工中需要将二者连成整体,但在施工过程则需用后浇带将二者暂时断开的情况,一旦高层建筑主体结构施工基本结束,大部分沉降量完成时,再在连接处浇灌混凝土将高低层连成整体。进行相关设计时,分别由两个阶段的情况考虑,即强度校核以及在全面解决后期甚至造成了额外的内部力量。连接之前和之后的力量,可以用来调整压力,调整时差,适应海拔和恶劣的施工和设计的调整措施。
二、后浇带的设置
后浇带的设置遵循的是“抗放兼备,以放为主”的设计原则。因为普通混凝土存在开裂问题,后浇带的设置就是把大部分约束应力释放,然后用膨胀混凝土填缝以抗衡残余的应力;结构设计中由于考虑沉降原因而设计的后浇带,施工中应严格按设计图纸留设;由于施工原因而需要设置后浇带时,应视工程具体情况而定,留设的位置应经设计院认可;后浇带间距应合理,矩形构筑物后浇带间距一般可设为30~40m,后浇带的宽度应考虑便于施工操作,并按结构构造要求而定,一般宽度以700~1000mm为宜;后浇带处的梁板受力钢筋不许断开,必须贯通。如果跨度较大,可按规定断开,在补齐混凝土前焊接好;后浇带在未浇筑混凝土前不能将部分模板、支柱拆除,否则会导致梁板形成悬臂,造成变形;施工后浇带的位置宜选在结构受力较小的部位,一般在梁、板的反弯点附近,此位置弯距不大,剪力也不大;也可选在梁、板的中部,弯矩虽大,但剪力很小;后浇带的断面形式应考虑浇筑混凝土后连接牢固,一般宜避免留直缝。
三、建筑工程后浇带的施工策略
1、浇筑结构混凝土后垂直施工缝的处理
对于浇筑结构混凝土后的垂直施工缝处理,当混凝土达到初凝状态,采用高压水冲洗,除去浮浆,杂物和冲洗暴露总额的部分,钢丝网混凝土终凝后,再次用高压水冲洗施工缝表面立即清楚;木模板的垂直施工缝,可用高压水冲,根据施工现场条件和监管要求,尽可能拆模并及时对于已硬化的混凝土表面进行光滑处理。同时,还要对较严重的蜂窝或孔洞应进行修补,在后浇带混凝土浇筑前应用喷枪清理表面。
2、严格按照施工图预留施工后浇带
在建筑工程后浇带施工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施工图预留施工后浇带,预留施工后浇带的两侧,同时要保证混凝土不疏松以及混凝土浇筑时不跑浆,并为最终提高后浇带施工技术提供可靠保障。但对于浇基础梁连接由建筑物的高度差决定,在主体建筑的建设中,上部结构的梁和板预留后,再进行微膨胀浇混凝土施工步骤,使它们连接成一个整体施工中对钢筋要采取保护措施,防止钢筋被踩弯或压弯。如果施工中出现踩弯或压弯现象,在浇筑混凝土前钢筋要矫正,使之符合相关施工标准,同时,并对接缝处混凝土进行认真的振捣工作,以求密实,钢筋应保证准确位置并要求连续不断。此外,后浇带两侧适宜用钢筋支架铅丝网或单层钢板网隔断对于板,双层钢筋应设置支架,单层钢筋下应设置垫块,对于梁、底部钢筋也应加垫块,钢筋支架的钢筋直径及间距设置需根据构件断面大小而定,以支撑稳定为原则,铅丝网的网眼一般不宜过大,以防止灌注混凝土时跑浆。
3、在施工中做好混凝土选料与浇筑工作
混凝土选料工作是后浇带施工的保障,并且显得越来越重要,因此,必须严格把好材质选料关,在材料的选择上应选用无收缩的混凝土,使混凝土符合施工设计要求,借此避免新、老混凝土出现接缝收缩开裂现象。同时,还要保证所配制的混凝土与先浇混凝土相比在强度上前者应比后者高出一个强度等级,使之能够适合不同需要的施工工序,进而提高施工效率。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后浇带的浇筑应通过建筑物的整个横截面,目的在于断开所有的梁、墙和楼板,避免它们之间的接触而引起应力集中,促使后浇带的两边都能实现自由伸缩或沉降,处理上切忌采用藕断丝连、要断不断的形式,该形式容易集中应力破坏后浇带。浇筑过程中,拌和混凝土必须做到均匀,入模后振捣密实,加强浇筑后的养护,切实地提高后浇带施工的质量。
4、加大对施工现场人员的管理
正常情况下,施工人员管理是实现有效的现场管理和质量控制的一个关键因素。建筑工程施工项目建设中,相关企业必须通过组织和建立质量管理和控制措施对设计和施工管理人员进行优化管理,从而能够建立建筑施工企业和建设项目的管理水平,提高施工效率该项目具有高标准、高效率和高创新的施工团队是建设质量保证的工程项目的基础。因为,工程项目中良好施工团队的形成和培养在于施工团队中氛围的创造和培养,并定期对员工进行专业培训,切实地提高他们的施工水平,然后,通过和谐的氛围的营造给予施工成员以归属感和责任感。双管齐下,通过精神或是物质上的奖励和管理实现,通过轻松而良好的氛围的营造构建团队的基本信任感和凝聚力,提高施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四、后浇带施工注意事项
1、后浇带接缝形式必须严格按设计施工图施工,施工时宜用堵头板上装凸条。
2、行防护,局部应覆盖,四周用临时栏杆围护,防止施工过程中钢筋被污染,保证钢筋不被踩踏。
3、在后浇带浇筑硷前,需将两侧硅凿毛,清除浮动石子,浇水冲刷干净,并保持湿润。
4、后浇带后浇硅要求用无收缩硅,掺用微膨胀剂,精心振捣密实,注意浇水养护。
5、后浇带跨内的梁板在后浇带硅浇筑前,两侧结构长期处于悬臂受力状态,在施工期间,本跨内的模板和支撑不能拆除,必须在后浇硅强度达到设计强度值的75%以上后,方可按由上向下的顺序拆除。
结束语
总之,后浇带的合理设置与施工,是确保房屋建设工程中主体结构的整体性有效连接的重要措施,应根据具体工程建筑场地内的地基土体持力层的土质条件、基础形式以及上部结构的布置.抗震等级要求等综合因素,进行合理的设计和精心施工,才能确保房屋建筑结构在整体性、适用性、美观性等方面达到高要求,达到提高工程建设质量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李娜.后浇带设计和施工浅析[J].科技资讯,2011.
[2]黄元成.浅谈房屋建筑后浇带施工技术[J].科技致富向导,2010.
[3]张志.浅谈建筑后浇带的施工技术[J].建材与装饰,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