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很多人都希望有一个明确的职业定位,但27岁的汪丹妮却不这样认为。她相信这个世界上有另一个“我”,只要肯去尝试,不断努力,就一定会遇到另一个自己。所以她开公司、做导演、弹钢琴、画画、旅游、写书,成为全国最年轻的大型综艺节目制作人之一、全国第一个登陆南极拍摄户外真人秀的女导演……她说,周围的人常常不知道如何去界定她的身份,如果可以有一个词叫“折腾学家”,那应该是比较适合她的。
不拼颜值,我们拼勤奋
汪丹妮出生在安徽铜陵,从事教师职业的母亲对她从小要求非常严格。上课、练琴、练演讲几乎构成了她日常生活的全部。在妈妈的“军事化管理”下,汪丹妮成了一个多才多艺的孩子,十岁在人民大会堂表演,当过少年杂志的封面人物……丹妮的妈妈曾以为,按照这个路子培养出来的孩子,将来会去考公务员或者当一个教艺术的老师,但是她没想到,自家的小孩会不走寻常路。
2006年汪丹妮参加高考,母亲让她同时也参加了艺考。当时母亲说了一句话,大意是,你在学主持人的女孩里不算特别漂亮的,但是你还有那么点小才华,要不就去学导演吧。那一年,汪丹妮以全国第三的成绩如愿考入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但报考前母亲的那句话对她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在美女如云的上戏校园里,她感到很自卑,甚至“羞愧”到不敢去学校的公共浴池洗澡。
相貌拼不过别人,那拼什么呢?要强的性格,让汪丹妮变成了拼命的学霸。她想,既然容貌不占优势,那就拼才华、拼努力吧。
刚进入上戏时,作为一个从“小地方”来的姑娘,汪丹妮并不起眼,老师和同学都不是很重视她。好胜心极强的她反而被激发出无穷的斗志。专业课老师布置作业,每周完成一个小品作业,她直接拿着枕头睡在教室里,一遍遍地和同学去磨剧本。只要有老师让她去帮忙拍摄,她总是随叫随到。
很快,这个女孩以她的才华与勤奋征服了人们。2007年,芝加哥国际电影节发出邀请函给中国,邀请两位优秀的青年导演去做青年组的评委,正在读大二的汪丹妮就是其中之一。2009年,她又以第一名的成绩继续留校读研。
但在那几年中,汪丹妮也面对不少非议。在学校里太出风头的女孩,自然会招未一些敌意,她曾在宿舍里捡到过小纸条,上面写她脑子有病。就连家人也觉得她太不安分了。
直到她大学毕业前远赴内蒙古,拍摄出她令声名鹊起的故事片《离离》,这些误解才渐渐消失。
当时,大家做毕业作品,全班几十号同学中,老师单单挑了汪丹妮去内蒙古拍摄。老师说,全班就只有她可以完成。带着老师的殷切希望,揣着父母赞助的8000块钱,“忽悠”了一个摄像,一个20岁的女孩子义无反顾地奔赴遥远的内蒙古。到了那边寻找剧本,结果写剧本的人都先开口要钱。于是她决定自己写,自己拍。
为了一个镜头,汪丹妮带着二十几号内蒙古大汉爬上海拔5000米的高山,那是一座没有经过任何人工开凿的高山,需要徒步爬行20多小时。身边做向导的内蒙古大汉都累得直喊“不拍了”,汪丹妮来不及喘口气,却要转身先安抚他。下山后,人家还是决定不干了,汪丹妮就每天去他家给他洗衣服擦地,终于,这名内蒙古大汉被汪丹妮的执著和拼劲打动了。
在内蒙古拍摄期间,汪丹妮的父亲查出了重病。但因为她带领着一支团队,在那种情况下离开,是很不负责任的行为。她选择留了下来,但内心里又觉得特别对不起父亲。生理和心理双重压力让她几乎崩溃,这种历练也让她终于懂得了“强大”两个字的含义。
野蛮生长,将不可能变为可能
23岁时,汪丹妮带着一档全新的节目策划案和一支20多人的团队奔赴重庆工作。当时,她的这档大型益智类综艺节目策划案以数百万元的价格出售给重庆卫视,汪丹妮也成了全国最年轻的综艺节目制作人之一。
那段时间,她拼命工作,自信心爆棚,成就感十足。但没想到好景不长,她和合伙人之间产生了意见分歧。一气之下,汪丹妮回到了上海。
回上海后汪丹妮过了一段“安分”的日子,她考入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成为公职人员,专门做话剧和影视剧的批款立项申报。她希望能够借这个机会多看些剧本,让自己沉淀下来。她形容那段时间是“打碎自己然后重建”的过程。一年的时间里,她每天早八晚五去上班,学会了Excel、PPT这些原来根本不放在眼里的办公软件,甚至学会了修打印机。面对身边一些追求稳定生活的同事,汪丹妮并没有提起过自己以前的经历。同事们只知道她是一个扛着小DV拍会议记录的小姑娘,没有人知道她曾在大演播厅里指挥一个团队。
一年后,汪丹妮不安分的因子又开始蠢蠢欲动。“稳定”并不是她喜欢的生活状态,繁杂的事务性工作更不是她的理想,内心那股想创作的小火苗一点点燃烧起来。
汪丹妮偷偷注册了一个文化传媒公司,取名魔帧传媒。白天上班,晚上处理公司事务,没多久,她就扛不住了。她毅然决定辞职创业。
一切几乎要从头开始。汪丹妮每天翻看财经杂志,通过上面的公司资料寻找客户,然后给他们写邮件,打电话,或者干脆直接上门去谈。就是用这样略显笨拙的方式,汪丹妮的公司签下了“领英”这个大客户。
当时“领英”刚刚进入中国,汪丹妮抓住契机,写了一封信给“领英”中国区总裁,与对方接洽上之后,汪丹妮干脆飞到北京,找到对方,拉住人家聊方案。前前后后一年,出了十几稿方案,还是没有结果。很多人劝汪丹妮放弃,让她别再无休止地耗下去。但她偏不。
汪丹妮是一个敢想敢拼的人,正是她的拼,让她一次次将不可能转变为可能。这一次也是如此。凭着韧劲儿,汪丹妮的公司PK掉了几家国内项级传媒公司,最终成为“领英”的合作伙伴。后来,有一次汪丹妮去电影院看电影,在贴片广告里看到自己给“领英”拍的片子,一瞬间,一路走过来的酸甜苦辣都涌上心头,在黑暗的影院里,她的泪顺着脸颊滑落下来。公司随后的发展证明了汪丹妮的战略眼光,因为“领英”是一个高端的互联网品牌,这次合作的成功,让魔帧传媒吸引了一批互联网公司来合作。
“反正都是跳悬崖,干脆以最漂亮的姿势跳下去。”在汪丹妮看来,野蛮生长的生存方式正是她人生的王牌。
冰雪奇缘,遇见更有力量的自己
2015年年初,一个朋友找到汪丹妮,邀请她拍摄中国第一档南极户外真人秀节目《背着China去旅行》。朋友说,拍这样的节目必须找一支既能写又能导还能拍,关键是能吃苦能坚持的团队,这么多条件放在一起,恐怕没有比汪丹妮的团队更合适的了。
去南极的路上面临的考验,远超过人们的想象。魔鬼西风带德雷克海峡是必经之路,每个人的晕船反应都非常严重,食物不合胃口,网络也十分微弱,很难与国内联系。白天面对的是茫茫大海,单调的环境让人的心理接近崩溃边缘,夜晚要面对失眠的痛苦,有时好不容易睡着了,遇到风大浪大,船舱里的东西噼里啪啦往下掉,严重时整个人都被抛起来。
汪丹妮第一次体会到自己作为一个女孩子脆弱的一面。她想家了,想回到自己温暖的小屋里美美地睡到自然醒,再吃上一顿热腾腾的火锅,那大概是当时她能想到的最美妙的事了。
当终于登陆南极,四周静谧到只剩下邮轮轻微的引擎声,眼前是让人叹为观止的冰山与蓝天。那一刻,汪丹妮忘记了一路所遭的罪,想到全中国也就4000人登过南极大陆,再想想她和同伴们还肩负着拍一档真人秀的使命——4个人拍一个20几人的真人秀节目,全国估计也只有他们这一个团队——内心里汹涌的斗志瞬间又回来了。
她恢复了女汉子本色,克服了迷茫和恐惧,开始了不停歇的拍摄。手上拿着一台摄影机,头上别着一台摄影机,身上还背着录音设备、对讲机……全副武装,全身心投入。就这样,度过了一段回忆起来如同身处梦境却又铭心刻骨的日子,汪丹妮带领团队圆满地完成了拍摄工作。
如今的汪丹妮仍然在不安分地奔波着,她享受那种风尘仆仆地在路上的感觉。别人说她太能折腾,但她发现,每一次折腾,都让她遇见一个更有力量的自己。她说,人的生命很短暂,我希望能在有限的生命里去体验这个世界无限的美好。
编辑/刘柳
不拼颜值,我们拼勤奋
汪丹妮出生在安徽铜陵,从事教师职业的母亲对她从小要求非常严格。上课、练琴、练演讲几乎构成了她日常生活的全部。在妈妈的“军事化管理”下,汪丹妮成了一个多才多艺的孩子,十岁在人民大会堂表演,当过少年杂志的封面人物……丹妮的妈妈曾以为,按照这个路子培养出来的孩子,将来会去考公务员或者当一个教艺术的老师,但是她没想到,自家的小孩会不走寻常路。
2006年汪丹妮参加高考,母亲让她同时也参加了艺考。当时母亲说了一句话,大意是,你在学主持人的女孩里不算特别漂亮的,但是你还有那么点小才华,要不就去学导演吧。那一年,汪丹妮以全国第三的成绩如愿考入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但报考前母亲的那句话对她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在美女如云的上戏校园里,她感到很自卑,甚至“羞愧”到不敢去学校的公共浴池洗澡。
相貌拼不过别人,那拼什么呢?要强的性格,让汪丹妮变成了拼命的学霸。她想,既然容貌不占优势,那就拼才华、拼努力吧。
刚进入上戏时,作为一个从“小地方”来的姑娘,汪丹妮并不起眼,老师和同学都不是很重视她。好胜心极强的她反而被激发出无穷的斗志。专业课老师布置作业,每周完成一个小品作业,她直接拿着枕头睡在教室里,一遍遍地和同学去磨剧本。只要有老师让她去帮忙拍摄,她总是随叫随到。
很快,这个女孩以她的才华与勤奋征服了人们。2007年,芝加哥国际电影节发出邀请函给中国,邀请两位优秀的青年导演去做青年组的评委,正在读大二的汪丹妮就是其中之一。2009年,她又以第一名的成绩继续留校读研。
但在那几年中,汪丹妮也面对不少非议。在学校里太出风头的女孩,自然会招未一些敌意,她曾在宿舍里捡到过小纸条,上面写她脑子有病。就连家人也觉得她太不安分了。
直到她大学毕业前远赴内蒙古,拍摄出她令声名鹊起的故事片《离离》,这些误解才渐渐消失。
当时,大家做毕业作品,全班几十号同学中,老师单单挑了汪丹妮去内蒙古拍摄。老师说,全班就只有她可以完成。带着老师的殷切希望,揣着父母赞助的8000块钱,“忽悠”了一个摄像,一个20岁的女孩子义无反顾地奔赴遥远的内蒙古。到了那边寻找剧本,结果写剧本的人都先开口要钱。于是她决定自己写,自己拍。
为了一个镜头,汪丹妮带着二十几号内蒙古大汉爬上海拔5000米的高山,那是一座没有经过任何人工开凿的高山,需要徒步爬行20多小时。身边做向导的内蒙古大汉都累得直喊“不拍了”,汪丹妮来不及喘口气,却要转身先安抚他。下山后,人家还是决定不干了,汪丹妮就每天去他家给他洗衣服擦地,终于,这名内蒙古大汉被汪丹妮的执著和拼劲打动了。
在内蒙古拍摄期间,汪丹妮的父亲查出了重病。但因为她带领着一支团队,在那种情况下离开,是很不负责任的行为。她选择留了下来,但内心里又觉得特别对不起父亲。生理和心理双重压力让她几乎崩溃,这种历练也让她终于懂得了“强大”两个字的含义。
野蛮生长,将不可能变为可能
23岁时,汪丹妮带着一档全新的节目策划案和一支20多人的团队奔赴重庆工作。当时,她的这档大型益智类综艺节目策划案以数百万元的价格出售给重庆卫视,汪丹妮也成了全国最年轻的综艺节目制作人之一。
那段时间,她拼命工作,自信心爆棚,成就感十足。但没想到好景不长,她和合伙人之间产生了意见分歧。一气之下,汪丹妮回到了上海。
回上海后汪丹妮过了一段“安分”的日子,她考入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成为公职人员,专门做话剧和影视剧的批款立项申报。她希望能够借这个机会多看些剧本,让自己沉淀下来。她形容那段时间是“打碎自己然后重建”的过程。一年的时间里,她每天早八晚五去上班,学会了Excel、PPT这些原来根本不放在眼里的办公软件,甚至学会了修打印机。面对身边一些追求稳定生活的同事,汪丹妮并没有提起过自己以前的经历。同事们只知道她是一个扛着小DV拍会议记录的小姑娘,没有人知道她曾在大演播厅里指挥一个团队。
一年后,汪丹妮不安分的因子又开始蠢蠢欲动。“稳定”并不是她喜欢的生活状态,繁杂的事务性工作更不是她的理想,内心那股想创作的小火苗一点点燃烧起来。
汪丹妮偷偷注册了一个文化传媒公司,取名魔帧传媒。白天上班,晚上处理公司事务,没多久,她就扛不住了。她毅然决定辞职创业。
一切几乎要从头开始。汪丹妮每天翻看财经杂志,通过上面的公司资料寻找客户,然后给他们写邮件,打电话,或者干脆直接上门去谈。就是用这样略显笨拙的方式,汪丹妮的公司签下了“领英”这个大客户。
当时“领英”刚刚进入中国,汪丹妮抓住契机,写了一封信给“领英”中国区总裁,与对方接洽上之后,汪丹妮干脆飞到北京,找到对方,拉住人家聊方案。前前后后一年,出了十几稿方案,还是没有结果。很多人劝汪丹妮放弃,让她别再无休止地耗下去。但她偏不。
汪丹妮是一个敢想敢拼的人,正是她的拼,让她一次次将不可能转变为可能。这一次也是如此。凭着韧劲儿,汪丹妮的公司PK掉了几家国内项级传媒公司,最终成为“领英”的合作伙伴。后来,有一次汪丹妮去电影院看电影,在贴片广告里看到自己给“领英”拍的片子,一瞬间,一路走过来的酸甜苦辣都涌上心头,在黑暗的影院里,她的泪顺着脸颊滑落下来。公司随后的发展证明了汪丹妮的战略眼光,因为“领英”是一个高端的互联网品牌,这次合作的成功,让魔帧传媒吸引了一批互联网公司来合作。
“反正都是跳悬崖,干脆以最漂亮的姿势跳下去。”在汪丹妮看来,野蛮生长的生存方式正是她人生的王牌。
冰雪奇缘,遇见更有力量的自己
2015年年初,一个朋友找到汪丹妮,邀请她拍摄中国第一档南极户外真人秀节目《背着China去旅行》。朋友说,拍这样的节目必须找一支既能写又能导还能拍,关键是能吃苦能坚持的团队,这么多条件放在一起,恐怕没有比汪丹妮的团队更合适的了。
去南极的路上面临的考验,远超过人们的想象。魔鬼西风带德雷克海峡是必经之路,每个人的晕船反应都非常严重,食物不合胃口,网络也十分微弱,很难与国内联系。白天面对的是茫茫大海,单调的环境让人的心理接近崩溃边缘,夜晚要面对失眠的痛苦,有时好不容易睡着了,遇到风大浪大,船舱里的东西噼里啪啦往下掉,严重时整个人都被抛起来。
汪丹妮第一次体会到自己作为一个女孩子脆弱的一面。她想家了,想回到自己温暖的小屋里美美地睡到自然醒,再吃上一顿热腾腾的火锅,那大概是当时她能想到的最美妙的事了。
当终于登陆南极,四周静谧到只剩下邮轮轻微的引擎声,眼前是让人叹为观止的冰山与蓝天。那一刻,汪丹妮忘记了一路所遭的罪,想到全中国也就4000人登过南极大陆,再想想她和同伴们还肩负着拍一档真人秀的使命——4个人拍一个20几人的真人秀节目,全国估计也只有他们这一个团队——内心里汹涌的斗志瞬间又回来了。
她恢复了女汉子本色,克服了迷茫和恐惧,开始了不停歇的拍摄。手上拿着一台摄影机,头上别着一台摄影机,身上还背着录音设备、对讲机……全副武装,全身心投入。就这样,度过了一段回忆起来如同身处梦境却又铭心刻骨的日子,汪丹妮带领团队圆满地完成了拍摄工作。
如今的汪丹妮仍然在不安分地奔波着,她享受那种风尘仆仆地在路上的感觉。别人说她太能折腾,但她发现,每一次折腾,都让她遇见一个更有力量的自己。她说,人的生命很短暂,我希望能在有限的生命里去体验这个世界无限的美好。
编辑/刘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