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社会公正为中心

来源 :中外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xiaohong7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八大,世人翘首以望,中国的经济发展路线应该朝何方向调整?笔者认为,中国迫切需要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转向“以社会公正为中心”,从速度至上、数量驱动、政府主导转向重视质量、重视环境、市场主导。
  重质量
  首先,GDP代表的是新创造的全部财富,而不是国民所拥有的财富。举个例子,我们去年盖了一栋楼,价值1个亿,今年又给推倒了,花了1000万元,然后又在原地新盖了一栋楼,价值也值1个亿。这样一来,我们总共就创造了2.1亿的GDP,但实际拥有的财富还是只有1个亿。前面的“盖了拆”都是瞎折腾,是无用的GDP。在许多国家,几百年前的建筑现在依然在使用的比比皆是,而我国建筑的平均寿命也就30~50年。也就是说,我们可能拥有了比别人高的GDP,但不一定拥有比别人多的财富。
  其次,GDP仅表示新增加的财富总量,而非财富质量。据《瞭望新闻周刊》报道,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20个城市我国占了16个,每年因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约占GDP的10%,但这些损失都没有计入GDP。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也曾透露,“在中国信访总量实现下降的情况下,环境信访和群体事件却以每年30%以上的速度上升。”这其实在提醒我们,要想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稳增长”很重要,但“转结构”也绝不可忽视。因此,“中增长,高质量”或者“低增长,高质量”应该是我们今后可行的选择。
  重环境
  “以社会公正建设为中心”的新型执政理念,才能适应今天社会公众对于公平、公正以及尊重、幸福的需要。如若不行,至少也应当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时突破政治体制改革,重点建设社会公义”的折中发展理念。在改革开放初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起了很大作用。但2003年SARS事件后,已经显示出其弊病,GDP至上的理念受到广泛质疑,时过境迁,重新确立发展理念可以说已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要关注经济增长的“入”,更要关注经济增长的“出”。也就是说,在努力促进经济总量增长的同时,也要关注经济成果的分配。个人获得多少,可能并不能决定一个人的幸福感,同别人相比之后,能否自我接受,才最后决定同样条件下能否拥有幸福感。因此,分配不公、贫富差距拉大都会是瓦解幸福感的强效剂。过去“看得见的手”调控市场、主导经济耗费了过多的公共财力,从而削弱了公共服务的资金支持。2011年全国财政收入超过10万亿,是2000年财政收入的5倍,但2000年财政缺钱,2011年财政的钱还是不够用。欧美国家财政支出中,直接用于社会保障等老百姓福利性支出的比例一般占到60%~70%,而我国不足30%。这些都值得我们思考,毕竟幸福不只涉及收入,还应该涉及医疗、卫生、教育、住房、环保、治安、道德等。
  市场主导
  “政府主导”型经济增长需要及时转向“全民参与”型经济增长。“政府主导”对“摸着石头过河”的中国经济制度改革和中国经济增长作出很大贡献。但是同样的,我们必须认识到它的阶段性和局限性。在中国目前的“财政联邦主义”体制下,由于政府预算和财政支出还缺乏有效的硬约束,要想让各地方政府主动放弃对经济“量”的追求,而自觉转移到经济“质”的要求上来,恐怕短期内还有困难。而鼓励民众参与、倾听民众心声,正是对经济建设和财政监督的最给力约束。用一句话来说,就是“生活幸福不幸福,应由老百姓自己说了算”。
  可喜的是,“幸福广东”和“幸福杭州”等诸多“幸福城市”口号的提出,已让我们看到未来中国经济增长“量”和“质”齐头并进的希望。党的十八大后的中国,能否突破理念束缚和体制束缚,进一步推进中国的强大,让我们拭目以待。
  责任编辑:马小琳
其他文献
很多人都认为,在公司里都是大股东欺负小股东。这是一个误区,尤其是在异地投资的时候,这种当地小股东蛇吞象的事情并不罕见。  怎样既和当地精英合作,又避免“强龙难压地头蛇”?其实,大股东只要恪守“用”和“控”两个字,就可以做到。  在一个陌生的地方投资,很多细节外来人很难完全了解。尤其在前期谈判的时候,因为有本地人,公司也会在当地享受到更多的实惠。所以,在这个时期,一定要放权大胆“用”好小股东。  可
既然无力于政策环境,企业就只能改变经营模式,既是充分放权的,又是自我管理的。  缘何经营十载,一朝倒闭  一篇讲述一家长三角地区的民营企业“经营十载,一朝倒闭”的文章在网上流传,其中痛心惋惜之情,溢于言表。这篇文章应该是很多民营企业经营状况的真实写照,读罢让人心情沉重。  文章最后总结了三条民营企业“被搞垮”的原因:  1.融资渠道极度困难。银行几乎不给微型企业贷款。在长三角地区,年营业额5000
人类最深处的需要,就是感觉被他人欣赏。然而,为了被欣赏而习惯于迎合他人,久而久之就会演变为老好人。相反的,那些优越感较强的人,似乎并不在意别人的看法,可谓我行我素、自在潇洒。但这却通常会被大众所欣赏。  事实上,内心的强大必将成就自信的行事作风。  老好人是怎样形成的  有研究表明,亲和可以战胜恐惧。老好人是不是缺乏安全感?的确有这方面的原因,因为被更多的人需要,哪怕是被“欺侮”,也会因为与他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