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要求课堂教学要注重“过程”中的教育,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不再单纯以知识传授为本。要求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教师要从课堂权威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一、教师在教学中要转换角色,改变教学行为
新课程倡导以“学”为中心,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倡导任务型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参与、合作”等方式,完成学习任务,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新课程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个性化教育,强调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参与学习、体验成功的机会。
我在发现,有些问题由学生来讲解,同学们更有兴趣,也更容易接受。因此,我在教学会选择一些较容易讲解的内容,由学生来上课,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也增强了学生兴趣,同时更能取得异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对于学生不容易理解的问题,可以采取学生讨论的方式去解决,充分让学生发表见解,体验问题的解决过程,体验发现的乐趣。
二、教学中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思考和实践
大胆让学生去思考、去分析、去发现问题、去解决问题,让课堂真正活起来,使学生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异想天开,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猜测,大胆设问;遇到不理解的问题,提倡学生相互讨论或与老师一起讨论,一些规律性的知识应该先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总结,找出规律。如学完《不等式与不等式组》这一章后,可让学生自己总结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方法与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联系和区别,遇到什么样的不等式常采取什么样的方法解,求解时应注意什么问题等;让学生自己总结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的寻找规律(大大取大,小小取小,大小小大中间找,大大小小无了)。这样对学生掌握知识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三、在教学中教师要“活用”教材
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简单的“教教材”。教师要创造性的用教材,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形成有教师教学个性的教材知识。教学内容的范围是灵活的,是广泛的,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只要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的材料都可作为学习内容。例如:华师大版初二数学(下)实践与探索中有一个有测量旗杆高度的问题。我针对这类问题设计了一节课。让学生走出课堂去测量、实践,通过实践引发了学生探索欲望,学生根据实际情况体验到了课本知识用处,锻炼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增强了学习乐趣。
四、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人
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更重要的是尊重学生的思维独立性,依据学生的思维规律、心理规律来从事教学活动。学生在探索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是难免的,也是允许的。教师不要急于评价,出示结论,而是重在帮助弄清出现错误的原因,从而让他们以积极的态度去承认并且改正错误。如在人教版《§7.4课题学习、镶嵌》的教学中,有学生提出用正五边形和正六边形也能进行平面镶嵌,我当时没有急于作出评价,而是给一些材料让学生去实际操作和验证,结果学生发现不对,我又让学生把不对的原因进行讲解,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这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对于在课堂上中常见的“插嘴”、“接话”等现象,可理解为学生的不遵守纪律,也可以理解为学生思维快的表现,这就要看他们的动机是什么。
五、让学生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相关
寻找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实例,有目的地将数学问题提炼出来,让学生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如超市的价格标签,银行的利率,家装材料的购买面积估计以及食堂菜谱的调查统计表等等,都可以成为学习数学的源素材。例如向学生提出问题:在选班长时,会选择什么方法?当学生回答投票选择时,再问得到的选票一大堆,怎么判断让哪位同学当班长?同学会回答唱票(学生以前接触过)。在黑板或纸上写下被提名人的名字,每有一票就画一笔,最后,看谁的票多就选谁当班长。这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数据的收集与整理》。这样的学习无疑会极大的激发学生求知的内驱力,使所要学习的数学问题具体化,形象化。
新课改要求教师要善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学”;创造条件让学生充分参与学习活动,发挥学生自主能动性,使学生“能学”;要注意学生的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使学生“会学”;同时还要促使学生成功,使学生“还想学”。只有这样,学生的自身素质才能得以提高,才能让学生获得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朱慕菊主编)
[2]《教育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邵宗杰、卢真金)
[3]《数学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
一、教师在教学中要转换角色,改变教学行为
新课程倡导以“学”为中心,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倡导任务型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参与、合作”等方式,完成学习任务,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新课程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个性化教育,强调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参与学习、体验成功的机会。
我在发现,有些问题由学生来讲解,同学们更有兴趣,也更容易接受。因此,我在教学会选择一些较容易讲解的内容,由学生来上课,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也增强了学生兴趣,同时更能取得异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对于学生不容易理解的问题,可以采取学生讨论的方式去解决,充分让学生发表见解,体验问题的解决过程,体验发现的乐趣。
二、教学中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思考和实践
大胆让学生去思考、去分析、去发现问题、去解决问题,让课堂真正活起来,使学生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异想天开,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猜测,大胆设问;遇到不理解的问题,提倡学生相互讨论或与老师一起讨论,一些规律性的知识应该先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总结,找出规律。如学完《不等式与不等式组》这一章后,可让学生自己总结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方法与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联系和区别,遇到什么样的不等式常采取什么样的方法解,求解时应注意什么问题等;让学生自己总结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的寻找规律(大大取大,小小取小,大小小大中间找,大大小小无了)。这样对学生掌握知识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三、在教学中教师要“活用”教材
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简单的“教教材”。教师要创造性的用教材,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形成有教师教学个性的教材知识。教学内容的范围是灵活的,是广泛的,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只要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的材料都可作为学习内容。例如:华师大版初二数学(下)实践与探索中有一个有测量旗杆高度的问题。我针对这类问题设计了一节课。让学生走出课堂去测量、实践,通过实践引发了学生探索欲望,学生根据实际情况体验到了课本知识用处,锻炼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增强了学习乐趣。
四、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人
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更重要的是尊重学生的思维独立性,依据学生的思维规律、心理规律来从事教学活动。学生在探索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是难免的,也是允许的。教师不要急于评价,出示结论,而是重在帮助弄清出现错误的原因,从而让他们以积极的态度去承认并且改正错误。如在人教版《§7.4课题学习、镶嵌》的教学中,有学生提出用正五边形和正六边形也能进行平面镶嵌,我当时没有急于作出评价,而是给一些材料让学生去实际操作和验证,结果学生发现不对,我又让学生把不对的原因进行讲解,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这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对于在课堂上中常见的“插嘴”、“接话”等现象,可理解为学生的不遵守纪律,也可以理解为学生思维快的表现,这就要看他们的动机是什么。
五、让学生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相关
寻找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实例,有目的地将数学问题提炼出来,让学生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如超市的价格标签,银行的利率,家装材料的购买面积估计以及食堂菜谱的调查统计表等等,都可以成为学习数学的源素材。例如向学生提出问题:在选班长时,会选择什么方法?当学生回答投票选择时,再问得到的选票一大堆,怎么判断让哪位同学当班长?同学会回答唱票(学生以前接触过)。在黑板或纸上写下被提名人的名字,每有一票就画一笔,最后,看谁的票多就选谁当班长。这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数据的收集与整理》。这样的学习无疑会极大的激发学生求知的内驱力,使所要学习的数学问题具体化,形象化。
新课改要求教师要善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学”;创造条件让学生充分参与学习活动,发挥学生自主能动性,使学生“能学”;要注意学生的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使学生“会学”;同时还要促使学生成功,使学生“还想学”。只有这样,学生的自身素质才能得以提高,才能让学生获得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朱慕菊主编)
[2]《教育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邵宗杰、卢真金)
[3]《数学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