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减少桩体受力与变形,桩-锚支护体系在基坑支护工程中大量应用,获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桩锚支护体系是在排桩的基础上给予桩体一定的预拉应力,以抵消坑壁土体的土压力,减少基坑变形,同时由于锚索给予桩体的水平应力使桩体本身力学性质发生改变,受力形式由悬臂结构变为简支结构体系,桩体自身的剪应力与最大弯矩大大减小,对于桩体受力情况进行了很大的改善。在实际施工中,由于对此工艺了解不足,经常造成基坑坍塌事故,本文通过包头地区某一基坑坍塌工程进行事故原因分析,并对该地区类似基坑施工过程提供一定的经验。
【关键词】基坑工程;桩-锚支护;结构失稳
1、引言
桩-锚支护结构体系的主要特点是采用锚杆(索)代替内支撑结构,同时给桩体施加预应力,通过埋设在地层中的锚杆(索),将结构物与地层紧紧的联系在一起,依靠锚杆(索)与周围地层的抗剪强度传递结构物的拉力,减少桩体的位移与内力,以保持结构物和土体的稳定。桩-锚支护结构支护体系主要由护坡桩、土层锚杆(索)和冠梁组成,他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使整体围挡结构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本文主要针对中国内蒙古包头地区某一桩-锚支护工程坍塌的事故,对该事故原因进行分析,并对桩-锚支护的实际工程应用进行相应探讨。
2、工程概况与基坑支护设计
该工程位于内蒙古包头市区,某基坑工程采用桩-锚支护体系,桩体采用钢管桩,桩顶标高1.5m,桩顶上部采用1:1放坡挂网喷锚,开挖区域西部为二层建筑物,条形基础,基础埋深为1.5m,距离基坑边缘为2m,土层参数如下表1所示。水位埋深9.0m-10.5m,基坑开挖深度为6.0m,设计钢管桩桩长为7.5m,见表2,间距50cm,嵌固深度为3.0m,悬臂为4.5m;自然地面下3.0m采用預应力锚索设计,其工艺如下:将[18槽钢(预打穿孔)、利用单孔锚头将槽钢锁定于面板上。倾角15度,设计值为150KN,锁定力为100KN,锚索水平间距为1.5m,锚索长21m,其中自由段6m,锚固段15m,采用两束1860(2s15.2)钢铰线。
锚孔水泥浆配比:W/c=0.45,二次劈裂注浆工艺,浆体强度不低于20MPa。桩间面板为现场喷细石混凝土而成,砼强度为C20,厚度为5cm,中间挂6.5@250mm×250mm编织钢筋网,外配Φ14横向加强筋相连,并压住钢管桩。
表1:土体物理力学参数表
层号 土类名称 层厚
m 重度
(kN/m3) 粘聚力
(kPa) 内摩擦角
(度) 与锚固体摩擦阻力(kPa)
1 杂填土 1.50 16.5 0 15.0 20
2 粉土 10.0 17.3 19.5 22 80
表2:钢管桩主要参数表
桩径 钢管直径
(mm) 壁厚
(mm) 桩顶标高(m) 桩长
(m) 嵌固深度
(m) 中心距
(m)
φ159 159 4.50 -3.0 7.5 3.0 0.5
3、局部结构失稳分析
基坑开挖至底部时,部分支护区域发生失稳破坏,桩体断裂,为防止附近楼梯开裂,基坑迅速回填。如图2,图3所示。
对于本次基坑事故,主要由以下原因造成:
(1)施工开挖速度过快,最后一步直接开挖3.0m,局部桩间锚喷不到位;
(2)开挖后当夜连降暴雨,造成坑底土体从桩间流出;
(3)钢管桩采用震动打桩插入土体,钢管桩焊接质量较差,焊接部位桩体强度远远小于正常桩身强度,造成桩身强度偏低,未能满足设计要求,如图4所示;
(4)预应力锚索施工过程出现重大安全质量隐患:锚杆成孔过程中,由于土体内部空隙较大,循环水大量积于土体内部,水无法正常排除,造成土体力学性质的改变,土体的内摩擦角 值和粘聚力 减小,土体抗剪力随之减小,与勘察报告中土体力学性质指标不符,结构安全储备降低;锚索注浆过程未采用二次压力注浆工艺,本次工程二次高压注浆可使土体粘结强度提高50%,施工时却并未采用,由于土体内积水,造成土体与锚固段粘结力降低。事故发生时,锚索并未被拉断,而是整体拔出,造成实际工程中设计抗拉力远远大于的抗拔力,如图5所示。
4、结论
(1)基坑开挖速度应进行合理控制,并在开挖完毕后及时进行桩间喷锚作业;
(2)在基坑底部和上部增设排水沟,避免雨水对基坑的冲刷作用;
(3)钢管桩施工时应保证焊接质量,保证桩体本身达到设计强度要求;
(4)锚索成孔应采用套管跟进施工工艺,施工时保证钻机成孔正常水循环,孔内不得大量积水,锚索注浆采用二次压力注浆,以增加锚固段的抗拉力。
【关键词】基坑工程;桩-锚支护;结构失稳
1、引言
桩-锚支护结构体系的主要特点是采用锚杆(索)代替内支撑结构,同时给桩体施加预应力,通过埋设在地层中的锚杆(索),将结构物与地层紧紧的联系在一起,依靠锚杆(索)与周围地层的抗剪强度传递结构物的拉力,减少桩体的位移与内力,以保持结构物和土体的稳定。桩-锚支护结构支护体系主要由护坡桩、土层锚杆(索)和冠梁组成,他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使整体围挡结构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本文主要针对中国内蒙古包头地区某一桩-锚支护工程坍塌的事故,对该事故原因进行分析,并对桩-锚支护的实际工程应用进行相应探讨。
2、工程概况与基坑支护设计
该工程位于内蒙古包头市区,某基坑工程采用桩-锚支护体系,桩体采用钢管桩,桩顶标高1.5m,桩顶上部采用1:1放坡挂网喷锚,开挖区域西部为二层建筑物,条形基础,基础埋深为1.5m,距离基坑边缘为2m,土层参数如下表1所示。水位埋深9.0m-10.5m,基坑开挖深度为6.0m,设计钢管桩桩长为7.5m,见表2,间距50cm,嵌固深度为3.0m,悬臂为4.5m;自然地面下3.0m采用預应力锚索设计,其工艺如下:将[18槽钢(预打穿孔)、利用单孔锚头将槽钢锁定于面板上。倾角15度,设计值为150KN,锁定力为100KN,锚索水平间距为1.5m,锚索长21m,其中自由段6m,锚固段15m,采用两束1860(2s15.2)钢铰线。
锚孔水泥浆配比:W/c=0.45,二次劈裂注浆工艺,浆体强度不低于20MPa。桩间面板为现场喷细石混凝土而成,砼强度为C20,厚度为5cm,中间挂6.5@250mm×250mm编织钢筋网,外配Φ14横向加强筋相连,并压住钢管桩。
表1:土体物理力学参数表
层号 土类名称 层厚
m 重度
(kN/m3) 粘聚力
(kPa) 内摩擦角
(度) 与锚固体摩擦阻力(kPa)
1 杂填土 1.50 16.5 0 15.0 20
2 粉土 10.0 17.3 19.5 22 80
表2:钢管桩主要参数表
桩径 钢管直径
(mm) 壁厚
(mm) 桩顶标高(m) 桩长
(m) 嵌固深度
(m) 中心距
(m)
φ159 159 4.50 -3.0 7.5 3.0 0.5
3、局部结构失稳分析
基坑开挖至底部时,部分支护区域发生失稳破坏,桩体断裂,为防止附近楼梯开裂,基坑迅速回填。如图2,图3所示。
对于本次基坑事故,主要由以下原因造成:
(1)施工开挖速度过快,最后一步直接开挖3.0m,局部桩间锚喷不到位;
(2)开挖后当夜连降暴雨,造成坑底土体从桩间流出;
(3)钢管桩采用震动打桩插入土体,钢管桩焊接质量较差,焊接部位桩体强度远远小于正常桩身强度,造成桩身强度偏低,未能满足设计要求,如图4所示;
(4)预应力锚索施工过程出现重大安全质量隐患:锚杆成孔过程中,由于土体内部空隙较大,循环水大量积于土体内部,水无法正常排除,造成土体力学性质的改变,土体的内摩擦角 值和粘聚力 减小,土体抗剪力随之减小,与勘察报告中土体力学性质指标不符,结构安全储备降低;锚索注浆过程未采用二次压力注浆工艺,本次工程二次高压注浆可使土体粘结强度提高50%,施工时却并未采用,由于土体内积水,造成土体与锚固段粘结力降低。事故发生时,锚索并未被拉断,而是整体拔出,造成实际工程中设计抗拉力远远大于的抗拔力,如图5所示。
4、结论
(1)基坑开挖速度应进行合理控制,并在开挖完毕后及时进行桩间喷锚作业;
(2)在基坑底部和上部增设排水沟,避免雨水对基坑的冲刷作用;
(3)钢管桩施工时应保证焊接质量,保证桩体本身达到设计强度要求;
(4)锚索成孔应采用套管跟进施工工艺,施工时保证钻机成孔正常水循环,孔内不得大量积水,锚索注浆采用二次压力注浆,以增加锚固段的抗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