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声音,苏醒了梦想

来源 :莫愁·时代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yzsof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去一个城市参加活动,演讲结束后,是签名环节。除了一些成年读者,便都是中学生,纷纷拿着我的书来找我签名。偶然抬头,看到人群之外,一个20多岁的女子徘徊着,似乎在犹疑着要不要挤进人群。还没等细看,我的目光就被别人阻断了。
  签完最后一位读者的书,我甩了甩发麻的手,刚想站起身,就看到那个女子慢慢地走过来。她低声问了句好,把一本书放在我面前。那并不是我的任何一本书,而是一本杂志,2002年的某一期,已经很陈旧。她翻开杂志,在某一页上,我看到了自己一篇极短的文:《最美的声音》。
  那一年,正是我写作最艰难的时候,而那篇文章,也是我被该杂志转载的第一篇。想起曾经无数个长夜里的执著,便惊觉时光的流逝。我低头在该杂志的首页上签了名字,她依然用很小的声音道了谢,匆匆离去。
  吃过午钣,由于下午还有一场演講,我便在图书馆外面的小型园林里散步。然后,我又看到了那个女子。她就在门口处,似乎在等我。我走过去主动问候,她便微笑,很大方地说话,和上午时就像两个人。
  坐在树荫下的长木椅上,7月的阳光在身前身后的不远处洒落。她从包里拿出一个很古老的塑料皮日记本,让我签名。我翻开一看,里面全是我文章的手抄,有的字迹已经有些模糊,像时光的水印。她给我讲她的过往,满树的叶子也沉默着倾听。
  她指着远方朦胧着的山影,说她的老家就在那些山的深处,一个小小的镇子。那里的很多孩子,一般都读完小学就开始干活了,特别是女孩子,上过学的并不多。2003年,她读六年级,当时就快要毕业了,也要像别人那样帮家里干活。她说,要不是偶然看到那本杂志,她的命运会和那里许多女孩子一样。
  那本书是一个远方的亲戚来串门时带来的,她如获至宝,每天都看,反复读了不知多少遍。她也喜欢写些东西,当成闲时的乐趣。从那时起,她忽然强烈地想要继续上学。她先说通了母亲,可是父亲却骂她不懂事,跟她历数家里的艰难。母亲劝说父亲,最后,她终于如愿以偿,继续背起了书包。
  她告诉我,她能继续上学,是母亲用挨了两次打换来的。父亲经常打母亲,已成了习惯。
  中学里有个小小的阅览室,里面有一些期刊报纸。闲暇时她就去看,有时遇到我的文章,让她感动的,她就抄在一个塑料皮日记本里。到了晚上,读给父母听。母亲听得津津有味,父亲开始是骂咧咧的,后来便也不作声了。有一次,她看到我写的一篇《妈妈的眼泪在开花》,是关于一个父亲打母亲的故事。她抄回去读给父母听,母亲的眼泪淌下来,父亲沉默。
  她说:“没想到,从那以后,我爸再没打过我妈!我经常把你的亲情类的文章读给他们听,我爸有时会让我把其中的某个地方再读一遍。”
  她父亲一直在采石场工作,劳累,工资也很少。有一天,父亲放弃了那份工作,用手推车推了好几车石料回来。石料粗精皆有,父亲把它们放在院子里。然后又从母亲的裤腰里,翻出几年攒下的钱,去县里买了一些工具回来。父亲说他有一次去县城,看到一些用石头雕的东西很好卖,各种大小的碑,各种大小的石动物,他说他也要试试,他年轻时曾学过几天石雕。
  她问父亲为什么要这么做,父亲说了一句让她泪水长流的话:“我要多挣点钱,供你上高中,再上大学!”每天,她的耳畔都响着叮叮当当的声音,或者簌簌的细细打磨的声音。这些声音伴随了她好几年的岁月,镇上有高中,不用住校,所以她很庆幸没有离开父亲的声音。那些声音入心入梦,点点滴滴地在她生命中蓄积着感动和温暖。父亲累了的时候,会让她读上一篇文章。她知道,父亲的心底也是有梦想的,就是把那些冰冷坚硬的石头变成有生命的东西。
  我对女孩说:“是你读书的声音,重新接续上了父亲折翼的梦想,而且,你也是他心中的梦想!”
  她的目光在阳光下飞向遥远的群山:“可是,是你文章中的声音给了我一双翅膀,让我飞出了大山,却也离开父母。虽然难过,可是爸爸妈妈很高兴我能在这个大城市里生活。”
  她没有说后来的生活,可是我却想到了很多,心底除了感动,还有一种暖暖的力量。在那个塑料皮日记本的扉页上,年少的她曾写下这样两句话:“收集每一滴感动,凝结成梦想的翼翅。”
  她在阳光里的身影渐远,她也许不会知道,她刚才的讲述,也唤醒了我许多遗失的珍贵。
其他文献
他们如蝼蚁一般爬行,如高山一样伫立,如细流一般蜿蜒,又如洪流一样凶猛。  2018年,《最后的棒棒》成为纪录片中的一匹黑马,豆瓣评分9.7。片子的导演是毫无专业基础的转业军人,用一年多的时间做了一名棒棒(挑夫),并拍下了这个即将消失的行当里的人与事。  用笨拙的方式,记录一个时代  2014年1月19日,38岁的何苦按照退役前制订好的计划,把存款交给妻子,准时出现在租住的房屋——距离重庆市解放碑不
期刊
到北京和平门外的琉璃厂时,天很暗了。原以为这里的夜景灯火通亮,一看绝大部分店铺都关了门。一条经营古代字画和文房四宝的老文化街,看来还是遵循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古老节奏,与不远处前门大街的喧哗商潮,相隔万里。  走到琉璃廠最东头,向左拐进延寿街。说是街,狭窄的路面穿行在上世纪50年代的房舍中,只能算是稍微宽些的巷。路两边的小店全是老百姓的生计,杂货、水果、卤牛肉、烙饼、小五金、裁缝、电器修理…
期刊
亲爱的儿子:  转眼到了你的生日,妈妈没有特别的礼物送给你,唯有这封家书表达想你、爱你的心情。19年前的今天,一个小生命在亲人的期盼和祝福中诞生了。历经风雨洗礼和亲情呵护,那个曾经还在襁褓的小婴儿已经成长为一名军人了。  儿子,我想对你说:做人一定要厚道,遇事一定要冷静;学会包容、学会理解,不求人人为我,但求我为人人;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  儿子,我想对你说:我能教你如何去尊重他人,但
期刊
明天和意外,你永远不知道哪一个会先来。  明天和意外,你永远不知道哪一个会先来。中国每90秒就有一人发生心脏骤停。心脏骤停病人的黄金救援时间只有4分钟,等待急救车时间需要15分钟,这段空白时间往往导致生命的流逝。  “意外事件发生,千万不要坐以待毙,救护车到不了,那就想办法让老百姓拥有急救技能,把握黄金急救时间,救人一命。”穿着橙色急救服的陆乐大声疾呼。作为全民互助急救平台“第一反应”创始人,陆乐
期刊
跟旅行团出国旅游,有一大妙处,就是可以结识天南海北的人,有时还真能碰上令人难忘的人呢!尽管散团后不再联系,但那十几天里的相处时光,也不乏真诚与温馨。毕竟在异国他乡,即使算不上同宗同族,也同是中国公民。  今夏去西班牙,就遇到了几个家庭,各有意趣。最特别的一家是一位40岁左右的美丽母亲,带着刚刚被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录取的女儿和5岁的小儿子。女儿阳光文静,一路照顾调皮的弟弟,任劳任怨。这位妈妈做服装
期刊
他希望来到天台的孩子都能成为发小儿,爱上北京这座城市。  忆童年,聚天台  张世骞,1978年出生,是个老北京人,朋友都亲切地叫他大骞儿。从记事起,他就和伙伴们在胡同里穿梭狂奔。哪儿的糖葫芦最好吃,什么时候能碰到卖小玩意的,大骞儿和他的发小儿最清楚。最难忘的就是放学后,大骞儿和发小儿听隔壁老大爷讲一些关于老北京城的故事。  按部就班地上学、工作、成家、生子,资深设计师大骞儿很少有机会回忆旧时光。2
期刊
读名校难逃校外补课  2016年9月1日,38岁的郑燕把儿子郑立恒送到了兰州市一所私立初中。她想,这下好了,儿子终于进了中考的“保险箱”。然而,之后的事情却事与愿违。  郑燕是兰州市一家商场导购员,2009年,丈夫患癌症去世,从此她与儿子郑立恒相依为命。  2010年,郑立恒刚读小学时,成绩一般,有不少朋友建议郑燕给孩子报补习班。郑燕认为小学课程难度低,自己抽时间辅导儿子即可。所幸,郑立恒的成绩追
期刊
日本电影人北野武,是一到夏天就让我想起菊次郎的北野武;是因为车祸导致半边脸面瘫的北野武;是看上去不像导演更像帮会老大的北野武;是喜欢把镜头对准大海,因此得了个“北野蓝”绰号的北野武;是除了会导演、会演戏、会主持,还会画画的北野武;是喜欢画动物,还喜欢把花插到动物身上的北野武;是极其爱喝酒,常去赤坂“熊先生的料理店”边喝酒边聊天的北野武;是用“天才的奇思妙想结合料理人熊先生的精湛刀功,做出了盛在盘子
期刊
她领着黑林镇百姓,艰苦探索,大力发展特色水果产业,把荒山秃岭变成了农民增收的“聚宝盆”,培育出全国单体种植规模最大、全国唯一一家蓝莓全产业链新三板上市公司——江苏沃田集团,建成全省最大的红心猕猴桃基地、江苏省节水灌溉示范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变成现实的同时,也保护了环境,涵养了水源,为当地儿女送上了绵长福祉。她,就是黑林镇党委书记马秀云。  生态立镇,留住绿水青山  黑林镇位于连云港市赣榆区
期刊
谨此此文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  蜡像的历史记忆  穿城而过的泰晤士河上,汽笛声响起时,置身河边的我,仿佛又穿越到了蒸汽船的时代。现在的伦敦已经渐渐褪去了数百年前工业的残迹,在狄更斯笔下那最好又是最坏的时代里,沾满黑灰的烟囱、疲惫的劳动工人、暗淡昏黄的街灯已经不再。只有大本钟的指针静静地旋转——它曾代表着工业革命时代新的时间观念。  望着街道上装扮得体的绅士和淑女,我心底有些沮丧,被静音的大本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