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剧,发展养老服务业已迫在眉睫。目前,我国养老服务业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虽已取得些许成就,但还存在诸多问题。本文从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必要性着手,分析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关于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老龄化;养老服务业;必要性;问题;建议
据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截至2014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达到2.12亿,占总人口的15.5%,到本世纪中叶老年人口数量将达到峰值,超过4亿,届时每三个人中就会有一个老年人。当前,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大,增速快,且高龄化发展趋势明显,老龄化带来的社会压力已经迫在眉睫。因此,发展养老服务业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必要性
(一)发展养老服务业与人口老龄化迅速发展密切相连
我国21世纪面临的重大任务是:到21世纪中叶,在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同时保持经济、社会、人口、环境的可持续协调发展。人口问题是一个重大的问题。2000年中国60岁以上人口所占比例达到10.3%,超出国际标准的10%,65岁及以上人口所占比例达到国际标准的7%,说明从2000年开始我国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进入21世纪,人口老龄化以更快的速度发展,到本世纪中叶,60岁以上老年人将达到4亿多,占全国总人口比重的近30%。同时,人口老龄化伴随着人口高龄化,长寿老人也会越来越多。庞大的老年群体和众多的高龄老年人不仅需要提供大规模的经济保障,也需要大量的日常生活照料帮助,这为发展养老服务业奠定了基础。
(二)发展养老服务业是家庭养老功能趋于弱化的客观需求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老年人口的平均寿命逐步延长,但是健康状况却不容乐观,高龄、生活半自理和不能自理的老人快速增加。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运转频率明显加快,年轻人出行多,在家少,照料老年人的机会大大减少。目前,我国大多数家庭为“4-2-1”结构,独生子女既要挣钱养家又要照顾老人,往往应接不暇,另外,空巢家庭(子女不在老人身边)也在逐渐增多,进一步弱化了家庭的养老功能。可见,传统的“养儿防老”家庭养老模式已很难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借助于家庭以外的力量养老是老年人的普遍需求,这一客观现实,迫切要求社会加强老年人的照料服务功能,弥补家庭养老功能的严重弱化。所以,我国发展养老服务业,有着浓厚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基础,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人口老龄化、家庭小型化发展的必然結果和客观要求。
(三)发展养老服务业是国民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是促进就业的重要保障
我国的养老服务业是新兴产业,它是集生产、经营、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产业,是社会经济发展各链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扩大就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一方面,养老产业是极具经济价值和开发潜力的“朝阳产业”。除了传统意义的老年生活照料、康复护理、专项用品开发等外,养老服务还包括老年食品、用品、保健、保险、旅游、文化、教育等诸多产业。我国老年人口基数大且增长快,由于老年人生理和心理条件的变化,必然对老年人用品及服务提出大量需求,使老年市场蕴藏着巨大的商机,养老服务产业的市场份额将不断上升,发展前景广阔,有助于推动国民经济较快发展。另一方面,养老服务业属于第三产业,是现代服务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的领域广(如家政、医疗保健服务等),大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能够吸纳更多的劳动力,促进外来务工人员和城镇下岗失业人员的就业和再就业,缓解了就业压力。
二、我国养老服务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养老服务业的行业标准不完善,市场保障机制不健全
目前,国家非常重视养老服务业发展,并出台了《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基本规范》,但很多都是一些原则性的要求,缺乏具体配套的政策,养老服务业在服务内容、收费标准、经营管理、卫生条件等方面的行业标准还有待完善。由于缺乏对相关企业的生产与经营活动在法律或行业政策上的保护和监管,致使难以对其所提供的服务质量进行检测和监督,使养老服务业处于无序状态。尤其在市场培育和开发方面,缺乏具体配套的政策和相关产业规划指导,使养老服务业处于盲目发展状态,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因此,我国的养老服务产业虽然前景好,但在当前的政策与市场条件下,仍处在高度分散化的初级发展阶段,缺少成熟商业模式的支撑,处于“叫好不叫座”的尴尬境地。
(二)护理人员流动性大,护理专业人才严重匮乏
护理人员数量不足、分布不均、服务质量不高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养老服务行业的良性发展。如今在一线护理岗位上工作的大多是女性,以农村年轻人和下岗人员居多,她们专业化程度不高,加上待遇偏低,很多优秀人才干一段时间就跳槽了,护理人员流动性较大。目前接受过专业培训的护理员严重不足,养老护理员缺乏专业的医疗护理知识,持证上岗率低,护理专业人才严重匮乏。在数量上,社会养老服务专业人员也远不能满足需求,据估算,中国目前需1000万养老服务人员,但全国所有养老机构的人员只有22万,其中符合资格的仅2万人。同时,由于照护人员紧缺,不能安排合理的人员轮流值班,使得护理机构维持运转十分困难。
(三)老年人的养老需求与社会供给不足的矛盾突出
我国养老服务产业起步晚,发展相对滞后,老年福利设施服务功能单一、设备简陋,目前还停留在单一的社会救助式的收容性养老服务,无法为老年人提供多元化的生活和护理服务。同时,养老服务市场发展不平衡,公办养老机构一床难求和民办机构床位闲置现象并存。公办养老机构有国家投资,管理规范,老年人排队等床位;而民办养老院开办前期投入大、运行风险高,只能将成本转移到价格上。很多新建的民办养老院都在郊区,价格高、位置偏,路途远,老人感觉孤独寂寞不愿意住,子女们也不放心。因此,在逐渐解决供需平衡问题的基础上,如何适应市场发展趋势,创办具有特色和个性化的养老服务项目,真正满足老年人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需求,仍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三、我国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一)发挥政府主导作用,营造良好市场环境
首先,要加强行业规范和相关法律法规建设。我国的养老服务业涉及到民政、财政、税收、国土、城建、卫生、质检等多个部门,致使养老服务业政令繁杂且缺乏统一的领导。可以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设立专门的老年管理机构,专门负责养老产业的顶层设计、产业规划与政策协调等。这样不仅能简化行政手续,提高政府参与效率,还能进行有效的扶持和监管,制订相关行业标准和法律,保障机构和老人的权利和义务,提高行业的正规化、科学化水平。其次,统筹发展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养老机构。对于营利性养老机构,政府应为其提供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充分调动其灵活性,使其不断创新和完善多样化养老服务项目;而非营利性养老机构,除了政策扶持,也需自身积极寻找成长方式,不断进行公益性创新,探索“社会企业”模式,持续提高养老服务的供给能力。总之,政府应使二者相互补充、协调发展,共同促进我国养老服务业的有序、健康发展。
(二)加强养老专业人才培养和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依托各類院校培养。一方面,依托高等院校和职业院校,培养行业发展所需的各类知识型和中高级技能型人才,如老年护理专业人员和运营管理人员;另一方面,院校通过培训,将部分城镇下岗职工、农村剩余劳动力,重新培训上岗,以解决护理人员严重不足的难题。二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设一批城乡养老服务站,实现老年人活动中心等服务设施全覆盖;在农村社区建立包括养老服务在内的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和站点,努力实现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30张的目标。
(三)推进多元化进程,拓宽养老服务发展渠道
一是养老模式多元化。我国目前基本形成了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日托式养老、“候鸟式”养老等多种新型养老模式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对于社区、居家养老,应当调动各类社会资源,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多样化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如,积极组织和串连起社区、行政村或较大自然村范围内的养老服务机构、养老服务型社会组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小型托老所等,为老年人提供就近、方便、实惠、快捷的养老服务,鼓励农村探索自助式、互助式养老服务机制。同时目前各地涌现出了许多新型的养老服务模式,例如日托式养老、“候鸟式”养老等,国家应从政策上予以扶持,从资金、税收等方面给予照顾,鼓励多种养老方式共同发展。二是资金来源多元化。养老服务业的发展离不开大量的资金支持和投入。政府可以通过购买服务、消费补贴、引入保险制度等方式,进行一定程度的财政支持。同时,还可以通过政策支持,吸引社会资本和国际资本的投入。
(四)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中外合作,鼓励和引导境外资金进入养老服务业
近年来,根据我国的国情,学习借鉴国外的有益经验,我国不少地方出台政策措施鼓励外资进入养老服务业,引进国际养老服务业的科研和实践成果,鼓励境外有实力的养老服务机构到国内投资,结合中国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习惯等,创新发展出丰富多样的养老服务产品。鼓励境外资本进入的政策,也引起国外养老服务机构的关注。目前,中国有与德国、日本、美国、瑞典、澳大利亚、意大利、韩国等国家合资建设的养老机构和服务机构,有合作生产老年用品的企业。同时,还引进了国外养老服务业的先进管理手段和服务理念。在日本等一些发达国家,就有专门的机构和服务人员为行动不便的老人提供洗浴服务,他们的精细化服务令人赞叹。外资进入我国养老服务业是瞄准了中国巨大的养老市场。相当一部分国外养老机构定位于我国中高端客户群体,有助于满足国人日益多层次、多元化的养老服务需求。
参考文献:
[1]刘晓梅.《中国养老服务体系的展开与重构》第三届全国社会.
福利理论与政策研讨会论文集[C]. 2008.
[2]唐振兴.对发展中国养老服务业的思考[J].老龄科学研究,2014(4).
[3]于戈.刘晓梅.论我国养老服务业发展研究[J].甘肃社会科学,2011(5).
[4]邹萍.我国老年服务业发现状分析[J].科技经济市场,2015(2).
[5]桑永旺.国外养老服务经验可鉴[J].社会福利,2006(11).
关键词:老龄化;养老服务业;必要性;问题;建议
据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截至2014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达到2.12亿,占总人口的15.5%,到本世纪中叶老年人口数量将达到峰值,超过4亿,届时每三个人中就会有一个老年人。当前,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大,增速快,且高龄化发展趋势明显,老龄化带来的社会压力已经迫在眉睫。因此,发展养老服务业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必要性
(一)发展养老服务业与人口老龄化迅速发展密切相连
我国21世纪面临的重大任务是:到21世纪中叶,在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同时保持经济、社会、人口、环境的可持续协调发展。人口问题是一个重大的问题。2000年中国60岁以上人口所占比例达到10.3%,超出国际标准的10%,65岁及以上人口所占比例达到国际标准的7%,说明从2000年开始我国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进入21世纪,人口老龄化以更快的速度发展,到本世纪中叶,60岁以上老年人将达到4亿多,占全国总人口比重的近30%。同时,人口老龄化伴随着人口高龄化,长寿老人也会越来越多。庞大的老年群体和众多的高龄老年人不仅需要提供大规模的经济保障,也需要大量的日常生活照料帮助,这为发展养老服务业奠定了基础。
(二)发展养老服务业是家庭养老功能趋于弱化的客观需求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老年人口的平均寿命逐步延长,但是健康状况却不容乐观,高龄、生活半自理和不能自理的老人快速增加。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运转频率明显加快,年轻人出行多,在家少,照料老年人的机会大大减少。目前,我国大多数家庭为“4-2-1”结构,独生子女既要挣钱养家又要照顾老人,往往应接不暇,另外,空巢家庭(子女不在老人身边)也在逐渐增多,进一步弱化了家庭的养老功能。可见,传统的“养儿防老”家庭养老模式已很难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借助于家庭以外的力量养老是老年人的普遍需求,这一客观现实,迫切要求社会加强老年人的照料服务功能,弥补家庭养老功能的严重弱化。所以,我国发展养老服务业,有着浓厚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基础,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人口老龄化、家庭小型化发展的必然結果和客观要求。
(三)发展养老服务业是国民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是促进就业的重要保障
我国的养老服务业是新兴产业,它是集生产、经营、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产业,是社会经济发展各链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扩大就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一方面,养老产业是极具经济价值和开发潜力的“朝阳产业”。除了传统意义的老年生活照料、康复护理、专项用品开发等外,养老服务还包括老年食品、用品、保健、保险、旅游、文化、教育等诸多产业。我国老年人口基数大且增长快,由于老年人生理和心理条件的变化,必然对老年人用品及服务提出大量需求,使老年市场蕴藏着巨大的商机,养老服务产业的市场份额将不断上升,发展前景广阔,有助于推动国民经济较快发展。另一方面,养老服务业属于第三产业,是现代服务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的领域广(如家政、医疗保健服务等),大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能够吸纳更多的劳动力,促进外来务工人员和城镇下岗失业人员的就业和再就业,缓解了就业压力。
二、我国养老服务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养老服务业的行业标准不完善,市场保障机制不健全
目前,国家非常重视养老服务业发展,并出台了《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基本规范》,但很多都是一些原则性的要求,缺乏具体配套的政策,养老服务业在服务内容、收费标准、经营管理、卫生条件等方面的行业标准还有待完善。由于缺乏对相关企业的生产与经营活动在法律或行业政策上的保护和监管,致使难以对其所提供的服务质量进行检测和监督,使养老服务业处于无序状态。尤其在市场培育和开发方面,缺乏具体配套的政策和相关产业规划指导,使养老服务业处于盲目发展状态,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因此,我国的养老服务产业虽然前景好,但在当前的政策与市场条件下,仍处在高度分散化的初级发展阶段,缺少成熟商业模式的支撑,处于“叫好不叫座”的尴尬境地。
(二)护理人员流动性大,护理专业人才严重匮乏
护理人员数量不足、分布不均、服务质量不高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养老服务行业的良性发展。如今在一线护理岗位上工作的大多是女性,以农村年轻人和下岗人员居多,她们专业化程度不高,加上待遇偏低,很多优秀人才干一段时间就跳槽了,护理人员流动性较大。目前接受过专业培训的护理员严重不足,养老护理员缺乏专业的医疗护理知识,持证上岗率低,护理专业人才严重匮乏。在数量上,社会养老服务专业人员也远不能满足需求,据估算,中国目前需1000万养老服务人员,但全国所有养老机构的人员只有22万,其中符合资格的仅2万人。同时,由于照护人员紧缺,不能安排合理的人员轮流值班,使得护理机构维持运转十分困难。
(三)老年人的养老需求与社会供给不足的矛盾突出
我国养老服务产业起步晚,发展相对滞后,老年福利设施服务功能单一、设备简陋,目前还停留在单一的社会救助式的收容性养老服务,无法为老年人提供多元化的生活和护理服务。同时,养老服务市场发展不平衡,公办养老机构一床难求和民办机构床位闲置现象并存。公办养老机构有国家投资,管理规范,老年人排队等床位;而民办养老院开办前期投入大、运行风险高,只能将成本转移到价格上。很多新建的民办养老院都在郊区,价格高、位置偏,路途远,老人感觉孤独寂寞不愿意住,子女们也不放心。因此,在逐渐解决供需平衡问题的基础上,如何适应市场发展趋势,创办具有特色和个性化的养老服务项目,真正满足老年人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需求,仍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三、我国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一)发挥政府主导作用,营造良好市场环境
首先,要加强行业规范和相关法律法规建设。我国的养老服务业涉及到民政、财政、税收、国土、城建、卫生、质检等多个部门,致使养老服务业政令繁杂且缺乏统一的领导。可以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设立专门的老年管理机构,专门负责养老产业的顶层设计、产业规划与政策协调等。这样不仅能简化行政手续,提高政府参与效率,还能进行有效的扶持和监管,制订相关行业标准和法律,保障机构和老人的权利和义务,提高行业的正规化、科学化水平。其次,统筹发展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养老机构。对于营利性养老机构,政府应为其提供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充分调动其灵活性,使其不断创新和完善多样化养老服务项目;而非营利性养老机构,除了政策扶持,也需自身积极寻找成长方式,不断进行公益性创新,探索“社会企业”模式,持续提高养老服务的供给能力。总之,政府应使二者相互补充、协调发展,共同促进我国养老服务业的有序、健康发展。
(二)加强养老专业人才培养和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依托各類院校培养。一方面,依托高等院校和职业院校,培养行业发展所需的各类知识型和中高级技能型人才,如老年护理专业人员和运营管理人员;另一方面,院校通过培训,将部分城镇下岗职工、农村剩余劳动力,重新培训上岗,以解决护理人员严重不足的难题。二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设一批城乡养老服务站,实现老年人活动中心等服务设施全覆盖;在农村社区建立包括养老服务在内的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和站点,努力实现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30张的目标。
(三)推进多元化进程,拓宽养老服务发展渠道
一是养老模式多元化。我国目前基本形成了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日托式养老、“候鸟式”养老等多种新型养老模式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对于社区、居家养老,应当调动各类社会资源,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多样化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如,积极组织和串连起社区、行政村或较大自然村范围内的养老服务机构、养老服务型社会组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小型托老所等,为老年人提供就近、方便、实惠、快捷的养老服务,鼓励农村探索自助式、互助式养老服务机制。同时目前各地涌现出了许多新型的养老服务模式,例如日托式养老、“候鸟式”养老等,国家应从政策上予以扶持,从资金、税收等方面给予照顾,鼓励多种养老方式共同发展。二是资金来源多元化。养老服务业的发展离不开大量的资金支持和投入。政府可以通过购买服务、消费补贴、引入保险制度等方式,进行一定程度的财政支持。同时,还可以通过政策支持,吸引社会资本和国际资本的投入。
(四)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中外合作,鼓励和引导境外资金进入养老服务业
近年来,根据我国的国情,学习借鉴国外的有益经验,我国不少地方出台政策措施鼓励外资进入养老服务业,引进国际养老服务业的科研和实践成果,鼓励境外有实力的养老服务机构到国内投资,结合中国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习惯等,创新发展出丰富多样的养老服务产品。鼓励境外资本进入的政策,也引起国外养老服务机构的关注。目前,中国有与德国、日本、美国、瑞典、澳大利亚、意大利、韩国等国家合资建设的养老机构和服务机构,有合作生产老年用品的企业。同时,还引进了国外养老服务业的先进管理手段和服务理念。在日本等一些发达国家,就有专门的机构和服务人员为行动不便的老人提供洗浴服务,他们的精细化服务令人赞叹。外资进入我国养老服务业是瞄准了中国巨大的养老市场。相当一部分国外养老机构定位于我国中高端客户群体,有助于满足国人日益多层次、多元化的养老服务需求。
参考文献:
[1]刘晓梅.《中国养老服务体系的展开与重构》第三届全国社会.
福利理论与政策研讨会论文集[C]. 2008.
[2]唐振兴.对发展中国养老服务业的思考[J].老龄科学研究,2014(4).
[3]于戈.刘晓梅.论我国养老服务业发展研究[J].甘肃社会科学,2011(5).
[4]邹萍.我国老年服务业发现状分析[J].科技经济市场,2015(2).
[5]桑永旺.国外养老服务经验可鉴[J].社会福利,20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