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乃伊之谜

来源 :探索与发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6337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世界很多地方都发现了木乃伊,但在埃及发现的木乃伊最多。自公元前3400年到公元4世纪,古埃及人一直有制作木乃伊的习俗。几千年来,古埃及人不仅留下了不计其数的木乃伊,也给现代人留下了许多关于木乃伊的求解之谜。
  木乃伊一词来自波斯语“mummiya”,意思是“沥青”。公元前6世纪,波斯人入侵并统治埃及,他们最初见到木乃伊身上黑黑的防腐涂料时,以为那是沥青,“木乃伊”(mummiya)一词由此而来。现在,这个词用来指自然形成或经过防腐处理而保存下来的干尸。
  
  木乃伊:从天然到人工
  木乃伊本是天然形成,为什么后来变成了人工制作?
  
  在埃及开罗博物馆,人们能看到这样一个场景:一只狗躲在墙后的三解形阴影中,好像刚刚逃离埃及的烈日,正靠在墙上恹恹而睡。仔细打量后才发现,这实际上是一具干尸:这只狗在3000年前就已经死了,但它的头毛、皮肤保存得如此完好,以至于一眼望去仿佛它还活着,正在那里打盹儿。在埃及干燥的沙漠气候下,尸体埋在沙中,就有可能形成这种天然木乃伊。
  从旧石器时代开始,人们就对死亡充满恐惧,而相信存在来世则或多或少地减轻了这种恐惧。因此,远古的人们在埋葬死者时会把许多日常生活用品精心地摆放在死者身旁,还为死者举行葬礼。在埃及前王朝时期,人们很可能就已经有了人在死后仍会存在的观念。在此后的3000年中,这种观念一直在埃及文化中占据主导地位。
  埃及人把尼罗河西岸作为葬身之地,认为那里是每天太阳落下的地方,因此死者的灵魂也应在那里安息。墓地通常远离农田和村落,位于河谷边的沙漠低地上。史前时期的墓是较浅的圆形坑穴,死者被以屈肢状或蜷伏状放置其中,头朝南,面向西。陪葬品主要是各种陶器,如黑顶红罐、磨光红罐、彩陶等。石制调色板也很常见,通常是鸟、兽、鱼的形状。这些调色板被用来研磨孔雀石以制作绿色眼影,那是埃及人非常喜欢的一种化妆品。有时,人们也用一些石制的或青铜制的器皿,以及象牙梳子、小雕像等作为殉葬品。在富人的墓中,有各种用磨光的行头做成的念珠和护身符,还有黄金、青金石和绿松石等奢侈品。
  天长日久,覆盖在尸体上面的沙子渐渐被风吹去,尸体暴露出来并迅速发生自然分解,水分渗入沙中,皮肤、头发、肌腱、韧带以及体内某些组织和重要器官很快就被风干,得以保存下来。而自然因素造成的破坏,或盗墓贼的光顾,使一些墓中的尸体渐渐暴露山来,埃及人便看到了业已形成的天然木乃伊。他们更加坚信,要让死者永生,保存尸体非常最要,因为这样灵魂才能够重新进人身体,享受世俗的欢乐。
  随着文明的发展,贫富分化日益加剧,这在墓中有明显的反映。在一些主要城市,如涅伽达、希拉康波里,富有的地方贵族为自己准备方形的大墓,里面的随葬品越来越精美,尸体的保存也越来越精心。在前王朝早期,尸体只是用删减皮包裹一下。后来,人们开始在死者身边旋转用嫩枝编成的花篮。再后来,人们把尸体摆在用嫩枝编成的花篮或小席子,周围用枝条编成正方形的围栏,顶上盖一张或几张席,这成为一种标准的丧葬样式。
  随着规模的扩大,富人的陵墓设置更加复杂,还加上了用厚木板制作的墓顶,这样空气也进入了墓穴,本来是为了更好地保存尸体,结果却事与愿违。进入王朝时代以后,即公元前3100年左右,贵族的陵墓通常是长方形的墓坑,周围有泥砖做的围墙,用亚麻布裹起的屈肢状尸体被放在大筐中,然后放在粗糙的木棺或陶棺里。
  从第1王朝早期开始,埃及人摸索着用人工的方法达到那种在沙中自然保存尸体的效果。不过这方面的考古资料非常少,主要原因是古代的盗墓和近代的寻宝活动使得大多数墓地在发掘之前就已经被破坏了。对早期王朝时期的重要城市阿拜多斯的王室墓地,法国的埃及学家埃米尔·阿美里尼乌进行了典型的掠夺性勘察,并留下了一份勘察报告。他在报告里提到:发现了放在石棺里、用浸满泡碱(泡碱是埃及的一种天然形成的盐,其成分是碳酸钠和氯化钠)的亚麻布裹住的尸体。但是,这个报告和死者的年代都不确定。
  人工制造木乃伊的第一个确凿证据,是发现于第1王朝国王杰尔墓里的一截手臂(小臂),这是英国著名埃及学家弗林德斯·皮特里在墓室砖墙上的一个小洞里发现的。人们断定它属于杰尔的王后,因为它上面有4个手镯,分别用金子、绿松石、紫晶珠子和护身符做成。当然,这截手臂也有可能属于国王本人。这截手臂的重要意义在于,它用上好的亚麻布裹了好几层,属于木乃伊的一种,因此有助于人们了解最早制作木乃伊的技术。遗憾的是,当时的开罗博物馆馆长埃米尔·布拉赫只留下手镯,却把手臂和亚麻布都扔掉了。现在,这些手镯仍在该博物馆展览,这是埃及学在探险寻宝阶段留下的遗憾之一。
  在早王朝和古王国时期,制作木乃伊的标准方法是将四肢和躯干用好的亚麻布层层包裹,亚麻布里浸满树酯。一具被发现的第2王朝时期的女尸竟用亚麻布裹了16层。在这一时期,尸体仍呈半蜷缩姿态。在这些仔细包裹着的亚麻布带中,所有的人体组织都已腐烂,只留下了骨头,布的内层也因腐蚀而变黑,这是因为当时埃及人处理尸体的目的只是要它看起来与死者生前形象大体相像,并未采取真正的防腐措施。当时人们还在柔软的亚麻布表面加上假饰,以凸显人体的线条。
  
  被肢解的木乃伊
  肢解木乃伊,究竟是习俗还是对神话的仿效?
  
  奥赛里斯是古埃及的冥世之神,关于他的神话传说在古埃及人制作木乃伊的习俗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传说,奥赛里斯是远古埃及的一位仁慈的国王,他教人们如何耕种,为他们立法,教他们如何敬神,他还到国外去教化其他地区的人。他的弟弟塞特及其同伙阴谋推翻他,塞特偷偷地量了奥赛里斯的身体尺寸,然后为他量身制作了一个精美的柜子。塞特在一次宴会上展示这个柜子,所有的神都对它赞叹不已,想据为已有。塞特说,谁躺在里面最合适这柜子就是谁的。当然奥赛里斯最合适,但他刚一躺进去,塞特及其同伙就关上了盖子,然后把柜子扔进尼罗河,让它顺着河漂向大海。
  奥塞里斯的妻子伊西斯听到这个噩耗后,哀恸不已。她四处寻找,最终在腓尼基的拜布罗斯找到了这个柜子。但当她带着柜子回到埃及时,塞特设法得到了奥赛里斯的尸体,并将其分割成14块,分别扔到埃及各地。
  悲痛欲绝的伊西斯第二次出去寻找奥赛里斯的尸体,把找到的每一块都就地掩埋(因此在埃及有许多座奥赛里斯的墓)。她惟一没有找到的是丈夫的下体,传说塞特把它扔进尼罗河,被鱼吃掉了,伊西斯只好做了一个假的下体放在那个部位。她还在丈人死后生下了他的儿子,即荷鲁斯。奥赛里斯成为来世之王,荷鲁斯与塞特为争夺王位继承权而争斗,除了正面冲突外,还在众神的法庭上争执,最终荷鲁斯获得胜利。
  令人吃惊的是,在古王国同时期的木乃伊中,竟然真地发现了被肢解的例子。那么,究竟是神话反映了一种早期的习俗,还是人们在习俗中效仿神话中的情节?
  1898年,英国考古学家皮特里率先使用X光技术研究木乃伊。他发现第5王朝时期的木乃伊有被肢解的迹象,也有可能是木乃伊后来被重新包裹过,因为从X光片上能看出骨头位置错乱,甚至把脚和手骨裹在一起。这些骨头现在仍用亚麻布裹着,存于英国的伦敦大学。
  1910年,一具木乃伊被发现,尸体已一团模糊,但仍可以看出内脏被取出,腹腔里塞满了药物。此外,脑子被从头盖骨底部的枕骨大孔中抽出。最特别的是,脊椎骨、骶骨、胸骨、肩胛骨和膝骨上都绕着亚麻布带,这表明骨头在包裹之前就已散开。在发现另一些相同证据之后,皮特里得出—个惊人的结论:在前王朝到古王朝末期,存在着奇异的肢解尸体的习俗,肢解之后,头部还要特别地反转过来,以接受家族的祭拜。他认为,这种习俗有着深刻的宗教含义,并引用《金字塔铭文》为证:“你,力量比弓箭还大的你,你被肢解的四肢收集起来了;我将为你收集你的肉体,我将为你收集你的骨头。”《金字塔铭文》是刻在金字塔墓室墙上的咒语,内容是关于国王的来世之旅。
  也有人反对皮特里的观点,认为这些木乃伊是在遭受抢劫者蹂躏后,又由死者亲属重新包裹。这种解释有一定的道理,但在《令字塔铭文》中还有更多关于肢解的证据,如著名的《食人者赞美诗》:“乌纳斯是食人者,他靠神生存,他是传递消息的信使的主人。在克哈的‘持角者’为乌纳斯抓来这些牺牲品,巨蛇为他看守他们,并把他们呈献给他。他把他们捆起来,屠杀之主洪苏持刀将这些牺牲品的内脏取出,他是执行惩罚的使者。”如何解释被肢解的木乃伊,至今仍是一个谜。
  
  神秘的无名木乃伊
  她是古埃及最美丽的女人,为什么其木乃伊被严重破坏?
  
  1898年,法国人维克多·罗西在埃及帝王谷(法老墓集中地)第35号号墓的墓室中发现了3具木乃伊,盗墓贼已经把它们身上的贵重物品抢劫一空,但奇怪的是,其中一具女性木乃伊不仅被劫掠,而且受到了蓄意的严重损坏:木乃伊的头部被重重地砍过,嘴部破裂,牙齿外露。
  古埃及的盗墓贼一般都只抢劫财物,并不会刻意地去损坏木乃伊。古埃及人深信,如果木乃伊被毁,死者的灵魂在来世将无所依托,死者就无法完成复活,只能在冥界与现世之间的区域徘徊,成为孤魂野鬼。复活过程中最重要的身体部位是嘴部,复活仪式就叫做“开口大典”,完成这个仪式后,死者才能在来世开口说话、吃喝。然而,这具木乃伊被毁最严重的恰恰是嘴部。那么,它的主人究竟是谁?谁会对她有如此深仇大恨?
  尽管被严重破坏,这具神秘的木乃伊仍然留下了重要的线索:遗失在墓室的假发和有两个耳洞的耳朵。在法国人发现这个墓室100多年后,埃及考古学家们再次打开封闭的墓室,对沉睡在那里的这具无名木乃伊进行研究。古埃及最隐秘的一段历史,由此渐渐呈现在我们面前。
  在第18王朝,埃及发生了历史上第—次王权与神权的正面冲突,这就是国王埃赫纳吞的宗教改革。埃赫纳吞的新宗教包括两个主要内容,一是禁止崇拜阿吞以外的神,甚至“神”这个词的复数形式都不能出现;二是废除传统宗教的一切繁文缛节,阿吞神的形象是一个太阳光轮,他是创造之神,宇宙之神,世间一切生命之源泉。他的神庙是一个个露天的柱式大斤,人们在太阳下与他进行直接的交流,不再像过去那样被阻隔在层层庙宇的外面。
  这次宗教改革无疑是对此前埃及传统文化的彻底颠覆:埃及人所熟悉的形形色色的神祗们消失了,人们只能崇拜—个神——阿吞,而它的形象是一个抽象的日轮,传统神庙被关闭,祭司被驱逐,传统宗教的附属产业——制作神像、护身符、动物木乃伊等的作坊都被迫停业。国王的集权和个人崇拜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顶峰——埃赫纳吞自称是阿吞惟一的儿子,同阿吞一起受到人们的崇拜。
  在这个大变革年代,始终伴随在埃赫纳吞身边并支持他的,是他的王后哈特舍普苏特——埃及历史上最美丽也最有权势的女性。1912年,德国考古队在埃赫纳吞的新都城阿玛尔纳发现了她的胸像,现保存在柏林的埃及博物馆,被称为“柏林最美丽的女人”。
  埃赫纳吞宣称,他及王后哈特舍普苏特是阿吞和人民之间的惟一传言人。王后出现在各种重要场合,与国王平起平坐,甚至与国王一样驾驶战车驰骋,接受臣民的顶礼膜拜,神庙的浮雕上处处可见她的形象。在埃赫纳吞的新宗教中,她无疑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埃及人被迫放弃了他们所熟悉的死神——奥赛里斯,在墓室的墙上,它被埃赫纳吞和哈特舍普苏特的形象所取代。这两个人不仅改变了埃及人的现世生活,而且还想控制他们的来世理想。难怪,对于大多数埃及人来说,新宗教是陌生的,难以接受的。
  随着埃赫纳吞的去世,他的宗教改革很快便以失败告终,他的后继者们恢复旧的宗教,传统神祗们卷土重来。而埃赫纳吞则成了后世埃及人心目中的“异端”法老,他的名字从正表中消失,他的雕像、神庙被捣毁,浮雕上的形象被凿去。总之,埃及人似乎刻意要在记忆中将他抹去,而哈特舍普苏特的命运也成为一个谜团。有的学者认为她在埃赫纳吞之前就去世了,有的则认为她在埃赫纳吞去世后改名换姓,做了二十二年法老。
  目前,对帝王谷第35号墓中无名木乃伊的检测仍在进行之中。在对它进行CT扫描和头像复原之后,这个神秘女性的画孔渐渐浮现出来——她正是哈特舍普苏特!这具木乃伊的腹部侧面有一道深深的伤痕,是否这就是致死原因?后来破坏她的木乃伊的又是什么人?尽管这些问题的答案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但有一点是肯定的:这个古埃及最美丽最有权势的女性,曾经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也曾经被最深刻的怨恨所包围,无沦是在她生前还是死后……
  
  “法老的诅咒”
  是木乃伊“复仇”,还是炒作出来的弥天大谎?
  
  这是神奇的一刻。1922年12月的一个傍晚,帝王谷一座墓的门上,开了一个小小的圆孔,考古学家霍华德·卡特将一根点燃的蜡烛伸进去,微弱的烛光刹那间照亮了几千年的黑暗,一片寂静,时间好像已经凝固,“看见什么了吗?”卡特的赞助人卡那翁勋爵按耐不住地发问了。卡特喃喃地答道:“是的,是些神奇的东西。”
  呈现在他们面前的小小墓室里,堆满了古埃及新王国时间的精品:珍贵的珠宝箱;皎洁的雪花石膏瓶;带狮头装饰的金躺椅;豪华的金战车;两尊巨大的黑色雕像;几座形状奇怪的神龛,其中一座神龛的门开着,一条金蛇从里面探出头来;还有两座雕像像站岗一样面对面站立,身穿金裙,足踏金履,手执权仗,额头上盘着护身眼镜蛇。
  这就是图坦卡蒙的陵墓。他是古埃及第18王朝最默默无闻的年轻国王,18岁早逝。与其他国王相比,图坦卡蒙的墓只算得上是中等规模,也许正因为如此,才幸运地没有像其他王陵那样遭到彻底的劫掠。尤其令考古学家们欣喜的是,在墓室中找到了这位年轻国王的金棺。可惜的是,在一幅精美的金面具之下,他的木乃伊已被防腐的油脂烧坏了。
  图坦卡蒙墓中的丰富随葬品震惊了全世界。图坦卡蒙这位生前没有什么作为的法老,在时间的尘埃中沉默了3000多年以后,忽然成为考古学界最知名的人物,他的金面具也成为家喻户晓的形象。游客们纷至沓来,仅在1926年的3个月里,就来了一万多名游客。
  考古学家们保持着冷静,因为他们知道以后的很多年里要为整理、记载这庞大的发现付出辛苦的劳动。直到去世,卡特也未能发表他的考古报告,而只是出版了描绘性的通俗著作《图坦卡蒙之墓》(3卷本)。
  在整理图坦卡蒙墓的漫长的10年中,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纷纷伸出援手,使这项巨大的工程得以顺利完成。与此同时,“法老的诅咒”的说法也开始流传,起因是卡那翁勋爵之死。1923年,卡那翁因蚊虫叮咬引起感染,卧病几周后去世。有人开始议沦,说他因为亵渎神灵而遭到了报应。接着,报刊上出现连篇累牍的报道,以“法老复仇了”为题,副标题是“第一个被害了”、“第二个被害了”……一直到第二十几个,一时间人心惶惶。
  1933年,德国的埃及学家乔治·斯丹道尔夫发表文章,用大量事实证明“法老的诅咒”根本是子虚乌有。他在考证了各种报道的消息来源以及所谓被害人的真正死亡后发现,他们要么是正常死亡,要么与图坦卡蒙墓的发掘没有直接关系。卡特也亲自出面辟谣,强调在发掘时做了感染测试,探明墓中并无什么杀人病菌。
  实际上,所谓“法老的诅咒”,完全是新闻媒体一手炒作出来的谣言。在图坦卡蒙墓被发现之后,各家报刊争相报道,英国的《每日小报》起初曾有垄断报道权的意图,但遭到发掘者的拒绝,于是该报记者韦戈尔就编造出第一则“法老报复了”的故事,没想到读者争相购阅,其他报刊则纷纷转载,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拾,不断编造下去。这件事固然有媒体的责任,但毕竟也迎合了某些大众的心理。卡特痛心地说:“在有些问题上,我们的道德进步并不像善良的人们期望的那样明显。”
  
  绽裂的木乃伊
  它们是被人打碎的,还是原本就裂开的?
  
  在拉美西斯十一世统治期间,盗窃王陵的活动空前猖獗,达到了骇人听闻的地步。这些盗墓贼与墓地守卫以及祭司们都有牵连,而且附带贿赂官方的调查人员,因此制止盗墓难上加难。古埃及都城底比斯东区的市长佩塞尔为了对付自己的政敌而揭发盗墓,结果却败诉。后来有5个盗墓贼被抓,才证实了佩塞尔的揭发。最后,一共有45人被送上法庭。
  这个案件震惊了第21王朝的统治者,他们开始有计划地采取预防措施保护这些木乃伊。他们把一批王室木乃伊转移到秘密墓室存放,外边不留任何标记,才使得一些王室木乃伊得以安息。讽刺的是,记载上述盗墓案件的古代纸草,后来也被从底比斯的古墓中盗出,于19世纪末出现在尼罗河岸边的卢克索镇的古物市场上,被一位美国收藏家买到。
  现代阿拉伯小镇谢赫·阿卜杜·古勒奈,位于底比斯墓区的斜坡上,它下面就是古代的贵族墓群,离西边的帝王谷和王后谷也不远。居住在古勒奈小镇上的人们沿袭3000年前的传统,以盗墓为生,把文物卖给河对面卢克索镇的古物贩子。19世纪60年代之后,欧洲兴起探险寻宝热潮,旅行家们大批采购古物,小镇的盗墓贼大获其利。
  1871年,艾哈麦德和阿卜杜·拉苏尔兄弟在迪尔·巴哈家里发现了一个藏有木乃伊和随葬品的密室。此后10年中,他们整个家族就靠出卖这些零敲碎打的文物生活。市面上陆续出现的珍贵文物,最终引起埃及文物局主管加斯顿·马斯帕罗的注意,特别是上述记载第21王朝盗墓案件的纸草的重新面世,更让他觉得蹊跷。
  几经周折,在1881年,阿卜杜终于披露了密室所在地。埃及文物局进行了勘察,发现里面有40具新王国王族的木乃伊,有些还贴着标签,上面的文字告诉我们,是第21王朝的祭司们把它们及部分随葬品转移到这里来的。
  马斯帕罗立刻找人把这些木乃伊取出来,用船运往开罗博物馆。消息传开,附近的农民纷纷赶来,在河的两岸一路跟随,形成一支庞大的送葬队伍。妇女们嚎啕大哭,并把泥土抹到脸上、身上,就像古代葬礼中的情形一样。后来,埃及电影制片人萨迪·阿卜杜·赛来姆把这个情节搬上了电影。
  1898年,又一个藏有若干具木乃伊的密室被发现。除了墓主的木乃伊,其他木乃伊都被运到开罗。墓主的木乃伊已经被盗过,躯干也被打碎,这也是上述的阿卜杜·拉苏尔兄弟所为,他们最终被判了刑。
  转移和重新埋葬王室木乃伊,使得第21王朝的祭司们有机会仔细观察它们。他们注意到,尽管新王国时期的保存方法很先进,但并没有使木乃伊达到酷似真人的效果,而且尸体在被发现时大多已经腐烂。基于这种认识,自那以后,木乃伊的制作技术发生了新的变化:在躯干和四肢上割开各种裂口,在皮肤下填充由亚麻布、油脂、苏打和木屑组成的混合物。通常还要在皮肤表面做彩绘,再装上两个假眼,这样加工出来的木乃伊的外形就像玩偶一样。但这也带来一个问题,那就是时间一长,木乃伊里面的填充物就会发生化学变化,尸体就会膨胀起来。例如,女祭司亨塔威面颊里的填充物就涨裂了出来,结果是尽管她有一头黑绳编结的美丽假发,她那精心描画的脸蛋还是失去了魅力。木乃伊制作技术的另一个变化是:把各内脏分别与其守护神像包裹在一起,然后重新放回腹腔中。女祭司亨塔威是因难产而死,她的木乃伊被加工成怀孕的样子。人们原以为在她棺中发现的小木乃伊就是她夭折的婴儿,经x光检测却发现,那是一只雌性的狒狒。
  
  “双面”木乃伊
  他们为什么会以两种不同的形象出现?
  
  从开始制作木乃伊起,古埃及人就在两个方面不断地进行尝试:一是如何更好地达到防腐的效果,二是如何使死者看起来“栩栩如生”。他们给木乃伊安上假眼、假鼻子,甚至假生殖器,使干瘪的木乃伊看起来更有人形。
  大约从公元前2000年开始,古埃及人开始了一种新的墓葬时尚——使用木乃伊面具。这种面具是用废弃的纸草或亚麻布做成的,方法是把它们浸泡在水里,掺入少许石膏搅拌(有时只是用水浸湿,不加搅拌),然后做成不同大小的面具,晾干即可。这种面具原料叫做“Cartonnage”,是古埃及特有的,当代的纸草学家们正是从那些没经搅拌的“Cartonnage”中找到了大量的古代文献。不过,为了把粘在一起的纸草分开,他们真是大伤脑筋。
  最开始是把“Cartonnage”湿化以后用薄刀片逐张分开,后来用一种特殊的胶将其一张一张地粘开,现在则采用更先进的仪器把它们吸开。有趣的是,古埃及人的这种制作面具的方法很像古代中国的造纸术。
  面具做好后,下一步是在上面画图案或镀金,然后罩在木乃伊的头上。随着时间推移,木乃伊面具越来越精美,后来渐渐演变成罩住整个木乃伊的罩具。
  法老时期,埃及木乃伊面具所表现的是理想的、永远年青的面孔。这种面具不是死者真实面貌的写照,而仅仅是一个符号化的“面孔”。它们的作用是巫术性的:让死者的灵魂能够辨认出自己的主人并附到他(她)的木乃伊上,完成“复活”的过程。难怪,对比第18王朝国王图坦卡蒙的金面具和第21王朝国王苏萨尼斯的金面具,很难发现二者相貌上的差异。
  公元前323年,罗马的亚历山大大帝征服了埃及。他去世后,埃及被马其顿人建立的托勒密王朝所统治。公元前30年,埃及成为罗马帝国的一个行省。在埃及生活的希腊人和罗马人接受了埃及的葬仪风俗,包括制作木乃伊,但他们对木乃伊面具制作进行了大胆的变革——他们用写实主义的风格表现死者的容貌,使得千面一律的面具转变成惟妙惟肖的肖像画。
  19世纪末,考古学家在法雍地区艾尔一哈巴亚和哈瓦拉的罗马墓区发现了大量的木乃伊肖像画,虽然同类肖像画在各地都有出现,但因为法雍地区出土的数量最多且最为集中,所以人们称这些肖像画为“法雍肖像画”。
  法雍肖像画的作用与传统的木乃伊面具一样,但它们的内容和风格却逐渐脱离了埃及特征。死者的相貌特征、服饰、手里拿着的吉祥物等,都是罗马风格。但奇怪的是,这些古罗马时期的肖像画的背景却是埃及式的,例如墓室的陈设摆放、随葬品,等等。画面上往往有三个人物:一个是死者的守护神阿努比斯,一个是穿着罗马服饰的人物,一个是穿着埃及服饰的人物。后两者的表现手法完全不同:罗马形象是古典式的风格,人物以3/4侧面的角度出现,而埃及形象则完全是正面的。最有趣的是,这两种形象表现的都是同一个死者!为什么要让死者以两个不同的形象出现呢?面对这样一个画面,我们似乎能够感觉到,当罗马人在接受埃及的葬仪习俗,使用埃及的传统技术制作木乃伊,为他们的来世生活做准备时,他们的内心充满矛盾和犹豫:究竟应该以埃及形象还是以罗马形象面对死神奥赛里斯的审判,从而踏上来世之旅?最终,罗马人做出了最为稳妥的决定:让两种形象同时出现。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当希腊和罗马文明与埃及文明在埃及遭遇时,它们经历了特殊的 “融合”之路:既互相影响又彼此独立。这种状态持续了几个世纪,直到神教在埃及的合法化。在这个特殊的“双面”社会里,我们透过木乃伊这一独特的墓葬习俗,看到了身处两种文化夹缝中的一个个“双面”人物。
  选自《大自然探索》
其他文献
飞机出现    1903年12月17日,在美国北卡罗莱纳州小鹰市(Kitty Hawk)郊区,奥维尔·莱特迎着24英里每小时的风,将他亲手制造的“莱特飞行家”号升入空中,并停留了12秒。这是人类第一次成功的动力飞行,飞行时代就此开始。  飞机出现的最初五十年,是一个探险的时代,无论从技术、设计、还是飞行者的气质来讲都是这样。那时,各地的试飞引发了人们的狂热,很多孩子将飞行作为自己的梦想,而后这些孩
期刊
古埃及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椅子的地方,古印度只有身份显赫的人才能坐椅子。在中国,椅,最初是树名。   在椅子出现前,中国传统的坐具是筵、席、床、榻。东汉郑玄注《周礼》时解释说“筵亦席也,铺陈曰筵,籍之曰席,筵铺于下,席铺于上,所以为位也。”古人坐在筵席上进食,后来,酒席就称为筵席。《说文》中说“床,安身之坐者”,《孔雀东南飞》中有“新妇初来时,小姑始扶床”之句,《三国志·吴书》中有“众宾罢退,肃亦辞出
期刊
美国南北战争期间的葛底斯堡战役之所以会打响,只是由于报纸上刊登的一条广告。在1863年6月底,南部联军的詹姆斯·佩蒂格将军正率领部下在宾西法尼亚州急行军,他们都已经衣装不整,大部分人的鞋子都穿坏了,只能光着脚行军。在路上,佩蒂格将军正巧看到一张葛底斯堡出版的报纸,上面有一条不起眼的广告,说在葛底斯堡的一家鞋店里有上好的靴子供出售。于是,佩蒂格将军立刻下令改道前往葛底斯堡——虽然这样他们得多走9英里
期刊
人有几个鼻孔?  两个?四个?六个?  是四个。两个你能看见,两个你看不见,  这一发现来自对鱼类呼吸的观察。鱼类从水中获得氧气,它们大多数都有两对鼻孔,朝前的一对进水,后面的一对排水。问题是,假如人类是由鱼类进化而来的,那么另一对鼻孔到哪里去了呢?  答案是:人类这对鼻孔已经退化到了脑袋的内部,被称为“后鼻孔”,希腊语叫做“漏斗”。这对鼻孔与喉咙连接,可以使我们通过鼻子来呼吸。  为了做到这一点
期刊
前期回顾:姜迎万万没有想到,再次遇到青春期的白月光——孟璟书是在如此刺激的情境下,当着前男友和现任女友的面,带着一腔报复的心理,姜迎吻上了孟璟书的唇……  修理空调的师傅来得早,修得也快,她们有充足的时间打扮自己。  在黄彦菲的煽动下,姜迎翻箱倒柜,终于翻出当初一时冲动买回来至今没穿出过门的吊带小黑裙,配一双系带高跟鞋,下狠手化了个浓妆。  黄彦菲自己穿的是无袖白色T恤和牛仔热裤,戴贴颈项链。  
期刊
美国田纳西州曾经通过了一道“布特勒法案”,禁止在任何公共学校和大学里教授达尔文的进化论。这项新法案是由一些三K党人提出来的,他们支持原教旨主义者的观点,只允许“人是上帝创造的,第一个女人是由亚当的肋骨所变成的”一说。纽约的人权同盟认为这条法律是不能容忍的,它违反了学术自由的原则,使传播科学成为犯罪。于是,人权同盟在《新闻报》上刊登了一条广告,宣称说:“谁如果由于在学校里教授达尔文学说而受到伤害和损
期刊
用动物行刑的历史可能与人类文明的历史一样悠远。人类在漫长的历史中,绞尽脑汁地驱使其它动物来屠戮他们的同类,并以此为乐。例如:公元前7世纪,亚苏巴尼巴尔——亚述国鼎盛时期的国王,就曾经把他的囚犯扔给巨犬。埃及人也做过同样的事情,只不过他们更喜欢用鳄鱼罢了。即使今天人们不再使用动物撕碎自己的同类,却发明了更多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可以这么讲:时光过去了几千年,但人类残忍的本性却似乎一直都没有改变。以下就
期刊
我一度怀疑我的好闺密,隔壁组的绿只失聪多年……  无论上班路上喊她,还是办公室里别的组长喊她,她都听不见,更看不见!  好想跑过去,扯掉她戴的耳机,然后对着她的耳朵咆哮——你聋了吗?  国庆到了,为了证实我们的友谊地久天长,我决定带一盒绿豆糕给她,只等她从我身边经过,我就喊她拿绿豆糕:“绿只!”  没有回应。  大声一点儿:“绿只!”  没有回应。  再大声一点儿:“绿!只!”  还是没有回应。 
期刊
前期回顾:周游的意外出现,更是让童桐想起了前一天晚上做的那个可怕的梦……难道梦就是为了告诫童桐,一定一定要离这个人远一些吗?  但是厕所里的拔刀相助,让童桐感觉,这个傻大个或许不像梦里表现的那么无赖……  童桐翻看了几页书,心里挺烦的,也不知道烦什么,可能也知道,但是,他又不愿意把烦的事具体化。  具体化出来的话,他可能得哭一场。  童桐盯着外面的走廊看了一会儿,准备上个厕所,然后去找庄谦。  他
期刊
前言:  作为一个合格的社畜,我已经很久很久没有因为奇奇怪怪的原因哭过了……  基本上有仇都是当场报的。(要不然就是心里狂骂MMP。)  最近一次流眼泪大概就是打王者的时候了吧。  单排上分,法师被抢,打野废物,射手喷子,战士挂机,我活生生用辅助大乔保护水晶,以残血以1挑4!!  最终还是输了。  那一场,我一边骂着脏话,一边泪如泉涌,大哭着又开了下一场。  ——那么努力上分的萝莉璇  #桃夭夜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