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研究发展至今,启发式教育早已深入人心。组织学生讨论就是启发式教育重要的方式之一。新教材的使用给组织讨论提供了优越的大环境。与旧教材相比,新编的高中化学修订本中的讨论增加了29项,约为原来的7倍,而内容的处理上也明显留有“设疑——讨论——总结”的痕迹。这样的安排,在形式上无疑是一大改进,而能否充分利用教材,积极组织起讨论往往是能否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由单向传授向主体探究转变的关键所在。
一、组织讨论的意义
在化学课堂教学上要实施素质教育就必须改善学生的思维能力。如何做到这一点呢?讨论就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课堂教学主要包含三个基本要素:教材、教师、学生。因此中学化学课堂教学中与之相应的思维活动主要有三种:
1.化学家的思维活动
2.教师的思维活动
3.学生的思维活动
前两种思维活动都是为学生的思维活动服务的。因此,应该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表达他们的想法,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克服“一听就懂,一做就错”的困惑,才能让学生在反复的肯定——否定——再肯定的分析、比较、综合、判断中锻炼思维能力,使学生的观点在与同学、老师、化学家的交流中获得更全面的认识与提高。不通过讨论的形式,暴露学生的思维,就不知道其正确与否,就不知道孰优孰劣,就不利于实现学生学习历程的个别化。例如在学习元素周期表的发现与意义时,可以在课前先给出当时己知的数十种元素及其相关数据,要求学生按照数据之间的一定规律制作一张自己的周期表,再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样品展示、设计思路讲解、演示自制周期表对所缺元素性质的预测性以及相互评价等一系列活动,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元素周期表的本质和重大意义,并将发现元素周期律这一创新内化到学生的思维活动之中。同时在这些活动中,各个学生所体现出来的智力能力和非智力能力也会给教师一个较全面的、真实的了解,为以后的个别化教学打下基础。
二、组织讨论的前提
1.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
杨振宁教授曾经说过:“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如果没有教学环境的宽松,就谈不上学生对老师课堂教学的兴趣,也就谈不上教学的成功。在“教师带着学生走向教材”的课堂教学中,其主要活动应是学生学习教材的思维活动。教师的思维活动应该是起着组织、领导和指导作用。为了使这种思维活动具有强大的吸引力,一定程度的隐藏是非常必要的。然而,最不应该轻易暴露的教师的思维活动往往最容易暴露;而最应该充分暴露的学生的思维活动却常常“隐藏在一片沉默之下”。这样的教学发展到了极致就成了“填鸭式”教学。教师要以与学生同样的好奇、同样的兴趣、同样的激情,融入学生中,创造一个轻松甚至带有幽默意味的宽松情境,让学生的开放的心态将思维发散开来。动脑、动手、动口,大胆地发表对所议问题的看法。在学习硝酸一节时,学生遇到了一道常见的习题:收集一量筒N02,倒扣在盛水的水槽里,一会儿水位会上升到量筒容积的2/3。因为正好有所需的药品、仪器,我便在学生的要求下临时做了一个演示实验。而事实上水位上升到明显超过了量筒的2/3,一位学生立刻提出了这个问题,并认为是发生了4N02+2H20=4HN03这一反应导致的结果。这一问题出乎我的意料,也超出了大纲的要求,很可能是习题的设计者把问题过分简单化了。看到许多学生都投来疑惑的目光,我在表扬提问学生观察的敏锐后,用同样的疑惑请学生们讨论收集到的N02中可能含有哪些杂质。很快结果就出来了,有N02、N204可能有少量NO,无02。然而3N204+2H20=4HN03+2NO这一反应,只能使水位上升到量筒容积的1/3,仍解释不了上述问题。当学生一筹莫展时再提示,要是有一个和4N02+02+H20=4HN03类似的反应就好了。这样学生们最终讨论出了正确答案,存在着N02+NO+H20=2HN02这一反应使实验中水位上升超过了量筒容积的2/3。虽然学生突然的提问会影响老师讲课的思路,但我们不能随意制止和拒绝学生,否则就遏制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创新意识。我们应该提高自身的专业修养和教学技能,保护活跃的气氛,灵活驾驭和组织课堂教学。
2.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
通常所说的“创造问题情境”,就是指在新知识内容和学生的求知心理之间创造一种“不协调”,使学生产生一种“有目的但不知如何达到”的困惑,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如在讲完葡萄糖的性质后,提出如果有人得了糖尿病,你有没有办法帮他确诊。在分析比较氧族元素氢化物熔沸点后发问:“如果没有氢键,世界将会怎样”?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问题,可以使学生在心理上形成一种预期,激活相关的已有知识,调动起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对整个讨论活动起到定向作用。
三、组织讨论的评价
讨论中,教师要尽可能推迟评价,一般应选在学生思路穷尽之时,切不可强行”向学生推出标准答案。有的讨论可能连最佳方案也不能确定,如高中化学的第一个讨论“你如何理解‘化学——人类进步的关键’这一句话”,而评价的重点也决不只停留在讨论的结果上,更关键的是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所体现的智力和非智力水平。评价的内容可以具体包括以下八个方面:
1.是否对讨论的问题感兴趣;
2.是否能提出自己的观点;
3.能否提出合理的依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4.语言表达是否清晰;
5.是否能倾听和尊重他人的观点;
6.提出的解决方法是否简洁可行;
7.作出的推论是否正确;
8.整个进程中是否能积极参与。
四、组织讨论背后的讨论
虽然新教材的指导意图很明确,注重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对思维的训练,同时依据新的高考评价体系可以说学习化学的真正价值并不在于知识本身,而在于获取这些知识的过程,然而,讨论必定会导致“课堂知识容量不足”,学生不一定得高分,以致教学时的讨论常常只作为点缀,日常的课还得答案明确,还得以讲为主,因为后面还有高考,还有招生指标。不知道是应试带给教育的悲哀,还是教育带给应试的悲哀。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沙洲中学)
一、组织讨论的意义
在化学课堂教学上要实施素质教育就必须改善学生的思维能力。如何做到这一点呢?讨论就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课堂教学主要包含三个基本要素:教材、教师、学生。因此中学化学课堂教学中与之相应的思维活动主要有三种:
1.化学家的思维活动
2.教师的思维活动
3.学生的思维活动
前两种思维活动都是为学生的思维活动服务的。因此,应该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表达他们的想法,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克服“一听就懂,一做就错”的困惑,才能让学生在反复的肯定——否定——再肯定的分析、比较、综合、判断中锻炼思维能力,使学生的观点在与同学、老师、化学家的交流中获得更全面的认识与提高。不通过讨论的形式,暴露学生的思维,就不知道其正确与否,就不知道孰优孰劣,就不利于实现学生学习历程的个别化。例如在学习元素周期表的发现与意义时,可以在课前先给出当时己知的数十种元素及其相关数据,要求学生按照数据之间的一定规律制作一张自己的周期表,再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样品展示、设计思路讲解、演示自制周期表对所缺元素性质的预测性以及相互评价等一系列活动,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元素周期表的本质和重大意义,并将发现元素周期律这一创新内化到学生的思维活动之中。同时在这些活动中,各个学生所体现出来的智力能力和非智力能力也会给教师一个较全面的、真实的了解,为以后的个别化教学打下基础。
二、组织讨论的前提
1.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
杨振宁教授曾经说过:“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如果没有教学环境的宽松,就谈不上学生对老师课堂教学的兴趣,也就谈不上教学的成功。在“教师带着学生走向教材”的课堂教学中,其主要活动应是学生学习教材的思维活动。教师的思维活动应该是起着组织、领导和指导作用。为了使这种思维活动具有强大的吸引力,一定程度的隐藏是非常必要的。然而,最不应该轻易暴露的教师的思维活动往往最容易暴露;而最应该充分暴露的学生的思维活动却常常“隐藏在一片沉默之下”。这样的教学发展到了极致就成了“填鸭式”教学。教师要以与学生同样的好奇、同样的兴趣、同样的激情,融入学生中,创造一个轻松甚至带有幽默意味的宽松情境,让学生的开放的心态将思维发散开来。动脑、动手、动口,大胆地发表对所议问题的看法。在学习硝酸一节时,学生遇到了一道常见的习题:收集一量筒N02,倒扣在盛水的水槽里,一会儿水位会上升到量筒容积的2/3。因为正好有所需的药品、仪器,我便在学生的要求下临时做了一个演示实验。而事实上水位上升到明显超过了量筒的2/3,一位学生立刻提出了这个问题,并认为是发生了4N02+2H20=4HN03这一反应导致的结果。这一问题出乎我的意料,也超出了大纲的要求,很可能是习题的设计者把问题过分简单化了。看到许多学生都投来疑惑的目光,我在表扬提问学生观察的敏锐后,用同样的疑惑请学生们讨论收集到的N02中可能含有哪些杂质。很快结果就出来了,有N02、N204可能有少量NO,无02。然而3N204+2H20=4HN03+2NO这一反应,只能使水位上升到量筒容积的1/3,仍解释不了上述问题。当学生一筹莫展时再提示,要是有一个和4N02+02+H20=4HN03类似的反应就好了。这样学生们最终讨论出了正确答案,存在着N02+NO+H20=2HN02这一反应使实验中水位上升超过了量筒容积的2/3。虽然学生突然的提问会影响老师讲课的思路,但我们不能随意制止和拒绝学生,否则就遏制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创新意识。我们应该提高自身的专业修养和教学技能,保护活跃的气氛,灵活驾驭和组织课堂教学。
2.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
通常所说的“创造问题情境”,就是指在新知识内容和学生的求知心理之间创造一种“不协调”,使学生产生一种“有目的但不知如何达到”的困惑,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如在讲完葡萄糖的性质后,提出如果有人得了糖尿病,你有没有办法帮他确诊。在分析比较氧族元素氢化物熔沸点后发问:“如果没有氢键,世界将会怎样”?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问题,可以使学生在心理上形成一种预期,激活相关的已有知识,调动起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对整个讨论活动起到定向作用。
三、组织讨论的评价
讨论中,教师要尽可能推迟评价,一般应选在学生思路穷尽之时,切不可强行”向学生推出标准答案。有的讨论可能连最佳方案也不能确定,如高中化学的第一个讨论“你如何理解‘化学——人类进步的关键’这一句话”,而评价的重点也决不只停留在讨论的结果上,更关键的是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所体现的智力和非智力水平。评价的内容可以具体包括以下八个方面:
1.是否对讨论的问题感兴趣;
2.是否能提出自己的观点;
3.能否提出合理的依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4.语言表达是否清晰;
5.是否能倾听和尊重他人的观点;
6.提出的解决方法是否简洁可行;
7.作出的推论是否正确;
8.整个进程中是否能积极参与。
四、组织讨论背后的讨论
虽然新教材的指导意图很明确,注重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对思维的训练,同时依据新的高考评价体系可以说学习化学的真正价值并不在于知识本身,而在于获取这些知识的过程,然而,讨论必定会导致“课堂知识容量不足”,学生不一定得高分,以致教学时的讨论常常只作为点缀,日常的课还得答案明确,还得以讲为主,因为后面还有高考,还有招生指标。不知道是应试带给教育的悲哀,还是教育带给应试的悲哀。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沙洲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