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准确估算生态系统碳储量,探明其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对区域生态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但黄土高原地区碳储量现状、空间格局及其驱动因素尚不清楚。选择黄土高原地区森林(包括乔木林和灌木林),草地和农田生态系统为对象,基于大量实测样点通过克里金插值和地统计方法,评估了三种生态系统地上生物量碳密度、地下生物量碳密度和0—100 cm土壤有机碳密度空间分布,并通过路径分析探讨了各碳库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黄土高
【机 构】
: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杨凌712100;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100049;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杨凌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准确估算生态系统碳储量,探明其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对区域生态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但黄土高原地区碳储量现状、空间格局及其驱动因素尚不清楚。选择黄土高原地区森林(包括乔木林和灌木林),草地和农田生态系统为对象,基于大量实测样点通过克里金插值和地统计方法,评估了三种生态系统地上生物量碳密度、地下生物量碳密度和0—100 cm土壤有机碳密度空间分布,并通过路径分析探讨了各碳库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黄土高原地区约占全国总面积的6.7%,其生态系统总碳储量约为2.29 Pg,仅占我国生态系统碳储量的2.3%。
其他文献
河口地区作为海陆相互作用的集中地带,由于经济发达、通航便利、人口密集及资源丰富,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以我国辽河口、黄河口、长江口和珠江口海岸线为研究对象,以1987、1997、2007和2017年共4期Landsat系列影像为主要数据源,对4个河口海岸线采用半自动方法,进行精确的遥感提取,对比分析近30年来这4个河口岸线的变迁特征,并通过灰色关联度模型对引起海岸变迁的驱动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87—2017年,4个河口地区海岸线长度均保持增长趋势,海岸线曲折度指数逐年增加,其中珠江口地区的海岸线
水文地球化学学科有着复杂的知识体系,涉及大量的概念、原理和公式,而且知识点之间具有较强的相关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借助思维导图,能够将复杂抽象的水文地球化学概念化繁为简,建立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并通过以点到面的方式,形成完整的知识框架,使水文地球化学的教学更具层次感和递进性;学生在课后和考前复习中使用思维导图,能够更好地理解与掌握水文地球化学的相关知识,有利于培养复杂性和系统性的思维方式,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目标.
随着网络与新媒体的进一步发展,旅游信息愈发驳杂.如何在众多旅游景点中脱颖而出,吸引消费者的关注是旅游地持续发展的关键.本研究以符号学为指导理论,以网络热门景点洪崖洞为研究对象,运用ROST软件对洪崖洞景区评论文本进行词频分析,之后逐级编码,提取出5个洪崖洞旅游吸引物:景观吸引、文化吸引、心理效应吸引、休闲吸引及经济便利吸引,前3个与符号学中的标志符号、文化符号、群体符号相对应,后2个与功能符号相对应.基于此,认为旅游景区应深入挖掘旅游吸引物的多元化发展及其符号内涵,并提出具体建议.
荒漠生态系统多样性的研究对维持荒漠区群落稳定性有着重要意义。以艾比湖流域荒漠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基于野外样方调查数据及实验分析,探讨不同水分梯度下植物多样性与稳定性的变化规律及土壤因子对二者的影响。结果表明:(1)随土壤水分含量下降,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Simpson多样性指数(D)、Pielou均匀度指数(J)、Margalef丰富度指数(R)和种群密度稳定性(ICV)
以大兴安岭多年冻土区泥炭地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模拟增温实验,研究温度升高对不同深度(0—150 cm)土壤氮循环功能基因丰度的影响。同时针对0—20 cm和20—40 cm土壤设置两个水分处理,分别为土壤原始含水量和淹水状态,研究水分变化对表层土壤氮循环功能基因丰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升高显著提高了活动层(0—60 cm)、过渡层(60—80 cm)、永冻层(80—100 cm)中nifH、nir
为了制备高法拉第效率、低过电位、对目标产物具有良好选择性和具有较高稳定性的高效二维催化剂材料,从电催化还原二氧化碳(ECR)的原理、反应途径、反应产物和催化剂类型等方面综述了近年来二维材料在ECR领域的研究进展.在此基础上,本文对该研究领域面临的挑战和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河南黄河湿地位于黄河中下游,由西向东随地势变化,动植物物种组成及多样性变化复杂。于2011年至2015年对三门峡市、洛阳市以及焦作市的黄河湿地保护区维管植物和哺乳动物进行了全面调查,比较分析了三个区域间动植物多样性的差异,采用非趋势对应分析和聚类分析对物种组成数据进行排序和分类,结果显示:(1)三门峡、洛阳和焦作黄河湿地维管植物分别有130科、493属、1128种及变种,128科、470属、104
为阐明雄安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性状的空间分布特征,采用网格法和随机取样法实地采集雄安新区—容城县表层土壤样品(0—20 cm)133份,运用地统计学和ArcGIS相关技术,对4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有机质(SOM)、全氮(TN)、全磷(TP)、全钾(TK)、电导率(EC)、土壤含盐量(SS)、含水量(WC)、pH值、机械组成和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容城县土壤属轻壤土,pH中性
采用Meta分析对中国区域耕地和林地的土壤动物数量、组成和多样性差异进行定量研究。整合分析结果表明,在中国区域耕地比林地有显著低的土壤动物个体密度(-55.74%)、类群数(-27.56%)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24.51%),其中个体密度的响应与类群数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的响应存在显著差异。年均温高于20℃地区耕地和林地间土壤动物数量、类群数和多样性的响应绝
以六盘山自然保护区华北落叶松林地土壤(海拔范围为1800—2700 m)为研究对象,选取1900、2100、2300、2500 m 4个海拔梯度,研究华北落叶松林土壤有机碳含量、有机碳密度沿海拔梯度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以期为准确估算华北落叶松林土壤有机碳储量及其固碳效益评价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六盘山不同海拔梯度华北落叶松林土壤粒径范围主要集中在粗粉粒、细粉粒和极细砂粒,粘粒含量最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