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我区粮食生产实现了“十三连丰”,连续跨上2250万吨、2500万吨和2750万吨大关;畜牧业实现了“十二连稳”,2016年牧业年度全区牲畜存栏达到1.36亿头只,年均增长4.7%;“十二五”时期, 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先后跨越了6000元、7000元、8000元、9000元、10000元大关,全区农牧业和农村牧区发展取得显著成就。但也存在着一些矛盾和难题,突出表现为供给侧结构性矛盾。我区玉米种植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区粮食总播面积和产量的60%和80%,羊存栏占全区牲畜总头数的79%;玉米“一粮独大”、羊“一畜独大”的单一种养结构明显。受国内消费需求增长放缓以及进口冲击等因素影响,农畜产品供给数量、品种和质量未契合消费者需要,造成农畜产品供求结构性失衡。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着力推进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侧结构性改革关键是调整优化我区农牧业产业结构和布局。
一、调整优化农牧业产业结构,改善农牧业供给体系
农牧业供给侧突出问题是生产还没能很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变化,“买难”与“卖难”并存。推进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始终把市场需求作为“导航灯”,调整优化农牧业生产结构和产品结构,增强农畜产品供给结构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创新农畜产品供给,为消费者提供更丰富、更优质、更适销对路的农畜产品。大力实施“粮改饲”和“稳羊增牛扩猪禽”发展思路,挖掘饲草料生产潜力,开展千万头肉牛发展专项行动,在粮食主产区推动生猪和家禽规模养殖,不断优化调整种植业结构、畜群畜种结构、种养结构,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和协调性,形成多元支撑的农牧业发展格局,构建农牧有机结合、种养循环、粮草兼顾的新型农牧业种养结构。围绕“为养而种,以种促养,以养增收”的目标,结合“粮改饲”试点项目,在农区养殖聚集区,大力发展青贮玉米种植;在农牧交错带,扩大苜蓿等优质牧草种植面积,鼓励养殖大户、规模化养殖企业采取土地流转等方式进行规模化青贮玉米、苜蓿等优质饲草料种植,提高种植比较效益。统筹考虑种养规模和环境消纳能力,积极发展现代农牧业、渔业等种养结合循环农牧业试点示范,实现我区农牧业可持续发展。
(一)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
依托我区资源优势,顺应自然、顺应环境、顺应资源禀赋,大力发展我区强筋小麦、优质稻米、高蛋白大豆、绿豆、荞麦、莜麦、谷子等绿色特色产业,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产品优势和竞争优势。优化玉米品种种植结构,重点围绕玉米深加工企业需求,推广种植加工专用品种;围绕农区畜牧业聚集区、农牧业交错区养畜需求,推广种植专用青贮或粮饲兼用活稈成熟品种。大力发展马铃薯主食化的同时,围绕脱毒种薯、加工专用薯和鲜食商品薯“三薯”协调发展,提高优质、早熟、专用品种和适合主食产品开发的品种种植比例,到2020年,全区马铃薯脱毒种薯、加工专用薯、鲜食薯种植面积达到2:3:5的比例。大豆在稳定高油大豆基础上,扩大高蛋白大豆、芽豆和豆浆豆、豆腐豆等品种种植面积。加大蔬菜产业发展力度,重点突出标准化生产和质量安全,促进设施蔬菜、露地冷凉蔬菜、加工蔬菜协调发展,建立丰富多样、优质安全、营养健康的放心蔬菜基地,到2020年,全区设施蔬菜面积达到350万亩。
(二)调整优化畜牧业结构
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挥我区科尔沁肉牛和锡林郭勒、呼伦贝尔、巴彦淖尔肉羊等地域品牌优势,加快种养业协调发展。牧区稳定养殖规模,提高个体单产,提升草原品牌核心竞争力;农区增加牲畜数量,提高繁殖率,提高品质效益。调整优化基础母畜种群结构数量,继续实施以提升牲畜个体产出为目标的“双百千万高产创建工程”,加快品种改良步伐,通过提高牲畜个体产出,提升养殖效益。加强引进和自繁相结合,促进优质肉牛提质增量,实现北繁南育。
二、调整优化农牧业产业布局,匹配资源配置
目前我区农牧业生产区域布局结构与资源禀赋条件不尽匹配,应主动适应资源禀赋、市场条件、比较优势等方面变化,坚持以农牧业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准,以农牧业可持续发展为前提,以农牧业现代化发展为目标,进一步优化区域布局,推动粮经饲统筹、农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因地制宜,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宜草则草、宜牧则牧、宜渔则渔,着力推进农牧业生产力布局优化升级,提高农牧业生产与资源环境匹配度。
(一)优化种植业区域布局
河套土默川平原农牧业主产区、西辽河流域农牧业主产区及大兴安岭沿麓、阴山北麓农牧业发展带等。加大玉米功能区建设,重点支持光热水资源丰富的西辽河流域、土默川平原和河套平原等优势区域发展籽粒玉米生产,提升优势区域集中度和规模化玉米种植水平,提高玉米单产水平和产品质量;鼓励农区养殖聚集区和农牧交错带发展粮饲兼用全株青贮玉米生产;压缩高海拔、高纬度、冷凉及严重干旱区域玉米生产。建设马铃薯产业带,重点建设我区中西部阴山沿麓和东部大兴安岭沿麓产业带,大力实施马铃薯主食化战略,优化马铃薯种薯、加工专用薯和鲜食薯区域布局和种植结构调整,提高基地生产水平和产业化经营程度,加大储藏和市场流通体系建设力度,在不断扩大现有加工企业生产规模的基础上,积极引进一批高标准、高技术含量的马铃薯加工企业,开发多元化产品,提高我区马铃薯的加工转化率和附加值。建设优质大豆产业带,支持呼伦贝尔市、兴安盟等盟市东部主产区发展非转基因、绿色、有机大豆生产,鼓励中西部地区发展鲜食豆和功能豆生产。大力推广粮豆轮作种植模式,发挥东北地区种植大豆的传统优势,促进结构调整与用地养地相结合。到2020年,力争大豆种植面积恢复到1200万亩。建设设施蔬菜基地,突出区域特色和规模优势,优化整合各种资源,重点打造东部设施蔬菜外向型基地、中东部环京设施基地、中西部环城设施基地、西部出口设施基地等具有区域特色的四大设施生产基地。到2020年全区设施蔬菜面积达到350万亩。
(二)优化养殖业区域布局
重点优化西辽河流域农牧业主产区、大兴安岭东麓农牧业发展带、呼伦贝尔—锡林郭勒草原畜牧业发展带、河套—土默川平原农牧业主产区等区域布局。发展草食畜牧业,在呼伦贝尔市、锡林郭勒盟和阿拉善盟地区建立人工、半人工草场,调整放牧牲畜规模和畜群结构,采用分区轮牧、移场放牧和封育保护相结合的办法建设牧场。在兴安盟、通辽、赤峰、土默川平原、鄂尔多斯等玉米产区和饲草料充足的农牧区,加快发展畜牧业养殖、生产及加工,实行种植业+畜牧业的发展模式,增加畜产品产量,满足市场需求,延伸产业链条,增加农牧民收入。发展良种高产奶牛业,在乳品加工业较为发达的呼市、包头等城市郊区和呼伦贝尔市岭北地区,重点支持土默川平原区、河套平原农业区、锡林郭勒盟和乌兰察布市农牧交错区、科尔沁草原和西辽河平原区、呼伦贝尔市大兴安岭岭西区的“五大牛奶生产区”。推进乳品企业产业化、规模化、现代化和集团化发展,支持乳品企业在国内有奶源优势的地区加大产能布局。发展肉牛产业,落实“稳羊增牛”发展思路,大力实施千万头肉牛发展规划,围绕中东部传统肉牛养殖区和西部高端肉牛养殖新兴区,积极培育优质肉牛品种,优化畜群畜种结构,突出发展肉牛标准化规模养殖,提高肉牛基础母牛畜种群数量和个体产量。到2020年,优质肉牛存栏达到1000万头。发展肉羊产业,推进以呼伦贝尔羊、乌珠穆沁羊、昭乌达羊为主导品种的东北肉羊产业带,以乌珠穆沁羊、苏尼特肉羊为主导品种的锡林郭勒草原肉羊产业带,以巴美羊、引进羊与当地羊进行经济杂交改良为主导的沿黄肉羊产业带等三大肉羊养殖带建设。承接生猪家禽产业转移,充分发挥我区土地资源和玉米种植广以及病原少、减排容量大等优势条件,积极承接华中、华东、华南、长三角、珠三角等生猪家禽产业转移,按照“规模化、工厂化、生态化”的高起点标准,积极推动大型养殖企业入驻粮食主产区,带动养殖户发展生猪家禽养殖。到2020年,力争全区生猪存栏达到3000万头,禽存栏达到1亿羽以上。发展水产健康养殖,鼓励发展池塘健康养殖、湖泊水库生态养殖、稻田养殖、休闲渔业等。发展地方名优特色优势水产品养殖,推广水产良种良法、标准化生产、节水节地设施渔业、先进渔机渔具和节能减排技术,创建水产标准化健康养殖示范基地。
(三)优化草产业区域布局
中西部干旱荒漠草原保护区,以种植半灌木和饲用灌木为主。在有节水灌溉保证的块地可种植苜蓿,或苜蓿、沙打旺与多年生禾草冰草、老芒麦混播可获较高产草量。中西部黄河流域平原丘陵优势区,适于牧草制种和人工种草,可采取节水灌溉和旱作并重的方略,大力发展优质人工草地;在节水灌溉的条件下,通过对弃耕地和中低产田改造,推行粮草轮作。东部西辽河—嫩江流域平原丘陵优势区,在平原区可大力推行草田轮作,发展农田草地;在丘陵山区可大力发展牧草旱作种植,推广套种、混种等方式;在沙地区,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适度发展高产优质苜蓿草产业。中北东北部锡林郭勒及呼伦贝尔草原优势区,适宜种植蒙古冰草、老芒麦、披碱草、无芒雀麦、羊草、杂种冰草等,形成了内蒙古中北和东北部多年生禾本科牧草种植核心区,重点发展以豆科牧草与多年生禾草混播的人工草地。
推进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场硬仗,任务重、难度大。在推进过程中要处理好加法和减法的关系,增加绿色、有机等优质农畜产品和特色农畜产品供给,适当调减滞销品种生产,减少一般、过剩农畜产品供应,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政府的主要职责是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加强对农牧业的支持与保护,由农牧民和各类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根据市场情况自主决定;处理好当前和长远的关系,既要着眼当前突出问题,又要咬定提高农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这一长期目标不动摇,抓紧补齐农牧业生态环境恶化、设施装备落后、科技创新不足等短板;处理好力度和节奏的关系,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统筹兼顾,有力有序推进,强化科学指导,有保有压,稳中求进。
(作者单位: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厅)
责任编辑:康伟
一、调整优化农牧业产业结构,改善农牧业供给体系
农牧业供给侧突出问题是生产还没能很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变化,“买难”与“卖难”并存。推进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始终把市场需求作为“导航灯”,调整优化农牧业生产结构和产品结构,增强农畜产品供给结构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创新农畜产品供给,为消费者提供更丰富、更优质、更适销对路的农畜产品。大力实施“粮改饲”和“稳羊增牛扩猪禽”发展思路,挖掘饲草料生产潜力,开展千万头肉牛发展专项行动,在粮食主产区推动生猪和家禽规模养殖,不断优化调整种植业结构、畜群畜种结构、种养结构,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和协调性,形成多元支撑的农牧业发展格局,构建农牧有机结合、种养循环、粮草兼顾的新型农牧业种养结构。围绕“为养而种,以种促养,以养增收”的目标,结合“粮改饲”试点项目,在农区养殖聚集区,大力发展青贮玉米种植;在农牧交错带,扩大苜蓿等优质牧草种植面积,鼓励养殖大户、规模化养殖企业采取土地流转等方式进行规模化青贮玉米、苜蓿等优质饲草料种植,提高种植比较效益。统筹考虑种养规模和环境消纳能力,积极发展现代农牧业、渔业等种养结合循环农牧业试点示范,实现我区农牧业可持续发展。
(一)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
依托我区资源优势,顺应自然、顺应环境、顺应资源禀赋,大力发展我区强筋小麦、优质稻米、高蛋白大豆、绿豆、荞麦、莜麦、谷子等绿色特色产业,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产品优势和竞争优势。优化玉米品种种植结构,重点围绕玉米深加工企业需求,推广种植加工专用品种;围绕农区畜牧业聚集区、农牧业交错区养畜需求,推广种植专用青贮或粮饲兼用活稈成熟品种。大力发展马铃薯主食化的同时,围绕脱毒种薯、加工专用薯和鲜食商品薯“三薯”协调发展,提高优质、早熟、专用品种和适合主食产品开发的品种种植比例,到2020年,全区马铃薯脱毒种薯、加工专用薯、鲜食薯种植面积达到2:3:5的比例。大豆在稳定高油大豆基础上,扩大高蛋白大豆、芽豆和豆浆豆、豆腐豆等品种种植面积。加大蔬菜产业发展力度,重点突出标准化生产和质量安全,促进设施蔬菜、露地冷凉蔬菜、加工蔬菜协调发展,建立丰富多样、优质安全、营养健康的放心蔬菜基地,到2020年,全区设施蔬菜面积达到350万亩。
(二)调整优化畜牧业结构
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挥我区科尔沁肉牛和锡林郭勒、呼伦贝尔、巴彦淖尔肉羊等地域品牌优势,加快种养业协调发展。牧区稳定养殖规模,提高个体单产,提升草原品牌核心竞争力;农区增加牲畜数量,提高繁殖率,提高品质效益。调整优化基础母畜种群结构数量,继续实施以提升牲畜个体产出为目标的“双百千万高产创建工程”,加快品种改良步伐,通过提高牲畜个体产出,提升养殖效益。加强引进和自繁相结合,促进优质肉牛提质增量,实现北繁南育。
二、调整优化农牧业产业布局,匹配资源配置
目前我区农牧业生产区域布局结构与资源禀赋条件不尽匹配,应主动适应资源禀赋、市场条件、比较优势等方面变化,坚持以农牧业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准,以农牧业可持续发展为前提,以农牧业现代化发展为目标,进一步优化区域布局,推动粮经饲统筹、农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因地制宜,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宜草则草、宜牧则牧、宜渔则渔,着力推进农牧业生产力布局优化升级,提高农牧业生产与资源环境匹配度。
(一)优化种植业区域布局
河套土默川平原农牧业主产区、西辽河流域农牧业主产区及大兴安岭沿麓、阴山北麓农牧业发展带等。加大玉米功能区建设,重点支持光热水资源丰富的西辽河流域、土默川平原和河套平原等优势区域发展籽粒玉米生产,提升优势区域集中度和规模化玉米种植水平,提高玉米单产水平和产品质量;鼓励农区养殖聚集区和农牧交错带发展粮饲兼用全株青贮玉米生产;压缩高海拔、高纬度、冷凉及严重干旱区域玉米生产。建设马铃薯产业带,重点建设我区中西部阴山沿麓和东部大兴安岭沿麓产业带,大力实施马铃薯主食化战略,优化马铃薯种薯、加工专用薯和鲜食薯区域布局和种植结构调整,提高基地生产水平和产业化经营程度,加大储藏和市场流通体系建设力度,在不断扩大现有加工企业生产规模的基础上,积极引进一批高标准、高技术含量的马铃薯加工企业,开发多元化产品,提高我区马铃薯的加工转化率和附加值。建设优质大豆产业带,支持呼伦贝尔市、兴安盟等盟市东部主产区发展非转基因、绿色、有机大豆生产,鼓励中西部地区发展鲜食豆和功能豆生产。大力推广粮豆轮作种植模式,发挥东北地区种植大豆的传统优势,促进结构调整与用地养地相结合。到2020年,力争大豆种植面积恢复到1200万亩。建设设施蔬菜基地,突出区域特色和规模优势,优化整合各种资源,重点打造东部设施蔬菜外向型基地、中东部环京设施基地、中西部环城设施基地、西部出口设施基地等具有区域特色的四大设施生产基地。到2020年全区设施蔬菜面积达到350万亩。
(二)优化养殖业区域布局
重点优化西辽河流域农牧业主产区、大兴安岭东麓农牧业发展带、呼伦贝尔—锡林郭勒草原畜牧业发展带、河套—土默川平原农牧业主产区等区域布局。发展草食畜牧业,在呼伦贝尔市、锡林郭勒盟和阿拉善盟地区建立人工、半人工草场,调整放牧牲畜规模和畜群结构,采用分区轮牧、移场放牧和封育保护相结合的办法建设牧场。在兴安盟、通辽、赤峰、土默川平原、鄂尔多斯等玉米产区和饲草料充足的农牧区,加快发展畜牧业养殖、生产及加工,实行种植业+畜牧业的发展模式,增加畜产品产量,满足市场需求,延伸产业链条,增加农牧民收入。发展良种高产奶牛业,在乳品加工业较为发达的呼市、包头等城市郊区和呼伦贝尔市岭北地区,重点支持土默川平原区、河套平原农业区、锡林郭勒盟和乌兰察布市农牧交错区、科尔沁草原和西辽河平原区、呼伦贝尔市大兴安岭岭西区的“五大牛奶生产区”。推进乳品企业产业化、规模化、现代化和集团化发展,支持乳品企业在国内有奶源优势的地区加大产能布局。发展肉牛产业,落实“稳羊增牛”发展思路,大力实施千万头肉牛发展规划,围绕中东部传统肉牛养殖区和西部高端肉牛养殖新兴区,积极培育优质肉牛品种,优化畜群畜种结构,突出发展肉牛标准化规模养殖,提高肉牛基础母牛畜种群数量和个体产量。到2020年,优质肉牛存栏达到1000万头。发展肉羊产业,推进以呼伦贝尔羊、乌珠穆沁羊、昭乌达羊为主导品种的东北肉羊产业带,以乌珠穆沁羊、苏尼特肉羊为主导品种的锡林郭勒草原肉羊产业带,以巴美羊、引进羊与当地羊进行经济杂交改良为主导的沿黄肉羊产业带等三大肉羊养殖带建设。承接生猪家禽产业转移,充分发挥我区土地资源和玉米种植广以及病原少、减排容量大等优势条件,积极承接华中、华东、华南、长三角、珠三角等生猪家禽产业转移,按照“规模化、工厂化、生态化”的高起点标准,积极推动大型养殖企业入驻粮食主产区,带动养殖户发展生猪家禽养殖。到2020年,力争全区生猪存栏达到3000万头,禽存栏达到1亿羽以上。发展水产健康养殖,鼓励发展池塘健康养殖、湖泊水库生态养殖、稻田养殖、休闲渔业等。发展地方名优特色优势水产品养殖,推广水产良种良法、标准化生产、节水节地设施渔业、先进渔机渔具和节能减排技术,创建水产标准化健康养殖示范基地。
(三)优化草产业区域布局
中西部干旱荒漠草原保护区,以种植半灌木和饲用灌木为主。在有节水灌溉保证的块地可种植苜蓿,或苜蓿、沙打旺与多年生禾草冰草、老芒麦混播可获较高产草量。中西部黄河流域平原丘陵优势区,适于牧草制种和人工种草,可采取节水灌溉和旱作并重的方略,大力发展优质人工草地;在节水灌溉的条件下,通过对弃耕地和中低产田改造,推行粮草轮作。东部西辽河—嫩江流域平原丘陵优势区,在平原区可大力推行草田轮作,发展农田草地;在丘陵山区可大力发展牧草旱作种植,推广套种、混种等方式;在沙地区,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适度发展高产优质苜蓿草产业。中北东北部锡林郭勒及呼伦贝尔草原优势区,适宜种植蒙古冰草、老芒麦、披碱草、无芒雀麦、羊草、杂种冰草等,形成了内蒙古中北和东北部多年生禾本科牧草种植核心区,重点发展以豆科牧草与多年生禾草混播的人工草地。
推进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场硬仗,任务重、难度大。在推进过程中要处理好加法和减法的关系,增加绿色、有机等优质农畜产品和特色农畜产品供给,适当调减滞销品种生产,减少一般、过剩农畜产品供应,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政府的主要职责是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加强对农牧业的支持与保护,由农牧民和各类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根据市场情况自主决定;处理好当前和长远的关系,既要着眼当前突出问题,又要咬定提高农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这一长期目标不动摇,抓紧补齐农牧业生态环境恶化、设施装备落后、科技创新不足等短板;处理好力度和节奏的关系,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统筹兼顾,有力有序推进,强化科学指导,有保有压,稳中求进。
(作者单位: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厅)
责任编辑:康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