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如何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大学生世界观的基础、人生奋斗目标和行动指南,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课题和首要任务。当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现状并不乐观,有必要反思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问题,并探究大学生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途径。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9-0248-03
党的十八大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精炼为兼收并蓄的24个字,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1]。独辟蹊径的3个倡导博大包容着意味深长的理论意蕴。要深入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内涵及精神实质,非几次会议、几句口号所能实现的,需要长期系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渗透,利用各种显、隐性教育的影响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植入人们的思想深处,并通过反复教育和实践,才能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大学阶段是大学生思想、心理日趋成熟的关键时期,对其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大学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国梦的宝贵人才资源,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他们是否高度认同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直接关系到凝魂聚气、强基固本基础工程的顺利开展,也关系到中国梦能够如期实现以及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能否提高等问题。高校是立德树人的主要阵地,也是培育新型人才的主要场所。所以,高校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至关重要的。
一、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必要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立国之本、兴国之魂。尤其目前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凝魂聚气,汇聚一股坚不可摧的强大中国力量,共筑中国梦。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大学生是青年的主体,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群体,大学生价值观状况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未来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因此,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首先,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政治任务,也是高校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力军和生力军。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步形成并趋于稳定的关键时期。随着经济全球化速度的加快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西方各种社会思潮及扭曲价值观与我国传统文化相互交融、针锋相对的态势,极易对思想和心理尚未成熟、价值观不稳定的大学生造成严重的影响。所以,高校应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阵地和主渠道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2]。
其次,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助于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和中国梦的如期实现。作为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他们的思想意识更加活跃,接受新鲜事物的速度更快,在大是大非面前立场更坚定和头脑更清醒。对他们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更能够影响其周围人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促进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急需鲜活生产力的注入,而大学生是一股气势磅礴的新型生力军,更是国家的栋梁之才。高校用先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武装其头脑,使他们深刻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内涵和精神实质,真正掌握其思想精髓,产生情感和思想的共鸣,从而使其内心真正认同并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如马克思所说,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变成物质力量[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被大学生掌握,他们才能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最终完成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最后,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促进其自身的健康成长。大学生是极易受到外界思想侵蚀的一个群体,因自身的价值体系尚未建立,受复杂多变外界环境的影响,其心理、思想等各方面会受到严重的冲击,迫切需要一种主流价值思想作为其虔诚的信仰,变成其自觉行动的价值导向。习总书记2014五四青年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讲话指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大学生修身教育的直接目标,社会层面和国家层面是大学生“修己”所要达到的间接目标,也是大学生为之奋斗的终极目标。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立足于笃定大学生潜在的精神信仰,疏通其思想阻塞之处,使其茅塞顿开,汲取传统文化精髓,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并把这些潜移默化的深邃思想化为自身的理想信念,再经过教育与自我教育,成为其抵制外界诱惑条件不可动摇的品德修养和意志品质,实现内外兼修,自身得到健康成长。
二、当前大学生认同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存在的问题
因外界诸多不稳定因素的长期存在,对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产生了诸多不利影响。目前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仍存在一些阻碍因素,造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要经过一个长期、复杂、循环往复的漫长过程。
首先,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知行不一。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精炼的24字核心价值观内容,绝大多数学生能准确理解,理性认知较强。但部分大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的行为表现与他们的价值观认知方面存在很大的差距。“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基本道德规范,是大学生的安身立命之本,为人处世之道,早已深入骨髓。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危害祖国、玩忽职守、失信等现象司空见惯。大部分学生能熟知并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内涵、精神实质及产生的时代背景和主导性作用的了解甚少,严重影响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高度的自觉认同才能形成高度的行动自觉。大学生外在的行为表现是衡量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程度的重要标准。大学生只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实现其内在真正的认同。所以,大学生知其然不如知其所以然,须通过反复练习强化自己的理论认知,把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以期达到知行合一。 其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不强,缺乏创新性、针对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育人过程的主渠道,而课堂教学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否被学生认同和接受的基础和前提。在实际课堂教学中,部分高校习惯于以行政指令、会议讲话、文件要求等形式要求学生学习、认同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缺乏对大学生思想动态的把握,疏忽了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成长需求及成长特点等方面的问题,轻视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体层面基本目标的要求,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因无法充分认识教育对象的思想需求和接受习惯而流于形式,导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能引起学生的思想共鸣,难以达到内化认同、自觉践行的育人效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党和国家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对大学生提出了不同要求,同时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相应地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适应不断变化的形势,真正做到从实际出发,从教育对象的不同个性和成长规律入手,因人而异,体现层次性,突出针对性,彰显个性。
最后,高校教育机制不健全。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和力量源泉。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本在于教师,关键在于教师。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传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知识时,教育者自身应准确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内涵并领悟其精神实质,并在日常生活中自觉主动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然而现实生活中部分高校教师因自身缺乏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入钻研,断章取义地讲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很少结合生活当中的典型案例、社会热点问题和学生最关心的问题来展开教学,而是一如既往地照本宣科,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热情,致使教育效果欠佳。而且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育观念尚未完全转变,在教学过程中,过分注重教师的理论灌输,忽视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我教育作用的发挥。在课堂上缺少与学生的互动交流,没有切实可行的社会实践活动教学,造成大学生无法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准确的理解和体验感悟,更无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个人的思想意识和理想信念。
三、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有效路径探析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能否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关键在于能否找到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和理想信念并外化为大学生积极的行为方式。
首先,高校应加强大学生日常行为管理并定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帮助大学生将理论运用于实践。核心价值观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要坚持由易到难、由近及远,努力把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变成日常的行为准则,进而形成自觉奉行的信念理念。高校不仅应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更应多组织党团活动、社团活动和志愿服务等课外活动,使大学生在活动之中深刻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实质和丰富的内涵,做到入脑、入心,激发其积极主动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热情,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导向,树立远大理想,养成高尚品格,端正学习态度,严谨自身作风,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严格要求自己,信心十足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此外,学校要定期、定时组织学生去红色旅游基地,感受红色经典,传承革命精神,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大学生自身应积极主动参加“三支一扶”志愿活动,通过参加社会活动,切身体会和了解国家国情,感受时代的脉搏,真正认识到时代赋予其的历史使命,从而更加深刻地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内涵,增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达到知行合一目的。
其次,不断更新宣教内容,创新宣教方法,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要渠道和主要阵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内容要贴近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和成长需求,敏锐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密切关注大学生的精神诉求和成长愿望,耐心解答他们关注的热点、难点、重点问题,找到他们在思想领域存在困惑的问题,从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和培育践行引领大学生的思想进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方法要贴近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接受习惯。高校要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思想的共鸣点、大学生利益交汇点,做到贴近性、对象化、接地气[5]。多使用浅显易懂、富有亲和力的宣教话语,善用喜闻乐见的方式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用感动中国十佳人物等典型事例诠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实质,用活灵活现的形象展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搭建学生便于参与的平台和开辟学生乐于参与的渠道,丰富大学生宣传教育新载体,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最后,充分发挥高校教师的育人作用。高校是文化育人的主要场所,而教师是育人的主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大学生个人的理想信念和品德修养,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的深入研究,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内涵分析透彻、阐释全面、论证清楚,才能有的放矢地传授给学生。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教师应注重知行合一,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的精华思想渗透于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细节,润物无声、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被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高校教师要以身作则,言行一致,发挥榜样示范作用。不断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自觉抵制学术不端等不良风气,努力成为真的追寻者、善的传播者、美的创造者、爱的践行者,用高尚人格影响学生,用渊博学识教育学生,用大爱之心呵护学生,通过言传身教发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示范引领作用。此外,高校教师应大力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教渠道,灵活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法,尊重学生主体性和差异性,分层次、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选择要紧贴大学生学习、生活和思想实际,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教育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亲身感受并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真谛和理论内涵,产生情感和思想共鸣,使其从内心拥护并真诚信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其转化为个人的品德修养和理想信念,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的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2〕〔5〕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3-12-24(1).
〔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95.
〔4〕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5(2).
(责任编辑 孙国军)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9-0248-03
党的十八大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精炼为兼收并蓄的24个字,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1]。独辟蹊径的3个倡导博大包容着意味深长的理论意蕴。要深入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内涵及精神实质,非几次会议、几句口号所能实现的,需要长期系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渗透,利用各种显、隐性教育的影响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植入人们的思想深处,并通过反复教育和实践,才能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大学阶段是大学生思想、心理日趋成熟的关键时期,对其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大学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国梦的宝贵人才资源,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他们是否高度认同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直接关系到凝魂聚气、强基固本基础工程的顺利开展,也关系到中国梦能够如期实现以及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能否提高等问题。高校是立德树人的主要阵地,也是培育新型人才的主要场所。所以,高校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至关重要的。
一、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必要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立国之本、兴国之魂。尤其目前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凝魂聚气,汇聚一股坚不可摧的强大中国力量,共筑中国梦。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大学生是青年的主体,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群体,大学生价值观状况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未来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因此,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首先,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政治任务,也是高校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力军和生力军。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步形成并趋于稳定的关键时期。随着经济全球化速度的加快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西方各种社会思潮及扭曲价值观与我国传统文化相互交融、针锋相对的态势,极易对思想和心理尚未成熟、价值观不稳定的大学生造成严重的影响。所以,高校应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阵地和主渠道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2]。
其次,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助于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和中国梦的如期实现。作为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他们的思想意识更加活跃,接受新鲜事物的速度更快,在大是大非面前立场更坚定和头脑更清醒。对他们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更能够影响其周围人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促进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急需鲜活生产力的注入,而大学生是一股气势磅礴的新型生力军,更是国家的栋梁之才。高校用先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武装其头脑,使他们深刻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内涵和精神实质,真正掌握其思想精髓,产生情感和思想的共鸣,从而使其内心真正认同并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如马克思所说,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变成物质力量[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被大学生掌握,他们才能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最终完成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最后,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促进其自身的健康成长。大学生是极易受到外界思想侵蚀的一个群体,因自身的价值体系尚未建立,受复杂多变外界环境的影响,其心理、思想等各方面会受到严重的冲击,迫切需要一种主流价值思想作为其虔诚的信仰,变成其自觉行动的价值导向。习总书记2014五四青年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讲话指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大学生修身教育的直接目标,社会层面和国家层面是大学生“修己”所要达到的间接目标,也是大学生为之奋斗的终极目标。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立足于笃定大学生潜在的精神信仰,疏通其思想阻塞之处,使其茅塞顿开,汲取传统文化精髓,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并把这些潜移默化的深邃思想化为自身的理想信念,再经过教育与自我教育,成为其抵制外界诱惑条件不可动摇的品德修养和意志品质,实现内外兼修,自身得到健康成长。
二、当前大学生认同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存在的问题
因外界诸多不稳定因素的长期存在,对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产生了诸多不利影响。目前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仍存在一些阻碍因素,造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要经过一个长期、复杂、循环往复的漫长过程。
首先,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知行不一。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精炼的24字核心价值观内容,绝大多数学生能准确理解,理性认知较强。但部分大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的行为表现与他们的价值观认知方面存在很大的差距。“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基本道德规范,是大学生的安身立命之本,为人处世之道,早已深入骨髓。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危害祖国、玩忽职守、失信等现象司空见惯。大部分学生能熟知并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内涵、精神实质及产生的时代背景和主导性作用的了解甚少,严重影响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高度的自觉认同才能形成高度的行动自觉。大学生外在的行为表现是衡量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程度的重要标准。大学生只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实现其内在真正的认同。所以,大学生知其然不如知其所以然,须通过反复练习强化自己的理论认知,把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以期达到知行合一。 其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不强,缺乏创新性、针对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育人过程的主渠道,而课堂教学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否被学生认同和接受的基础和前提。在实际课堂教学中,部分高校习惯于以行政指令、会议讲话、文件要求等形式要求学生学习、认同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缺乏对大学生思想动态的把握,疏忽了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成长需求及成长特点等方面的问题,轻视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体层面基本目标的要求,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因无法充分认识教育对象的思想需求和接受习惯而流于形式,导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能引起学生的思想共鸣,难以达到内化认同、自觉践行的育人效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党和国家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对大学生提出了不同要求,同时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相应地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适应不断变化的形势,真正做到从实际出发,从教育对象的不同个性和成长规律入手,因人而异,体现层次性,突出针对性,彰显个性。
最后,高校教育机制不健全。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和力量源泉。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本在于教师,关键在于教师。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传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知识时,教育者自身应准确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内涵并领悟其精神实质,并在日常生活中自觉主动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然而现实生活中部分高校教师因自身缺乏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入钻研,断章取义地讲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很少结合生活当中的典型案例、社会热点问题和学生最关心的问题来展开教学,而是一如既往地照本宣科,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热情,致使教育效果欠佳。而且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育观念尚未完全转变,在教学过程中,过分注重教师的理论灌输,忽视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我教育作用的发挥。在课堂上缺少与学生的互动交流,没有切实可行的社会实践活动教学,造成大学生无法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准确的理解和体验感悟,更无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个人的思想意识和理想信念。
三、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有效路径探析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能否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关键在于能否找到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和理想信念并外化为大学生积极的行为方式。
首先,高校应加强大学生日常行为管理并定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帮助大学生将理论运用于实践。核心价值观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要坚持由易到难、由近及远,努力把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变成日常的行为准则,进而形成自觉奉行的信念理念。高校不仅应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更应多组织党团活动、社团活动和志愿服务等课外活动,使大学生在活动之中深刻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实质和丰富的内涵,做到入脑、入心,激发其积极主动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热情,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导向,树立远大理想,养成高尚品格,端正学习态度,严谨自身作风,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严格要求自己,信心十足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此外,学校要定期、定时组织学生去红色旅游基地,感受红色经典,传承革命精神,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大学生自身应积极主动参加“三支一扶”志愿活动,通过参加社会活动,切身体会和了解国家国情,感受时代的脉搏,真正认识到时代赋予其的历史使命,从而更加深刻地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内涵,增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达到知行合一目的。
其次,不断更新宣教内容,创新宣教方法,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要渠道和主要阵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内容要贴近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和成长需求,敏锐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密切关注大学生的精神诉求和成长愿望,耐心解答他们关注的热点、难点、重点问题,找到他们在思想领域存在困惑的问题,从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和培育践行引领大学生的思想进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方法要贴近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接受习惯。高校要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思想的共鸣点、大学生利益交汇点,做到贴近性、对象化、接地气[5]。多使用浅显易懂、富有亲和力的宣教话语,善用喜闻乐见的方式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用感动中国十佳人物等典型事例诠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实质,用活灵活现的形象展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搭建学生便于参与的平台和开辟学生乐于参与的渠道,丰富大学生宣传教育新载体,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最后,充分发挥高校教师的育人作用。高校是文化育人的主要场所,而教师是育人的主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大学生个人的理想信念和品德修养,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的深入研究,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内涵分析透彻、阐释全面、论证清楚,才能有的放矢地传授给学生。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教师应注重知行合一,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的精华思想渗透于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细节,润物无声、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被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高校教师要以身作则,言行一致,发挥榜样示范作用。不断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自觉抵制学术不端等不良风气,努力成为真的追寻者、善的传播者、美的创造者、爱的践行者,用高尚人格影响学生,用渊博学识教育学生,用大爱之心呵护学生,通过言传身教发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示范引领作用。此外,高校教师应大力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教渠道,灵活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法,尊重学生主体性和差异性,分层次、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选择要紧贴大学生学习、生活和思想实际,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教育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亲身感受并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真谛和理论内涵,产生情感和思想共鸣,使其从内心拥护并真诚信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其转化为个人的品德修养和理想信念,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的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2〕〔5〕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3-12-24(1).
〔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95.
〔4〕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5(2).
(责任编辑 孙国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