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见硝烟的海战

来源 :百科探秘·海底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juan19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列强为了争夺海上霸权而展开了激烈角逐,掀起了一轮又一轮狂热的军备竞赛。美国公开宣扬要建立一支世界上最强大、最优秀的海军;英国毫不示弱,表示大不列颠宁愿花尽最后一分钱,也要保持海军对美国或其他任何一个国家的优势;日本也雄心勃勃,制订了以主力军舰为核心的海军扩充计划——“八八舰队计划”。紧接着,法国和意大利也兴致勃勃地加入了这场竞赛。就这样,列强之间你追我赶,你造一艘,我造两艘,从大西洋、地中海直到太平洋,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海军军备大战愈演愈烈。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了解这一时期的主要舰船都发生了哪些变化吧。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战列舰是当之无愧的海上霸主。日德兰海战则成为战列舰主宰海洋的历史巅峰,经过此次战役,海军强国都把造舰计划的重点放在了战列舰上。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世界各国海军发展战略的中心都是具备大口径火炮攻击力和厚重装甲防护的高吨位战列舰。
  随着一艘艘军舰下水,在高昂的海军军费压力下,各国财政纷纷捉襟见肘,与此同时,蔓延于资本主义各国的经济危机爆发,各国人民要求裁军的呼声日益高涨,不顾后果的海军军备竞赛面临巨大的舆论压力。于是,在1921年召开的华盛顿会议上,美、英、日、法、意五国组成“缩减军备委员会”,就限制海军军备问题展开了激烈讨论。会议一开始,美国便先发制人,要求各国停止建造主力舰,并拆毁一部分旧军舰,还提出以主力舰总吨位为标准计算海军实力,确定各国海军主力舰的比例。
  注:当时的主力舰是指战列舰与战列巡洋舰,也包括航空母舰。辅助舰则囊括了轻巡洋舰、驱逐舰、潜水艇等其他舰种,是相对于主力舰而言的非主力舰,并非现代意义上的辅助舰(如补给船等)。

  历经近三个月的明争暗斗、讨价还价后,美、英、日、法、意签订了《五国海军条约》,规定了五国战列舰总吨位限额为美英52.5万吨、日本31.5万吨、法意各17.5万吨。航空母舰的总吨位限额为美英各13.5万吨、日本8.1万吨、法意各6万吨;单舰标准排水量原则上不超过2.7万吨,并不得装置8 英寸以上口径火炮。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时期的美国已然意识到航母对未来海军发展的重要性,所以在华盛顿会议上,千方百计地为自己争取设计和建造航母更大的自由度,这使得美国得以率先发展大型航空母舰,其舰载机和航空兵的发展也都没有受到条约的限制,从而在这一领域内走在了海权国家的前列。
  搞定了主力舰,五国又在潜艇问题上吵得不可开交。在“一战”中吃尽苦头的英国,主张完全禁止潜艇,而法国则大加反对,“潜艇战”陷入了僵局,最终没有达成任何协议,不了了之。
  条约签订后,各国的大型战列舰建造计划都被终止,改为对已有战列舰进行更新和改造,这也预示了战列舰日益式微。但由于条约中没有对各国巡洋舰、驱逐舰、潜艇等辅助舰的吨位加以限制,于是各国又把目标转向了辅助舰。
  在各种辅助舰中,最受关注的当数巡洋舰。巡洋舰能独立地执行任务,并且功能多样,既可用来护航,又可战斗和扫雷。“一战”期间,巡洋舰作为战列舰的主要辅助力量,在战争中不断得到发展,特别是它的装甲得到了强化,能够抵挡驱逐舰的攻击。
  随着曾经风靡全球的“大舰巨炮”走下坡路,巡洋舰开始成为重要的海军舰种。美、英等国都加大了巡洋舰的建造力度并大力提升军舰的性能。例如英国巡洋舰的舰炮提升了口径,提高了射击仰角;美国则加厚了军舰的装甲等,巡洋舰的用途进一步多样化。
  总之,各国都从自身利益出发,加大对辅助舰的建造力度,新一輪军备竞赛卷土重来。

  1930年1月,美、英、日、法、意五国在伦敦再次召开海军裁军会议,签订了《限制和削减海军军备条约》,对列强的巡洋舰加以限制。在20 世纪30 年代经济大萧条的刺激下,德国、日本纷纷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随着世界局势的演变,各国实际上都突破了条约的束缚。1936年,条约到期,一直受到压制的日本拒绝了美欧各国提出的延长条约的主张并退出第二次裁军会议。此后,再无束缚的日本开始大肆建造军舰,与美欧之间的军备竞赛再次被激化。
  不同于美英海军制造军舰趋于小型化、高速化并加强防空武器装备,日本依然把“大舰巨炮”作为主流,建造了排水量大大超过规定的“大和”号战舰,其排水量高达6.4万吨,足以装备46厘米的主炮,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战舰。日本海军将其当作最后决战的王牌,未经许可不能动用,导致“大和”号缺乏战斗经验,为后来的作战埋下隐患。最终,“大和”号在“二战”中沉没,宣告了日本海军的覆灭,也宣告了“大舰巨炮”时代的结束。这也标志着以航空母舰为主组成的特混编队的新时代到来了。
其他文献
在遥远的南极冰盖最高点冰穹(注:冰穹是一种规模比大陆冰盖小,外形与其相似,而穹形更为突出的覆盖型冰川。)A(海拔4093米)上,这里没有冰山,没有海洋,没有企鹅,没有海豹,只有一望无际厚达3000米的平坦冰盖。这里是寒冷之极,生命的禁区。但是,这里却有一个中国南极考察站——昆仑站。在昆仑站内,有一台中国自主研发的首台全自动无人值守60厘米口径的望远镜AST3_1,也是目前南极内陆最大的光学巡天望远
摘要:受不同知识观、能力观和历史文化因素的影响,中英各自形成了有其自身特色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以英国BTEC课程模式为例,在比较分析两国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开发、课程管理、课程实施以及考核评价的基础上,借鉴BTEC课程模式的成功经验,对完善我国职业教育课程培养目标、课程内容、质量监控体系等提出了参考性意见。  关键词:英国职业教育;BTEC;课程模式;职业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0 文
【前情回顧】说到比鲨鱼更强壮的海洋捕食者,大概非鲸莫属,可谁会知道它们原本生活在陆地上呢?
招潮蟹:不会拉琴的“提琴手”  雄性招潮蟹的标志就是两只螯一大一小。它们的小螯纤细灵活,大螯威风凛凛,可谓是刚柔并济的典范。  在中国人眼里,它们挥舞大螯的模样就像是在召唤潮水,因此人们给它们起名为“招潮蟹”。不过,如果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它们总在潮水退去后才爬出洞穴,来到沙滩上活动。所以与其说它们“招潮”,还不如说“送潮”更恰当。  在外国人眼里,它们的大螯有点儿像小提琴,加之小螯又总是在大螯上
前两期我们介绍了海上求生的“吃喝”问题,不过即使有吃有喝,食物和饮用水终,3还是会穷尽的,所队在这期间,就要抓紧一切时间和一切机会来进行呼救。  问题l:呼救.就是要大声喊叫骂?  不论在海上漂流还是身处海岛,喊叫呼救都是最基本的办法,但也都是效果最不好的办法。人的体力十分有限,不仅因为缺少食物和水分,在海上遇险,难以克服的紧张、恐惧也是非常消耗体力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连续大声喊救命,耗费身体能
我是一只生活在北京自然博物馆水生生物馆的龙胆石斑鱼。每天,我摇摆着庞大的身躯,威风凛凛、霸气十足地来回游弋,偶尔张开大嘴打个哈欠,引得无数小朋友竞相与我合影留念。  你问我为什么如此威风霸气,那是因为我们龙胆石斑鱼可是石斑鱼大家庭中体型最大的一族,江湖人送外号“斑王”。这个称号绝非浪得虚名,你们瞧瞧,我才七八岁,体长就接近了一米,体重超过四十千克。在这里我可是一方霸主,小鱼小虾都是我口中美食,就连
拟态章鱼八力老师去河口水域度假已经一个月了。早上,小丑鱼多米给同学们带來了一个好消息——路过此地的航海家棱皮龟艾特看到八力老师正从河口水域往这边赶,很快就到珊瑚小学了。同学们顿时兴奋起来,吵吵嚷嚷地谈论着八力老师这次会给他们带回什么新奇的见闻。  果然没过多久,八力老师就出现在了教室门口:“同学们,我回来啦!”再次听到八力老师熟悉而亲切的声音,同学们都兴奋极了。大家立刻围拢过去,簇拥着八力老师,要
山东省威海市孙家疃小学 姜博文  海洋学校准备组织同学们去郊游,大家别提有多高兴了,只有螃蟹高兴不起来,因为它是横着走路的,怕被人嘲笑。  郊游的那一天到了,所有同学都背着背包出发了。螃蟹为了不被同学们嘲笑,只能跟在队伍后面走,而且跟队伍拉开好几米的距离。大家走呀走,突然被一股很强的海流冲到了海底,章鱼校长很担心,因为上坡的路很陡。这时,螃蟹说:“我能爬上去。”章鱼校长说:“这条路很危险,你要小心
我同绿海龟、蠵龟、丽龟等都属于海龟科。不过我们各有各的特点和名字,所以把我们统称为海龟是很不科学的。拿我们玳瑁背甲上的盾片来说,就和其他七种海龟兄弟有着明显区别。玳瑁的盾片是由五片椎盾和四对肋盾紧密地排列的,就像房屋上的瓦片一样。不过我们老了的时候,这些盾片排列会变平,看上去有些稀疏。你可以数一下,我们的盾片一共是十三块,构成了背甲的主体。所以你们常听到的“十三鲮龟”、“十三鳞”和“十三棱龟”等名
从“不认识的鸟”到“企鹅”  企鹅是什么鹅?是“不认识的鹅”。这是1520年麦哲伦的船队航行到阿根廷海岸时,船上的历史学家皮加菲塔给麦哲伦企鹅起的名字。阿根廷位于南美洲。南美洲与南极虽然名字里同有一个“南”字,但两者的距离极为遥远。  这并非人类第一次看见企鹅。早在1488年,葡萄牙水手们就在非洲的好望角发现了黑脚企鹅。不过这些海洋冒险家一心只想航行到世界尽头,对这种愚蠢得连飞都不会的鸟毫无兴趣。